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第二部分 第八章 课时42 人口迁移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54 第二部分 第八章 课时42 人口迁移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时42 人口迁移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理解人口迁移含义和类型
1.填空: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定居地
(2)判断标准
2.判断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属于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___。
A2到B1、B2到C2
3.填空:人口迁移的类型。
(1)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____________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另一个国家
行政区
4.简答
(1)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提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2)我国历史上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方式,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人口迁移?
提示:“走西口”“闯关东”均是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则是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填空
(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是______(或排斥力)与______(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__________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______________的影响。
推力
拉力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2.判断
(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  )
(2)任何时期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都起着主导作用。 (  )
(3)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  )
(4)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低。 (  )

×

×
任务3——归纳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特点
1.填图分析
(1)在图中曲线上添加箭头,正确表达15世纪至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提示:绘图略。(欧洲、非洲为迁出地,美洲、大洋洲为迁入地。)
(2)据图归纳此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的特点。
提示: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2.填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发生了很大变化。
(3)______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4)总体特点: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流向
美国
3.读图判断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将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填写在图中合适位置。
提示:甲:欧洲;乙:非洲;丙:大洋洲;丁:拉丁美洲。
任务4——归纳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
1.填空
写出下列事件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秦朝迁徙天下豪富到咸阳。(__________)
(2)西晋、唐代和北宋时期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______)
(3)鸦片战争之后,大连、天津、青岛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由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迁往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__________)
(5)20世纪50—60年代支援边疆、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人口迁移。(__________)
政治经济
战乱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
经济因素
政府政策
2.简答:不同历史时期国内的人口迁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①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衔接一 必修第二册图1-9变式
下图示意21世纪初某年各大洲之间净移民数量。其中,箭头指向净移民数增加的大洲。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符号代表欧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图中的净移民数量可以大致估计出各大洲(  )
A.人口数量
B.经济相对发达程度
C.外贸总量
D.国内生产总值


1.C 2.B [第1题,21世纪初,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图中①③两地为人口迁入地,因此当地应为欧洲和美洲,而③地的人口会迁移到①地,因此③地应为欧洲,①地应为美洲,故选C。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当地人口主要是迁往欧洲和美洲,因此可以大致估计出各大洲的经济相对发达程度,B正确;从迁移数量上并不能看出人口总数、外贸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A、C、D错误。]
衔接二 必修第二册活动变式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据此完成3~4题。
3.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4.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4.A [第3题,根据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河南省、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人口占比较低,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人口占比较低,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A、C、D错误。第4题,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邻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提升·核心素养
1.深刻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 灾害 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3)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因素
2.准确把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发展变化
(1)社会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曾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力、控制力的增强,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步减弱,但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出现居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培养·思维能力
(2024·广西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1)~(2)题。
(1)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 (  )
A.农业结构差异 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 D.交通联系便捷
(2)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导引】
(1)获取材料信息→“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邻近五县是传统农业,而建水县是规模化发展的葡萄产业→农业结构存在差异
(2)明确两个问题:
建水县在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流动增进民族交融;
建水县吸引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人口流动推进产业专业化
(1)结合材料,指出邻近五县劳动力外流对本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示:造成劳动力和人才流失,加剧土地撂荒,加剧老龄化现象等。
(2)建水县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高标准葡萄农田的建设,对外来劳动力将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对普通务工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对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视角一 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2025·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人口迁移对一个地区人口总量变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国人口迁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如表显示2023年海南、贵州、辽宁和安徽四省级行政区总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变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量。据此完成1~2题。
省级 行政区 常住人 口/万人 与上一年 比人口 变化/万人 出生人 口/万人 死亡人
口/万人
海南 1 043 16 9.6 6.7
贵州 3 865 9 41.1 30.0
辽宁 4 182 -15 17.0 40.6
安徽 6 121 -6 39.5 52.4
1.表中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变化表现为(  )
A.海南省总人口增长,人口净流出
B.贵州省总人口增长,人口净流入
C.辽宁省总人口减少,人口净流入
D.安徽省总人口减少,人口净流出
2.为吸引外来人口,贵州省可采取的对策有(  )
①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③促进中小城镇发展 ④加强生育配套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C 2.A [第1题,由表格可知,海南人口自然增长2.9万人,实际增长16万人,说明人口净流入,A错误;贵州人口自然增长11.1万人,实际增长9万人,说明人口净流出,B错误;辽宁人口自然增长-23.6万人,实际增长-15万人,说明人口净流入,C正确;安徽人口自然增长-12.9万人,实际增长-6万人,说明人口净流入,D错误。第2题,贵州人口自然增长11.1万人,实际增长9万人,说明人口净流出,为吸引外来人口,可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①正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外来人口落户,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②正确;贵州中小城镇对贵州省外人口吸引力较小,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加强生育配套支持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③④错误。]
视角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
(2024·珠海一模)人口迁移是在经济因素、舒适性因素、制度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舒适性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断加强。下图示意2011—2017年我国三大人口迁入区迁入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2011—2017年,京津冀地区非户籍净迁入人口多于珠三角地区,而户籍净迁入人口却远少于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因为京津冀地区
(  )
A.流动人口总量大   B.落户政策更加严格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户籍人口比例较高
4.近年来,我国三大人口迁入区净迁入人口增长趋缓,从舒适性因素来看,最可能是因为这三大地区(  )
A.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B.生活成本较高
C.义务教育学位紧张 D.医疗资源不足


