(共57张PPT)
第五部分 区域地理
第二十章 中国地理
课时79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考点1 西北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
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2)地形区:a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c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b天山、贺兰山、阴山。
(3)河流和湖泊:稀少,且多季节性河流。
(4)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农 业 区位因素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是降水不足,水源有限
农业类型及分布 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草原牧区、以西的高山草场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工 业 分布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
部门 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3.环境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知识拓展] 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读图,完成1~3题。
1.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B.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棉花 B.水稻 C.小麦 D.青稞
3.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
A.灌溉条件较差 B.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C.日照时间太长 D.土壤盐碱化严重
√
√
√
1.B 2.C 3.B [第1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和山脉、河流分布判断可知,该地区位于甘肃省周边地区,图示甲位于河西走廊、乙位于宁夏平原、丙位于青藏高原。甲位于祁连山脉北侧的河西走廊,主要是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为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气候较干旱,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B正确;甲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A错误;甲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在干旱地区,水源条件是最主要的有利条件,C错误;甲地区气候较干旱,光照强,夏季日照时间长,D错误。
第2题,甲是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可以种植耐旱作物小麦,乙是宁夏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但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可以种植小麦。甲、乙两地都是干旱、半干旱区,不适宜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棉花不是粮食作物。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作物,甲、乙两地都不适宜生长。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的湟水谷地,可以种植小麦和青稞。丙地是高寒气候区,不适宜种植水稻、棉花。综上所述,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C正确。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乙地区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B正确;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湟水流经,灌溉条件较好,A错误;日照时间长不是不利条件,C错误;乙地区蒸发强烈,土壤盐碱化严重,D错误。]
2024年3月19日是地处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尔希迭村的传统农事节日——“引水节和播种节”,雪山下村民们一起在河道边破冰引水、犁地播种、分享美食,在帕米尔高原上与各地游客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共同祝愿风调雨顺、民和年丰(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光照不足 B.降水量大
C.无霜期长 D.昼夜温差大
5.村民们在“引水节和播种节”之前,往往在河流、沟渠的冰面上撒一层薄薄的黑土,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河流水量 B.加速冰层融化
C.增加土壤肥力 D.增加河流有机质含量
√
√
4.D 5.B [第4题,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综上所述,D正确。第5题,黑土颜色深,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以加速冰层融化,B正确;黑土不能增加河流水量,也不会增加河流有机质含量,A、D错误;黑土来自其本地土壤,并不能增加土壤肥力,C错误。]
吐鲁番民居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包含露天室外空间(果园、屋顶、杂物院等)、过渡空间(门房、高架棚、棚盖、檐廊等)、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3个层次。多样的空间成就了居民“移动式”居住方式。根据季节变化,住房有冬、夏之分。夏季用房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冬季用房较封闭,东西宽,南北进深短。据此完成6~7题。
6.吐鲁番居民夏季最适宜停留在过渡空间的时段是( )
A.正午前后 B.上午和傍晚
C.夜晚 D.下午
7.吐鲁番冬季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利于通风散热
B.便于就地取材
C.利于暖空气进入
D.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
√
√
6.B 7.D [第6题,正午前后和下午,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利用地冷作用抵御酷热;上午和傍晚停留在过渡空间,高架棚、檐廊等遮阳和开敞的通风条件使气温相对适宜;夜晚在露天室外空间,气候干旱,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散热效果显著。吐鲁番居民夏季最适宜停留在过渡空间的时段是上午和傍晚。第7题,冬季太阳辐射弱,房屋东西宽,南北进深短,可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提高室内温度,D正确。冬季气候寒冷,通风散热会降低室内温度,A错误。东西宽,南北进深短的主要原因是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与便于就地取材无关,B错误。吐鲁番冬季气温低,冬季民居建筑特点并不是为了暖空气进入,C错误。]
