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36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分析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填表:对比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规律 成因
纬度地 带性分 异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______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太阳辐射带来的______,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纬线
热量
规律 成因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多沿______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同一纬度地带内,________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经线
降水量
2.判断:关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正误。
(1)海陆组成物质的差异引起能量收支状况的改变,导致纬度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扭曲。 ( )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又称为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 )
(3)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低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显著。 ( )
(4)非洲大陆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 )
√
√
×
√
任务2——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
1.简答:什么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提示: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2.判断:关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正误。
(1)地方性分异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规律。 ( )
(2)华北平原的地形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 ( )
(3)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大尺度地域分异。 ( )
(4)岩性和土质是形成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 )
√
√
×
√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
读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及甲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图中E自然带和甲地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2.E—F—G—H自然带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
√
1.B 2.A [第1题,E地处赤道,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为热带雨林带;结合甲地的纬度和气候资料图分析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6—9月,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E为热带雨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G为热带荒漠带,H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规律,即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为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阅读变式
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土壤盐碱化最为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 )
A.春季和秋季 B.春季和夏季
C.夏季和秋季 D.秋季和冬季
5.不能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做法是( )
A.地膜覆盖 B.增施熟石灰
C.农田开挖排水沟 D.喷灌和滴灌
√
√
√
3.A 4.A 5.B [第3题,华北地区为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浅,盐分越容易在土壤中积累,土壤盐碱化越严重。读图可知,甲地地下水埋藏最浅,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第4题,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季节应结合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析,华北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多,土壤盐分被雨水淋洗,盐碱化降低,B、C错误;冬季气温较低,蒸发减弱,盐分物质稳定,D错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农作物需水,加之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加重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秋季秋高气爽,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物质容易集聚,故春、秋季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A正确。
第5题,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A正确,不符合题意;农田开挖排水沟有利于土壤中的盐分排出,C正确,不符合题意;喷灌和滴灌可以减少因大水漫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D正确,不符合题意;增施熟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不能缓解土壤盐碱化,B错误,符合题意。]
提升·核心素养
1.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 响 因 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 布 特 征 延伸与更替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2.地方性分异规律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地形 如华北平原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地方气候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表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规律总结]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培养·思维能力
(2024·黑吉辽卷)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下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
A.河漫滩草甸 B.洪积扇灌丛
C.沟谷沼泽林 D.分水岭疏林
√
√
【解题导引】
(1)地带性植被的形成→符合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丁处位于缓坡,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层较厚→接近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植被最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最接近地带性植被
(2)洪积扇灌丛→流域整体构造抬升后海拔升高→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最早演化为地带性植被;河漫滩草甸、沟谷沼泽林→海拔低,水分过多;分水岭疏林→海拔过高,气温低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该区域是如何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的?
提示:该地区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漫滩、冲积扇在河流附近,水分条件不能适应阔叶林生长、发育草甸和灌丛等,反映了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视角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③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苔原带
2.沿着①②③方向的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
√
1.C 2.C [第1题,图中③自然带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南,且离海洋较近,受西风影响,水热条件较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正确;①②自然带和③自然带纬度差不多,②→①越来越靠内陆,②是温带草原带,A错误;①是温带荒漠带,B错误;苔原带的纬度应比亚寒带针叶林带更高,D错误。第2题,①②③纬度大致相同,且顺序由沿海到内陆,植被由森林向草原再向荒漠演变,原因是距海越远,水分条件越差,其自然带分布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正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的自然带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A错误;垂直分异规律是高大山体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B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特殊的分异规律,不属于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
视角二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4·徐州二模)某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如图为该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坡顶到沟谷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B.降水状况
C.坡度陡缓 D.土壤水分
√
√
5.该地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群落结构复杂 B.季节变化明显
C.植株粗壮茂密 D.叶面宽大肥厚
√
3.D 4.D 5.B [第3题,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异规律,图中并未体现纬度的变化,A错误;随着山地海拔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分异规律,虽然图中标注了不同植被在不同海拔的分布情况,但是海拔差异较小,从沟谷到坡顶的海拔差异小于200 m,其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小,不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故并非属于垂直分异规律,B错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图中并未体现植被从沿海向内陆分布的规律,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指在较小的地理尺度上,由于地方性的因素,如地形、
岩石风化物等,通过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形成的地域分异现象。根据示意图,在较小范围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第4题,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水生植被,因此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第5题,该区域位于温带,其地带性乔木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群落结构复杂、植株粗壮茂密、叶面宽大肥厚均指热带雨林区域的植被。]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舟山模拟)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六)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1.自然带a、b、c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受全球变暖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范围及界线变化正确的是( )