3.B 4.B [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京津冀地区总净迁入人口小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A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有首都北京,人才吸引力强但落户门槛较高,故流动人口落户率较低,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当地户籍人口比例,D错误;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非户籍净迁入人口较多,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迁入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能够调整人口年龄结构,C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舒适性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断加强。三大人口迁入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较好、工资水平高,但是其生活成本较高,导致舒适性较差,B正确;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属于环境因素,三大人口迁入区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管理较好,重工业在城市分布较少,主要是有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A错误;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医疗资源不足属于社会问题,不是影响人口生活舒适的最主要因素,C、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5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南京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21世纪以来,该计划大幅缩减。目前,该国人口约2.7亿,其中40%集中于爪哇岛。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尼国内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人口迁移
1.影响印尼国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生态  B.交通
C.政治 D.经济
2.印尼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积极影响是(  )
A.传承本土文化 B.促进国土开发
C.提高城镇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


1.C 2.B [第1题,由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可知,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分配土地的方式鼓励和吸引民众迁移到周边的岛屿,所以主导因素是政治,与生态、交通、经济关系不大,故选C。第2题,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是发生在国内,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对于传承本土文化意义不大,A错误;印度尼西亚政府给予迁移的人土地,让其开垦,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B正确;迁移的人口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并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意义不大,C错误;人口迁移对增加人口容量没有作用,人口容量主要受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D错误。]
(2025·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2020年常住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省2020年省外流入人口主要从事(  )
A.农业 B.制造业
C.金融服务业 D.科技服务业
4.省外流入人口会提高该省(  )
A.劳动力价格 B.老龄化程度
C.城镇化水平 D.受教育程度


3.B 4.C [第3题,结合省外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图可知,省外流入人口以高中、初中(占比最大)、小学及以下为主,知识素养相对较低,主要从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其中以制造业为代表,B正确;流入人口多为农业劳动剩余人口,一般不在外省从事农业活动,A错误;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C、D错误。第4题,省外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劳动力涌入,工厂招工饱和,会使劳动力价格相对下降,A错误;省外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比减小,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程度,B错误;劳动力涌入,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C正确;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会提升该省受教育程度,D错误。]
(2024·武汉三模)技能劳动者是指通过技术等级考试,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执业资格证书后,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区位因素中既有相同因素,也有差异因素。近年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呈扩大趋势,东部地区迁入较多,西部地区迁入较少。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相同因素主要是城市的(  )
A.工资收入 B.服务种类
C.地理位置 D.便利可达

6.近年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会(  )
A.增加特大城市数量
B.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等级
C.增加流动人口规模
D.扩大区域创新能力差异
7.各城市为了吸引技能劳动者迁入,应该(  )
A.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B.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C.提高城市平均工资 D.增加城市交通类型


