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
课时31 海水的运动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波浪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简答:风浪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
2.判断:关于波浪叙述的正误。
(1)海上的巨浪都是由强风引起的。 ( )
(2) 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称为涌浪。 ( )
(3) 波浪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 )
(4)青岛市石老人景观的形成与海浪无关。 ( )
×
√
√
×
任务2——认识潮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简答: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判断:关于海水潮汐的正误。
(1)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汐。 ( )
(2)世界的海区都是白天和夜晚涨落一次。 ( )
(3)潮汐蕴藏巨大能量,可以发电。 ( )
(4)借助潮汐,轮船在涨潮时入港,落潮时离港。 ( )
√
×
√
×
任务3——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填表:洋流按照形成原因的分类。
______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并带动下层海水流动
______流 海水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流动
补偿流 风力和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海水______,由相邻海区海水______
风海
密度
减少
补充
2.绘图:在图中绘出全球洋流模式图(不标注洋流名称)。
提示:
3.读图填表:全球洋流分布规律。
海区 洋流 流动方向
中低纬度海区 副热带环流,如图中____ 北半球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副极地环流,如图中____ 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漂流,图中____ 冬季呈____时针、夏季呈____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中 纬度海区 西风漂流,图中____ 自____向____
甲
顺
逆
乙
逆
丙
逆
顺
丁
西
东
4.判断:关于洋流地理意义的正误。
(1)低纬度向中高纬度输送的热量,以洋流环流输送为主。 ( )
(2)暖流流经地区空气暖湿,大气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为丰沛。 ( )
(3)日本渔场位于上升流海区。 ( )
(4)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 )
(5)洋流使得海洋污染物随之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 )
×
√
×
√
√
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活动变式
密度流常见于相邻海盆之间,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的流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存在典型的密度流。下图示意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和温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洋流方向( )
A.表层自东向西,底层自东向西
B.表层自西向东,底层自东向西
C.表层自东向西,底层自西向东
D.表层自西向东,底层自西向东
√
2.直布罗陀海峡两侧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西侧盐度高,密度大
B.东侧水温高,密度大
C.西侧水温高,密度大
D.东侧盐度高,密度大
√
1.B 2.D [第1题,地中海因蒸发旺盛,盐度高于西侧大西洋,地中海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的,所以海平面整体低于大西洋,导致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即自西向东,A、C错误。而深层海水由盐度高的向盐度低的扩散,也就是自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即自东向西,B正确,D错误 。第2题,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包括温度与盐度,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直布罗陀海峡东侧的地中海盐度较高,盐度越高,密度越大,而西侧的大西洋盐度相对较低,盐度低,密度小,因此直布罗陀海峡东侧盐度高,密度大。]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某些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科学研究发现,早在20世纪的时候,墨西哥湾暖流就基本失去稳定性,目前它的情况更加糟糕,已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支暖流正处于这一千多年来最弱的时期,且正处于发生完全崩溃的边缘。如图为墨西哥湾暖流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处相比( )
A.甲处水温高 B.乙处盐度高
C.甲处密度低 D.乙处深度大
4.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将引起( )
A.欧洲西部风力减弱
B.大西洋海平面升高
C.欧洲能源消耗增加
D.欧洲农业条件改善
√
√
3.B 4.C [第3题,甲处纬度高于乙处,因此甲处水温低于乙处,A错误;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海水在向高纬度地区流动释放热量的同时,海水蒸发,海水盐度增大,且与甲相比,乙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盐度高,B正确;海水在向高纬度地区流动释放热量的同时,温度降低导致高纬度地区海水密度增大,C错误;甲、乙两处深度与洋流无关,D错误。第4题,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会使欧洲西部南北温差增大,气压差增大,风力增强,A错误;海平面升高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不会引起大西洋海平面升高,B错误;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冬半年欧洲能源消耗增加,C正确;墨西哥湾暖流减弱会使欧洲极端天气多发,农业条件变差,D错误。 ]
