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0 12: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两单元、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在距今7000多年以来,占据“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区在绝大部分的时间中,是中

华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炉。正是由于“花心与花瓣、花瓣

与花瓣”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培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
D.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
2
表1战国时期魏国、楚国、秦国变法的部分措施
国家
变法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精耕细作

楚国
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裁撤冗官
秦国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表1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变法
A以恢复周礼为核心目标
B.侧重削弱贵族经济特权
C.注重强化国家社会治理
D.旨在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3.东汉时期,黄河流域流行“代田法”,通过垄沟互换、轮番耕作提高亩产;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
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使铁制农具得以普及;王景治理黄河后,兖、豫等州“田畴辟,仓廪实”。
这些现象反映出东汉

A.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成效显著
C.农田水利系统较为发达
D.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4.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兄亡弟绍”名义继承汉统,建国号为“汉”,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氐族苻坚以“庶政为务”推行儒学,曾亲祀孔子并兴办太学。这反映出这些政权
A.继承了中原正统观念
B.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C.促进了西域文化交流
D.稳定了南方社会秩序
5.《隋书·食货志》载:隋代推行“大索貌阅”,核其户口,皆貌阅其人,以防容隐;又颁行均田令,
按人口分授无主荒地,并定户等上下,依户征调。这些举措
A.瓦解了士族门阀经济基础
B.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革新
C.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强化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
6.图1所示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药师七佛图》壁画。画面上方是七位表情不同,衣饰
不同,姿势不同的药师佛,在药师佛的面前,中华灯楼与西域灯轮交相辉映,由二十八位不同
肤色的民族乐工组成的乐队,正使用中原和西域的乐器进行演奏,同时,两对天人挥巾帕献胡
舞。该图展现了唐代
图1
A.佛教艺术臻于成熟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中医药学长足发展
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7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文山集》中自述,“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
实告东西二阃(借指妻室),约以连兵大举”,并在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这些言行反映了
A.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B.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C.文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D.理学的消极局限性
8.京师同文馆创立于1862年,初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为目标,仅设英文馆;后因洋务运动需求,
陆续增设算学、天文、物理等课程,并引人国际法、经济学的内容。至19世纪80年代,其办学
宗旨从单一语言教育转向“西文”“西艺”“西政”综合培养。这种变化反映了
A.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B.维新派的政治诉求
C.洋务派的实践深化
D.清末教育体制转型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