考点2 青藏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2)地形区:a祁连山、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b巴颜喀拉山、c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3)河流和湖泊:河流主要有d金沙江、e怒江、f澜沧江。湖泊多为内流湖。
(4)资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农 业 区位因素 日照时间长,但热量不足
农业类型 及分布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 业 分布 西宁、拉萨、林芝
部门 毛纺织、皮革、毛毯
3.环境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拉萨河谷宽广平坦,平均海拔为3 600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却高于长春3~4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区域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雅鲁藏布江谷地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C.该区域气温年较差较小,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
D.图中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
2.关于拉萨最冷月平均气温较长春高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谷地河流对气温有明显调节作用
B.北部受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C.谷地地形封闭,不利于散热
D.拉萨冬季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且昼较长,太阳辐射量大
√
1.C 2.A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故A不符合题意;图中雅鲁藏布江谷地落差大,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B不符合题意;该区域是高原和高山气候,夏季河流有冰川融水补给,同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符合题意;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D不符合题意。
第2题,拉萨最冷月平均气温较长春高的原因应该是拉萨冬季因纬度低(30°N),太阳高度大,且昼长较长,太阳辐射量大,D不符合题意。北部受高大山脉(昆仑山—祁连山)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B不符合题意。谷地地形封闭,不利于散热,气温较高,C不符合题意。冬季河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不明显,A符合题意。]
宗堡是西藏的传统建筑,往往修筑在耸立的孤山之上,被人们称为“安全岛”。江孜宗堡位于年楚河上游,其顶平、窗小,土墙墙体高且厚。图1和图2分别为江孜宗堡周边地形图及其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 )
A.储存粮食 B.观赏风景
C.军事防御 D.提供居民住所
4.江孜宗堡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太阳辐射强烈 B.昼夜温差较小
C.气候温暖湿润 D.土壤较肥沃
√
√
3.C 4.A [第3题,江孜宗堡乘高居险,占据地形险要的独立山头,有一侧坡度较陡,形成易守难攻的优势,且视线开阔。结合“安全岛”可知,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C正确;江孜宗堡居高扼险,交通不便,不利于储存粮食,A错误;观赏风景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提供居民住所的相关信息,D错误。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A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B错误;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高寒”,不是温暖湿润,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江孜宗堡顶平、窗小,说明当地降水较少,且多大风天气,植被稀疏,加之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养分少,土壤贫瘠,土层浅薄,D错误。]
(2025·合肥模拟)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藏草原植物一般比较低矮、稀疏,具有叶片内卷、密被灰白色绒毛、角质层较发达等特征。研究发现,与西藏东部的高寒草甸处苔藓植物相比,中西部高寒草原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下降约40%;土壤状况影响西藏高寒草原草地苔藓植物群丛分布。下图为西藏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西藏草原植物演化成如今的形态特征,主要是为了( )
A.从更深的土壤中获取水分
B.忍受长期的干旱和抵御严寒
C.散热方便和适应强风侵袭
D.避免强日照和病虫害的侵扰
6.西藏中西部地区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东部地区低,最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 )
A.气候环境更加恶劣 B.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C.地势较低且起伏大 D.人类活动更加频繁
√
√
5.B 6.A [第5题,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降水少,植物低矮,根系演变并不深,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西藏草原植物一般比较低矮、稀疏(适应强风侵袭),具有叶片内卷(减少水分蒸发)、密被灰白色绒毛(保护植物免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角质层较发达(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低氧、强紫外线和极端气候条件,所以西藏草原植物演化成如今的形态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干旱、严寒和多强风的环境,B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气候严寒,不需要散热,C错误;青藏高原温度低,虫卵容易被冻死,受病虫害的侵扰较少,D错误。
