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楚天教研协作体(一般高中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这样描述历史上某一古帝国:其所在的地区曾是历史上希腊文化昌盛的中心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拉丁语仍是官方语言。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据此可知,这一帝国是( )
A B
C D
2.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随后他没收了全国近一半的土地,将其中1/6未开垦荒地和森林作为王室土地,把全国土地的1/4分给教会,其余分封给180个大封建贵族。王室领地交通便利,而且大多是连成一片的肥沃之地,而封建贵族的封地往往是随征服进程而分得的,比较分散。这集中体现了英国( )
A.王权借经济优势强化控制 B.封建庄园经济初步形成
C.教权与王权形成共治格局 D.封君封臣制度走向衰落
3.1500年,西北欧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6%,1600年达到8.1%,1700年达到13%,1750年达到13.8%。而同一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城市化水平却停滞不前。这种差异主要缘于( )
A.新航路开辟的持续影响 B.高产作物的广泛传播
C.政治体制发展的不平衡 D.黑死病破坏程度差异
4.彼特拉克强调“在我的思想中,我不属于任何人……我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是自由的,即便出于某些良好的因素没有追求自由,它也是惧怕和反对威压的。”他的言论( )
A.反映了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B.掀起了一场欧洲社会改革运动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核 D.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5.1845年恩格斯说:“意大利从来不敌视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只给他带来了好处,单就意大利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这件事来说,就得感谢拿破仑。”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瓦解了欧洲传统封建统治秩序 B.激发了意大利的民族主义思潮
C.奠定了意大利统一的政治基础 D.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6.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人的休闲娱乐大多是自发组织的,没有浓重的商业化色彩。19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休闲领域通过售票等方式变成了可以谋利的商业项目。如音乐会、马戏团演出、剧院表演等等,获得大规模商业投资,成为大众商业休闲的重要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掠夺的扩张 B.科学革命的深化
C.议会改革的完成 D.工业革命的推进
7.资料显示,到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40亿美元。1880—1914年间,英国的资本流出占GDP的比重年均为5%,其中一战前夕上升到7%—9%;同期法国和德国分别为3%和2%。这( )
A.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推动了世界贸易向纵深发展
C.维护了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实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8.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①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作用②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④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拉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1897年,建立“新式学校”,采用当地的马拉地语授课,课程包含《英国殖民经济剥削史》等独创科目;1902年,实行“乡村夜校计划”,通过改编印度教史诗设计扫盲教材。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印度( )
A.民族民主意识得以初步觉醒 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保守性
C.民族解放运动水平较为落后 D.民族独立运动借助传统文化要素
10.1918年5月,列宁撰文写道“那里(德国)有达到‘最新成就’的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和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有计划的组织。如果把这些黑体字删掉,不要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的国家,同样用国家……即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那你们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这一认识( )
A.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加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D.促成新经济政策的及时出台
11.下图为1919年出版的漫画《吞下苦果》。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呈现德国面临被战胜国瓜分的处境
B.揭示列强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C.说明国联成为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D.反映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新秩序
12.美国建国后长期专注国内发展,不主动介入外国纷争。一战后,威尔逊试图让美国加入国联、领导世界,被参议院否决。二战后,美国却转向了“全球主义”。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根本性转变 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说明了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传统 D.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试图摆脱美国控制,改善与苏联关系,通过“欧洲联合”实现西欧经济一体化,谋求欧洲大国地位;同时寻求在德国统一和柏林问题上达成有利的解决办法。上述举措的实施( )
A.折射出冷战格局的局部松动 B.基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C.彰显出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 D.源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4.在1979年至1987年期间,撒切尔政府的改革遭到尖锐批评:“他们在创造一个富裕的英国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贫穷的英国社会。”这主要因为(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B.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C.“滞胀”危机的破坏 D.冷战局势加剧的波及
15.下图为1995—2023年发达与发展中国家GDP与货物贸易情况,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B.发达国家经济失控风险加剧
C.金砖国家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D.世界贸易格局呈现转变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6.【英国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5、16世纪英国经济发生显著变动。这种经济变动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生活消费品价格上。这种变动所造成的社会内部一上一下的垂直流动,英国二层式的社会结构转变为三层式,涌现出一个势力日益强大的中等阶层。……传统的欧洲贵族并不排斥继承而来的财富,但对经商赚来的财富却抱有敌视态度。16、17世纪欧洲贵族还认为:经商赚来的财富是可耻的,它会降低贵族的尊严,贵族应当以地租为生。1558年—1602年中,英国贵族拥有的土地减少了1/4,到1641年时又减少了1/5。……约克郡1642年所有的绅士家庭中,有23%是1558年以来新兴起来的。到1640年时,全国中小绅士拥有的可耕地几乎占了全国可耕地的一半。……17世纪时英国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以伦敦的发展为例,1600年伦敦人口大约是20万,1650年约为40万,到17世纪末为57万5千人,1750年达到67万5千人。
——摘编自徐煜《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是近代英国社会转型的第一个阶段。……英国社会普遍出现贫困、失业和流浪现象,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此时自治性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组织却走向没落,任何一个小地缘共同体都无能为力孤立地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一个凌驾于所有地缘共同体之上的超地缘共同体来担当。在1601年济贫法的基础上,英国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建立感化院、实行教区安置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济贫制度。
