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九江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
图1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其影响示意图,该河水定期泛滥的现象( )
A.阻碍古埃及政权的统一与稳定 B.塑造古埃及居民悲观的生活态度
C.推动古埃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D.导致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的停滞
2.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说明了( )
A.罗马城经济繁荣昌盛 B.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广大
C.罗马城交通四通八达 D.世界贸易体系初步形成
3.据日本《养老令》(718年修订)记载:“凡班田,六年一颁,唯神田、寺田及位田永世不班。凡受田者,身死则退田,私卖者罪。”中国学者对比研究指出,班田制虽效仿唐均田制,但赋税体系中“调”需缴纳布帛,“庸”需服劳役,负担较唐代更重。由此可见,日本班田制( )
A.强化土地私有产权 B.照搬唐朝经济制度
C.注重维护贵族特权 D.加速农民阶层分化
4.10世纪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在《古代民族编年史》中记载,巴格达智慧宫汇集了波斯、印度、希腊的典籍,学者们领取俸禄并从事翻译。这主要体现了( )
A.伊斯兰教法体系的完善 B.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政策
C.东西方军事冲突的缓和 D.欧亚非文化的交流发展
5.《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而同时期的葡萄牙帆船尺寸相对较小、载重仅400吨。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造船技术 B.思想文化 C.地理环境 D.航海目的
6.在宗教神权时代,西欧社会救济的方式主要是宗教慈善救济,尤其是教堂向穷人提供生活的帮助,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宣扬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力去改变贫困局面。这一转变( )
A.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必然结果 B.体现对封建教会的彻底否定
C.源于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发展 D.反映社会救济体系日益完善
7.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下文艺作品中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
A.莎士比亚《李尔王》 B.卢梭《社会契约论》
C.托马斯·潘恩《常识》 D.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基督教徒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完全赦免,即使没有赎罪券也是如此。”这一主张直接冲击了( )
A.封建庄园的人身控制体制 B.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体系
C.中世纪大学神学教育体系 D.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想
9.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对于摧毁旧英国,建立新英国并促使全世界走向工业化起过最大作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亚当·斯密,另一个是詹姆斯·瓦特。”瓦特对英国工业化最大的贡献是( )
A.革新动力装置推动工业变革 B.创立经济理论指导商业发展
C.改进交通运输加速市场拓展 D.完善工厂制度规范生产流程
10.马克思曾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揭示了( )
A.工业革命帮助资产阶级完成财富积累
B.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无产阶级政党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核心力量
D.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
11.“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造成非洲此番景象的原因是( )
A.东印度公司成立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奴隶贸易的盛行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2.
表1 1860—1863年英国从印度棉花进口情况
年份 印度棉花总产量(万包) 英国从印度进口量(万包) 占英国棉花进口比重 价格波动(便士/磅)
1860 约200 约50 14% 6
1861 约300 约120 35% 12
1862 约400 约200 58% 18
1863 约450 约250 70% 24(峰值)
注:1包≈400磅(约181公斤)
印度一度成为英国头号原棉进口地,导致表1状况出现最可能的是( )
A.受美国南北战争影响 B.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革新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内燃机动力的广泛应用
13.1921年苏俄实施粮食税政策,规定农民按耕地面积和收成比例纳税,税率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大幅降低,且允许剩余粮食自由买卖。值得注意的是,粮食税对不同农作物采取差异化税率:小麦税率为13%,马铃薯仅为5%,以此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作物。苏俄实行差异化粮食税率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优先保障城市工人的粮食供应 B.为国家军事扩张提供物质基础
C.建立对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粮储 D.适应农业现状以稳定社会秩序
14.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规定:“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这一条款旨在( )
A.争取美国经济援助 B.划分战后势力范围
C.凝聚反法西斯力量 D.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15.美国《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充分利用美国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承担起维持就业的义务,也就是为工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部法律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为“美国进步主义的里程碑”。该法律( )
A.解决了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B.体现国家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发展
C.遏制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生 D.消除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弊端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跨国公司使“经济无国界”,将全球生产连为一体。这主要表明( )
A.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区域集团化发展加速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国际分工格局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世纪欧洲最典型特征是城市兴起。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进一步发展。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中古初期西欧的城市规模不大,街道狭窄,建有城墙。随着社会安定,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发展。10—11世纪起,西欧城市在封建主的土地上逐渐发展起来,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常把城市居民做农奴对待,干涉城市经济活动,争取自由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目标。……与庄园的农奴制相对的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与建筑在乡村的罗马式比较,哥特式教堂是城市繁荣的标志,其新颖的建筑风格,很快传播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张兆金《历史的逻辑与教学智慧》
材料二
11—12世纪,欧洲各地的城市普遍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黄洋、付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社会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1897年至1920年俄国居民的识字状况
每一千男子中识字人数 每一千女子中识字人数 每一千人口中识字人数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欧俄 326 422 136 255 229 330
北高加索 241 357 56 215 150 281
西伯利亚 (西部) 170 307 46 134 108 218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列宁基于工农联盟对工业化及政权稳固的重要性,提出四项农村教育措施:(一)提升国民教师地位,组织其系统下乡传播文化知识,争取农民认同;(二)发动城市工人组建文化帮扶团体,与农村支部建立“结对帮扶”,利用一切资源满足农村文化需求;(三)建立计划性城乡文化互动机制,以系统性举措消除资本主义影响,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四)通过合作社推动渐进式文化变革,注重全民识字率与实用技能培养(如商业素养),强调需经历完整历史阶段实现文化跃升。这些措施既体现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凸显通过文化纽带巩固工农联盟、夯实社会主义建设根基的战略思维。