①a面积缩小 ②c与g分界线明显北移 ③d面积缩小 ④e与f分界线西段变化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
1.C 2.D [第1题,a、b、c三地最大的区别是纬度位置不同,以热量为基础,故a、b、c三地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北冰洋沿岸积温升高,苔原带的南界北移,a面积缩小,①正确;g为高原山地气候,c与g的分界线不会出现明显的移动变化,②错误;d面积扩大,③错误;e与f分界线西段位于西部高山地区,受全球变暖影响小,变化小,④正确。]
(2025·潍坊模拟)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部,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为冲积平原。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分布不均,植被类型多样。如图示意黄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草甸、热带雨林、温带草原
B.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
C.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
D.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4.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海拔
C.水分 D.昼夜温差
√
√
3.D 4.C [第3题,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误;④植被位于黄河流域以南,应为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A、B错误;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第4题,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所以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正确;影响④→①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错误;海拔是影响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B错误;昼夜温差不是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D错误。]
(2025·温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断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西沙群岛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C.崇明岛 D.舟山群岛
6.图中自然景观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
√
5.A 6.B [第5题,西沙群岛最高海拔为15.9 m且位于热带海域,符合图示海拔和植被特点,A正确;钓鱼岛最高海拔约362m,不符合图示海拔特征,B错误;崇明岛和舟山群岛都位于长江三角洲附近,两地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没有热带乔木和椰林分布,C、D错误。第6题,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由热量主导;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由水分主导;随着海拔升高,水热状况不同而导致的植被类型的差异被称为垂直地带性分异。图示左侧岛屿在较低海拔分布草本植被,在较高海拔分布草海桐热带灌木,右侧岛屿在近岸地区分布需水较少的热带灌木,在岛屿内部则分布需水较多的热带乔木,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和土壤状况导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4·南通二模)某地理考察队到内蒙古大青山野外考察,发现山地甲坡长满了草本植物,乙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随着海拔升高,坡面植被差异减少。下图为考察队员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7~9题。
7.推测甲坡为( )
A.阳坡、迎风坡 B.阳坡、背风坡
C.阴坡、迎风坡 D.阴坡、背风坡
8.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岩性 D.水分
9.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原因是( )
A.坡度迅速变陡 B.坡面面积变小
C.风力差异减小 D.人类活动减少
√
√
√
7.A 8.D 9.B [第7题,当地为内蒙古,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且地形抬升作用较弱,降水较少,阳坡蒸发旺盛,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少,不适宜生长树木,适宜生长草类;阴坡蒸发较弱,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适宜生长树木,因此,甲坡为阳坡,乙坡为阴坡;甲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乙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第8题,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水分差异,D正确;与热量、岩性关系不大,A、C错误;两坡降水差异不大,而且甲坡为迎风坡,甲坡的降水量有可能略多于乙坡,如果单从降水多少来看,甲坡生长森林的可能性更大,不符合实际情况,B错误。第9题,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坡面面积变小,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B正确;不是所有的山体顶端附近都是陡坡,A错误;风力差异、人类活动对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影响不大,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10.(2025·成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充沛的水汽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冷却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雾也是水汽凝结物,主要悬浮于近地面。甲地多雾,但降水稀少,地处热带荒漠带。下图为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绘制流经甲地附近海域的洋流,指出自然带Ⅰ的名称,并判断自然带Ⅰ—Ⅱ—Ⅲ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2)说明山脉隆起对该国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影响。(6分)
(3)结合降水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甲地形成荒漠带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可知,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寒流,在南半球的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自然带Ⅰ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平原,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自然带Ⅰ是热带雨林带,而沿海的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沿海地区本来气候湿润,但由于寒流以及地形的原因形成了热带荒漠带,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第(2)题,该国中部是山地,且山地海拔高,该山地地处低纬地区,所以垂直分异显著;自然带Ⅰ是热带雨林带,这是因为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纬度低气温高,形成热带雨林带,且热带雨林带南扩;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山地西侧形成雨影区,降水较少, 出现荒漠带;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分布阻挡,无法向内陆延伸,导致荒漠带东西狭窄。第(3)题,甲地受西岸寒流的降温影响,下垫面气温较低,易形成逆温现象,近地面气温较低,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甲地位于湿润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甲地终年降水少,气候干燥,形成荒漠带。
[答案] (1)洋流绘制:
自然带Ⅰ是热带雨林带。自然带Ⅰ—Ⅱ—Ⅲ更替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2)山体高大,产生自然带垂直分异;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热带雨林带南扩;山地西侧为背风坡,形成雨影区,出现荒漠带;地形阻隔,荒漠带东西狭窄。
(3)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受沿岸寒流影响, 易形成逆温现象,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澳大利亚西北部干湿季分明,干季漫长,易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湿季降水集中,多风暴,典型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也存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 000千米的样带,使其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的“天然实验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纬度变化带来的热量差异。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
(1)简述澳大利亚西北部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的“天然实验室”的条件。(6分)
(2)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热量差异,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推测图示区域南北方向植被特征的差异。(4分)
[解析] 第(1)题,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 000千米的样带,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内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植被分布典型;西北部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植被保护完好。第(2)题,澳大利亚西北部纬度较低,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总体较好,澳大利亚西北部热量南北差异小;澳大利亚西北部自北向南离海越来越远,受西北风影响逐渐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小;澳大利亚西北部是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第(3)题,图示区域自北向南水分减少,逐渐变为沙漠,稀树草原的树木会减少;图示区域自北向南由草原演变为荒漠,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答案] (1)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
(2)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总体较好,南北差异小;自北向南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小;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3)自北向南稀树草原的树木减少;自北向南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