5.A 6.D 7.B [第5题,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相同因素主要是城市的工资收入,A正确;服务种类、地理位置、便利可达都是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相同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第6题,技能劳动者迁移差异扩大与增加流动人口规模没有必然联系,但技能劳动者素质高,会扩大区域创新能力差异,D正确,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扩大主要表现为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向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迁移,向西部地区城市迁移的相对较少,但技能劳动者迁入东部城市并不会
增加特大城市数量,也不会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等级,A、B错误。第7题,技能劳动者一般收入较高,对城市生活品质、城市文化包容开放程度要求较高,提高城市平均工资对其个人收入影响不大,B正确,C错误;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对技能劳动者迁入无直接吸引力,A错误;城市交通类型要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设置,主要目的不是吸引技能劳动者,D错误。]
(2025·德州模拟)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其子女随迁状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过去人们主要关注特大城市定居门槛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低的问题,但近年来统计发现,中等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意愿也相对偏低。如表示意各等级城市不同年龄段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状况(单位:%)。据此完成8~9题。
 等级 年龄段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0~5岁 63.05 75.33 71.94 76.20
6~11岁 61.73 75.72 72.71 76.93
12~14岁 61.59 71.98 71.20 72.39
8.随着年龄增长,各等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的变化主要受制于(  )
A.居住空间 B.入学门槛
C.家庭收入 D.文化观念

9.与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中等城市子女随迁比例相对偏低,主要是因为(  )
①与大城市相比,公共资源吸引力不足 ②与大城市相比,对外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③与小城市相比,生活成本相对偏高 ④与小城市相比,和迁出地环境差异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B 9.A [第8题,学龄前人口与小学和初中人口所需的居住空间差异不大,A错误;6~14 岁为小学、初中阶段,这一阶段各城市的学校入学门槛较高,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困难,导致子女随迁比例总体相对较低,B正确;中等城市 6~14 岁人口随迁比例较小城市更低,因此家庭收入并非主要因素,C 错误;我国并没有将子女留守在家的文化观念,D 错误。第9题,与大城市相比,中等城市公共资源吸引力不足,①正确;中等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对随迁子女的迁移影响较小,②错误;与小城市相比,中等城市生活成本相对偏高,③正确;与小城市相比,中等城市和迁出地环境差异大,是吸引子女随迁的拉力因素,不是中等城市子女随迁比例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8分)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从范围来看,东部省级行政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级行政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级行政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级行政区域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级行政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多。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6分)
(2)2010—201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6分)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6分)
[解析] 第(1)题,据图文材料可归纳总结。第(2)题,2010—201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政策、收入、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等方面分析。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产业转移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第(3)题,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的家乡,当地应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答案] (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级行政区域的农村。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产业转移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3)当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实践表明,人口迁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迁移者通常要经历多次地点的变更才能最终稳定下来;在第一次迁移后,迁移者要么继续居留在迁入地,要么继续迁移(主要包括返乡和再迁移)。某研究机构统计了2016年全国多个省级行政
区的劳动力人口迁移状况,如图表
示迁移者在不同等级城市的居留比
例和居留意愿。
(1)指出与大城市相比,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2)某超大城市拟提高迁移者的居留比例,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8分)
(3)分别说明农民工选择返乡对个人、家庭和农村的有利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超大城市与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异,可以直接读出。从图中可看出,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居留意愿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心理预期,主要由超大城市与迁移者家乡巨大的经济、社会差异所造成,即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城市就业吸引力大,发展前景占优势,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活质量更高,这些条件对外来流动人口吸引力大,让其愿意永久居留。但是超大城市相对较大的人口压力,造成现实中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学历要求高,落户名额限制大,这些限制性因素造成生活成本高,竞争大,从而导致居留比例没有大城市高。
第(2)题,本题较为开放,回答赞成与否皆可,但是论据必须符合论点。第(3)题,农民工的返乡对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均有利。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好地就业,家乡有住房等,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压力小,农民工在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返乡更易获得成功、归属感和成就感;其次对于家庭而言,主要是对老人、小孩、夫妻等的照顾,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大大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规律和保障,避免了亲人的孤单;最后对农村农业而言,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发展机遇,返乡农民工带回了资金、技术、观念和经验,使农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答案] (1)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原因: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城市就业吸引力大,发展前景占优势,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活质量更高,使得迁入人口居留意愿高;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学历要求高,落户名额限制大,从而导致居留比例低。
(2)赞成。提高城市住房中政府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并增加流动人口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改善工作环境;放开城市入户政策,促进家庭式迁移模式。
或不赞成。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对外来人口无法均等化;超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对就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要求较高;外来人口无法完全融入,归属感不足;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报酬低和稳定性差。
(3)农民工选择返乡对个人而言,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家乡有住房,生活压力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返乡更易获得成功、归属感和成就感;对家庭而言,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大大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规律和保障,避免了亲人的孤单;对农村而言,增加了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带回了资金、技术、观念和经验,使农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