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类文阅读
【导语】
2025-2026 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材料来啦!这套紧扣课文主题的读物,将带你开启趣味与思考并存的阅读之旅。
课内阅读里,《大青树下的小学》展现多民族学生共处的和谐,看小动物被读书声吸引的奇妙;《花的学校》在花孩子们的狂欢中绽放想象魅力;《不懂就要问》借孙中山的故事传递求学真谛。
类文阅读同样精彩:《上学一路歌》描绘四季上学路的欢乐,春采花、夏蹚水、秋摘果、冬滑冰历历在目;《红头巾》中老师冒风雪前行的身影,传递师爱的温暖;《对一朵花微笑》用拟人手法展现自然诗意;《太阳的话》以感染力语言诉说对光明的向往。
每篇文后都有精心设计的题目,帮你深化理解、掌握技巧。让我们在文字世界里畅游,感受语文的魅力吧!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1.(1)选文描写了学生 时认真看书和 时尽情玩耍的情景。
(2)用“_____”画出能体现窗外很安静的句子。
(3)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安静下来的语句,表现了( )
A.小动物们很通人性,知道同学们在上课,不能打扰。
B.同学们读课文时,读得很认真、很好听,小动物们都被吸引住了。
(4)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做了哪些活动?
(二)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温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②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③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2.选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我们从“跳舞”“狂欢”两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花孩子们 的心情。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将花“跳舞”“狂欢”的画面写具体。
3.用“ ”划出一句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
4.文中画“ ”句子将树枝、雷云当成 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5.仿照例句,用加点词仿写一句话。
例句: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选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冲”字用得生动形象,表现了花孩子们期待出去玩耍的急切心理。( )
(2)选文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孩子,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 )
(3)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刻画出一群贪玩、不爱学习的花孩子的形象。( )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7.“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当时内心很 ,但他还是勇敢地提出了问题。
8.“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句中应重读的词语是:
9.用“﹏﹏﹏”画出表现孙中山聪明、学业突出的句子。
10.将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1.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样做的?他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二、类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上学一路歌
傅永健
①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走一路,采一路,采得满手香,满身香,到后来,满教室都香。
②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们随着它跳过山石,随着它绕弯曲行。我们唱着歌,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各种花纹的湿鞋印。
③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不必带饭,肚子饱饱的。
④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一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到了!到了!”小伙伴们互相提醒着,以免坐过“站”。跑进校门,大伙儿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12.走在上学的路上,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欢乐。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连一连。
春天我们的欢乐 蹚溪水
夏天我们的欢乐 吃野果
秋天我们的欢乐 采野花
冬天我们的欢乐 滑冰
13.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站”具体指的是( )
A.车站 B.家门口 C.学校 D.小溪
14.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A.时间 B.地点变化 C.心情变化 D.事情发生、发展
15.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完成练习。
“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新鲜感,我也会写春天的果园:白的是 ,粉的是 。
16.你的上学路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请你运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写。
春天上学,走一路, 。
夏天上学,走一路, 。
(二)课外类文阅读。
红头巾
雪,密密麻麻,无边无际地飘落……
山谷,幽静的山谷;梯田,默默的梯田。
玲玲趴在窗口,把脸蛋儿贴在玻璃上向外望: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老师曾领着我们在那里采集标本,路旁的小红花还向我微笑过。山谷里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老师总是把我们背过河来。
老师啊,您正在干什么?雪下得那么大,您千万别来接我们去上学了,呼啸的北风会吹伤您的脸颊,鹅毛般的大雪会让您寸步难行……
白皑皑的雪地上,隐隐约约地闪动着一点红光。
妈妈,您看那是什么,像一片游动的彩云,它不怕北风吗?
妈妈,您快看哪!
飘来了,我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老师的红头巾飘来了,飘到山上来了!