第6题,西藏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干旱、盐碱、风沙等问题,气候更加恶劣,A正确;地壳运动与西藏中西部苔藓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西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东部地区相比,西藏中西部地区地势较高,C错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藏中西部地区气候环境更差,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活动更少,D错误。]
课时数智作业(七十九)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南昌模拟)某地年降水量约480毫米,仅有冷暖两季,冷季平均气温约-10 ℃,暖季平均气温约10 ℃,植被以灌丛为主。灌丛在生长季表现为碳汇,在非生长季表现为碳源。下图示意该地灌丛生长季月平均CO2通量(正值表示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2),平均CO2通量由光合固碳和呼吸作用共同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光合固碳速率最快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2.影响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风速
3.该地可能位于( )
A.大兴安岭东麓 B.祁连山南麓
C.武夷山西麓 D.阴山北麓
√
√
√
1.B 2.A 3.B [第1题,不考虑分解作用的微量影响,净生态系统CO2通量=灌丛呼吸作用CO2通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通量,因此光合固碳速率可以用灌丛呼吸作用CO2通量减去净生态系统CO2通量来衡量。7月灌丛呼吸作用CO2通量最大,而净生态系统CO2通量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说明光合固碳速率最快,效果最强。第2题,由图可知,灌丛生长季生态系统CO2通量逐渐由碳源变成碳汇,且随着绝对值的增大,碳汇效应增强,7月之后碳汇效应逐渐减弱,与北半球年气温变化一致,故总体与热量条件有关。该地暖季平均气温仅约10 ℃,热量条件成为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A正确。与光照、水分、风速关系不大,故排除B、C、D。第3题,本题体现的是高寒灌丛的固碳作用。该地暖季平均气温仅约10 ℃,夏季气温较低,说明海拔较高;年降水量约480毫米,处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综上判断祁连山南麓最符合题意。]
巴丹吉林沙漠(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沙漠中的湖泊竟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青藏高原冰雪融水、河西走廊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读图,完成4~5题。
4.黑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5.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 )
A.与周边地表水性质相似
B.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
C.地下水补给水量不稳定
D.水位冬夏季节变化较小
√
√
4.A 5.D [第4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区域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黑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应该不是大气降水,B错误;该地区沙漠中的湖泊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而且还分布在河流的下游,不可能是湖泊水补给,C错误;地下水补给常年稳定,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区,又地处西北内陆,主要补给方式应该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A正确,D错误。第5题,根据题干信息“但沙漠中的湖泊竟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青藏高原冰雪融水、河西走廊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分析可知,A错误;该区域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而巴丹
吉林沙漠附近有两条明显的深层大断裂,且湖泊水与河西走廊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所以湖泊水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水,不是大气降水,B错误;地下水补给的特点是常年比较稳定,C错误;该区域湖泊水主要补给类型为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水量常年稳定,冬夏季节水位变化较小,D正确。]
藏西南高原是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的交会地带,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区内气候寒冷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小且集中在夏季。高原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春季的植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夏季。下图示意藏西南高原的位置。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藏西南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根本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7.藏西南高原植物夏季生长状况明显差于春季,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量大
B.夏季降水多,光热相对不足
C.春季冻土融化,土壤温度高
D.夏季气温较高,蒸散作用强
√
√
6.A 7.D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藏西南高原海拔高、地形崎岖,导致其气候高寒、冻土广布、降水少。因此导致藏西南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因素是地形,A正确。第7题,植被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夏季是植物生长的旺季,但藏西南高原降水总量较少,夏季气温升高导致蒸散作用加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D正确;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更大,A错误;夏季该地区降水也不多,对光热造成的削弱有限,B错误;夏季土壤温度更高,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麻扎村地处吐鲁番盆地边缘,库木塔格沙漠以北,于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在这里,生土(黄黏土)作为主要建材被使用于村落的各个构成要素中。当地民居一般为两层,居民随季节呈现出“半转移式生活方式”。麻扎村以农业生产为第一大产业,主要种植葡萄。夏半年去过麻扎村的游客形容当地只有两种色彩,黄色和绿色,这两种颜色对应着当地两种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图为麻扎村村貌及景观图。