提升·核心素养
1.潮汐的形成
潮汐是由于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当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就会相互叠加,形成大潮;当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与地球和月球的连线垂直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部分引力会被抵消,形成小潮。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2.北印度洋的季风漂流
冬季 夏季
图示
冬季 夏季
盛行风 与流向 东北季风,逆时针 (向西流) 西南季风,顺时针(向东流)
洋流 系统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 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影响。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
3.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影响 举例
沿岸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欧洲西部的暖流影响
具体影响 举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下层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暖流与寒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海洋 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具体影响 举例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低纬度寒流,高纬度暖流,多大雾天气 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规律总结] 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1.依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判断
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为暖流,凸向较低纬度为寒流(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2.依据洋流沿岸的环境特征判断
中低纬度地区沿岸出现荒漠景观,说明受寒流影响;出现湿热的森林景观,说明受暖流影响。
3.依据天气现象判断
(1)热带海域多雾→受寒流的影响。
(2)高纬度海域多雾→受暖流的影响。
(3)中纬度海域,夏季多雾→寒流流经;冬季多雾→暖流流经。
4.依据海陆位置判断
中低纬度海区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北半球中高 纬度海区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暖流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寒流
培养·思维能力
(2024·广东卷)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
【解题导引】
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从气温方面考虑;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几乎没有海冰覆盖
结合图文材料推测甲地的洋流流向及性质。
提示:甲地受极地东风影响,形成由北向南流动的寒流(东格陵兰寒流)。
视角一 潮汐
(2024·江门二模)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以潮差巨大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曾观测到21 m的世界最大潮差,但湾内不同地点潮差差异较大。芬迪湾处于海盆顶端,外部宽而深,内部窄而浅。潮水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塑造了瑰丽的海岸景观,加之圣约翰河的注入,芬迪湾渔业、交通运输业及旅游业十分发达。1984年,加拿大在芬迪湾东侧的小海湾内建设了一座实验型潮汐电站,但在潮差更大的芬迪湾内,至今没有建设潮汐电站。如图示意芬迪湾位置及芬迪湾东侧潮汐电站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对加大芬迪湾潮差起较大作用的风是( )
①北风 ②东北风 ③南风 ④东南风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芬迪湾潮差巨大,却没有建设潮汐电站,其原因可能是( )
①工程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②影响湾内环境和经济活动 ③潮汐能稳定性差 ④关键技术无法突破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
√
1.D 2.B [第1题, 芬迪湾湾口朝向西南方,所以西南风、南风、东南风都可以助推海潮,使潮差增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第2题,芬迪湾潮差极大,导致工程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①正确;由材料可知,芬迪湾周边地区人口、城市较多,航运繁忙,同时湾内渔业资源丰富,建设潮汐电站,开发潮汐能,均会影响湾内航运活动和鱼类生存,②正确;潮汐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能源,③错误;根据材料“1984年,加拿大在芬迪湾东侧的小海湾内建设了一座实验型潮汐电站”可知,目前该地区潮汐能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④错误。]
视角二 洋流
北冰洋穿极流发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穿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流向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强弱变化与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压和冰岛附近的低压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据此完成3~5题。
3.判断穿极流强盛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相比较乙海域,甲海域水温特点及成因是( )
A.水温较高 暖流经过
B.水温较高 纬度较低
C.水温较低 寒流经过
D.水温较低 纬度较高
√
√
