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课时65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课时65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十六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65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1.填空:环境问题的概念。
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__________下降或______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质量
生态
2.判断(填序号)
①地震引发的水质恶化 ②太湖水污染
③华北水资源短缺  ④臭氧层空洞
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⑥全球气候变暖
⑦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1)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____。
(2)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
(3)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______。

②③⑤⑦
④⑥
任务2——理解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1.填空:理解水污染的成因及类型。
(1)成因: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__________时,就会改变水体的______、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自净能力
物理
(2)分类
按照人类 活动方式 分为______污染源、______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按照污染物空 间分布状态 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
工业
农业
2.填表: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
来源 主要污染物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______、废气
煤炭燃烧 __________、氮氧化物和烟尘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 ______、二氧化氮、链烷等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____________
粉尘
二氧化硫
烯烃
光化学烟雾
3.填空:理解固体废物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______与消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危害:有害成分通过水、______、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置,占用大量______。
生产
空气
土地
4.简答: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提示:①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
②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③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任务3——理解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
1.填空:认识土地退化。
(1)概念: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________衰减。
(2)类型:__________、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生产力
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危害
直接 危害 破坏______资源
间接 危害 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__________,河床抬高,进而引发______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土地
泥沙增多
洪涝
2.简答
(1)写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提示: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指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提示:减弱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威胁系统的稳定性。
(3)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提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破坏野生物种生存繁衍的环境。
任务4——理解资源短缺的成因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3阅读变式
(2024·邯郸期中)下图为贵州某铝业公司的尾矿堆场改造工程景观图,此次改造将尾矿堆放空间的外壁砌上了混凝土隔层。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尾矿堆场改造主要是为了缓解(  )
①水污染 ②土壤污染 ③固体废物污染 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尾矿堆场的选址应尽量避开(  )
A.山脊 B.山谷
C.陡崖 D.鞍部


1.A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为贵州某铝业公司的尾矿堆场改造工程,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此次改造将尾矿堆放空间的外壁砌上了混凝土隔层,隔绝与土壤的接触面,污染物随水流下渗减少,水污染与土壤污染减轻,①②正确;混凝土隔层对固体废物污染与大气污染的影响小,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尾矿堆场堆积矿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谷处多发育有河流,且人类活动较密集,故避开山谷可以减轻污染,B正确;山脊、陡崖和鞍部的人类活动较少,A、C、D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3阅读变式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河流所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  )
①土地盐渍化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该流域频发洪涝灾害
C.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多干旱少雨的天气
D.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3.B 4.D [第3题,据图可知,该河流为亚马孙河,该流域热带雨林广布,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但不会造成土地盐渍化,故选B。第4题,要注意题目的设问是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会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进而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故选D。]
提升·核心素养
1.抓住三个因素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
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各类污染的出现都与三个因素有关:
(1)人类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即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如水污染主要来自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大气污染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过多。
(2)废弃物参与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迁移,如废弃物通过大气运动或水体运动,威胁生物生存、危害人体健康。
(3)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的自净能力有限,如水量较少、水循环较慢,水体和地形较为封闭,大气较稳定(如逆温)等。
2.解决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
角度 分析思路
类型、 表现、 分布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与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角度 分析思路
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种;开发建设不当
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或危害包含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如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肥力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等
角度 分析思路
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方式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问题: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培养·思维能力
(2022·山东卷)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
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
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2)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导引】
(1)对比两图→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雨林景观变得破碎→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2)区域位置→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多→地表水充足→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该景观类型退化→灌丛草地、草甸沼泽广布
结合图文材料思考,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A [经济贫困是导致热带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设立国际基金,通过国际援助的形式,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缓解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B、C、D只强调了保护,没有涉及本地的发展。]
视角一 环境污染类问题
(2025·青岛模拟)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业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下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农牧业生产 B.林区生产
C.矿山开采 D.高尔夫球场运营
2.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
A.生物种类减少 B.土壤重金属增加
C.树木生长缓慢 D.大量繁殖的藻类


3.为满足城镇发展,在废弃运河边建设电厂,从河流调水将影响
(  )
A.河口自然保护区 B.城镇居民的饮水
C.农场畜牧业发展 D.工矿企业的生产

1.B 2.D 3.A [第1题,读图可知,城镇东侧湖泊的水系特征表明湖泊水源来自林地,水污染物很难跨流域转移,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林区生产,B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农场,农场中各种化肥残留物会导致水中藻类生物大量繁殖,D正确。生物种类减少、土壤重金属增加、树木生长缓慢无法直接观察到,A、B、C错误。第3题,废弃运河从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调水,会影响河口自然保护区水资源,A正确。]
视角二 生态退化类问题
(2025·茂名模拟)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下降有所减缓。下图示意2010年和2020年黄河三角洲部分区县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布。读图,完成4~6题。
4.2010—2020年,图中各区县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空间变化可能有(  )
①无棣县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
②垦利区湿地生态连通性受阻
③利津县湿地景观多样性增加
④广饶县湿地景观总面积增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下降状况减缓关联性较小的是(  )
A.黄土高原生态改善
B.山东产业结构优化
C.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D.区域人口略有减少
6.为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关键需要
(  )
A.加强规划引导 B.治理盐碱化土地
C.发展生态旅游 D.设立自然保护区