(1)分析麻扎村以土作为建筑原料的原因。(4分)
(2)判断黄色和绿色分别是麻扎村的什么景观,并说明两种景观呈现黄色和绿色的原因。(4分)
(3)判断当地居民分别居住在一层和二层的季节,并分析出现“半转移式生活方式”的原因。(6分)
(4)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列举一种适合其发展的产业,并简述其发展条件。(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多黄土,才能有足够的黄土资源用于房屋建造,且该地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其他建筑材料难以运入,只能就地取材修建房屋;结合材料可知,黄土为黄黏土,其质地黏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由于该村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黄土修筑的房屋很少会受到流水侵蚀,较为坚固,保存时间长。第(2)题,结合上题和图文材料可知,该地民居多用黄黏土建造,故黄色景观为当地民居;由材料“麻扎村以农业生产为第一大产业,主要种植葡萄”可知,夏季正是葡萄生长的季节,枝繁叶茂,呈现出绿色景观。
第(3)题,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夏季炎热,光照强烈,为了更好地避暑和防晒,人们会选择遮阴性更好的一层居住;而到了冬季,该地气温较低,气候干冷,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人们则会在较高的二层居住,以保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环境。第(4)题,当地有富有特色的民居和大面积的葡萄园,以及独特的异域民族风情,可以以此发展特色旅游业,吸引游客来此参观。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以种植葡萄为主,可以延长葡萄的产业链,借助当地充足的阳光晾晒葡萄干,发展葡萄加工业;此外,由于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好,还可以直接售卖,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
[答案] (1)当地黄土较多;黄黏土土质黏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当地降水少,水蚀作用弱,土房不宜垮塌;当地缺少其他建筑材料且不易运入;土房冬暖夏凉(隔热保温)。
(2)黄色景观:黄黏土民居。
绿色景观:葡萄园。
黄色景观原因:当地土壤为黄黏土,建筑用黄黏土砌成,所以呈现黄色景观。
绿色景观原因:当地主要从事葡萄种植业,夏季葡萄生长旺盛,呈现出一片绿色的景观。
(3)冬(春)季居住二层,夏(秋)季居住一层。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夏季天气较热,一层房间更加凉快(得到阳光照射少,二层房间可以为一层遮挡阳光);冬季气温较低,二层阳光充足,比较温暖;冬季较冷空气易在低处集聚,一层温度低。
(4)举例一:旅游业,发展条件:有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有大面积的葡萄园;当地具有独特的异域民族风情。
举例二:葡萄产业,发展条件: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好;有晾房等设置,可以发展葡萄加工。
9.(2025·哈尔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色林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湖面海拔4 530 m,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附近山系冰川、冻土广泛发育,湖区周围水草丰美,北部和东部为浅水区。纳木错湖面海拔4 718 m,凭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纳木错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图1为色林错与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1981—2020年色林错与纳木错湖区年均温及水体面积总体变化统计图。
(1)简述21世纪以来色林错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4分)
(2)简析色林错湖面变化对湖区周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3)与纳木错相比,分析色林错湖面增加较显著的原因。(6分)
(4)指出游客进入纳木错湖区旅游的注意事项。(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2可知,21世纪以来色林错水体面积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0年至2007年前后,色林错水体面积扩张较快,斜率较大,说明水体面积明显扩大;2007年以后,色林错水体面积总体变化趋缓,色林错水体面积扩张较慢,呈现平稳增长。第(2)题,读图2可知,色林错水体面积整体呈增大趋势。水体面积增大,湖水增多使得湖岸侵蚀加剧,湖岸侵蚀会进一步诱发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水体面积增大,湖水增多,使得地下水水位上升,加重土地盐碱化;水体面积增大会淹没周边草场,破坏生物栖息地。第(3)题,读图1可知,色林错流域面积更大,汇入河流较多,径流补给更多;根据河流水系形态中支流与干流的关系可知,色林错湖面地
势更低,更易接受补给;读图1可知,色林错湖区周边湖泊较多,反映出该地地形较平坦,利于湖面增加;读图2可知,色林错湖区气温更高,冰川融水量更大,利于湖泊面积扩大。第(4)题,纳木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云层薄,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白天应注意避免(紫外线)暴晒;夜晚由于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因此夜晚应注意保暖;纳木错流域海拔高,注意预防高原反应(或预防缺氧);纳木错流域有藏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应尊重并遵守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纳木错流域生态脆弱,应注意环境保护,不随意破坏景区环境。
[答案] (1)2000年至2007年前后,扩张较快,面积明显扩大;2007年以后,扩张较慢,面积平稳增长。
(2)湖岸侵蚀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重;淹没周边草场,破坏生物栖息地。
(3)色林错流域面积更大,径流补给更多;色林错湖面地势更低,更易接受补给;色林错湖区气温更高,冰川融水量更大;色林错湖区周边地形平坦,湖面增加明显。
(4)白天避免(紫外线)暴晒;夜晚注意保暖;预防高原反应(或预防缺氧);尊重并遵守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随意破坏景区环境。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