5.对穿极流流量变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冰岛附近低压减弱,驱动风力增强
B.海冰覆盖减少,海水流速加快
C.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
D.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
√
3.D 4.D 5.A [第3题,由材料可知“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强弱变化与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压和冰岛附近的低压密切相关”,因此,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间的气压差直接导致二者间风力的大小,从而影响穿极流的强弱。冰岛低压和波弗特海高压冬季最强,故穿极流强盛的季节是冬季。第4题,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乙地水温高。图中甲地位于极圈以内,乙地纬度明显低于甲地,受纬度差异的影响,乙地水温高于甲地(或甲地水温低于乙地)。第5题,冰岛附近低压减弱,风力会变小,A错误;由材料“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可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冰消融增多是原因之一,C正确;海冰覆盖减少后,风能够直接吹拂海面,驱动海水,海水流速加快,穿极流增强,B正确;再加上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更明显,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A。]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泰安模拟)感潮河段是指河流兼受径流和潮汐动力作用的河段。涨潮时,上溯海水在河道中的消失位置,称为潮流界。潮波是潮汐形成的水位波动现象,受到河水顶托、河道形态和摩擦力的影响。潮波向河流上游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最终消失的位置称为潮区界。下图为长江的感潮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一) 海水的运动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时期的潮流界远于潮区界
B.丰水期的潮流界远于枯水期
C.大通是丰水期的潮区界
D.自来水厂布局需考虑枯水期的潮流界
√
2.涨潮过程中,江阴的潮波衰减速度( )
①具有“先小后大”特点 ②具有“先大后小”特点 ③平均值大于天生港 ④平均值小于天生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D 2.C [第1题,潮波比海水的上溯距离更远,所以潮区界远于潮流界,A错误;枯水期的河流水位低,对潮水的顶托(压制)作用小,所以枯水期的潮流界和潮区界均远于丰水期,B错误;大通是感潮河段的上界,所以是枯水期的潮区界,C错误;上溯海水产生咸水问题,盐度升高的江水不宜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所以自来水厂应布局在枯水期的潮流界上游,D正确。
第2题,受到地形约束,江阴的江面较窄。涨潮过程中,潮水水位较低的时段,江水和潮水的水位差较大,压制潮水;同时潮水受到的江底摩擦力较大,所以潮波衰减速度较快;随着潮水水位升高,江水和潮水的水位差减小,江面更加宽阔,水深增大,江面的潮波受江底摩擦力的影响减小,潮波衰减速度变缓;故江阴的潮波衰减速度具有“先大后小”特点,②正确,①错误;天生港的江面宽阔,利于潮波的传播,江阴的江面收窄,潮波受到阻碍而快速衰减,江阴的潮波衰减速度平均值大于天生港,③正确,④错误。]
(2025·兰州模拟)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其两侧海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1616年5月,为探寻北极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从戴维斯海峡进入海湾,沿格陵兰岛西岸北上,历经3个月完成了环绕巴芬湾一周的航行。如图示意巴芬湾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及其形成动力分别是( )
A.自南向北 盛行西风
B.自南向北 极地东风
C.自北向南 极地东风
D.自北向南 盛行西风
4.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 )
A.盐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发更少 D.结冰更早
√
√
3.C 4.A [第3题,巴芬湾位于高纬度地区,该地区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因此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为由北冰洋巴芬湾西部沿着巴芬岛向南流的洋流,所以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其形成动力是极地东风 。 第4题,巴芬湾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是从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此巴芬湾东侧海域表层海水结冰较晚,表层海水盐度较高,降水更多,蒸发更多,向大气输送水热多。]
(2025·贵阳模拟)上升流的形成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风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较长时间吹拂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所形成的风漂流使其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每年6—8月此种类型的上升流在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最为强盛。下图为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类上升流在爪哇岛南部海域最强盛时,当地的盛行风向是
(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与附近非上升流海区相比,上升流区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低 B.温度低、盐度高
C.温度高、盐度低 D.温度高、盐度高
√
√
7.受上升流的影响,爪哇岛南部海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表层海洋生物增多
B.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C.台风活动频率增大
D.表层海水密度减小
√
