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科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科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2:28:32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科学
1.(2025七下·滨江期末)随着社会的发展,花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情绪价值。下列有关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花蕊是花最主要的结构
B.花属于植物的生殖系统
C.植物的传粉必需昆虫、.风等媒介
D.雌蕊的花粉落到雄蕊的柱头上即成功传粉
2.(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所示,运动员在进行跳伞练习,期间会有“轻盈”或“漂浮”的感觉,即“失重”感。已知运动员的质量为70kg,伞的质量为 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
A.等于0kg B.等于 80kg C.等于 70kg D.等于 60kg
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模型中,最接近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是(  )
A. B.
C. D.
4.(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是一株大豆植株以及它的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植株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B.大豆种子富含淀粉,淀粉主要存在于由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组成的胚中
C.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可以施加氮肥以促进其开花、结荚
D.大豆种子又可以逐渐长成完整的植株,期间只经历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5.(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密度、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公式 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B.纯水的密度为 它的含义: 1m3的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
C.略微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后可修复凹陷,在此过程中球内气体密度变小
D.冬天寒冷地区水管易被冻裂是由于同质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6.(2025七下·滨江期末)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不施肥
小麦收获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A.氮 B.钾 C.磷 D.硫
7.(2025七下·滨江期末)久泡的黑木耳中可能会滋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C25H38O7),若不慎食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等细菌分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耳属于真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B.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C.米酵菌酸由28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D.米酵菌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5:38:7
8.(2025七下·滨江期末)微观粒子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世界。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B.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D.物体热胀冷缩是由于温度降低后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变小
9.(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10.(2025七下·滨江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35,Cl-37在元素周期表中占两个不同的位置
B.磷原子的实际质量是30.97
C.O2-的质子数为8,电子数也为8
D.X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1.(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2.(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是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在陶钵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选土: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烧坯: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D.刻坯: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
1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世界土壤日设立在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关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管理土壤资源。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土壤中有空气,可以供植物根呼吸
D.土壤生物仅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
14.(2025七下·滨江期末)流程图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列流程图正确的是(  )
A.蝗虫的一生经历的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科学家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时间序: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
C.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地壳→地幔→地核
D.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植物体各结构
15.(2025七下·滨江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细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的原理与下列四个选项的实验原理一致的是(  )
A.气体扩散
B.压缩空气
C.酒精与水混合
D.铅柱黏合
16.(2025七下·滨江期末)化学符号是简洁明了、信息丰富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表示:3个铵根离子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2) 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2H   ; 2H   。
17.(2025七下·滨江期末)素有“水果之王”之称的草莓营养丰富,多吃草莓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同时也可以保护视力。
(1)在植物学中,我们将草莓食用的部分称为假果,它是由花托膨大而形成的肉质结构。草莓表面的那些“籽”才是一粒粒完整的果实。草莓“籽”是由   发育而来的。
(2)草莓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草莓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填种子的结构名称)。草莓也可以采用“走茎繁殖”的方式扩展地盘,在生长季节,它会伸出长长的匍匐茎,在节处长出新的植株。草莓“走茎繁殖”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8.(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在   (填名称)结合形成受精卵,等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胚胎通过   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