——摘编自雍正江《社会流动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孕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社会结构变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社会流动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17.【全球能源利用与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格兰西北部的曼彻斯特成为工业中心。至1830年,该市有超过500台蒸汽机运转,煤烟遮蔽天空,工厂废水致使艾尔克河变成黑色。19世纪后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德雷克油井的开发,使全球能源结构开始迅速从煤炭扩展至石油。以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为代表的资本集团,通过技术垄断和政治游说规避监管,在石油开采中破坏地表植被,炼油废水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破坏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扩大。19世纪,这场以煤炭、石油为核心的化石能源革命,在自由放任政策下使自然生态与人类健康成为资本增值的代价,迅速拉开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大规模环境危机时代的序幕。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材料二
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该协议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具有法律约束力,促使工业化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承诺根据商定的具体目标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直接推动了21世纪的全球能源转型。2000年,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电网运营商优先购买太阳能、地热能等电力生产公司提供的全部电量,并对各种新能源电站进行补贴。中国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2019年底光伏装机容量达200吉瓦,占全球35%。
——摘编自【加】瓦科拉夫·斯米尔《能源转型:数据、历史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全球能源利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指出21世纪相较于19世纪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18.【新兴民族国家与全球治理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国际联盟的建立和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往往被大国利益所左右。在亚洲,日本在一战后初期虽宣称支持亚洲民族解放,但其扩张野心迅速暴露,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侵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在非洲,欧洲列强在名义上承认了一些国家的独立,但往往通过经济控制、政治渗透等手段维持其影响力。拉丁美洲国家虽在形式上获得了独立,但面临着外国资本的控制和国内政治不稳定的双重挑战。这些因素使得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使亚非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矛盾。
——摘编自王立新《战后世界格局变动与亚非拉民族解放的交织》
材料二
新规则 新制度
“人的安全”;新安全观;集体维和权利 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联合国维和伙伴关系;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上合组织
联合国反恐中心;全球反恐协调契约;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
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全人类共同利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海底管理局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全人类共同利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人的安全”;“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权;全人类共同利益 七十七国集团+中国;二十国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合作机制及新开发银行
二十国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合作机制及新开发银行
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版);二十国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合作机制及新开发银行
“人的安全”;“保护的责任” 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难民和移民问题纽约宣言;难民问题全球契约
——摘编自周桂银《全球南方崛起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复杂局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南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新规则与新制度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全球南方能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8分)
19.【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中,有学者提出判断“关键节点”的核心标准:当历史进程中的裂隙或危机引发“显著、快速且广泛的变化”,并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产生持久影响时,该时期可被认定为关键节点。
请以“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楚天教研协作体(一般高中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C B D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A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表现:两层式社会结构向三层式转型;贵族衰落与新兴绅士崛起;大规模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3分,每个要点1分)
原因:价格革命与商品经济发展;圈地运动与土地关系变革;社会观念与经济适应的差异性。(4分,任意两点)
(2)影响: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为向工业社会转型奠定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等途径参与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保障的形成,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加速了社会流动,增强了社会活力;带来了社会分化和底层民众的苦难,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公平与发展活力。(8分,任意四点,要求一分为二)
17.【答案】
(1)特点: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核心;能源利用规模迅速扩大;资本集团在能源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各国普遍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缺乏对能源开发的环保监管;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危机。(6分,任意三点)
(2)变化: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国际法律协议推动,如《京都议定书》,具有更强的法律约束力;各国政府积极参与,通过颁布法律、政策补贴等方式支持能源转型。(4分,任意两点)
原因:19世纪以来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视,通过国际合作制定协议推动能源转型;科技进步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各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4分,任意两点)
18.【答案】
(1)原因:大国霸权主义的操控;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国际联盟运动机制存在缺陷);亚非拉多数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亚非拉多数国家形式上独立,但国内政治派系斗争频繁,政治体制不完善。(6分,任意三点)
(2)特点:议题广泛,特别是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多元协同,不同层级、类型组织相互配合;发展导向:聚焦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4分,任意两点)
原因: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独立,为参与全球治理奠定政治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合作加强,整体实力增强;全球性问题的倒逼,需要各国人民携手解决;西方主导的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存在公平性缺陷。(4分,每点一分)
19.【答案】
示例
论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史中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社会制度变革的关键节点。
论证: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完全符合“关键节点”中“显著、快速且广泛的变化”这一标准,并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产生了持久影响。
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在政治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苏维埃政权实行国有化、计划经济等全新的经济制度,为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经济制度模式在后续苏联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十月革命还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进程,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
综上,俄国十月革命作为关键节点,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制度变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