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1 15: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明确人为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紧密联系。 ⑵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在多方面产生的影响,如生存空间、资源、国际争端等领域。
⑶全面掌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有效措施,并能清晰分析其对国家安全的积极作用。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数据、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从现象挖掘本质的思维方法。
⑵引导学生在探讨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及应对措施过程中,树立综合分析、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进而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地协调观。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文多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⑶区域认知:通过具体区域案例,如小岛国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等,认识不同区域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及应对策略的针对性。
⑷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候变化相关现象,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材首先阐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让学生明晰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接着重点分析对国家安全的多方面影响,最后提出应对措施,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联,及气候变化特征。
②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在生存空间、资源、国际冲突等方面的影响。
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及对国家安全的保障意义。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复杂机制和多方面传导路径。
②如何从国家安全高度,综合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在之前地理学习中,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一定了解,也知晓一些全球环境问题,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对国家安全深层次影响及应对策略缺乏系统、深入认识。
认知能力: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从宏观角度分析复杂问题上还有待提升。
学习特点:学生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兴趣较高,对于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多引导、多举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南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北极熊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以及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被海水淹没危机的视频资料。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北极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空间缩小、图瓦卢面临被淹没,又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对于带来的后果,学生可能提到北极熊会面临灭绝,图瓦卢居民将失去家园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震撼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2.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问题:
1.20 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人为碳排放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
3.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有哪些具体影响?
4.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
【引导说明】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探究和解决的,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问题,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初步框架认识,明确学习方向。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率。 3.新知探究(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8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 1880 - 2020 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折线图和 1959 - 2020 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
【提问分析】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全球气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变化上有什么特点呢?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联系?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表,描述全球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部分学生可能会推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气温上升。
【教师总结】20 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变暖为突出特征,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50 年代以来增温更明显。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例如,燃烧化石燃料,像我们日常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燃烧过程中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使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也就是减少了碳汇。这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培养学生读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人为碳排放对其影响。
4.深度学习(一):温室效应原理及影响(5 分钟)
【教师活动】利用动画演示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以长波辐射形式返回,部分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再以大气逆辐射形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讲解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本身是维持地球适宜温度的重要过程,但现在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使得温室效应异常增强,这才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大家想一想,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呢?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理解温室效应原理,思考后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温室效应原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新知探究(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0 分钟)
【教师活动】案例展示:
⑴展示马尔代夫等小岛国面临海平面上升,国土将被淹没的资料和图片。
马尔代夫平均海拔仅1.5米,80%国土低于海平面。联合国IPCC报告显示,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3.1毫米速度上升,按此趋势,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将于2050年前失去90%陆地。珊瑚礁加速白化使天然防波堤瓦解,首都马累已启动"人工浮岛"计划。潮汐记录显示,近十年洪水事件增长300%,咸水入侵让耕地变成盐碱荒滩。这些岛国正以"气候难民"身份向世界发出最后的呼救——它们的消失将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⑵呈现非洲部分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引发部落冲突的新闻报道。
近日,非洲部分地区因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以萨赫勒地区为例,气温上升、降雨不稳定,致使农牧民为争夺水源冲突频发,传统生存方式受冲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稳定与民生。
⑶讲解一些国家因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减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
印度2022年高温烘烤小麦灌浆期,单产骤降15%;非洲之角连续五年干旱,肯尼亚玉米减产40%;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因咸水倒灌,水稻种植面积萎缩30%。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全球1/3粮食产区正经历气候灾害,2050年热带作物产能或跌20%。当干旱炙烤北美粮仓,洪涝吞噬东南亚稻田,粮食危机已成高悬于40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提问引导】结合这些案例,同学们分析一下,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案例,总结出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丧失,像马尔代夫等小岛国可能因海平面上升失去国土。
2.资源危机加剧,水资源、耕地资源等数量减少、稳定性降低,如非洲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
3.激化国家间资源争端,为争夺有限资源引发冲突。4. 影响粮食安全,威胁国家稳定。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生存空间丧失是最为严重的影响,资源危机加剧、国际资源争端激化以及粮食安全受威胁等,都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6.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高考题目。
我国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近年来,因东南亚国家耕作烧荒输入污染物等原因,西双版纳连续几年出现季节性空气污染现象。下图为西双版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落叶阔叶林 B.更好地种植橡胶
C.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D.保护国家耕地资源
2.推测近年来西双版纳出现季节性空气污染的时间是(  )
A.12月、1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9月、10月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回答。
【教师点评】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肯定正确之处,补充完善不足之处,强化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理解。
第1题,我国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热带季雨林植被为主,因此当地设立自然保护区不是为了保护落叶阔叶林,A错误;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因此不是为了更好地种植橡胶,也不是为了保护国家耕地资源,B、D错误;我国西双版纳具有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设立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C正确。
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近年来西双版纳出现的季节性空气污染主要是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耕作烧荒输入污染物所致,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季(11~次年5月)后期当地烧荒,为雨季耕作积蓄肥料,因此当地季节性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3~4月,B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应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新知探究(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国际合作、国内政策、个人行动等方面总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提问总结】同学们,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合作方面,各国通过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共同协商减排目标,开展技术合作等。在国内政策上,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从个人角度,我们可以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措施是如何保障国家安全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总结措施,思考措施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回答如国际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避免因气候变化引发的国际冲突;国内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国外能源依赖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应对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理解应对措施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8.深度学习(二):我国的应对策略及成效(3 分钟)
【教师活动】详细介绍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举措,如我国提出的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展示我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数据和图片。
【提问引导】同学们,我国这些应对策略对保障我国国家安全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我国的策略保障了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提升了国际形象,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等。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我国应对策略及成效,增强学生对我国政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9.归纳总结(2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到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再到应对措施。
【总结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为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其对国家安全在生存空间、资源、国际争端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国内政策实施以及个人行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点,完善笔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记忆,提升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10.拓展提升(3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如气候难民大规模迁移可能带来的社会安全问题等,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提前应对这些潜在风险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分组讨论,提出一些应对思路,如加强国际间难民安置合作,建立相关预警机制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未来问题的前瞻性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主板书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气候变化特征
2.人为碳排放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丧失
2.资源危机加剧
3.激化资源争端
4.粮食安全受威胁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国际合作
2.国内政策
3.个人行动
副板书
图表数据:全球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数据
2.案例要点:马尔代夫等案例关键信息3. 我国应对策略细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⑴简述 20 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明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⑶列举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提高作业
⑴分析某一岛国因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具体安全威胁,并提出相应应对建议。
⑵以我国为例,说明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拓展作业
⑴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最新举措和成果,撰写一篇小短文。
⑵设计一个校园环保行动方案,主题为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在行动”,体现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七、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丰富的案例、图表和视频资料,将抽象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知识直观呈现,学生兴趣较高,参与度较好,对重点知识理解和掌握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
不足之处: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复杂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优化。在课堂时间把控上,个别环节时间稍长,导致拓展提升环节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对于难点内容,可采用更多生活实例、简化语言进一步讲解,或制作更详细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在今后教学中,更加精准把控各环节时间,合理分配,确保教学过程紧凑、高效,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