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第二部分 第十一章 课时5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68 第二部分 第十一章 课时5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十一章 区域发展战略
课时5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理解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判断
(1)古代西安、洛阳、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的繁盛,都与水运有关。 (  )
(2)武威、敦煌、张掖、酒泉等城市主要是依托古丝绸之路而兴起。 (  )
(3)巴黎的兴起与塞纳河有关,伦敦的兴起则与莱茵河有关。 (  )
(4)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崛起,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  )
×

×

2.简答:以扬州为例,指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格局。
提示:京杭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扬州的兴起和发展;运河的淤塞导致城市发展受阻;京杭运河的疏浚、高速铁路的修建使扬州重新焕发生机。
任务2——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填空
2.填表:认识经济带的类型。
类型 发展方向 举例
沿海型 以__________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 以______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 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__________为增长极 ____________经济带
______型 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港口城市
河流
交通枢纽
陇海—兰新
复合
衔接一 必修第二册活动变式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历史上的扬州得益于京杭运河,曾是我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近现代,扬州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低,目前在江苏省也只位居中上。下图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局部)和扬州区位简图。
(1)指出放大简图中扬州下属小城镇的分布特征,并指出长江对这些小城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2)扬州紧临京杭大运河,推测大运河繁荣时期对扬州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从交通方面简述近现代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扬州下属小城镇基本沿江沿河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长江对城镇形成的作用可从水源和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长江径流量大,可为城镇提供充足的水源;扬州附近的长江河段,流量大、流速慢,水运便利;长江从中上游挟带大量的泥沙至扬州附近淤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和城镇形成。第(2)题,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在繁荣时期运河交通繁忙,沿河一带客货流量大,商业贸易发达,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带动扬州的繁荣;沿河多码头,客货流量大,使城市空间形态沿运河走向伸展呈条带状。
第(3)题,可从京杭大运河航运地位下降的角度进行分析,既包括运河的航运能力减弱,又包括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冲击。读图可知,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京杭大运河可能因淤塞导致航运能力减弱,扬州市运输地位下降,导致城市地位下降;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逐渐兴起,但扬州不临海,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京沪铁路建成,却不经过扬州,导致扬州的客货流量减小,扬州城市地位下降。
[答案] (1)分布特征:沿江河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作用:长江为城镇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运;河流淤积带来肥沃的土壤。
(2)繁荣时期京杭大运河交通繁忙,沿河一带客货流量大,商业发达,扬州城市繁荣;城市空间形态以沿运河走向伸展呈条带状。
(3)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京杭大运河因淤塞导致运输地位下降;海运兴起,但扬州不临海;京沪铁路建成,却不经过扬州,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
衔接二 必修第二册活动变式
为促进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主体经济区规划中,以交通为轴线,按交通运输形式的不同,划分为沿海型经济带、沿河型经济带和沿路型经济带。下表示意我国三大类型经济带的运输方式和主要城市。据此完成2~4题。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海运 大连、上海、广州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河运 武汉、重庆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铁路 兰州、连云
港、西安
京广—京哈铁路 京广—京哈经济带 哈尔滨、北
京、广州
包昆铁路 包昆经济带 包头、昆明
2.三大类型经济带主要运输方式中(  )
A.沿河型经济带运输方式运量最大
B.沿路型经济带运输方式价格最低
C.沿海型经济带运输方式灵活性好
D.沿路型经济带运输方式连续性优