(2)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经医生检查发现她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失调,这与图中   (填序号)的功能有关。青春期是我们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的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长期不吃早餐
B.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C.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D.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19.(2025七下·滨江期末)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新型钠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钠离子电池因原料丰富、成本低等优点,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
(1)钠元素和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不同。
(2)右图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20.(2025七下·滨江期末)模型构建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滨根据胃壁结构的相关资料,利用可分泌液体的凝胶、充满红墨水的细管、橡皮膜、充气球、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胃壁模型,如图所示,以模拟构成胃壁的各大组织。
资料:胃壁由多层结构构成,其中黏膜层表面有褶皱,可分泌胃液并保护胃壁,黏膜下层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网,肌肉层负责胃的蠕动以进行机械消化。
(1)胃属于人体结构层次中的   。
(2)从结构完整角度评价,该模型未展示的神经网属于   组织。
(3)从功能模拟角度分析,为模拟肌肉组织的收缩和舒张,可进行的操作是   。
21.(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根系。
(2)小麦的根对水分的吸收与细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浓度相关,图乙中箭头表示水分流动的方向,由此可判断①、②、③三处溶液浓度最大的是   (填写数字)。
(3)土壤污染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针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22.(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托盘天平称取4g食盐,步骤如下: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在左右托盘中放上两张相同的称量纸。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将游码移动至“4g”的位置,向左盘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分度盘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小滨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天平左盘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
A.橡皮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粘上去的,称取结果都不准确
B.若橡皮泥是在第(1)步前粘上去的,则称取结果仍旧准确
C.若橡皮泥是在第(1)步后、第(2)步前粘上去的,则称取结果偏小
23.(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江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电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装置进行加热,为了更好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我们应该选择   (选填“甲”或“乙”)装置;说明选择的理由:   。观察到   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24.(2025七下·滨江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
②吸取适量100%大蒜提取液,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③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
④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1)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等量的   (填“自来水”或“无菌水”)滴入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2)设置对照组后,如图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而对照组未出现抑菌圈,说明   。
25.(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按照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得到图乙的曲线:
(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会碰到烧杯底部,所以小滨需要调整   (选填“铁夹A”或“铁圈B”)。
(2)由图像乙可知,当液体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在98℃不变。由此是否能说明液体沸腾需要持续吸热 并请你说明理由。   
(3)小滨再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整个实验,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26.(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发现有些物质燃烧会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滨查阅资料:
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有无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
铁 1535 2750 约1600 无
硫 115 445 约160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硫燃烧时   (选填“有”或“无”)火焰产生。
27.(2025七下·滨江期末)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软的,这是为什么呢 小滨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①取干酵母少许,与面粉、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切成等量的4小块。
②如图1,将4小块面团分别放在4个烧杯中,记录好面团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面团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烧杯”刻度线一格代表20mL),然后盖上盖,分别贴上“1号”、“2号”、“3 号”、“4 号”的标签。
③为了容易方便控制温度,将1号、2号、3号、4号烧杯分别放在冰箱(设置到5℃)、室温(25℃)、自动酸奶机(设置到45℃)和热奶器(设置到65℃)中。
④经3-4小时后,观察面团的变化,结果如图2。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   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
(2)根据图1和图2,小滨得出结论:酵母菌在   ℃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3)同组的小江认为上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较精确地确定发酵的最适温度。请你写出继续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   。
28.(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去南京旅游时,获得了一枚很漂亮的雨花石。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雨花石的密度,经历了以下步骤(尚未排序)。
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将雨花石小心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
③根据密度公式,算出雨花石的密度ρ。
