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亚阿姆河右岸的铁尔梅兹城下游约30千米的“Kampyr Tepe”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的哨所和城堡遗址;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阿弗拉西亚卜遗址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一些具有希腊文化特征的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的陶器和高脚杯。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波斯帝国与古印度的交往 B.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亚历山大东征后文化交融 D.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2.646年,日本推行班田制,强调“鳏寡孤独者给田”,要求地方官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生计。《续日本纪》载,称德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年),诏令要求国司核查“孝子、义夫、节妇”家庭,额外授田。上述条款意在( )
A.为大化改新奠定基础 B.弘扬程朱理学
C.推动基层秩序的稳定 D.抑制地方豪强
3.16世纪,桑海学者艾哈迈德·巴巴在《学者列传》中记载:“(桑海)桑科雷大学藏书40万卷,涵盖神学、天文学和医学,学生来自埃及、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和波斯。”该校将《古兰经》与非洲口述传统结合,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这反映出( )
A.西非文明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 B.宗教改革影响了西非文明发展历程
C.西非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D.阿拉伯人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遗产
4.截至16世纪,欧洲本土的黄金储量仅55万千克。1488年迪亚士航行前,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要求其“带回足够铸造新货币的黄金”。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源于( )
A.西欧国家专制王权不断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D.货币制度的变革
5.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将美洲原住民定义为未开发土地的自然状态居民,提出“劳动创造财产权”理论,认为欧洲人通过耕作和改良土地的行为,可以合法获得美洲土地的完全所有权。洛克的思想( )
A.顺应了工业化的时代诉求 B.阻碍了启蒙运动开展
C.预设美洲中心的文明标准 D.美化了资本原始积累
6.华盛顿总统援引1787年宪法第二条“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条款,调动联邦民兵镇压宾夕法尼亚农民抗税起义。该事件后,国会通过了《1795年民兵法案》,明确总统在州拒绝执行联邦法律时可直接指挥民兵。由此可知,美国( )
A.民权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B.三权分立体制不断完善
C.法律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D.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7.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提出:“这个目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他主张通过议会选举实现社会主义。上述思想( )
A.科学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为列宁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
C.易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隐患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从1879年开始,斯坦利以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身份,在刚果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诱使当地的酋长签订了450多个条约,规定当地酋长将土地永久割让给国际刚果协会,以换取布料和枪支。这些条约的签订( )
A.遵循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B.导致黑奴贸易逐步兴起
C.促进了非洲统一市场发展 D.意在将殖民行为合法化
9.阅读下表内容:“提拉克在宗教节日中的演讲”。表中提拉克的做法( )
时间 节日 地点 演讲 其他
1895年 “象头神节” 浦那市 连续21天演讲,吸引日均5万民众参与 引导参与者需高唱改编自古印度《薄伽梵歌》的爱国歌曲,并在神像底座刻写“司瓦拉吉”(自治)标语
1906年 印度教“难近母节” 加尔各答市 日均进行14小时反英演说 该节参与人数从往年的2万激增至15万
A.说明印度反殖民斗争的自发性 B.折射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保守性
C.着眼于复兴印度民族传统文化 D.表明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动员的力量
10.巴黎和会的核心机构是“四人会”,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尔兰多,所有重大议题均由四国首脑闭门商议,其他国家代表仅能被动接受决议。由此可知,巴黎和会( )
A.加强了集体安全体系 B.贯彻“全体一致”原则
C.具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赋予国际联盟权威性
11.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的石油国有化政策“被看作是反对外国权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可与1876年反对欧洲干预的伟大胜利相媲美。它不是国家对私人公司的占有,而是一项直接反对凌驾于墨西哥国家之上的外国公司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由此可见,墨西哥的石油国有化( )
A.巩固了民主革命的成果 B.发展了垄断资本主义
C.具有社会主义革命色彩 D.消除了门罗主义影响
12.从1937年底开始,德国通过奥地利的纳粹党制造事端。1938年3月13日,德国政府和其扶植的奥地利代理人赛斯—英夸特同时公布了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文件。然而,英法对此予以默认,仅象征性地表示了反对。这说明( )
