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盐城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泥板文书,其中一块泥板提到:“洪水退去后,恩基神赐予人类谷物与法律。”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宗教神话的决定作用 B.文字载体多样化特征
C.原始农业的高超技术 D.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
2.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将全国划分为20个行省,派遣“国王耳目”监督总督,同时允许各省保留语言和宗教,并修建贯穿帝国的驿道网络。这些举措表明,波斯帝国( )
A.强化中央集权兼顾地方文化差异 B.注重总督和军事长官的相互监督
C.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一体化 D.模仿希腊城邦制度完善行政管理
3.15世纪,美洲阿兹特克人把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建立在特斯科科湖的岛屿上,通过人工浮田种植作物,并修建堤道与陆地相连,几乎所有的浮田都被纳入国家新建的大型水利和灌溉体系之中。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 )
A.继承玛雅传统强化城邦联盟 B.依托环境创新农业工程技术
C.发展农业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D.凭借军事扩张维持粮食供给
4.12世纪,欧洲一些自治城市兴办大学,其中博洛尼亚大学以研究罗马法著称,其学者强调“法律应基于理性而非习惯”。与此同时,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纂《教会法汇要》,试图协调神学与世俗法的冲突。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宗教戒律束缚人性 B.欧洲封建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C.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理性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想
5.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写道:“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而牛顿用自然法则解释宇宙运行——这两者都证明,人类可以用理性建立秩序。”此观点意在强调( )
A.科学是引发政治变革的直接动力 B.自然法则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因素
C.理性是人类构建秩序的重要力量 D.王权衰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1832年以前,曼彻斯特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拥有20万人口却无一个议席,而老萨勒姆选区仅有11户居民却仍保留两名议员席位。对此,工人阶级激进派领袖科贝特讽刺道:“这不仅是制度的腐败,更是对‘人民代表’的嘲弄。”这反映了( )
A.传统贵族经济优势的增强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D.经济危机的严峻性
7.19世纪中叶,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述:“焦煤镇的天空永远布满烟尘,工人住在潮湿的贫民窟,童工每天工作14小时。”而同一时期,工厂主却宣称“机器是进步的象征”。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技术革新与社会公平严重脱节 B.文学创作背离社会现实生活
C.城市化进程必然付出环境代价 D.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彻底失败
8.拿破仑执政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乃至取消了地方原本享有的某些自治权。直到1882年3月法国才通过法律,允许除巴黎外全国各市均可自行选举市长,不受上级政府干涉,后又立法增加市镇行政权。上述变化表明,法国( )
A.地方行政权凌驾于中央 B.共和制度脱离国情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革 D.自治传统得到延续
9.1890年,伊朗国王纳赛尔丁与英国签订烟草专卖协议,引发强烈不满。巴扎商人关闭集市和主要烟草种植区,民众纷纷拿起武器涌上街头。纳赛尔丁只好同意取消烟草专卖权,英国被迫同意伊朗以50万英镑的价格赎回烟草专卖权。这反映出伊朗( )
A.专制制度趋于僵化 B.立宪革命的基础广泛
C.民众民族意识增强 D.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10.图1为1914年8月—1915年12月英国军队征兵人数变化图。据此可推知( )
图1
A.残酷现实冲击民众心理 B.战争结局趋于明朗
C.传统兵役制度有效运转 D.英军占据绝对优势
11.1921年7月,苏俄颁布法令,规定出租7400个企业,主要集中于食品、皮革和衣帽等日用品行业,规模均较小。据1922年统计,雇工在20人以下企业占私人承租企业的71%,200人以上企业只占1%。上述现象表明( )
A.私人资本占主导地位 B.经济危机已基本解除
C.工业化进程全面加速 D.国家仍掌控经济命脉
12.1932年10月,美国出口商协会决定成立苏美贸易计划研究委员会,呼吁政府必须尽快解决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的问题,因为不这样做,“美国就会失去有利可图的市场”。这体现了( )
A.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调适性 B.国际联合反法西斯的必要性
C.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D.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趋同性
13.1968年,新加坡外交部长公开表示,“新加坡欢迎包括苏联和日本在内的地区外势力在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利益增长”,“如果苏联、日本和其他大国都与新加坡有利益关系将有利于他们近距离观察彼此行动”。这表明,新加坡( )
A.推行务实外交 B.加快区域合作 C.依赖国际外援 D.构建多极格局
14.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氢弹试验致使日本“福龙丸”号船员遭受核辐射,引发美国科学界激烈争论。部分科学家支持核禁试,认为能“冻结”美国优势、防止核扩散;部分科学家则坚决反对,强调停止核试验将使美国在军备竞赛中陷入劣势。这一争论反映了冷战背景下( )
A.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深层矛盾 B.科学界对苏联核威胁的过度反应
C.美国社会种族矛盾的激化 D.美苏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
15.表1为英国撒切尔政府文官制度改革后的文官数目变化表。该变化有利于( )
表1
年代 工业类 非工业类 共计
1979 166 566 732
1980 157 547 704
1981 150 540 690
1982 138 528 666
1983 130 519 649
1984 120 504 624
A.调整社会产业结构 B.降低政府公共开支
C.减少公共服务需求 D.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843年,法兰西王国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后,随着采邑制度的发展,领主土地所有制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国王与大小封建主之间,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关系的封建贵族等级制度。847年国王秃头查理颁布法令,正式承认了领主在世袭领地内行使司法、行政、军事等一切权力,国王无权干涉。采地的经营方式通常是封建庄园制,庄园内有比较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领主占有采地同时也占有了对采地上农民的政治统治权。领主土地所有制在一定时期内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和保障。10世纪后,法国的社会经济很快从罗马帝国晚期的衰落和蛮族入侵后的战乱破坏中恢复并发展起来,这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黄开真《试论法国由封建割据到等级君主制度形成的特点》
材料二
12世纪时的拜占廷帝国,虽然也有封建庄园,但由于保存了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农村很早就卷入到商品货币关系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没有出现过闭塞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官吏有权定期进入有特惠权的封建主的土地上编订土地清册,这就阻碍了领地内私设行政机构和超经济强制势力的发展,致使拜占廷帝国能够长期保持自由农民阶层。自由农民阶层是帝国的军事、财政和政治的后备力量,对于帝国政权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庄园主经济实力的增加,其消费需求也得到释放,刺激了帝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大批城市因此再度兴盛。
