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南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贾尔莫遗址(约公元前7000—5000年)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扎格罗斯山麓,主要包括25栋焙干泥土盖成的房屋。这一房屋建筑群由小巷和庭院分开,呈长方形的庭院被分为数间房屋,大房间做居室,小房间用作贮藏,屋内的土灶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据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城市规划意识增强
C.原始农耕得到一定发展 D.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2.图1为某帝国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据记载:“(帝国)疆域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东至两河流域中上游,北至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尼罗河第二瀑布和马格里布。”该帝国( )
图1
A.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了主要职务
B.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影响深远
C.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并威胁贸易安全
D.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
3.8世纪时,有中国旅行家这样描述他途经某一国家时见到的场景:“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又有礼堂,容数万人……又有鸵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由此可知,这一国家( )
A.居民多神信仰 B.经济活动较为原始
C.沟通东西文化 D.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4.梯田是安第斯山区古印加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修筑梯田所需的工作量极大,包括准备建设材料、设计与规划、确认土地所有权关系、重塑山地与平整地面、调整河流方向,甚至包括土壤运输。国家通常也会将新征服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参与修建。这主要说明印加帝国( )
A.建筑艺术理念先进 B.农业管理技术成熟
C.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D.社会动员能力突出
5.1187年,英王亨利二世试图亲自裁决两位贵族的一场争执。法庭上,双方都拿出忏悔者爱德华颁发的特许状作为己方特权凭证,但这两张特许状的内容互相抵触。最终,国王甩下一句“谁有本事谁拿去”,拂袖而去。这一历史事件折射出( )
A.王权地位得到了确认 B.基督教会丧失了司法垄断权
C.特许状保障贵族权益 D.贵族阻碍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6.1487年,葡萄牙王室派遣一位会说阿拉伯语的绅士科维良,绕过“风暴角”(后称好望角),航行抵达印度西海岸,熟悉了主要的香料贸易中心和各个产品的产地,并了解到东方各港口之间航线。这一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三角贸易的迅速兴起 B.冲击了意大利贸易垄断地位
C.导致了印度洋贸易被边缘化 D.密切了欧美两洲之间的联系
7.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信仰方式使基督徒获得了自由。更重要的是,新教将宗教和教会置于政府行政与法律的管辖之下,消除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威胁,恢复了社会秩序。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自由扩展至更广泛层面 B.赋予了信徒宗教信仰的自由
C.使人开始关注人和现世世界 D.结束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
8.图2为17世纪荷兰画家亨德里克·范·德·布赫创作的绘画《玩牌人》。该画作描绘了荷兰当地富裕人家日常生活的场景。图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正在与妇人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军官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茶壶可能来自中国。该画可用于说明( )
图2《玩牌人》
A.荷兰主导了世界商品流动 B.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十分兴盛
C.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建立 D.生产方式变革影响人口迁移
9.1790年6月,巴黎市长巴伊向国民议会提议建造一座“祖国祭坛”。起初,祭坛只是作为各地自卫性联盟运动的象征,祭坛及其附属物带有一定的地方与军事色彩;1792年,祭坛也成为战争动员、战士宣誓与军队出征的道具;1793年后,祖国祭坛上新增了共和国的元素。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地方自治传统在革命中强化 B.军事防御始终是革命宣传核心
C.旧制度文化残余被彻底清除 D.构建国家统一意识形态的意图
10.第一国际在巴黎公社革命之前,总共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和两次代表会议,内容包括通过国际互助反对资本、无产阶级革命要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国有化等。历次大会上都有法国工人代表团出席报告工作,并参与讨论和研究众多工人运动面临的问题。这反映出( )
A.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普法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D.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病逐渐显现
11.华盛顿会议一开始,美国便提出了一个限制主力舰吨位的方案,主要内容是:今后10年内停止建造主力舰;销毁某些旧舰;参照与会国现有海军力量确定各主要国家的主力舰吨位限额。美国该提议旨在( )
A.巩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提升本国对他国的主力舰优势
C.建立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
12.一战后,埃及华夫脱运动以政党为领导核心,通过游行、罢工等非暴力手段争取有限自治,但英国仍保留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摩洛哥里夫共和国则以武装斗争对抗西、法殖民军,虽短暂建立政权,终遭镇压。这反映出一战后非洲( )
A.殖民体系日益巩固
B.社会主义运动与反对法西斯的斗争相结合
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斗争异常激烈
13.新经济政策最深刻的矛盾在于,它通过恢复市场机制重建了经济基础,却又在意识形态层面被定性为“暂时退却”。列宁将这种矛盾解释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但1924年后党内愈发认为这种混合经济模式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最终在1929年彻底终结。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发挥了国家战略过渡作用 B.脱离了国家的实际情况
C.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激化了苏俄的社会矛盾
14.图3是苏联画家伊拉克里·托兹于1941年创作的著名海报《祖国——母亲在召唤!》。这张海报反映了( )
图3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个人于国家责任义不容辞
C.苏联国内战争的焦灼态势 D.二战逐渐发展到全球阶段
15.1947年3月,财政危机严重的英国政府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英国政府知会美国,希望美国能够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总统杜鲁门认为期待已久的机会已经到来。这说明( )
A.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回归 B.合作共赢成为国际共识
C.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D.世界紧张局势不断缓和
16.1950年,法国提出“舒曼计划”,呼吁加强欧洲的经济合作。1951年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将西德重整军备的关键工业部门置于共同管理和监督之下,法国对德国亦忧亦怨的情绪得到缓解。这表明“舒曼计划”( )
A.加速了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开辟道路
C.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D.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通过军事征服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为巩固统治,大流士一世推行行省制度,设置总督管理地方;修建贯通全国的驿道系统,促进商贸与信息传递;同时允许被征服地区保留原有宗教与文化习俗,并吸收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先进文明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的战国诸侯通过变法加强集权,秦朝最终完成统一后,同样以郡县制、驰道和统一文字等措施强化统治。轴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虽相隔遥远,但都通过制度创新与治理实践,推动了各自文明区的扩展与交融。
——摘编自林梅村《轴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