4.B 5.A 6.A [第4题,读图可知,2010—2020年,无棣县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从预警转为安全,说明湿地景观未明显破坏,破碎度没有增加,①错误;垦利区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从预警转为非常不安全,说明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生态连通性受阻,②正确;利津县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从非常不安全转为安全,说明湿地得到恢复,湿地景观多样性增加,③正确;广饶县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从安全转为预警,说明湿地遭到破坏,湿地景观总面积减小,④错误。故选B。
第5题,黄土高原生态改善,水土流失减轻,黄河三角洲泥沙堆积减少,湿地可能萎缩,故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不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下降状况减缓的原因,A符合题意;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B不符合题意;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湿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C不符合题意;区域人口略有减少,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促进了湿地的修复,D不符合题意。第6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A正确;治理盐碱化土地与保护湿地关系不大,B错误;发展生态旅游能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但不是关键的措施,C错误;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湿地生态安全,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小,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3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潍坊三模)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PM2.5污染有所改善,O3(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污染问题开始突显,目前 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下图示意2017—2022年山西省各地市PM2.5污染日、O3污染日及PM2.5和O3复合污染日各月出现的合计天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六十五)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1.甲、乙、丙分别对应(  )
A.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B.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C.PM2.5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D.O3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2.与O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的自然因素是(  )
①湿度 ②温度  ③风速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A 2.C [第1题,山西省各地在冬季燃煤取暖,产生了大量的PM2.5,使得冬季PM2.5污染日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乙代表PM2.5污染天数;山西省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利于氮氧化物转化为O3,使得夏季O3污染日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丙代表O3污染天数,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O3生成,从而提高O3浓度,呈正相关;湿度和风速的增加会降低O3浓度,呈负相关。故选C。]
(2024·衡阳二模)氮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盐,海洋溶解无机氮(DIN)是评价海水富营养化的一项指标。如图示意2016—2021年长江口海域无机氮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差异。研究发现,6年间长江口海域无机氮浓度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3~5题。
3.长江口海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是(  )
A.潮流 B.日本暖流
C.陆地径流 D.黄海沿岸流
4.长江口海域无机氮浓度夏季较春季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少
B.浮游植物繁育
C.无机氮输入量减少
D.沿海养殖发展


5.2016—2021年,长江口海域无机氮浓度呈降低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流域耕地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实施定期休渔禁渔政策
D.入海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3.C 4.B 5.A [第3题,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主要来自河流输入、农业水源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水养殖活动和海洋大气沉降等。长江沿岸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长江的无机氮总量大,因此长江口海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是陆地径流,与潮流、日本暖流、黄海沿岸流关系不大。第4题,长江口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无机氮输入数量并没有减少,A、C错误;氮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盐,夏季气温高,浮游植物繁育更旺盛,消耗的无机氮更多,因此夏季较春季低,B正确;沿海养殖发展对无机氮浓度季节差异影响小,D错误。第5题,2016—2021年,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工业和城镇建设占用耕地,长江流域耕地减少,农业排放的无机氮减少,长江口海域无机氮浓度呈降低趋势,A正确。]
(2025·昆明模拟)近地面臭氧主要由汽车尾气及工业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现已取代PM2.5成为多个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洛杉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世界上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如图为洛杉矶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洛杉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洛杉矶臭氧污染严重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高 ②盆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 ③工业发达,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 ④地处沿海,空气湿度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B 7.A [第6题,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气温高、光照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容易集聚,同时处于少风干燥的环境,导致光化学反应速率快,近地面生成的臭氧浓度最大,因此洛杉矶夏季臭氧污染最严重,故选 B。第7题,洛杉矶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高,汽车尾气排放量多;工业发达,以石油为主要能源,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该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严重的臭氧污染,①②③正确;地处沿海,空气湿度大会削弱光照,不利于光化学反应,④错误。故选A。]
(2024·平顶山期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盛产鳜鱼等名优鱼类。每年6月11日至7月15日和10月1日至10月20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全线禁渔。据此完成8~9题。
8.黑龙江、乌苏里江全线禁渔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旅游业发展
B.保障鱼类产卵和繁育
C.躲避风浪确保安全
D.集中劳动力供给种植业

9.为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B.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人为干预
C.通过养殖增加产量
D.加密拦河坝,增加蓄水量

8.B 9.C [第8题,全线禁渔后游客不能品尝到新鲜的鳜鱼,也不能体验或观赏捕鱼活动,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A错误;鳜鱼属于名优鱼类,要保障当地鳜鱼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在其产卵期加强对鳜鱼的保护力度,在特定时段全线禁渔,B正确;河流的风浪较小,C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D错误。第9题,黑龙江不临海,远洋渔业发展条件较差,A错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人为干预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B错误;通过养殖增加产量,可以减少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量,保护渔业资源,C正确;加密拦河坝不利于鱼类洄游,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6分)
10.(2021·北京卷)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4分)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爆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爆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三次改变为对应的洱海污染带来的治理成效。(6分)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结合材料可知,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爆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爆发,政府部门要求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房,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第(3)题,洱海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减少入湖污染物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城市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
[答案] (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