④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雨花石的质量m。
(1)为了更精准地测量出雨花石的密度,同时考虑到操作的连贯性,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将上述步骤用其序号排序)
(2)如图甲所示,小滨在调平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
(3)小滨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雨花石的质量,由图乙、丙、丁中数据可知:该雨花石的质量为   g。该雨花石的密度为   kg/m3。
29.(2025七下·滨江期末)阅读短文,回答月圆。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竞挞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甲所示。由于蒸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气垫”很快就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 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甲所示, “气垫”的形成是由于液体汽化。茉顿弗罗斯特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   (选填“好”或“差”),这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加图乙所示,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主要是利用   (选填“液氮”或“汗液”)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
A.烧红的铁锅中打入鸡蛋,晃动铁锅使鸡蛋来目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挂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结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30.(2025七下·滨江期末)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环保、高效、多功能的饮用水处理剂。
(1)K2FeO4中 Fe的化合价为   。
(2)K2FeO4中 Fe的质量分数是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到0.1%)
31.(2025七下·滨江期末)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初晚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虽然眼小,但本身也存在质量。如图是水分子的揯观模型图,表中是几种原子的质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氧 16
碳-12 12
(1) 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在横线上列出算式)    =2.9918×10-26kg
(2)由上述计算可知分子根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为此可采用类似“原子”的处理方法。即以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用分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得到分子的相对质量。请用该思路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2.(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容积为600mL 的容器盛放某种液体,借助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该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及液体体积V,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m-V图像,据图分析计算:
(1)容器的质量是   克。
(2)该液体的密度是 (请列式计算)
3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即可使温度快速降至 55℃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滨选择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隔热棉(导热性能差)、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海波(熔点为48℃),自制一款48℃保温杯。
(1)方案设计:小滨的设计图如图甲,在①易拉罐和小塑料瓶之间、②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应该分别填充   (选填“①海波和②隔热棉”或“①隔热棉和②海波”)。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3)原理解释: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利用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4)方案选代:小江想要模仿小滨的方法制作一个“制冰杯”,往保温杯中加入冷水,可使其凝固成冰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江将海波替换成冰水混合物,这样做是否能达到他的目的 并请说明理由。   。
34.(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如图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通过注射器的刻度变化来计算气体体积。
(1)若要继续探究水的组成,还需对注射器内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请写出注射器B内气体的检验方法。   。
(2)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小滨通过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请你分析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3)小滨完成实验后,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稍大于 2:1,他认为可能是“在相同情况下,氧气比氢气溶解的体积更多”导致的,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滨的猜想是否正确 (已知常温常压下,每100g水可以溶解21.7mL 氧气,每100g水可以溶解0.16mg氢气,氢气的密度按0.09kg/m3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花的结构中,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最主要的结构 。
(2)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层次,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 。
(3)传粉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需要借助昆虫、风等媒介,但自花传粉不需要;传粉是指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解答】A、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直接相关,是花最主要结构,故正确。
B、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花是生殖器官,不是生殖系统,故错误。
C、 植物传粉有自花传粉(无需媒介)和异花传粉(需昆虫、风等媒介 ),不是都必需媒介,故错误。
D、 传粉是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不是雌蕊花粉落到雄蕊柱头上,故错误。
故答案为:A 。
2.【答案】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运动员质量是70kg,不会变为0kg,因为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不随运动状态改变,故错误。
B、80kg是运动员和伞的总质量,题目问的是运动员质量,故错误。
C、质量是物体属性,下落阶段运动员所含物质多少不变,质量仍为70kg,故正确。
D、运动员质量不会变为60kg,质量不随运动状态改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解答】A、该模型可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大黑块)和两个氧原子(小三角)构成,符合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故正确。
B、此模型原子构成情况不符合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故错误。
C、该模型是原子结构模型,不是分子构成模型,故错误。
