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五章 区域合作
课时63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长江流域的概况
1.判断:认识自然地理特征。
(1)长江长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长河。 ( )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注入黄海。 ( )
(3)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 ( )
(4)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约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2以上。 ( )
×
×
√
×
2.填表:认识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 养育我国______的人口
农业 是我国的“______”,粮食产量占到全国一半左右,水稻产量更占到全国七成
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______、武汉、南京、______分别为长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中心城市
1/3
粮仓
重庆
上海
3.简述:长江流域的生态效益。
提示: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的功能,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任务2——理解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1.填图:认识长江经济带建设。
2.填表:认识长江航道建设和水能资源开发。
(1)长江航道建设
策略 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 加快长江__________建设
开发 措施 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上可分为6 个________航道网
作用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黄金水道
区域性
(2)水能资源开发
水能蕴 藏量 长江干支流水能可开发量占全国可开发量的______以上;长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水能资源占全流域的______以上,且主要集中在________段和__________段
大型水利工程 合理开发长江水能资源,相继修建了长江__________枢纽、溪洛渡水利枢纽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一半
80%
金沙江
长江三峡
三峡水利
任务3——理解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填空:了解水污染的治理。
(1)问题: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
(2)原因: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排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
(3)治理措施: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________综合整治;重点保护好重要湖泊和水库。
污染源
2.填表:认识生态环境保护。
协同保护方向 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__________机制;
②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______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具体 措施 ①建立______清单管理制度;
②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③完善长江生态保护______机制;
④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生态补偿
统筹
负面
补偿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2图3-17变式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长江经济带城市扩张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高速扩张区由东向西移动,2010年后上游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超过中游城市,2015年后长江经济带城市扩张速度大幅下降。下图示意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用地密度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2020年位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最核心区的城市是( )
A.上海、南京 B.武汉、长沙
C.重庆、成都 D.昆明、贵阳
2.1990—2015年长江中上游地区城市用地快速扩张,主要是因为
( )
A.农业用地价格较低 B.城市用地需求量大
C.耕地资源高效开发 D.城乡空间结构调整
√
√
3.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的连片聚集程度最高,主要得益于( )
A.人口过度扩张 B.辐射带动作用
C.产业结构升级 D.城市功能疏解
√
1.A 2.B 3.B [第1题,由图可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位于次核心区,B、C错误;昆明、贵阳位于微型核心区,D错误;上海、南京位于主核心区,A正确。第2题,长江中上游城市用地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用地需求量大,B正确;农业用地价格较低不是城市用地快速扩张的原因,如山区地价便宜,但山区不是城市扩张区域,A错误;耕地资源高效开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不会影响城市用地扩张,C错误;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是指对城乡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如老旧院落改造、合村并居等,不是城市用地快速扩张的原因,D错误。