17.从文中找出和“模模糊糊”意思相近的词语: 。
18.“一点红光”和“游动的彩云”都是指( )
A.彩霞 B.老师的红头巾 C.灯火
19.短文中,玲玲看见“垂到山下的小路”和“山谷里那条小河”回想起两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件事写下来。
20.你觉得玲玲的老师是个( )的人。
A.热爱学生,认真负责 B.坚贞不屈,关心他人
21.如果你是玲玲,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三)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对一朵花微笑(节选)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22.选文中的四字词语很有新鲜感,请找出来抄写在横线上。
23.选文中的拟人句很有新鲜感,请找出一句抄下来。
24.对选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说了一个笑话草就笑了表达形象贴切。
B.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草笑了”是指“草开花了”。
25.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文中“我”大笑的原因是花儿开得太奇怪了,“我”感到好笑。( )
(2)花儿们笑得前仰后合的原因是被“我”惹笑了。( )
(3)花儿哈哈大笑指的是花儿全开的样子。( )
26.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得新鲜有趣。
春天来了,桃花
(四)课外阅读。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27.诗中“我”指 ,“你们”指 。
28.用“ ”画出诗中的比喻句。
29.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上“√”。
(1)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太阳人的语言和思想。( )
(2)“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是祈使句,要读出命令的语气。( )
(3)作者写这首诗,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 )
30.从“月亮、风儿、小鸟”中选一个,以它的语气仿照第四小节写几句。
让你们的心像 ,打开它们的 ,让我把 ,把 ,把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下课了
下课了,活动时间到了,学校的操场上立刻沸腾(fèi téng)起来。
东墙边,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嗖”的一声,一个同学纵身一跃,他的身体轻盈得如燕子一般,一下子跃过了高高的横竿。
南墙边,一群女同学正在开心地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爱的“小鸡们”在慈爱的“老母鸡”的精心保护下,躲过了“老鹰”来势凶猛的追捕。
西墙边,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丢手帕的同学动作真隐蔽(bì),围成一圈的同学们都警惕(tì)着自己身后有没有被丢下手帕。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看,那个穿白衬衫的同学像小猴一样灵活。他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好像全不费工夫。
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甩绳的同学手捏长绳,使劲地甩着,只见那绳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人看得眼花缭(liáo)乱。跳绳的同学更是竭(jié)尽全力。他们排成长龙似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在绳中穿行往来,动作真敏捷。
课间的操场真热闹啊!
3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兴致勃勃地( ) 津津有味地( )
32.读短文,完成填空。
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 ,有的玩“ ”和“ ”的游戏,有的 ,有的 。课间的操场真 啊!
33.短文中把跳高的男同学比作 ,把爬竹竿的同学比作 ,把队伍比作 。
34.短文中哪句话读起来很有新鲜感?请摘抄下来。
。
(六)课外阅读。
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著名感染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杭州一所学校勉励小学生:“希望你们从小开始,培养爱科学、爱钻研的品质,善于问为什么。”
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给山东大学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特意强调“科学家的好奇心比论文重要”。( A )不仅是科学家,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人物,好奇心和发问都是引领他们在工作上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李兰娟所说的“善于问为什么”的第一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的,要启发学生敢于发问。第二层含义是能力层面的,即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学生问为什么,要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能否问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是否进入了高阶段。( B )学生平日要在学习中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在发问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善问的重要性。《礼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意思是说善于发问的人,犹如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 C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导向的是最终解决之道。
从人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讲,敢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与担当。教师要积极引导,从小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为什么的能力与素养。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高毅哲,有改动)
35.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围绕这一观点,首先讲了质疑与发问是求知的起点,接着讲了 ,最后讲了善问的重要性。
36.作者引用丁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
37.把下面这段话放在文中的括号内,合理的位置应该是( )
如果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问任何问题,那就意味着他只是在进行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其未来发展。
参考答案
一、(一)1.(1) 上课 下课
(2)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3)B
(4)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生动描绘了各民族小学生在大青树下和谐共处的学习和游戏场景。课堂上,孩子们专注而美妙的朗读声吸引了大自然中的小动物,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鸣。而下课后的欢快游戏则反映了儿童的活泼和纯真。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还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营造出一种和睦与快乐的氛围,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安宁。文章通过对声音与动作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友爱的校园环境。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课文选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可知是写同学们上课时认真的情景。结合“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可知是写同学们下课尽情玩耍的情景。
(2)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语句的提取能力。
结合文中“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通过直接点明“窗外十分安静”,又用树枝、鸟儿、蝴蝶这些外物的静止状态进一步强化安静的氛围。
(3)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理解。