D、单个黑球不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故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植物体内有导管和筛管,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方向是自上而下 。
(2)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子叶是储存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等,大豆种子淀粉含量少 )的结构 。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促进开花结果,所以大豆开花结荚期应多施磷肥 。
(4)大豆种子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不仅有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还有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
【解答】A、 筛管运输有机物,方向向下,大豆植株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故正确。
B、 大豆种子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且大豆种子淀粉含量少,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组成,不是仅由①②③组成,故错误。
C、 氮肥促进茎叶生长,磷肥促进开花结果,大豆开花结荚期应施磷肥,故错误。
D、 大豆种子长成植株,经历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不只是分裂和生长,故错误。
故答案为:A 。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
(2)密度的物理意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化时,根据,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乒乓球内气体质量不变,放入热水后,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
(4)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水结冰时,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根据,体积变大,所以冬天水管易被冻裂 。
【解答】A、 密度是物质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公式是计算密度,不是与m成正比,故错误。
B、 纯水密度的含义就是1m3的纯水质量为1.0×103kg,故正确。
C、 乒乓球内气体质量不变,受热膨胀体积变大,由可知密度变小,故正确。
D、 水结冰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会冻裂水管,故正确。
故答案为:A 。
6.【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氮元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磷元素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钾元素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
(2)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施肥种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根据小麦产量判断农田缺少的元素,产量差异由施肥种类差异导致,从而反映出农田对不同元素的需求 。
【解答】A、甲地块施氮肥,产量55.56,与不施肥戊,55.11差异小,说明不缺氮,故错误。
B、乙地块施含钾的肥料,产量67.26,远高于其他地块,说明补充钾元素后产量大幅提升,该农田最可能缺钾,故正确。
C、丙地块施含磷的肥料,产量55.88,与不施肥差异小,说明不缺磷,故错误。
D、丁地块施含硫的肥料,产量55.44,与不施肥差异小,说明不缺硫,故错误。
故答案为:B 。
7.【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真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木耳是真菌,有成形细胞核 。
(2)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等,少数细菌有害,如致病细菌会使人患病 。
(3)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米酵菌酸是由分子构成,一个米酵菌酸分子由25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
(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
【解答】A、木耳是真菌,有成形细胞核,故错误。
B、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参与物质循环、制作食品等,故正确。
C、米酵菌酸由分子构成,一个分子含25个C、38个H、7个O原子,不是米酵菌酸由这些原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D、米酵菌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5:1×38:16×7=300:38:112=25:38:7,故错误。
故答案为:B 。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
(2)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缓慢 。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虽然原子核体积在原子中占比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
(4)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体积不变 。
【解答】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错误。
B、 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缓慢,故错误。
C、 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因为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正确。
D、 物体热胀冷缩是微粒间隔变化,微粒本身体积不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
9.【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中,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属于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它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一格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实际质量很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1个碳-12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3)对于离子,质子数 = 原子序数,\(\ce{O^{2-}}\)质子数为8(氧原子序数为8 ),电子数 = 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得到电子带负电 ),所以\(\ce{O^{2-}}\)电子数是\(8 + 2 = 10\) 。
(4)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一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X元素与氧元素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
【解答】A、 Cl-35,Cl-37 是氯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故错误。
B、 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不是实际质量,故错误。
C、 O2- 质子数为8,电子数是10,故错误。
D、 X元素与氧元素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1.【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2)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
【解答】A、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不是升华(升华是固态直接变气态 ),故错误。
B、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不是凝固(凝固是液态变固态 ),故错误。
C、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不是熔化(熔化是固态变液态 ),故错误。