——摘编自列宁《日记摘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7—1920年俄国居民识字状况的变化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提出农村教育措施的背景和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共对外动用兵42次,直接投入实战11次,年均用兵率比冷战时期高出一倍还多。1998年以来,美国对外国多次实施航空兵与导弹打击,规模也一次比一次大——1998年8月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同年12月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之狐”的航空兵与导弹打击;1999年3月又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联盟力量”的航空兵与导弹打击。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北约开始对南联盟空中打击6小时之后,对美国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他首先为北约的军事行动辩解说:“我们是在避免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我们现在采取行动,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念,保卫我们的利益,推进和平事业。”他说:“结束科索沃的灾难,是我们道德上不可推卸的义务。”克林顿说:“我们的坚定立场是科索沃人民的唯一希望”。
——以上均摘编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进行上述军事行动的真实目的,并谈谈你对美国这一行为的认识。(8分)
20.名人名言是社会与时代的镜子、产物,始终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紧密交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3
时间 名人 名言
公元前44年 西塞罗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但分裂的国家终将灭亡。
1858年 亚伯拉罕·林肯 一个分裂的家无法屹立。
1860年 朱塞佩·加里波第 意大利必须统一,否则将永远沦为列强的棋盘。
请提炼表格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九江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D C A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2分)
(1)表现:工商业繁荣,成为贸易中枢;城市规模扩大;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争取自治权的政治运动兴起;哥特式教堂兴起,体现城市经济与文化繁荣。(任答三点给6分)
(2)影响:工商业发展、社会分工推动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封建经济;为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奠定基础;市民阶级通过自治斗争削弱封建领主权力;城市武装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为近代城市自治制度提供雏形;商人和银行家阶层壮大,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大学的兴起,促进知识传播和思想解放;削弱教会的影响力。(任答三点给6分)
18.【答案】(14分)
(1)变化特点:从整体上看,识字水平有所提高;分地区而言,欧俄地区识字人数高于其他地区;男性识字率高于女性,但差距缩小。(每点2分,共6分)
(2)背景: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即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俄国人民识字率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任答两点给4分)
意义: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群众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抵制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为苏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力和文化支持;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探索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4分)
(1)特点:军事行动频繁,年均用兵率高;科技水平高,规模逐渐增大;打击对象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每点2分,共6分)
(2)真实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和资源,维护全球霸主地位。(2分)
认识:美国打着“捍卫价值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等幌子发动战争,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粗暴干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加剧了地区冲突与国际紧张局势;美国的军事行动反映其维护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冷战思维”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消失,妄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战后单极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是世界动乱之源,国际社会急需改革世界政治秩序,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国家统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2分)
阐述:国家统一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从古代罗马到近代欧美,统一的政治格局始终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关键保障。
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经济模式等问题上矛盾尖锐,亚伯拉罕·林肯强调“一个分裂的家无法屹立”,深刻揭示了国家分裂的危害。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统一后的美国迅速整合资源,利用南方丰富的原材料与北方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经济腾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强国,这正是国家统一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
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则是欧洲民族国家崛起的典型。19世纪中叶,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受奥地利、法国等列强控制。朱塞佩·加里波第高呼“意大利必须统一,否则将永远沦为列强的棋盘”,号召民众反抗外来统治与封建割据。加里波第与撒丁王国合作完成意大利统一大业。统一后的意大利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推行统一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与民族意识觉醒。意大利开始摆脱列强控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成为欧洲重要的新兴国家。(8分)
综上所述,国家统一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统一有利于整合资源、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国家统一的理念跨越时空,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当今世界各国维护主权完整与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2分)
示例二
论题:国家统一是近现代世界国家崛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石。(2分)
阐述: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美洲大陆的美国,还是欧洲大陆的德国,都是通过实现或维护国家统一,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国家的崛起。
美国成立后,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模式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1858年,林肯提出“一个分裂的家无法屹立”,深刻揭示了国家统一对美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民众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强国。
19世纪中期的德国境内邦国林立,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对外的竞争能力。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了国内市场和法律体系,促进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成为新兴的工业强国。(8分)
综上所述,美国、德国通过实现国家统一走向强国之路,充分证明了统一是国家崛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石。统一的国家能够整合资源,优化市场配置,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