3.与沿海型经济带相比,沿路型经济带(  )
①产业附加值较高 ②经济内向型强 ③工业对资源依赖大 ④对劳动力质量要求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我国依托交通通道规划经济带,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  )
①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能缩短区域间空间距离 ③是高收益的产业 ④利于沿线产品走向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D 3.C 4.B [第2题,沿路型经济带运输方式是以铁路为主,沿河型以河运为主,沿海型以海运为主,铁路运输连续性优于河运、海运,D正确;海运运量最大、价格最低,公路的灵活性最好,A、B、C错误。第3题,与沿海型经济带相比,沿路型经济带联系的地区多为内陆,经济内向型强,工业对资源依赖大,②③正确;沿海型经济带联系沿海地区,经济外向型强,产业附加值较低,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高,①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第4题,我国依托交通通道规划经济带,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可以加强区间联系,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于沿线产品走向世界,便于出口,①④正确;区域间空间距离无法缩短,可以缩短联系时间,且不一定是高收益的产业,②③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提升·核心素养
1.交通运输对区域环境和重要行业的影响
因素 影响
自然 环境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因素 影响
农业 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工业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因素 影响
商业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旅游业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
①加强区际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
③合理布局,激活全国交通运输网;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社会意义
①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②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
③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
培养·思维能力
(2023·新课标卷)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下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
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

(2)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
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
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旧国道穿越而过,联系县城和周边地区→便于对外运输
(2)图文信息→运输量大增,车辆增多→城内路口多→加剧拥堵
(3)新国道通车→绕城→通行速度加快→过境速度提高
结合图文材料,指出新国道绕城而过的主要原因。
提示:缓解城区的通行压力;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减少对城区交通的干扰。
视角一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海南卷)由中国承建运营的蒙内(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是肯尼亚在近100年间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约4.6万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5%。如图为非洲部分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从铁路布局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农矿产品输出 B.加速区域城镇化
C.加强人员对外交流 D.完善区域铁路网
2.蒙内铁路在建设期间对肯尼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促进人口向外流动
B.缩小南北地区差距
C.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D.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1.A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铁路布局分散,大多是连接沿海港口和内陆矿产区、农业区,可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农矿产品输出,A正确;农矿产品输出属于初级产品出口,产业链短,不利于加工产业发展,不能加速区域城镇化,B错误;图示区域内铁路大多连接内陆与沿海,加强了区域内的人员交流,C错误;区域铁路布局分散,相互之间的连接少,区域铁路网尚未形成,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蒙内铁路在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约4.6万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5%,直接带动了肯尼亚社会经济的发展,D正确;蒙内铁路呈现东西走向,连接了内陆与沿海,促进了该国内部人口流动,有利于缩小东西地区差距,但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影响较小,A、B错误;交通运输建设必然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并不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C错误。]
视角二 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5·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城市无人机低空空域飞行交通系统由航线、起降点和控制系统等组成。一级航线设置通常选择地面空旷的河流、绿廊等上空,起降点主要依据空域容量、连通性、干扰、用户分布等相关因素布局。下图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无人机低空空域三级飞行交通系统构想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中心城区一级航线沿河流上空设置的主导因素是(  )
①交通流量 ②飞行安全 ③指挥控制 ④运输成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无人机起降点布局对其周边区域的积极作用是(  )
A.减少交通拥堵 B.降低噪声污染
C.增加人口密度 D.提高物流速度