D、 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往往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 。
【解答】A、选土并搅拌揉搓,只是物质形状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制坯使陶土成型,只是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C、烧坯时陶土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D、刻坯在钵体上刻画图案,只是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C 。
1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在土壤物质循环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如动物粪便 )和死亡的生物体(如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 ),这些有机物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 。
(3)土壤中有空气,空气里的氧气可以供植物根进行呼吸作用,为根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4)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只是动物和植物,微生物在土壤生态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
【解答】A、 土壤中确实存在大量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等,故正确。
B、 土壤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体,经分解转化,故正确。
C、 土壤中的空气能为植物根呼吸提供氧气,故正确。
D、 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该项说仅指动物和植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D 。
14.【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地球内部的结构;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没有蛹期 。
(2)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时间顺序: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 “葡萄干布丁” 模型;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
(3)地球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
(4)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毛,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是:根毛吸收水分后,通过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再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结构 。
【解答】A、 蝗虫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无蛹期,故错误。
B、 原子结构模型时间顺序是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故错误。
C、 地球结构由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地核,不是由内到外,故错误。
D、 水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为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植物体各结构,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5.【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题干实验中,刺破一侧肥皂膜后,另一侧肥皂膜把细线拉过去,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
(1)气体扩散实验体现的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2)压缩空气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空气被压缩是分子间隔变小 。
(3)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彼此间隔 。
(4)铅柱黏合实验中,铅柱能黏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与题干实验原理一致 。
【解答】A、 气体扩散体现分子无规则运动,与题干分子引力原理不同,故错误。
B、 压缩空气体现分子间有间隔,与题干原理不同,故错误。
C、 酒精与水混合体现分子间有间隔,与题干原理不同,故错误。
D、 铅柱黏合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与题干实验原理一致,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6.【答案】(1)3NH4;Na+、Cl-
(2)氘原子;2个氢原子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
(2)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解答】(1)铵根离子符号为NH4+,3个铵根离子表示为3NH4+。
因为没体现离子所带电荷。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符号为Na+、Cl- 。
(2)H是氢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2表示质量数,2H 表示氘原子。
元素符号前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 2H表示 2个氢原子。
17.【答案】(1)胚珠
(2)胚根;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植物的无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草莓表面的 “籽” 是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2)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草莓的 “走茎繁殖” 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
【解答】(1)对于草莓 “籽” 的发育来源,因为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草莓 “籽”(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
(2)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
草莓走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其优点如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
18.【答案】(1)输卵管;胎盘和脐带
(2)A;D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统中,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受精的场所,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 。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
(2)图中 A 是卵巢,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分泌失调会影响青春期生理变化(如长青春痘等)。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黄金期,女孩月经、男孩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性意识萌动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心理;长期不吃早餐影响健康;青春期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并非已完善 。
【解答】(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
(2)性激素由卵巢(图中 A)分泌。
A、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不能保持良好体形,做法错误 。
B、性意识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正常心理现象,说法错误 。
C、青春期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还需发展,并非已完善,说法错误 。
