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0 15: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2025.0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埃及早王朝时期,法老的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时期,法老把重新统一埃及的功劳归于底比斯城的阿蒙神。这主要反映了古代埃及(  )
A.历史久远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王朝更迭 D.宗教信仰的转变
2.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确立了君主专制,将全帝国分为20余个行省和五大军区,统一币制,修建驿道。中国在秦朝建立后确立了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修建直道和驰道。罗马确立帝制后也有类似举措。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3.
表1 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流通货币的不同情况统计表
国家 货币发行的主导力量
神圣罗马帝国 教会
法国 各地封建大领主
英国 国王
据表1可知,当时西欧(  )
A.天主教会控制经济 B.商品经济发展快速
C.罗马帝国拓展疆域 D.王权强弱差别明显
4.7世纪,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并将土地分配给臣属和封国。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之后转为世袭领地;同一时期的日本宣布: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罢世袭官吏,百姓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这表明两者都(  )
A.巩固高等级种姓特权 B.逐步复兴奴隶制王朝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5.7世纪到11世纪,伊斯兰国家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由最初的百分之三左右增长到了百分之十以上。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拜占庭文化发展 B.哈里发的支持
C.奥斯曼帝国崛起 D.人文主义流行
6.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充当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等价物。然而在17至18世纪期间,葡萄牙、荷兰、英国及日本等国家在贸易中大部分使用西班牙双柱银元。双柱银元一举夺得市场交易的主币位置,获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西班牙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大地产制度的成熟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7.15世纪的西欧主要大城市一到夜晚,大街上基本少有行人,偶有数处灯光;但是到了17世纪中后期,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大城市灯火通明,商业交易活跃,行人众多,而且有专人负责点灯照明,政府专人负责治安巡逻。西欧的人们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8.中世纪,人们认为时间是上帝的安排,是永恒的。文艺复兴时期,家长却让孩子“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达·芬奇也说:“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年老而带来的亏损”。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受工业革命影响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9.美国1789年生效的联邦宪法强调“正义”“国内安宁”“共同防务”“公共福利”和“自由”,却允许黑人奴隶制的存在;法国1791年宪法宣布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但不适用于法国的殖民地及管辖区。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  )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 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有一定的资产阶级狭隘性 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10.20世纪初,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中国上海等国际大城市,大资本家们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美洲咖啡,开着德国汽车。这一现象缘于(  )
A.世界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殖民侵略积累了大量财富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11.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战时政策高度地向劳工倾斜,美国劳工联盟、铁路工人协会和其他“温和”工会的会员以及这些行业工人的工资都得到了显著增长。他更是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我们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这表明美国(  )
A.受到社会主义运动冲击 B.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暂缓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D.不满英法操控巴黎和会
12.一战结束,协约国根据《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对德国海外殖民地和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进行了剥夺,交由英法等国进行“委任统治”。“委任统治”规定因为西南非洲人民还没觉醒,将被视为委任国领土的一部分。这表明了英法的“委任统治”(  )
A.将委任国从德奥专制统治中解救出来
B.本质仍然是英法殖民主义思想和政策的延续
C.使伊拉克、叙利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D.体现了《国际联盟盟约》带有一定的正义性
13.列宁在写于1915年8月10日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到:“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个国家的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
A.“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B.“公社……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的基础”
14.一战前德国是拉丁美洲重要的经济伙伴,拉美大量农产品输向德国,一战爆发后两国贸易大幅度减少,有些方面甚至清零。一战期间东南亚和巴西橡胶业迎来了大发展,当时的中国、日本等国的轻工业也迎来了飞快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15.1933年,美国通过的TVA法案授权建设诺里斯大坝,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实施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并同步规划了诺里斯镇作为工人社区,建造400余栋住宅。这有利于(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C.回归自由主义政策 D.维护地方自主权力
16.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中确立“隔离但平等”原则,允许各州在公共设施、教育等领域实行种族隔离,声称只要设施“质量平等”即属合法(实际中黑人设施远低于白人标准);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后,这些法律法规才相继废除。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莎士比亚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这使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詹姆士一世继位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加剧,创作风格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摘编自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传》
材料二
艾萨克·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理论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科学基础,并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巅峰。
——摘编自麦克怀特《牛顿传》
材料三
17—18世纪西欧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一场适应于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文化运动兴起。牛顿的科学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启蒙运动在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冯国超《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莎士比亚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材料所代表事件的关系并进行阐述,并指出三大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1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材料 出处
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1858)《在印度建立更好政府的法案》
1911年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的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根据材料,围绕“英国的……”,提出一个观点,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叙述完整;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到处寻求原料和商品市场,极力向外扩张。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摘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市场:从1720—1820年的100年间,世界贸易量增长了1.74倍;1820—1870年又增长了6.7倍;1820—1870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9倍。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这一时期,大约有数千万人口从欧洲移居到世界各地,这些移民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先进制造业技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了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带来的影响。(7分)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B D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25分)
(1)(12分)
特点:早期主要以乐观主义为主。(2分)
原因: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王权加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方面,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海上力量崛起;文艺复兴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特点:后期主要以批判主义为主。(2分)
原因:圈地运动增加了人民的苦难;詹姆士一世的残酷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文主义与现实矛盾加剧。(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13分)
关系:相互促进;因果递进;继承发展。(任答一点2分)
阐述:莎士比亚代表的文艺复兴运动,为牛顿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又为启蒙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影响:丰富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神学思想以及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知识文化宝库。(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18.【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观点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观点较准确,能够结合其他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无观点或观点和题意无关,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
观点:英国霸权的崛起、巩固与挑战(2分)
说明:1763年,随着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为后续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与市场基础,英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伴随着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在工业方面取得多项成就,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同一时期,继续加大对外殖民扩张,巩固和扩大了日不落殖民帝国的范围。
为了捍卫殖民霸权和世界霸权,在镇压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权,将印度转为“英王直辖殖民地”,由英国政府设立印度事务部,并任命总督代表英王管理,但也进一步激化了与印度人民的矛盾。
一战前,英国霸权受到了德国的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为应对德国挑战,先后与法国、俄国结盟,形成“三国协约”,通过结盟形成对抗体系。但英德在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中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爆发,英国霸权在战争中受到实质削弱。(8分)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取得了十九世纪的世界霸权,但其霸权是建立在对世界殖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矛盾重重,进入20世纪英国霸主地位逐渐动摇。(2分)
(学生从任意一个方面作答即可,或有其他角度,史实正确,表述成文均可给分)
19.【答案】(15分)
(1)(8分)
特点:武力打开落后地区的市场;殖民贸易色彩浓厚;成员国以发达国家为主(或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到严重掠夺;带有严重的歧视性;缺乏统一的市场协调机构;体系化制度化尚未建立;世界市场内矛盾重重。(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2)(7分)
积极性:促进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动植物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若学生答“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也可给1分)(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消极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一战的发生;给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点2分,两点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