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9 10: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准确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清晰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
⑵明确阐述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深入理解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
⑶全面了解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深刻理解耕地保护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相关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数据和现象中归纳、总结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⑵引导学生在探讨粮食安全途径及耕地保障措施时,学会运用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的方法,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角度认识我国不同地区耕地资源的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理解粮食生产在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问题,形成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区域整体认知。
⑵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数据信息等,综合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尝试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本地耕地利用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⑷人地协调观:深刻理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主要探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问题。教材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三个方面展开,紧密围绕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这一主题。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现状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进而探讨保障粮食安全的多种途径以及未来耕地保障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资源安全相关知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关注国家资源安全、树立人地协调观的重要素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包括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②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如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方法、粮食的跨区调剂、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建立粮食储备等。
③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背后的逻辑关系。
②如何从多个角度综合思考并提出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对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资源现状分析、国家政策解读以及复杂的人地关系等较为抽象和宏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从综合角度分析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多种图表和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全球粮食危机的新闻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些国家因粮食短缺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的画面,以及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不稳定情况。
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大家能感受到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那你们思考一下,粮食安全与我们国家的耕地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耕地是生产粮食的基础,从而初步建立起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关系,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 PPT 形式呈现:
什么是粮食安全?其对我国国家安全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我国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实现粮食安全,我国可以采取哪些途径?
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耕地保障来应对这些挑战?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引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各小组成员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导学,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重点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新知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3.新知探究(18 分钟)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教师活动】讲解粮食安全的含义,即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利用 PPT 展示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及人均耕地面积数据,并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这一特征。展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及相关数据资料,说明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察 PPT 上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得出我国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的结论。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图以及中低产田分布相关资料。
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我国中低产田分布特征如下:
一、总体占比
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达70.6%(优等地仅占2.9%,高等地占26.5%),其中中等地占52.9%,低等地占17.7%。
二、区域分布
高质量耕地集中区:
优等地:湖北、广东、湖南(占全国90.6%)。
高等地:河南、江苏、山东等12省(占89.4%)。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中等地: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省(占73.9%)。
低等地: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7省(占89.3%)。
东北、西部地区质量偏低,东部和中部较高。
三、主导类型与障碍因素
瘠薄培肥型(占比最高):土壤贫瘠,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如甘肃、云贵)。
坡地梯改型:水土流失严重,集中在黄土高原及西南坡地。
干旱灌溉型:华北、西北缺水区,如甘肃中部、河南西北部。
四、典型省份案例
甘肃:中低产田占比85%,临夏州、定西市等地因水土流失和灌溉不足为主因。
黑龙江:中低产田占比超90%,北部低产田受冻土和肥力限制。
介绍我国约 70% 的耕地为中、低产田,讲解已垦耕地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退化问题,以及遭受 “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学生活动】观察图表和资料,了解我国耕地质量现状,认识到耕地质量问题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教师活动】利用地图展示我国耕地空间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讲解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耕地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如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但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严重;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新增耕地质量较低;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展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受灾面积等数据资料,说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 30% 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 10% 以上,强调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导致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理解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教师活动】讲解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分析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展示我国自 1949 年以后耕地数量变化图,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说明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灌溉条件、土壤肥力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如培育优良品种、合理施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我国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讲解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展示我国 “南粮北调” 到 “北粮南运” 的转变相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净调出区和主要调入区的分布情况。
【学生活动】了解我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以及粮食跨区调剂的情况,认识到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采取的多种途径。
【教师活动】介绍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强调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必须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讲解建立粮食储备的重要性,说明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介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情况和运作机制。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在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建立粮食储备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多管齐下。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教师活动】讲解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即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分析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面临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耕地保障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从耕地数量方面,介绍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 18 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 15.6 亿亩,强调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从耕地质量方面,讲解我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展示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任务资料。
【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认识到耕地保障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4.深度学习(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关于我国部分地区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功案例,如某地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某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耕地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采取的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以为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提出如节约粮食、宣传耕地保护政策、监督身边破坏耕地行为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行动。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深度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5.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在 PPT 上展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⑴下列关于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C.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较高,高产田占比大
D.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影响粮食产量稳定
⑵我国目前粮食调运方向主要是 “北粮南运”,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粮食产量高,南方地区粮食产量低
B.北方地区人口少,粮食消费量小,南方地区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
C.南方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大量优质耕地,粮食产量下降
D.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更充足,有利于粮食生产
⑶为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 )(多选)
A.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减少粮食进口,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
D.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练习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并对每道题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知识点运用。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独立完成练习题,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答案,分析错误原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应用环节,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总结(2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强调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有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提高粮食总产量、进行粮食跨区调剂、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建立粮食储备等,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以应对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7.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一个拓展任务:“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
【学生活动】记录拓展任务,课后主动查阅资料,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含义及地位
2.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有限
②耕地质量欠佳,退化污染严重
③空间分布不均,水土配置不佳
④气象灾害频发,产量波动大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增加粮食总产量
2.扩大耕地面积(有限)
3.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粮食跨区调剂
5.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6.建立粮食储备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粮食安全战略与目标
2.面临挑战
3.耕地保障措施
⑴数量:耕地红线,占补平衡
⑵质量:高标准农田等建设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
⑴简述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⑵说明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⑶查阅资料,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耕地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并简要描述其生产现状。
⑷填空题
①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______和______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②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包括人均耕地______,后备耕地资源______;耕地质量总体______,退化和污染问题______;耕地空间分布______,水土资源配置______;农业气象灾害______,粮食产量年际______。
⑸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我国耕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前列
B.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C.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较高
D.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
②我国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主要是通过( )
A.大量进口粮食
B.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减少人口数量
2.提高层
⑴分析题
①阅读我国某地区耕地面积变化图,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可能带来的影响。
②阅读我国粮食进口相关资料,分析我国粮食进口的结构和途径,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原因。
⑵图表绘制题
根据教材中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的相关内容,绘制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的示意图,并标注主要的耕地分布区域。
3.拓展层
⑴研究性学习
以 “家乡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⑵小论文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与挑战” 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和辩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