D、女孩月经、男孩遗精是青春期正常生理现象,说法正确 。
故答案为:D。
19.【答案】(1)质子数/核电荷数
(2)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
(2)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变,仍为1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 。
【解答】(1)钠元素和锂元素属于不同元素,本质区别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
(2)钠原子失去最外层 1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有 11 个质子,核外有 2 层电子,第一层 2 个,第二层 8 个。故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20.【答案】(1)器官
(2)神经
(3)挤压充气球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胃由多种组织构成,属于器官 。
(2)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神经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
(3)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在模型中,充气球可模拟肌肉组织,挤压充气球能模拟肌肉的收缩,松开则模拟舒张 。
【解答】(1)胃由黏膜层(上皮组织等)、黏膜下层(结缔组织等)、肌肉层(肌肉组织 )等不同组织构成,符合器官的定义(不同组织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所以胃属于器官。
(2)神经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是人体基本组织之一,所以该模型未展示的神经网属于神经组织 。
(3)充气球模拟肌肉组织,挤压充气球时,类似肌肉收缩;松开时类似肌肉舒张,所以为模拟肌肉组织的收缩和舒张,可进行的操作是挤压充气球 。
21.【答案】(1)须
(2)③
(3)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植物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须根系的特点是主根不发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小麦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
(2)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和周围溶液的浓度差,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水分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流动 。
(3)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防治土壤污染可从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入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避免其残留污染土壤等 。
【解答】(1)小麦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符合须根系特征,所以图甲小麦根系属于须根系 。
(2)根据水分流动方向,水分从①流向②,再流向③,说明③处溶液浓度最大,因为水分总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所以①、②、③三处溶液浓度最大的是③ 。
(3)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可降低塑料垃圾对土壤的污染,属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合理措施。
22.【答案】(1)平衡螺母
(2)向左盘中继续加入适量食盐
(3)B;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使用托盘天平前,需将天平放在水平台,把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称量时,通过增减药品使天平平衡,指针偏右,说明左盘药品质量不足,需向左盘添加药品。
(3)分析天平左盘沾有橡皮泥对称量结果的影响,要考虑橡皮泥沾上的时机,若在调平前沾上,调平已考虑其质量,不影响结果;若在调平后沾上,会使左盘质量偏大,称量结果偏小。
【解答】(1)天平调平步骤中,游码归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由图甲知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食盐质量小于右盘砝码和游码总质量,需向左盘中继续加入适量食盐,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A、若橡皮泥在步骤(1)前沾上,调平天平已将其质量计入,称量结果准确,A错误。
B、橡皮泥在步骤(1)前沾上,调平过程中天平已平衡,称量时不影响结果,B正确。
C、橡皮泥在步骤(1)后、(2)前沾上,左盘质量增大,会导致称量时认为食盐质量已够(实际包含橡皮泥质量),称取结果偏小,C正确。
故答案为:AC。
23.【答案】甲;防止缺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紫色气体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2)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是 100℃(标准大气压下),低于碘的熔点 113.7℃ 。
(3)选择装置时,要避免碘发生熔化,保证其直接升华,通过观察碘锤内的现象判断升华是否发生 。
【解答】(1)甲装置用水浴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防止碘先熔化再汽化,可更好观察升华;乙装置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约 800℃ 高于碘的熔点),碘会先熔化,不利于观察升华,所以应选甲装置。
(2)选择甲装置的理由是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防止碘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
(3)碘升华时,会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碘蒸气,碘蒸气呈紫色,所以观察到紫色气体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24.【答案】(1)无菌水
(2)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本实验中,变量是大蒜提取液,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以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因为自来水可能含有杂质影响实验,无菌水更符合实验控制变量要求 。
(2)抑菌圈的出现与否及大小可反映物质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若加入大蒜提取液的培养皿出现抑菌圈,对照组(加无菌水 )未出现,说明大蒜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
【解答】(1)为保证实验严谨,对照组应加入等量无菌水,因为自来水有杂菌等可能干扰实验,无菌水不会引入额外变量 。
(2)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加大蒜提取液出现抑菌圈,对照组未出现,说明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25.【答案】(1)铁夹A
(2)否,缺少不持续加热的对照,无法判断
(3)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装置组装与调整:实验装置中,铁夹 A 用于固定温度计,铁圈 B 用于固定酒精灯位置 。当温度计碰到烧杯底部,需调整铁夹 A 来改变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玻璃泡能正确放置在水的中间部位 。
(2)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仅依据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不能直接得出需要持续吸热,因为缺少停止加热(不持续吸热)时的对照实验,无法判断停止加热后是否还能维持沸腾 。
(3)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分析:水沸腾后加入冷水,水温会下降,之后再用同样热源加热,水温又会上升,达到沸点后继续沸腾,沸点不变(同种液体在相同气压下沸点相同 )。需根据这一温度变化过程,分析图像是否符合 。
【解答】(1)温度计碰到烧杯底部,铁夹 A 用于固定温度计,所以调整铁夹 A 。
(2)判断液体沸腾是否需要持续吸热,仅现有实验(持续加热温度不变 )不能说明,因为缺少不持续加热(如撤去热源 )的对照,无法知晓停止加热后是否还能沸腾 。
(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正确。
26.【答案】(1)气态