5.C 6.B 7.A [第5题,当风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较长时间吹拂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所形成的风漂流使其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爪哇岛南部海岸线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每年6—8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区域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与该地海岸线基本平行,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向左偏),该区域上升流最为强盛,C正确;东北风与西南风在爪哇岛南部与海岸线近乎垂直,不可能形成上升流,B、D错误;每年6—8月,该区域并不盛行西北风,A错误。
第6题,由于受离岸风的影响,海洋底层的冷性、高盐度的海水上升,使得与附近非上升流海区相比,上升流海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盐度高。第7题,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海洋生物增多,A正确;上升流涌升的过程中,可能将近海泥沙带至海岸附近堆积,促使海岸线向海洋一侧推进,但不会使得海岸线向陆地一侧推进,B错误;上升流使得表层海水温度降低,降低了台风发生的频率,且爪哇岛南部海域所处纬度较低,台风活动的频率不是很大,C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受上升流的影响,上升流海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盐度高,从而使得表层海水密度增大,D错误。]
(2025·长沙模拟)印尼贯穿流是太平洋通过印尼海道流入印度洋的海流。晚中新世(距今6 500万年—距今164万年)以来,受构造运动影响,原印尼海道逐渐关闭,导致洋流重组,改变了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输送。与南赤道太平洋水体相比较,北赤道太平洋水体温度较低。图甲示意距今500万年的印尼贯穿流位置。图乙示意现代印尼贯穿流位置。据此完成8~9题。
8.原印尼海道的关闭,导致图中西太平洋海域海水( )
A.温度升高,盐度升高 B.温度降低,盐度降低
C.温度升高,盐度降低 D.温度降低,盐度升高
9.距今500万年以来,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气候的变化趋势是( )
A.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
√
8.A 9.D [第8题,印尼海道关闭,导致南赤道太平洋暖海水进入印度洋受阻,由此导致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 海水蒸发作用增强,盐度升高。第9题,根据材料“与南赤道太平洋水体相比较,北赤道太平洋水体温度较低”并读图可知,原印尼海道关闭后重组的洋流水温降低,从而导致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的气候变得冷干,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2分)
10.(2025·汕尾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泰国湾面积约为25万平方千米,东南部与南海贯通,表层环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渔业资源丰富。如图示意泰国湾不同季节表层环流分布。
(1)比较夏季和冬季泰国湾表层海水的浑浊度,并说明理由。(6分)
(2)对泰国湾冬季表层环流的流向作出合理解释。(6分)
[解析] 第(1)题,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降水量大,流入泰国湾的河流径流量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挟带的泥沙量多,向泰国湾输送的泥沙量大,且夏季温度高,台风多发,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巨大的漩涡容易造成海水扰动,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海洋表层悬浮物质增多,故夏季泰国湾表层海水浑浊度大于冬季。
第(2)题,局部海水运动往往与盛行风有关,泰国湾冬季盛行东北风,在东北信风影响下,该海域表层海水向西流,流至泰国湾西部时,遇到陆地阻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大部分水流右转向北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一部分向东流动,一部分海水继续北上,沿北部海岸线流动。
[答案] (1)夏季浑浊度大于冬季(或冬季浑浊度小于夏季)。理由:夏季该区域受西南季风控制,降水量大,入海径流输沙量大;夏季的台风活动易造成海水扰动,使表层海水的悬浮物质增多。(从冬季浑浊度较小角度分析也可)
(2)东北信风在泰国湾东南湾口驱动海水向西流动;流至泰国湾西部时,受陆地阻挡,海流右转向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一部分海水在泰国湾中部向东流动,部分海水继续北上,沿北部海岸线流动。
11.(2024·济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威德尔海(如图)是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属南极的边缘海,分布有大面积的冰架(冰架是指陆地冰川延伸至海洋,浮在海上的部分)。冰架前缘崩解的冰山是船舶在威德尔海航行的危险之一。
(1)用箭头标出威德尔海洋流的方向;并指出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4分)
(2)威德尔海西部海域的冰山多于东部海域,解释其成因。(6分)
[解析] 第(1)题,威德尔海纬度较高,属于大海湾,主要是受极地东风(东南风)的影响,海水向西流动,受地形阻挡向北流动,到达60°S附近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向东偏南流动。综上所述,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有盛行风向、陆地轮廓、地转偏向力。第(2)题,威德尔海东部和南部冰架面积广,冰架边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崩解形成的冰山较多;在盛行风和洋流的作用下,崩解的冰山向西、向北运动,形成单一方向聚集;受到南极半岛南北狭长的陆地以及浅海大陆架的阻挡,冰山在威德尔海西部海域停止运动,形成聚集;再加之西部海域冰架崩解的冰山,导致西部海域的冰山较多。
[答案] (1)顺时针方向绘制,如图:
影响因素:盛行风向;陆地轮廓;地转偏向力。
(2)威德尔海东部和南部冰架面积广,冰架前缘崩解形成的冰山较多;在盛行风和洋流的作用下,冰山向西、向北运动;受到南北狭长的陆地以及浅海大陆架的阻挡,在威德尔海西部海域聚集;再加之西部海域冰架崩解的冰山,导致西部海域的冰山较多。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