结合文中“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可知,句子中各类事物的状态来烘托窗外的安静,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读课文时,读得很认真、很好听,小动物们都被吸引住了。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可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二)2.兴奋 花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挺起绿色的腰肢,在绿草上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嘻嘻地笑着,欢快地跳着,开心极了。 3.温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4. 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枝、雷云在雨中狂欢的姿态。 5.一放暑假,孩子们便像脱缰的野马。 6. √ √ ×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象赋予了生命和童趣。作者将雷雨比作放假的信号,而花朵则被描绘为放学后的孩子们,急切而欢快地冲出来跳舞狂欢。这种写法展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与生机,给读者带来新鲜的视觉和感受。同时,文章赞美了自然美景,反映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营造出浪漫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空间。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情景写话。
“狂欢”的意思是纵情欢乐。人们在心情愉快时,会表现出手舞足蹈,尽情地玩乐。因此,我们从“跳舞”“狂欢”两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花孩子们兴奋、高兴、愉悦的心情。
结合题干来看需要结合“跳舞、狂欢”进行细致描绘,作答这类题可以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其进行描述。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花园中,花朵们正热烈狂欢。玫瑰红裙飞扬似火,与白衣飘飘的百合共舞。雏菊们手拉手围成圈欢快蹦跳,郁金香们则如醉酒诗人般肆意舞动。
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新鲜感的句子可以是带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的句子。如: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画面感十足。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和“雷云拍着大手。”里的“碰触”“拍”可知,画线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树枝和雷云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树枝、雷云在雨中的姿态,表现了对花孩子们的热情欢迎。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可。
示例:清风一吹,他们便摇头晃脑。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冲”有“朝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快速猛闯。”的意思,“冲”字体现了花儿们的迫不及待,期待能够出外玩耍。说法正确。
(2)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说法正确。
(3)从文中的“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可知,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刻画出一群天真活泼的花孩子形象,而不是不爱学习、贪玩的花孩子形象。故错误。
(三)7.害怕 8.一点儿 9.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10.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11.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请教。我认识到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所以当时孙中山内心很害怕。
8.本题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句意的能力。
要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来回答。阅读句子“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可知,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儿也不懂”,因此重音应在“一点儿”上。
9.本题考查细节理解。
短文第一句中,“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表现孙中山聪明,学业突出。
10.本题考查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有等);在反问句上删除反问语气词“怎么”“难道”和句尾疑问助词“呢”“吗”;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11.本题考查体会人物形象。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可以看出孙中山具有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勤思好问。
二、(一)12. 13.C 14.A 15. 梨花 桃花 16. 玩一路柳絮 听一路知了唱歌
【解析】12.本题考查对短文的理解。
需要认真阅读①-④自然段,可以找到每个季节段落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来判断不同季节的欢乐。结合句子“走一路,采一路野花”“走一路,蹚一路溪水”“走一路,吃一路野果”“走一路,滑一路冰”可知,春天采野花,夏天“蹚溪水”,秋天“吃野果”,冬天“滑冰”。
13.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字词。
结合上下文,第④自然段中说“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所以这里的“站”指的是家门口。
故选C。
14.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解答时,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①-④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结合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春天上学”“夏天上学”“秋天上学”“冬天上学”可知,“春、夏、秋、冬”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因此短文是按照“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时间顺序描写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阅读句子“黄色的是蒲公英,紫色的是二月兰”,仿写时,先思考春天果园里常见的水果花及颜色,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将颜色放前面,花名放后面。如:白的是兰花,粉的是蔷薇花。
1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回想自己上学路上的经历和感受,春天可以写赏一路春花,夏天可以写听一路蝉鸣等,要突出每个季节的特色。
如: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二)17.隐隐约约 18.B 19.老师领着学生在小路上采集标本;夏天暴风雨过后,老师把学生背过河。 20.A 21.我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
【分析】17.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即可。
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在文中的近义词为:隐隐约约,意思是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1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由“白皑皑的雪地上,隐隐约约地闪动着一点红光。妈妈,您看那是什么,像一片游动的彩云,它不怕北风吗?妈妈,您快看哪!飘来了,我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老师的红头巾飘来了,飘到山上来了!”可知,“一点红光”和“游动的彩云”都是指老师的红头巾,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的红头巾比作红光和游动的彩云,写出了老师在大雪天还来接“我们”去上学,体现了老师认真负责的品质。
19.本题考查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老师曾领着我们在那里采集标本,路旁的小红花还向我微笑过。”这两句话写了老师曾经领孩子们在那条垂到山下的小路上采集标本。所以玲玲看见“垂到山下的小路”时回想的事情为:老师领着学生在小路上采集标本。