(2)沸点;有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探究一:火焰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将内焰物质导出并点燃产生火焰,说明蜡烛燃烧的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因为固态物质无法通过金属导管导出并在另一端点燃产生火焰,只有气态物质能实现这一过程 。
(2)探究二:火焰与沸点、燃烧温度的关系
分析石蜡、铁、硫的熔沸点和燃烧温度数据:石蜡沸点低于燃烧温度,燃烧时有火焰;铁沸点高于燃烧温度,燃烧时无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对于硫,其沸点低于燃烧温度,推测燃烧时有火焰 。
【解答】(1)蜡烛燃烧时,内焰物质经金属导管导出后能被点燃产生火焰,说明导出的是气态物质(固态物质无法通过导管导出并点燃 ),所以蜡烛燃烧的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 。
(2)对比石蜡(有火焰,沸点低于燃烧温度 )、铁(无火焰,沸点高于燃烧温度 ),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硫的沸点低于燃烧温度,符合有火焰产生的条件(类似石蜡 ),所以推测硫燃烧时有火焰。
27.【答案】(1)相同时间后,而团的体积
(2)45
(3)设置在25-65℃之间温度间距更小的组别来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因变量的确定:实验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后面团体积变化,反映酵母菌的发酵效果。面团体积变化是因变量,直观体现发酵程度(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 ) 。
(2)实验结论的推导:对比不同温度下发酵后面团体积,45 ℃ 时面团体积最大,说明此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效果最好 。
(3)实验的优化与拓展:原实验温度梯度大25 ℃ 到45 ℃ 跨度20 ℃ ,难以精确确定最适温度。需缩小温度梯度,在初步确定的较优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多组、更小温度间隔的实验组,重复实验,更精准找到最适温度 。
【解答】(1)本实验通过 “相同时间后,面团的体积” 反映发酵效果,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体积变化直观体现发酵程度 。
(2)对比图 1 和图 2,3 号烧杯45 ℃ 中面团发酵后体积最大,说明酵母菌在45℃时发酵效果最好 。
(3)为精确确定最适温度,需缩小温度梯度。在25 - 65℃范围内,设置更多温度组(如间隔2℃ 或5℃),重复实验,观察面团体积变化,找到使面团体积最大的温度 。
28.【答案】(1)④①②③
(2)游码未归零
(3)27;2.7x103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及其特性;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实验步骤的合理排序:测量固体密度的原理是,需先测质量(避免沾水影响质量测量 ),再测体积(排水法 )。
合理步骤为:用天平测物体质量(④ )→ 量筒测水的体积(① )→ 物体浸没测总体积(② )→ 计算密度(③ ) 。
(2)天平的调平规范:使用天平前,需将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若游码未归零就调平,会导致测量的质量不准确 。
(3)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天平读数为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量筒读数通过两次体积差得物体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计算,注意单位换算1g/cm3= 1×103kg/m3。
【解答】(1)测量密度时,为避免物体沾水后质量测量偏大,应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步骤④(测质量 )→ ①(测水体积 )→ ②(测总体积 )→ ③(算密度 )符合逻辑,所以排序为④①②③,正确 。
(2)天平调平前需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图甲中游码未归零就调平,属于错误操作。
(3)质量计算:图乙中,砝码质量为20g + 5g = 25g,游码示数为2g,
所以雨花石质量m = 25g + 2g = 27g。
体积计算:图丙水体积V1 = 10mL,图丁总体积(V2 = 20mL,
则雨花石体积V = V2- V1= 20mL - 10mL = 10cm3。
密度计算: 。
29.【答案】(1)差;物理性质
(2)液氮
(3)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的导热性能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2)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应用,即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的现象 。
(3)对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理解与现象判断,判断现象是否因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来解释 。
【解答】(1)因为“气垫”(水蒸气)有良好隔热效果,表明水蒸气导热性能比水差;导热性无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2)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手的温度,因此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A、烧红铁锅(高温)打入鸡蛋,鸡蛋液汽化形成气垫,使鸡蛋滑动,可用该效应解释;
B、冰块放入铁锅,冰熔点 0℃,铁锅温度若高于 0℃,但冰自身沸点是 100℃,铁锅温度远低于冰的沸点(100℃),不满足 “远高于自身沸点”,不能用该效应解释;
C、湿润手指(有水)快速掐灭蜡烛(火焰处高温,远高于水的沸点 100℃),水汽化形成气垫保护手指,可用该效应解释。
故答案为:B 。
30.【答案】(1)+6
(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据此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
(2)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利用此公式计算元素质量分数 。
【解答】(1)在 K2FeO4 中,K显+1价,O显-2价,设Fe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 1)×2 + x + ( - 2)×4 = 0,
解得x =+ 6 。
31.【答案】(1)2×1.674×10-27kg+1×2.657×10-6kg
(2)水分子质量为2.9918×10-26kg,
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分子质量的计算,分子由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1个水分子质量为2个氢原子质量与1个氧原子质量之和 。
(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思路,类比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分子的相对质量等于分子质量与该标准的比值 。
【解答】(1)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质量为1.674×10-27,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
所以 1 个水分子质量算式为2×1.674×10-27kg+1×2.657×10-6kg= 2.9918×10-26kg 。
(2)先明确碳-12原子质量的 ,
水分子质量为2.9918×10-26kg,
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2.【答案】(1)20
(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像分析,通过m - V图像,当液体体积V = 0时,总质量m即为容器质量 。
(2)密度计算公式,密度,其中m是液体质量,V是液体体积,可利用图像中数据,结合容器质量算出液体质量,进而计算密度 。
【解答】(1)当液体体积V = 0时,总质量就是容器质量,由图像知此时m = 20g,所以容器质量是20克 。
(2)选取图像中一组数据,如V = 80cm3时,总质量m总=100g,
则液体质量m = m总-m容器=100g - 20g = 80g 。根据密度公式,
液体密度。
33.【答案】(1)①海波和②隔热棉
(2)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3)开水倒入林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
(4)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冷水温度降低到0℃后,不能持续放热,无法凝固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材料导热性与相变应用,利用海波(晶体,有固定熔点)的熔化吸热、隔热棉的隔热(导热性差)特点,设计保温杯结构,需根据功能需求选择填充材料 。
(2)热传递影响因素,热传递效果与参与热传递的物质质量等有关,质量配比不当会影响温度变化效果 。