第3题,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向周边地区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和产业流扩散,与周边地区不断加强联系,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连片集群发展,B正确;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增长仍属于可控范围内,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不属于过度扩张,A错误;产业结构升级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但对城市用地连片聚集程度影响小,C错误;城市功能疏解,部分职能、人口、产业扩张,可以促进城市用地扩大,但其作用不如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D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2活动变式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完成4~5题。
4.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A.梯级开发 B.防洪发电
C.提高水质 D.环境建设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有利影响有( )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从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4.A 5.A [第4题,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等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开发方向。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以梯级开发为核心,通过梯级开发来发展航运、防洪、旅游、发电等,A正确。第5题,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改善了河道状况,提高了通航能力,丰富的水电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支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污染。]
提升·核心素养
1.流域开发的背景分析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自然背景包括气候、地形地势、
植被、土壤等因素,对流域开
发的影响如图所示:
(2)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
影响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历史、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人类活动类型及与环境的协调与否等。社会经济因素往往影响流域开发的方向。
2.流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1)流域水资源状况
流域水资源丰富程度主要看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说明水资源丰富;径流量小,则流域水资源贫乏。
(2)流域内水资源供给状况分析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给状况主要看流域内水资源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流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则取决于流域内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状况。人口、城市密集,产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则会表现出水资源紧张状况。此外,流域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3.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河流的利用方式(经济效益)
修建大坝、水电站、船闸等水利工程,具体利用方式见下表:
供水 建坝蓄水,保证农田常年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养殖 库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
防洪 湖泊、水库可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
发电 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航运 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旅游 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
流域的综合开发往往是以河流开发(河流开发普遍以梯级开发为主)为核心,并带动流域内各种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从而促进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生态得到保护,环境得以改善,如下表所示:
农业 结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
工业 结合矿产资源及廉价电力优先发展高能耗工业
旅游业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旅游业
(3)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植树 保护 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水源 利用 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土地 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土地生态
(4)水资源的统筹调配措施
①以流域为单位,设置专门协作组织、河长制、湖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兼顾生态用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②统筹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蓄水,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技术措施 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行政、法律、市场手段 制定环境保护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用水