3.C 4.D [第3题,河流上空建筑物等障碍物少,一级航线沿河流上空设置,能保障飞行安全,便于指挥控制,②③正确;空中航线受地面交通流量影响不大,空中航线在河流上空或其他地面上空,运输成本差异不大,①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第4题,无人机应用于物流,根据材料“起降点主要依据空域容量、连通性、干扰、用户分布等相关因素布局”可知,起降点的周边区域发货和收货均更便利,有利于提高物流速度,D正确;无人机起降点布局占用一定的空间,起降及飞行时产生一定的噪声,不能减少交通拥堵和降低噪声污染,A、B错误;无人机起降点布局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不会增加人口密度,C错误。]
视角三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2025·三亚模拟)高线公园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内的一条线性空中花园,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铁路运输专线,直通工厂、仓库与港口,是当年最活跃的交通动脉。去工业化后,高线铁路线逐渐被废弃闲置。近年来,得益于纽约市民的极力保护,高线铁路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改造成高线公园。下图示意高线公园实施前后的景观对比(图1为实施前,图2为实施后)。读图,完成5~6题。
5.高线铁路被弃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逐渐陈旧 B.运输速度较慢
C.线路设置过密 D.运输需求减小
6.高线公园建设的首要目的是(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提高土地商业价值
C.留存城市工业遗产
D.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5.D 6.C [第5题,阅读材料可知,高线铁路是在去工业化后废弃闲置的,因此主要是去工业化导致货物运输需求量减小,该高线铁路废弃,D正确;设施陈旧可以整修改善,A错误;该高线铁路是专线,较该城市的其他交通线运输速度较快,B错误;该铁路线虽然被遗弃,但仍然没有拆毁,且属于高线铁路,对其他交通线并无太大阻碍,C错误。第6题,高线公园的建设主要得益于纽约市民的极力保护,是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改造的,证明其属于该城市的精神文化,属于时代的工业遗产,C正确;该高线铁路范围较小,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也较小,因此不是首要目的,A错误;高线铁路改造的高线公园并未做商业用地,B错误;高线公园位于半空中,对市民居住环境影响很小,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7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日照模拟)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老铁路(下图)是一条连接我国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设计平均时速160千米的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读图,回答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二)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中老铁路按客货混运铁路设计建设,而未建设成为高铁,主要考虑的是(  )
A.经济欠发达,兼顾客运货运
B.公路较便利,无须客运专线
C.人口较稠密,客货运输量大
D.地震频发,高铁运行困难
2.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后将(  )
①带动老挝沿海港口的发展 ②促进湄公河流域协调开发 ③改善两国间综合运输模式 ④改善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A 2.C [第1题,高铁主要满足客运需求,而图示铁路沿线经济欠发达,按客货混运铁路设计,可以兼顾客运货运,A正确;公路虽然便利,但是速度较慢,而且运量较小,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需要修建铁路,B错误;沿线地区人口虽然较稠密,但是经济欠发达,客货运输量较小,C错误;我国高铁技术比较成熟,地震不是影响高铁修建的主要因素,D错误。第2题,老挝是内陆国,没有沿海港口,①错误;可以促进湄公河流域协调开发,②正确;客货混运铁路的修建可以改善两国间综合运输模式,③正确;有可能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2024·广州二模)高速公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研究团队基于福建省公路与经济数据,分析2010—2020年福建省高速公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高速公路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弱于普通公路,对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强于西部、南部县域。据此完成3~4题。
3.高速公路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弱于普通公路,主要是因为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  )
①辐射范围小 ②线路密度更小 ③线路更封闭 ④沿线县城数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高速公路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差异性,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与人口数量 B.地质灾害与交通密度
C.气候与产业结构 D.自然资源与经济水平

3.D 4.D [第3题,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通常途经整个省甚至全国,辐射范围大,①错误;高速公路线路密度小,普通公路较为灵活,线路密度大,因此高速公路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弱于普通公路,②正确;普通公路以开放式为主,而高速公路则以封闭式为主,有固定的出入口,线路更封闭,③正确;高速公路沿线的县城数量更多,普通公路主要连接乡村与县城,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第4题,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
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速公路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而福建东部、北部县域与西部、南部县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高速公路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具有空间差异性,D正确。]
(2024·南昌二模)我国海铁联运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2020年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仅占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2.5%。近年来,厦门港、福州港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如图分别示意厦门港(图1)、福州港(图2)海铁联运腹地站点分布。据此完成5~7题。
5.厦门港、福州港海铁联运腹地站点的共同特点是(  )
A.旅客密度较大
B.所在城市经济水平高
C.交通可达性高
D.所在城市城镇化率高
6.厦门港和福州港周边地区无海铁联运腹地站点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公路运输较便利 B.制造业不发达
C.铁路运载量较小 D.河流运输发达