A.凡尔赛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B.慕尼黑阴谋得以得逞
C.绥靖政策出台的条件具备 D.德意志统一最终实现
13.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形成了“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在坚持享有社会福利帮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第三条道路”强调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并存,强调团结互助的作用是通过提供帮助实现自助,树立各尽所能、人尽其责、国家不能操办一切的思想。“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权运动的发展 B.经济“滞胀”的冲击
C.中间阶层的壮大 D.第三世界国家发展
14.1968年匈牙利国家进行价格改革,改变了完全由国家控制的固定价格制度,实行混合价格制度,对农产品、基本消费品和服务、某些基本原料仍实行国家定价;对建筑工业及原材料和消费品实行协议价格,国家规定价格浮动的幅度或最高限价;对供应充足的商品实行自由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该制度实施后,使轻工业品供给量增加了58%。这( )
A.推动了经互会内部的市场化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探索 D.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咖啡出口所得约为120亿美元。至2003年,这些国家虽出口更多咖啡,出口所得却降为55亿美元。而发达国家的咖啡零售额每年高达800亿美元,在1990年,这个数字仅为300亿美元。这一现象的产生体现出( )
A.世界工业化的区域差异显著 B.经济全球化遭遇严重挫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加剧 D.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性
16.2023年10月,欧盟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过渡期,当生产国碳价低于欧盟时,差额部分将转化为额外关税,由欧盟向生产国征收,这直接抬高发展中国家高碳产品的出口成本,如钢铁、水泥等。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 )
A.忽视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B.旨在公平解决环境治理难题
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说明其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首次以成体系的形式将习惯法固定为成文法。其条文虽未明确划分部门法,但实质内容呈现分类特征:第1—5条涉及伪证罪,第6—25条规范财产犯罪,第26—59条调整土地关系,第127—194条规制婚姻家庭。“这种隐含的分类逻辑影响了赫梯、亚述等后继法律体系。”法典采用刑民混合的“诸法合体”模式,如第196条“同态复仇”原则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但该条款仅适用于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等级内部。法典明确奴隶为财产。关于女性权利,第180条规定:“寡妇可保留嫁妆及夫家所赠礼物,但不得继承家族土地。”
——摘编自于殿利《巴比伦法的人本观》等
材料二
《查士丁尼法典》通过《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法典》《新律》完成体系化编纂。“50卷《学说汇纂》中涉及契约法的第12—19卷,构建了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三元体系。”法典确立了“人、物、诉讼”三分结构,其《法学阶梯》开篇明示:“正义是使各人得其应得之物的永恒意志”,确认自由民的形式平等。《新律》第22条赋予妇女财产自主权:“女性可独立处置嫁妆及继承所得。”《学说汇纂》规定:“契约效力源于当事人合意”,这一原则通过19世纪德国潘德克顿学派发展为现代契约理论。关于奴隶,法典规定“主人不得任意杀害奴隶”,奴隶可通过向教会申请庇护或支付赎金获得自由。此外,奴隶在经营特有产时享有“准财产权”,并可参与诉讼。
——整理自周枏《罗马法原论》等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汉谟拉比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有关民事法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的共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人口从1541年的277万增至1603年的375万。同时,英国进入了气候异常期,1550—1600年英格兰年均气温下降约1.5℃,导致作物生长期缩短10—15天。1594—1597年连续低温多雨造成全国性歉收,小麦价格从1500年的每夸脱6—8先令涨至1597年的32先令。以1451—1475年为基数100,1551—1560年食品价格指数达464,1593—1602年升至700。同期工业品价格指数从98升至327。伦敦人口占比从1520年的2%升至1600年的5%,耕地、牧场比例从1:2变为3:1,英国粮食自给率从1500年的100%降至1600年的75%。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820—1824年小麦均价55先令/夸脱,较1810—1814年的102.45先令/夸脱下降46%,引发农场主破产潮。1846年贸易保护主义的《谷物法》废除,小麦关税从1804年的127先令降至1850年的1先令。煤价指数从1814年173降至1830年128,伦敦因煤价高昂丧失工业优势,曼彻斯特和伯明翰因此崛起。羊毛价格从1809年26先令/磅降至1827—1838年不足3先令。工人家庭食品支出占比60%,其中面粉占35.7%,形成“贫困陷阱”。1815—1850年英国实际工资仅增长15%,远低于生产率提升幅度。于是工人阶级纷纷要求普选权与经济平等。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英国物价变动的趋势,并说明上述趋势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物价变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改革要求“农民支付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的赎金”。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富裕农民通过租种土地、购置改良农具和雇用劳动力,形成农村资产阶级”,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改革导致“大量农民沦为农村无产阶级”,非黑土省份地主“提高代役租,迫使农民离乡受雇于手工工场”。1861—1863年共记录1847次农民骚动,梁赞省农民因土地不足多次起义。1905年大饥荒期间,农民要求土地平均分配。随着进城务工,传统村社纽带瓦解,部分农民开始质疑“好沙皇”意识形态。