4.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
培养·思维能力
(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库在汛期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约束,汛期降雨径流经水库调节后,仍有大量径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弃水排放。
材料二 近年来,丹江口水库以《丹江口水利枢纽调度规程(试行)》为基础,主要从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调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准的降水、洪水预报,丹江口水库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调度超额完成供水计划,并首次蓄水至设计蓄水位。图1 示意汉江流域概况。图2示意优化调度方式与规程调度方式的对比。
(1)分别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与汛期水库蓄水量大小、预留防洪库容大小的关系。
(2)以保证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化调度过程中,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础上适度上浮。说明丹江口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适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条件。
(3)分析与规程调度方式相比,优化调度方式的供水优势。
【解题导引】
(1)理顺关系:防洪限制水位→即考虑防洪需要,汛期可以达到的最高水位→防洪限制水位越高,汛期水库蓄水量越大;水库的库容是一定的→防洪限制水位越高,汛期水库蓄水量越大,预留防洪库容越小
(2)图文信息→监测预报准确性、完善的应急预案、统一管理、统筹协作调度
(3)对比图2两种调度方式差异→汛前水库水位较低、夏秋季防洪限制水位提高,汛期水位适度上浮运行、汛末蓄水时间提前→进而分析其优势
【尝试解答】(1)防洪限制水位高,汛期水库蓄水量大;防洪限制水位高,预留防洪库容小。
(2)随着气象预报和水文监测等技术的提高,洪水的可靠预报期更长,防洪调度更为精准;流域内多个水库,能够实施联合调度,提高汉江流域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3)与规程调度方式相比,汛前供水时间长,供水量大;汛期供水较灵活,夏秋季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可以依据水库下游的需水量灵活供水;汛末蓄水时间提前,缓慢蓄水,向下游供水时间更长,供水量更大,满足用水需求;优化调度方式的供水更能满足南水北调工程的用水需求,保障流域水安全。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丹江口水库2月入库径流量最少的原因。
提示:丹江口水库汇流区以雨水补给为主,补给形式较为单一;冬季降水较少,且汇入水库需要一定时间,故2月出现最低值。
视角一 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背景分析
(2024·福州一模)汉水,也称为汉江,起源于秦岭山脉的南部,并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在明代之前,汉水在流经大别山时,在山的南北两侧都有分支流入长江。其中,汉水的南支曾是汉水下游的主要河道。后来,从排沙口到郭师口之间的一段河道发生了自然的裁弯取直现象,如下图所示,这导致了汉水南支的水流和泥沙输送受到影响,并最终消亡,形成了现在所见的河道布局。读图,完成1~3题。
1.排沙口到郭师口河段发生裁弯取直最可能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排沙口到郭师口河段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河段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污染减轻 B.防洪压力增加
C.径流量减少 D.含沙量减少
√
√
3.下列关于汉水南支消亡的主要原因,推断正确的是( )
A.长江输入大量泥沙淤积
B.汉水北支溯源侵蚀加强
C.长江的顶托作用加强
D.汉水北支河槽加深
√
1.B 2.B 3.D [第1题,该地的河流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水量增大,冲刷能力增强,凹岸侵蚀能力增加,曲流颈更容易溃坝,因此,该河段裁弯取直最可能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第2题,排沙口到郭师口河段裁弯取直后,流速加快,河流对污染物的沉降和沿岸植被吸附作用减弱,下游河段的水污染加重,A错误;汉阳位于河流裁弯取直后的下游,河流流速加快会增加丰水期水流冲出河道的风险,因此,汉阳的防洪压力增大,B正确;汉江的径流量来自大气降水,气候未发生变化,该区域内径流量不变,C错误;水流速度加快,挟沙能力增强,含沙量增加,D错误。
第3题,由材料可知,汉水南支是在裁弯取直后消亡,推测其原因与汉水有关。且汉水是长江的支流,长江泥沙对汉江影响小,A错误;图中所示区域为汉水中下游河段,地形平坦,不会发生溯源侵蚀,B错误;若是因为长江的泥沙堆积和长江的顶托作用,汉水南支因流速变缓泥沙增多会形成沙洲,但河道水量不会减少甚至消亡,C错误;汉水北支是现有河道,受上游河道裁弯取直影响,下游河流的汉水北支流速加快,下切侵蚀加剧导致河槽加深,可容纳更多的河水,致使河流流向汉水南支的水量减少直至消亡,D正确。]
视角二 流域内水资源的协作开发
(2025·郑州模拟)太湖流域治理需要统筹考虑多河道防洪、治污、引水、航运等功能。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西起太湖,东至黄浦江,既是太湖洪水的主要排泄通道之一,也是太湖向下游地区供水的骨干河道。京杭运河是长江三角洲高等级干线航道之一,与太浦河在苏州市交汇。下图是太浦河和京杭运河两种交汇方式示意图,其中平交方式是在京杭运河入太浦河处设置水闸及船闸,立交方式是通过设置水立交使两河减少直接水体联系。读图,完成4~6题。
4.太湖流域治理需要统筹多河道的功能,主要是由于该流域( )
A.河网密布,相互交叉 B.河流交汇,呈向心状
C.河流发散,呈放射状 D.流程较长,相互连接
5.对于平交方式,当京杭运河水质较差时应( )
A.关闭水闸和船闸
B.关闭船闸,打开水闸
C.打开水闸和船闸
D.关闭水闸,打开船闸
√
√
6.为保障两河功能充分发挥,立交方式最适合采用( )
A.太浦河通过地下涵洞穿京杭运河
B.京杭运河通过地下涵洞穿太浦河
C.太浦河通过高架水桥跨京杭运河
D.京杭运河通过高架水桥跨太浦河
√
