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 课件(共26张PPT+内嵌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 课件(共26张PPT+内嵌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10:09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欢迎来到美术课堂
文化变革 美术发展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力图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影响最大的是徐悲鸿、林风眠)
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中国画
1. 造型“不准”,尤其是人物画
2. 明清以后重临摹,使得中国
画切断了跟现实的联系,变成了因循守
旧的画种。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泰戈尔像 徐悲鸿
李白行吟

梁楷
用西画写实手法改造中国画的造型观
将西画重体面、结构的造型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意笔相结, 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完美统一。
1 人物比例:
2 画面透视 :
符合真人身高。
近、中、远三景增强了空间感,并且烘托出画面前方汉子的逼人气势。
3. 人物形象:
勾线糅合解剖学画法,明暗烘染结构,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徐悲鸿其他作品欣赏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奔马
《巴人汲水》
1 线描与素描体面渲染的结合刻画人物肖像,彰显出中国画特有的气韵生动。
2 舍弃光源色与环境色强调固有色,改变了传统中 国画用色的程式化和装饰性,具有色彩的真实感。
3 将西画解剖学、透视学引进人物画,以利于增强重大题材的表现力。
4 在中国画中引入素描,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对中国美术教育做出来重大贡献。
总结:
弃“写”求“画”
竹石图 清 郑板桥
色彩
关键词:
背景
构图
色彩
20世纪中国画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创办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末定居香港。
你看过他笔下的小鸟么?无论它们是独立枝头,还是疾飞而去;是在月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起舞的白鹭,也都奏着同样的音韵, 没有冲突、倾轧、黑暗、丑恶和肮脏。
它们独自存在着,自足自立着;它们沉静而自信,把力量隐在内里;它们远离血与火、是非纷争和喧嚣的市俗纠葛。它们从不张扬跋扈,狂怪奇异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涩或顾影自怜。
林风眠《秋艳》
《溪山秋霁图》
A、墨色交融、雄浑艳丽
B、长卷形式
C、用变化丰富的线条表现物象
D、强调面而不强调线
E、方形构图
F、意境空灵浩淼、清冷萧瑟
A D E
B
C
F
林风眠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长于写意,但表现方法上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表现情感上的需要。
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寻找出一种新的创作道路。
”中西融合”改革中国画
讨论:比较徐悲鸿和林风眠的作品(同,不同),你更喜欢谁?
同:都在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并拓宽了中国画的发展思路。
异:徐悲鸿强调写实,主张现实主义的美术方向, 艺术要服务于社会。(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性、思想性)
林风眠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强调艺术由情感而产生。(专注于作品的艺术性,客观上强调了美术的审美功能)
中国画家若想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能够有新的突破,必须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从中悟到中国画产生与发展的真谛,并且结合西方艺术的精华,才能在中国画的艺术实践中找到突破点。
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