——摘编自焦鹏飞《论12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复兴及其悖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发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庄园经济有利于维系帝国统一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封建庄园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793年,由法国修道院长格列古阿尔向国民会议提出的国际法宣言中,基于卢梭的自然法的民主思想,提出了人民(民族)主权、国家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同时,根据卢梭、孟德斯鸠的关于交战双方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人的观点,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对战俘、伤病员实行人道待遇与和平居民不受侵犯的要求。但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学者把国家分为“文明”与“非文明”,否认被压迫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承认所谓“合法的干涉”,为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依据。二战后,资产阶级国际法学者极力鼓吹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力图通过把个人纳入到国际法主体范畴的手法来否定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主权性,如美国学者耶塞普在《现代国际法》一书中指出:“国际法必须像国内法一样,直接用于个人。”
——摘编自李放《简论国际法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资产阶级国际法演变过程中体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进步性和局限性形成的时代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表2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
类别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主要发达国家 3.84 2.36 2.15 -0.14 -3.52
其他发达国家 5.84 4.14 4.96 1.65 -1.15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 5.82 7.26 8.73 6.01 2.51
世界 4.77 4.55 5.34 2.83 -0.58
注:“其他发达国家”不包括七国集团和欧元区国家
材料二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等新兴国家联合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迫使发达国家妥协。2010年10月,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投票权,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份额升至6.93%,跃居第三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辉《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兴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图2 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般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力,然而全球化进程早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频繁而密切,当时工业革命尚未起步,农业因素成为大洲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动力。新旧大陆之间粮食作物的交流与传播,使人类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地理大发现更推动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洲际商业贸易的发展,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遍及全球范围的农业商品贸易使得白银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通。
——摘编自周红冰《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农业与早期全球化的关系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盐城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C B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1)特点:完全占统治地位;形成层层等级制度;领主的独立性强;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制;土地占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任答5点,给5分)
背景:推行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度与农奴制盛行;王权软弱;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查理曼帝国分裂。(任答3点,给3分)
(2)原因: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未形成自给自足的闭塞状态;不具有政治独立性(国家保留较强控制权);自由农民阶层长期存在。(任答3点,给6分)
(3)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兴盛。(2分)
17.【答案】
进步性:主张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实行人道待遇,保护平民。(3分)
局限性:无视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独立性,肆意侵犯殖民地国家主权;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2分)
进步性时代背景: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民族国家发展,国家主权意识加强;(任答2点给4分)
局限性时代背景: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建立世界殖民体系;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趋于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仍占主导地位。(任答2点给4分)
18.【答案】
(1)表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超过发达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金融危机后仍保持经济的增长。(2分)
成因:实现民族独立;(2分)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抓住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全球化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化)。(任答3点,即3分)
(2)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分)增强新兴国家的话语权;(1分)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1分);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分)
19.【答案】
示例:新航路开辟后,农业因素是全球化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2分)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由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美洲豆类等农业作物开始传往旧大陆。(2分)旧大陆的小麦、水稻、大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也纷纷被引种到美洲。(2分)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1分)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洲际商业贸易的发展。大西洋贸易中,欧洲从美洲带回的主要是蔗糖、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黄金白银;(2分)葡萄牙人的印度洋贸易、西班牙人的太平洋贸易都是以亚洲的茶叶、生丝、棉花、香料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商品货物。(2分)洲际农业商品贸易促成了美洲白银的持续开采和跨洲际流动,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由此,新旧大陆的农业经济作物共同构建起了前工业化时代的全球贸易体系。(1分)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在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之前,农业是全球化肇始及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