4.A 5.D 6.A [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湖流域河网密布,相互交叉,河流间相互作用较强,河流的功能可能会相互影响,故治理时需要统筹多河道的功能,A正确;太湖有入湖和出湖河流,河流不呈向心状,也不呈放射状,B、C错误;流程长短对流域统筹多河道治理影响较小,D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太浦河是太湖下游地区的重要水源,当京杭运河水质较差时,应关闭水闸减轻京杭运河对太浦河的影响;京杭运河是高等级干线航道,应打开船闸不影响其航运功能,D正确。第6题,要想保证京杭运河的航运功能,就不能采用地下涵洞或者高架水桥的方式经过太浦河,B、D错误;太浦河若采用高架水桥的方式经过京杭运河,会影响排洪功能,C错误;太浦河采用地下涵洞的方式穿过京杭运河,既能避免对京杭运河的航运产生干扰,又能保证排洪和供水,A正确。]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长沙一模)近年来,甘肃武威市开展了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各区县间通过签订协议,约定主要考核两项河流指标(其中一项为河流边界断面水质),在上下游县区之间实行“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赔付”的双向生态补偿机制。
课时数智作业(六十三)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有专家指出,该流域现行生态补偿以水质考核、资金补偿的模式过于单一,提出增加河流考核内容并建立产业补偿、就业补偿等综合补偿机制。如图示意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区域水系。读图,完成1~3题。
1.武威市各区县横向生态补偿签约或补偿金支付情况及对应理由可能是( )
A.天祝与凉州不需签约——天祝与凉州分属不同水系
B.民勤支付给凉州——民勤水质超标,凉州水质达标
C.凉州支付给民勤——凉州地处民勤下游河段
D.天祝支付给古浪、凉州——天祝处水系源头
√
2.推测另一项河流考核内容最可能是( )
A.径流量 B.结冰期
C.含沙量 D.流速
3.与资金补偿相比,综合补偿有利于( )
①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②减少生态投入资金
③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④缩小不同区域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1.B 2.A 3.B [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态双向补偿机制适用于存在河流上、下游关系的两地间,且一方水质未达标(超标,损害方),按照所签协议约定,需赔付一定补偿金给水质达标的另一方(受益方)。图中天祝县北部处于凉州区上游,需要签订双向补偿协议,A错误;民勤县地处凉州区下游河段,若民勤县水质超标,凉州区达标,则民勤需向凉州支付生态补偿金,B正确;两地分处河流上下游,且存在为生态双向补偿的充分条件,而是否需要支付补偿金还需考核河流边界断面水质等指标,此外,凉州地处民勤上游河段,而非下游河段,C、D错误。
第2题,石羊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淡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越往下游河流流量越小,若上游地区过多使用水资源,将导致下游地区水源短缺,沙漠入侵,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最应增加的河流考核内容是径流量,A正确。第3题,与单一资金补偿相比,产业补偿和就业补偿不仅有利于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还有利于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上下游地区发展差异,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①④正确;综合补偿并不能减少生态投入资金,也不能缓解气候变暖趋势,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2025·十堰模拟)“宽河固堤”和“束水攻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理黄河中积累的有效经验。近年来,在黄河下游通航改造中运用“束水攻沙”方法:在河道中心挖筑一条二级航道,并利用两边二滩的沙土,向河中心推延、堆高,筑成两条套堤,形成河中河(其剖面图如下图所示)。改造后可使航道加深,通航条件改善。读图,完成4~5题。
4.在宽阔的河岸加固大堤即“宽河固堤”,其主要作用是( )
A.增加航道深度 B.减少淤积空间
C.提供宽阔航道 D.防止洪水漫溢
5.结合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利用套堤“束水攻沙”可( )
A.约束洪水期水流
B.提供足够的防洪、抗旱能力
C.增加洪水期水深
D.增强枯水期输沙、通航能力
√
√
4.D 5.D [第4题,“宽河固堤”主要是为泥沙的淤积留足空间,防止洪水漫溢,但对于如何提高枯水期河道的输沙、通航能力考虑较少,“束水攻沙”法恰好弥补其不足,因此增加航道深度、减少淤积空间、提供宽阔航道是“束水攻沙”法的作用,D正确,A、B、C错误。第5题,河中堤工程并不改变洪水期径流总量,难以起到防洪、抗旱作用,B错误;河中堤使枯水期水流集中,深度增加,还可通过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来维持流量,从而增强其输沙、通航能力,D正确,A、C错误。]
(2024·南昌一模)三峡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并兼具其他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水位高低对其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如图示意三峡库区的不同水位,图中水位均属于预设水位。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月份中,三峡库区实际水位最接近死水位的是( )
A.1月 B.3月
C.5月 D.7月
7.改变预设水位对三峡工程效益的影响有( )