7.图示福州港与厦门港海铁联运腹地站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与之关联性最大的是(  )
A.货源地至港口的平均铁路运距
B.港口的自动化程度
C.货源地至港口的平均站点数量
D.港口最大停泊吨位

5.C 6.A 7.A [第5题,读图可知,厦门港、福州港腹地各站点铁路线密集,交通条件便利,可达性高,C正确;由材料“集装箱海铁联运”可知,站点多为货运站点,旅客数量少,A错误;站点所在城市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较低,B、D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厦门港、福州港周边地区铁路线较密集,但无海铁联运腹地站点,主要是因为厦门港、福州港周边地区距离港口近,铁路运输无明显优势,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A正确;厦门港和福州港周边地区制造业发达,B错误;与公路相比,铁路运载量大,C错误;福建多山地丘陵,河运不发达,D错误。第7题,读图可知,福州港海铁联运站点数量较厦门港多,主要因为图示大部分货源地至厦门港的平均铁路运距较福州港更远,造成大部分货源地运输货物选择福州港,A正确;与港口的自动化程度、货源地至港口的平均站点数量及港口最大停泊吨位关系不大,B、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8.(2025·黄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泉州在宋元时期是各国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材料二 福厦漳高铁北起福州市,南至厦门市和漳州市,位于福建沿海地区,2021年11月30日,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福厦漳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成功实现全桥贯通,大桥全长20.287千米,海上部分长8.96千米。
材料三 图1为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通航地区示意图,图2为福厦漳高铁部分线路示意及大桥景观图。
(1)说明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区位条件。(6分)
(2)推测福厦漳高铁通车后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3)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泉州湾跨海大桥在设计、施工时需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8分)
[解析] 第(1)题,港口的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思考。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陆域和水域、避风、地质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腹地、城市依托、政策等。泉州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以福建省为依托,经济较发达,商业贸易频繁,商品丰富;各国物品在此云集,市场广阔等。第(2)题,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完善当地的交通运输网络、缩短运输时间、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使福建省与南、北两侧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利于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加快城镇
化进程;也利于促进资源与产业布局的优化,改善福建省各市的交通和投资环境,利于产业的优化布局;同时也提高了对外的运输能力,扩大了市场范围等。第(3)题,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跨海大桥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水文、地质等。泉州湾跨海大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且风力强劲,因此也易受到风暴潮等灾害影响;跨海大桥易受到海水的腐蚀,对桥梁的材料要求高、技术难度也较大;泉州靠近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较差,桥梁稳定性要求高,设计难度大。
[答案] (1)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毗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天然良港,对外联系便利;腹地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丰富(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国内外货物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2)将福建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利于促进福建沿海经济发展;打通东南沿海高速铁路大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福建对外综合运输能力;改善沿线地区交通和投资环境,利于福建吸引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泉州湾跨海大桥跨越泉州湾海域,风速大,天气复杂;海水腐蚀性强,对工程设备材料的影响大;易受到海浪、风暴潮等海水运动的影响;地处板块交界地带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复杂)。
9.(2024·北京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前往市内的全国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图为某小组的调查记录。
结合实例,论述北京市的全国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4分)
[解析] 北京市全国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的布局变化不仅提升了交通便利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还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增强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交通便捷度、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区域平衡发展、国际交流和经济开放、城市布局、区域一体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如下:
提升交通便利性:新建和扩建了北京北站、北京丰台站,极大地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地位。
促进经济发展: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的布局优化带动了沿线经济带的发展,带动了物流、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人口流动: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布局提高了北京的人口流动性,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流入,进而支持北京各行业的发展。
区域平衡:缓解了北京中心城区的压力,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国际交流和经济开放:首都国际机场的扩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提高了北京的国际航空运输能力,提升了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机场的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国际化水平。
城市布局:通过新机场的建设,北京市将部分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至新机场周边地区,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
区域一体化: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的建设和扩建完善了北京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城市群内的便捷连接,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