——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小农经济是“分散、落后且必然消亡的形态”。他提出:“小农不管怎样勤奋,也无法弥补其与大生产相比的天然劣势。”1930—1932年,约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52.5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中农也被大量错划为富农。苏联强制实行住宅、牲畜、农具的公有化。至1932年,集体农庄占比从7.6%暴增至93%,1930年1月甚至提出“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摘编自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农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改造小农经济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采取上述举措的合理性。(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巴大事记摘编
年份 大事
1952年 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通过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镇压反对派,导致古巴社会矛盾激化。
1959年 卡斯特罗宣布进行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没收美国在古巴的资产,包括糖厂、银行和电力公司。
1961年 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猪湾入侵”被古巴革命军挫败,苏联与古巴签订军事援助协议;同年,古巴加入不结盟运动。
1972年 古巴加入苏联主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以蔗糖出口换取苏联石油和工业品;古巴持续派遣大量医疗人员支援亚非拉国家。
1986年 卡斯特罗发起“纠偏运动”,批判市场化改革中的“资本主义倾向”,关闭自由市场。
1991年 苏联解体导致古巴失去每年40亿美元援助,GDP下降35%,古巴被迫开放旅游业和外资,允许个体经营。
2002年 古巴修改宪法,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更改”,同时承认外资的合法地位。
2011年 古巴允许房产买卖、扩大私营经济,但受制于美国封锁,成效有限。
2023年 古巴成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意向成员国,扩大与中国、俄罗斯合作。
2024年 面对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模式,如医疗外交、生态农业等。
——整理自徐世澄《列国志·古巴》
围绕“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巴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D C C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B C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汉谟拉比法典》:诸法合体模式,民事与刑事条款混杂;民事权利严格依附于身份等级;奴隶被视为财产;限制女性的土地继承权。
《查士丁尼法典》:构建了系统的民法体系;自由民权利形式平等;注重保护妇女权利;对奴隶权利有所保护。(两个法典的内容各任答1点2分,共8分)
(2)共同影响:维护了奴隶制统治秩序与等级制度;以系统化立法推动了成文法的发展;推动了法律分类技术的创新;促进契约制度的发展;深刻影响后世的立法,促进法治文明的跨时空传承。(任答3点6分)
18.【答案】(12分)
(1)趋势:物价呈现整体性、持续性上涨趋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超工业品。(2分)
原因:人口增长与供需失衡;美洲贵金属输入、货币贬值(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结构转型;气候灾害的影响。(任答2点4分)
(2)趋势:生活必需品价格显著回落;区域性价格差异扩大。(2分)
影响:导致种植业出现危机;为工业革命提供更多劳动力,重构了工业地理格局,推动工业革命深化;有利于英国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展;造成贫富差距扩大,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任答2点4分)
19.【答案】(14分)
(1)影响:农民获得形式上的人身解放,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赎买制度的严重剥削;农村阶级分化,部分农民成为农村资产阶级,小农贫困化,成为雇佣工人;农民暴动增加,农村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农民对沙皇的传统忠诚,加速了社会思想变革。(任答3点6分)
(2)举措:强制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化。(任答2点2分)
合理性:俄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金积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全面控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任答3点6分)
20.【答案】(12分)
示例
20世纪50—70年代国际格局深刻影响古巴社会发展
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直接塑造了古巴的发展轨迹。1952年美国扶植巴蒂斯塔建立亲美独裁政权,激化了古巴的社会矛盾。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古矛盾逐渐激化,而苏联则援助古巴,试图将古巴纳入社会主义阵营防御体系。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将美苏对抗推向核战争边缘,古巴成为苏联在拉美的“战略支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协作机制为古巴提供了生存空间。1972年古巴加入经互会,通过“蔗糖换石油”的定向贸易模式,获得苏联的石油和工业品供应,这种经济互助使古巴在美洲建立起独特的计划经济体系。但过度依赖苏联也导致其经济结构单一化。
这一时期古巴的政策还折射出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代特征。1961年古巴加入不结盟运动,构建起超越冷战阵营的南南合作网络。其反殖民立场与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为多极化趋势注入了小国参与国际治理的独特案例。
总之,20世纪50—70年代,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深刻塑造了古巴的社会发展轨迹。美苏冷战的对峙、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共同构成了古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推力,也决定了其经济模式与外交战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