①提高防洪高水位,不利于大坝安全 ②降低防洪高水位,有利于库区航运 ③提高防洪限制水位,有利于防洪 ④降低防洪限制水位,不利于发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6.C 7.B [第6题,三峡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并兼具其他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干流每年6月至9月为汛期,9月底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三峡水库的放水期大约是5月底到6月初,因此5月前后需腾出库容应对洪峰,库区水位最接近死水位,C正确;1月、3月雨季未到,不需要腾出库容,维持较高水位可兼顾发电、航运等效益,7月前,受梅雨影响,库区水位上升,A、B、D错误。第7题,提高防洪高水位,库区水量增加,增大了大坝的受压,不利于大坝安全,①正确;降低防洪高水位,不利于库区航运,②错误;提高防洪限制水位,防洪库容减少,不利于防洪,③错误;降低防洪限制水位,水能减少,不利于发电,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8.(2024·黄冈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安徽省舒城县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多旱涝灾害。七门堰是该县内的古老引水灌溉工程,该工程将取水枢纽修建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并运用弯道水流原理将取水口设置在河流凹岸。弯道水流原理是指水流在弯道段内做曲线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底流指向凸岸。七门堰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效应。下图示意七门堰灌区。
(1)分析七门堰灌区的地势特点,并从地形角度说明该地区多旱涝灾害的原因。(8分)
(2)简述七门堰取水枢纽修建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的原因。(6分)
(3)运用弯道水流原理,说明七门堰取水口设置在河流凹岸的合理性。(4分)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七门堰灌区引水口在西南部,渠道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水流流向从西南流向东北,因此此地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从地形角度看,山区雨季汇水速度快,易发山洪,形成涝灾;丘陵等地势高处,地表径流流走,易发干旱;平原等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易受涝灾影响。第(2)题,由材料可知,七门堰取水枢纽修建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此地段河床由窄变宽、坡度由陡变缓,在此布置取水枢纽,便于因势利导控制水流;此地段属于峡谷地形,有利于施工。第(3)题,七门堰取水口设置在河流凹岸的原因是凹岸水流从上向下,且流速较大,含沙量少,水质好;凹岸表层水质较清澈,入渠泥沙较少,可以减少泥沙淤积。
[答案] (1)七门堰灌区引水口在西南部,渠道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或水流流向从西南流向东北);因此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从地形角度看,山区雨季汇水速度快,易发山洪,形成涝灾;丘陵等地势高处易发干旱;平原等地势低平处易受涝灾影响。
(2)七门堰取水枢纽修建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河床由窄变宽、坡度由陡变缓,在此布置取水枢纽,便于因势利导控制水流;峡谷地形,有利于施工。
(3)凹岸水流从上向下,且流速较大,含沙量少,水质好;凹岸表层水质较清澈,入渠泥沙较少,可以减少泥沙淤积。
9.(2024·珠海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圩垸是长江中下游两岸居民沿河、湖筑堤,圈起低地,形成的农业用地和生活区域。该治水工程始于先秦,至唐宋已普遍存在;八十年代面积达到最大,又出现了加高堤坝、“联圩并垸,内外河分开”、“修筑排灌渠”等新变化;1998年后开始拆除外河“圩堤”、迁移垸内居民,使圩垸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
(1)简述先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在河、湖低地修筑圩垸的原因。(8分)
(2)在“联圩并垸,内外河分开”后,联通长江的涵闸在汛期会关闭。分析涵闸在汛期关闭的原因。(8分)
(3)简述如今将圩垸恢复到自然状态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6分)
[解析] 第(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年际以及季节差异大,多有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面积辽阔,河流流速缓慢,泄洪不畅,居民在低地修筑圩垸可以分割平原,洪水期可以蓄洪削峰,限制洪水泛滥范围,保护低地,保护较大区域免受洪涝灾害影响;圩垸低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建立圩垸可以更好地利用低地土壤,转化为可耕地;当地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对耕地需求量大。
第(2)题,圩垸区域汛期与长江洪水期时间几乎一致,长江洪水期时长江水会倒灌进入圩垸,所以在长江汛期水位升高后,位于圩垸地势最低处的涵闸需要关闭来防止长江水倒灌。联圩并垸,内外河分开,打通内堤、加高外堤,阻隔了圩垸与长江的联系,减少长江洪涝对该地的影响;高堤约束江水,使长江汛期水位升高,加剧了长江洪涝的影响,所以需要关闭涵闸。第(3)题,将圩垸恢复到自然状态可以改善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会将原有的圩垸恢复至湿地,扩大了湿地面积,增加了湿地蓄洪防旱功能;湿地面积扩大,恢复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湿地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具有吸收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水质。
[答案] (1)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面积辽阔,受季风影响,洪涝多发,洪水易泛滥,居民在低地修筑圩垸可以分割平原,限制洪水泛滥范围,保护低地,保护较大区域免受洪涝灾害影响;低地土壤较为肥沃,建立圩垸可以更好地利用低地土壤;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2)该改造打通内堤、加高外堤,阻隔了圩垸与长江的联系;(两岸的)高堤约束江水,使长江汛期水位升高;圩垸内汛期与长江一致,在长江汛期水位升高后,位于圩垸地势最低处的涵闸需要关闭来防止长江水倒灌。
(3)扩大湿地面积,蓄洪防旱;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吸收降解污染物,改善长江中下游水质。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