材料二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在各地建立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推行希腊化政策,鼓励希腊士兵与波斯贵族通婚。历史学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提到:“他要求波斯青年学习希腊语和马其顿战术,同时将波斯服饰引入宫廷。”
——摘编自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国与秦朝在国家治理上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帝国如何通过治理实践推动文明区域的扩展与交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集中在以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并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爱迪生的电力系统、贝尔实验室的专利技术,以及德国拜耳公司的合成染料,均体现出实验室研究对产业化的直接推动。与此同时,大型垄断企业(如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通过资本集中和技术整合,形成了全球性工业霸权。
——摘编自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资源与劳动力的重新分配。欧洲列强借助内燃机驱动的远洋轮船和铁路网络,将殖民地的橡胶、石油和金属矿产纳入工业化链条;而殖民地本土经济则因资源掠夺与市场倾销陷入结构性依附。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不再局限于领土占领,更强调通过资本输出与技术垄断实现经济控制。
———摘编自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显著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秩序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时期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在其撰写的多卷本《自然史》中详细描述了异域的怪异人种。学界将这些人种命名为“普林尼种族”,并加以想象和建构,反映出古典时代以来欧洲文化精英以自我为中心的种族观。中世纪时,这一观念进一步融入神学色彩。当美洲映入眼帘后,欧洲人竭力寻找怪异人种存在的“证据”,将印第安人长相与行为“怪异化”:如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记载美洲有长着一只眼和狗脸的人;还有探险者描述美洲存在“巨耳人”“狗头人”等。欧洲人还把印第安人“兽性化”“邪恶化”,以点带面描述其有吃人、活人祭祀等行为。在有意识的误读和曲解之下,欧洲文人笔下的美洲土著人,成为了凸显白人种族“优越”的对照物。
——摘编自王晓德《“普林尼种族”观及其对欧洲人认知美洲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浪潮使厄瓜多尔取得独立,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特征的厄瓜多尔史学初步建立。19世纪末,厄瓜多尔政局恢复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以重大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传记研究为重点的官方史学的发展。20世纪后期,因社会矛盾加剧和古巴革命影响,官方史学提供的历史叙事开始遭到质疑,新史学随之兴起。其中,《厄瓜多尔:过去与现在》和《厄瓜多尔:欠发达与依附》的出版标志着新史学的兴起,它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分析厄瓜多尔社会演变和依附关系。在新史学的历史叙事中,印第安族群、农民、城市劳工等群体受到极大关注,并在社会史、经济史、族裔史、区域史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史学的崛起,体现了其史学研究回应时代诉求、实现革故鼎新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王迪《厄瓜多尔史学的兴起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人将印第安人“怪异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后期以来厄瓜多尔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并结合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相关历程,指出其对拉美民族认同建构的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但是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美国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地位,发起了一系列经济制裁(如图4)。
图4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件数及其效果趋势图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南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A B A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相同点:建立行政管理制度;构建全国性交通网络;推动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6分)
(2)制度实践:建造希腊化城市;推行希腊化政策,促使波斯青年学习希腊语等,引入波斯服饰;鼓励希腊士兵与波斯贵族通婚。(4分)
文明影响:传播希腊文化,吸纳东方文明,推动欧亚非文明的交融与扩展。(4分)
【评分细则】
(1)6分,制度创新、交通建设、文化交融三方面,每点2分。
(2)制度实践4分(2个史实),文明影响(推广希腊文化、吸收其他文明两个角度)4分。
18.【答案】(12分)
(1)特点: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崛起;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6分)
(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速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列强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6分)
【评分细则】
(1)一点2分,任意3点6分。
(2)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冲突加剧等方面作答,3点6分。
19.【答案】(14分)
(1)原因:普林尼《自然史》著作的影响;欧洲自我中心种族观的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欧洲人对美洲的认知相对有限;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现实需求。(6分)
(2)新发展:官方史学开始遭到质疑,新史学兴起;关注群体从精英转向下层民众;研究议题丰富,由政治拓展至经济、社会等领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4分)
意义:揭露新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拉美地区对西方的依附,强化民族经济自主意识;挖掘多元族群历史,凝聚包容性的认同基础;为拉美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提供历史经验。(4分)
【评分细则】
(1)一点2分,任意3点6分。
(2)新发展:一点2分,任意2点4分。
意义:一点2分,任意2点4分。
20.【答案】(12分)
示例1
美国经济制裁成功率变化反映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其经济制裁因压倒性优势而成功率较高。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陷入“滞胀”困境,国际影响力削弱,与此同时,欧洲共同体发展、日本经济腾飞、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多重力量制衡下,美国经济制裁面临巨大阻力,成功率显著下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在制裁上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化,其制裁的长期效果仍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美国经济制裁成功率的变化实质是国际格局演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折射出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动态发展。
示例2
美国经济制裁是其霸权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二战后,美国依托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霸权与关贸总协定搭建的贸易规则,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为由频繁发动经济制裁。20世纪70—80年代,即便深陷“滞胀”困境,仍凭借石油美元体系维系制裁霸权,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打压新兴独立国家。苏联解体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将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单极世界的重要手段,对伊拉克、伊朗、古巴等国实施长期封锁,肆意破坏国际经贸规则,严重损害他国主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加剧地缘政治冲突。
综上所述,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制裁行为,是其霸权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评分细则】
观点2分;论述部分需列举两则及以上史实,共8分;总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