“山谷里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老师总是把我们背过河来。”这两句话写了老师在夏天暴风雨过后的傍晚,将孩子们背过河。所以玲玲看见“山谷里那条小河”时回想的事情为:夏天暴风雨过后,老师把学生背过河。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的老师会带孩子去采集标本,会在下雨天背孩子们过河,会在大雪天来接孩子们去上学。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选A。
B项文章体现了老师“关心他人”的品质,但文中没有体现了老师“坚贞不屈”的品质。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中的老师认真负责,爱自己的学生,会在冒着严寒,冒着风雪来接孩子们去上学。这样的老师是值得学生感激的,是值得学生敬重的。本题站在玲玲的角度,将其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三)22.前仰后合 哈哈大笑 半掩芳唇 忍俊不禁 23.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 24.C 25.× × √ 26.穿上粉红色的衣裳,在枝头翩翩起舞。
【解析】22.本题考查词语积累和阅读方法。
根据题干要求需要提取和收集文本中的四字词语。作答时可以将选文通读之后,选择描写生动的词语至少三个以上。
例如第②段中的“前仰后合”“哈哈大笑”“忍俊不禁”“半掩芳唇”等。
23.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阅读第②段可知,选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花儿盛开的景象。例如句子“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花儿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动与趣味。
24.本题考查理解词句。
A.文本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是“我”说了笑话,这句话更多的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草开花的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
B.阅读划线句子可知,这是一个拟人句。“把一滩草惹笑了”是将草赋予了人的感情,体现出草儿开花的状态,而不是使用了比喻句。
C.在这句话中,“草笑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草在笑,而是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来形容草开花时的美丽和生动。通过“笑”这个动词,作者赋予了草以人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开花时的喜悦和生机。
故选C。
2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第②段中“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可知,文中“我”大笑的原因并非花儿开得太奇怪,“我”感到好笑,而是因为被花儿盛开的美丽景象所感染,心情变得愉悦。故题目说法错误。
(2)花儿们笑得前仰后合并非是被“我”惹笑了,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花儿盛开的情景。故题目说法错误。
(3)用拟人的手法的手法写出花儿哈哈大笑,在这里指的是花儿全开的样子。这样描写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故题目说法正确。
26.本题考查想象和仿写句子。
阅读选段可知,文中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花儿盛开的模样。仿写时依旧要延续拟人和排比的修辞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示例:春天来了,桃花羞涩地探出了粉嫩的脸庞,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它们竞相绽放,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每一朵都尽力展现自己的美丽与风采。
(四)27.太阳 人们 28.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29.(1)√ (3)√ 30. 灵巧的鸟儿 嘹亮的歌喉 亮光 雨露 自由
【分析】2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节一开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28.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是比喻句,把“你们的心”比作“小小的木板房”。
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2)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应该读出强调的语气,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因此“要读出命令的语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小节,在第三节的基础上,语义进一步深化。太阳不仅要唤醒人们沉睡的双眼,还要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的到来。“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是说太阳不断地给予人们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仿写时,从“月亮、风儿、小鸟”中选一个,以它的语气仿照第四小节写几句。
示例:让你们的心像风儿一样,打开它们的门窗,让我把阳光,把花香,把欢笑,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五)31.跳高 玩游戏 32. 跳高 老鹰捉小鸡 丢手帕 爬竹竿 跳绳 真热闹 33. 燕子 小猴 长龙 34.示例:可爱的“小鸡们”在慈爱的“老母鸡”的精心保护下,躲过了“老鹰”来势凶猛的追捕。
【解析】3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我们要通读片段,勾画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总结作答即可。结合文中“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可得出答案。
32.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结合文中“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一群女同学正在开心地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课间的操场真热闹啊!”作答即可。
3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一个同学纵身一跃,他的身体轻盈得如燕子一般,一下子跃过了高高的横竿。”“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看,那个穿白衬衫的同学像小猴一样灵活。”“跳绳的同学更是竭尽全力。他们排成长龙似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在绳中穿行往来,动作真敏捷。”可知,短文中把跳高的男同学比作燕子,把爬竹竿的同学比作小猴,把队伍比作长龙。
34.本题考查摘抄句子。
选择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写下来即可。例如: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甩绳的同学手捏长绳,使劲地甩着,只见那绳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人看得眼花缭(liáo)乱。
(六)35. 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36.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 37.B
【解析】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全文来看,是围绕题目《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来写的。所以文章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写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点题——要从小培养学生善问为什么。第二自然段讲了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第三自然段讲到发问意识要从小培养,并使其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第四、五自然段讲了善问的重要性。
36.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丁肇中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该段第一句话:学贵质疑,发问是求知的起点。因此,丁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处强调的是好奇心和发问引领各行各业人物在工作上不断进步。该题目中提到的是学生发问的重要性。所以填在此处不合适。
B处强调的是学生平日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很重要。和题目提到的内容相符,填在此处最合适。
C处强调提问能导向最终难的问题的解决,包括了各行各业,提到的范围比较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