(3)晶体熔化特点,晶体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利用此特点可使水温稳定在海波熔点 。
(4)晶体凝固条件,晶体凝固需达到凝固点且持续放热,分析冰水混合物作为材料能否满足 “制冰杯” 持续放热使水凝固的需求 。
【解答】(1)要制作 48℃ 保温杯,①处(易拉罐和小塑料瓶之间)应填充海波,利用海波熔化吸热使水温降为 48℃ ;
②处(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填充隔热棉,减少热量传递,维持温度。
(2)实验中未快速使水达 48℃ ,可能是海波质量少、水质量多,水放出热量时,海波吸收部分热量但因量少,不能快速让水温降至 48℃ ,即 “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
(3)开水倒入杯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至 48℃ (熔点)后,继续吸热熔化,温度不变;
同时水放出热量,温度降至 48℃ ,此时水与海波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水温就维持在 48℃ 。
(4)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当冷水温度降至0℃后,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无法持续放热,水不能凝固成冰并长时间保持,所以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 “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冷水温度降低到0℃后,不能持续放热,无法凝固”。
34.【答案】(1)取出注射器 B,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注射器口,轻推活塞,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注射器 B中的气体是氧气
(2)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其分子个数比为2:1,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即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3)即 100g水溶解氢气的体积为1.78mL,小于氧气溶解的体积,猜想正确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氧气的检验方法,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利用此性质检验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氧气 。
(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与化学式推导,依据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结合分子构成(氢分子含2个氢原子、氧分子含2个氧原子 ),推导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气体体积,通过计算相同质量水溶解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判断实验中气体体积比偏差的原因 。
【解答】(1)电解水时,正极(注射器 B )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方法:取出注射器 B,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注射器口,轻推活塞,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注射器 B 中的气体是氧气 。
(2)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阴极(氢气)、阳极(氧气)产生气体体积比为\2:1,则分子个数比为2:1。又因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 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氢原子总数与氧原子总数比为2×2:1×2= 2:1,而这些原子都来自水分子,故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
(3)即 100g水溶解氢气的体积为1.78mL,小于氧气溶解的体积,猜想正确 。
1 / 1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科学
1.(2025七下·滨江期末)随着社会的发展,花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情绪价值。下列有关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花蕊是花最主要的结构
B.花属于植物的生殖系统
C.植物的传粉必需昆虫、.风等媒介
D.雌蕊的花粉落到雄蕊的柱头上即成功传粉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花的结构中,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最主要的结构 。
(2)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层次,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 。
(3)传粉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需要借助昆虫、风等媒介,但自花传粉不需要;传粉是指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解答】A、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直接相关,是花最主要结构,故正确。
B、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花是生殖器官,不是生殖系统,故错误。
C、 植物传粉有自花传粉(无需媒介)和异花传粉(需昆虫、风等媒介 ),不是都必需媒介,故错误。
D、 传粉是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不是雌蕊花粉落到雄蕊柱头上,故错误。
故答案为:A 。
2.(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所示,运动员在进行跳伞练习,期间会有“轻盈”或“漂浮”的感觉,即“失重”感。已知运动员的质量为70kg,伞的质量为 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
A.等于0kg B.等于 80kg C.等于 70kg D.等于 60kg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运动员质量是70kg,不会变为0kg,因为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不随运动状态改变,故错误。
B、80kg是运动员和伞的总质量,题目问的是运动员质量,故错误。
C、质量是物体属性,下落阶段运动员所含物质多少不变,质量仍为70kg,故正确。
D、运动员质量不会变为60kg,质量不随运动状态改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模型中,最接近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解答】A、该模型可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大黑块)和两个氧原子(小三角)构成,符合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故正确。
B、此模型原子构成情况不符合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故错误。
C、该模型是原子结构模型,不是分子构成模型,故错误。
D、单个黑球不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故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是一株大豆植株以及它的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植株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B.大豆种子富含淀粉,淀粉主要存在于由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组成的胚中
C.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可以施加氮肥以促进其开花、结荚
D.大豆种子又可以逐渐长成完整的植株,期间只经历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植物体内有导管和筛管,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方向是自上而下 。
(2)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子叶是储存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等,大豆种子淀粉含量少 )的结构 。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促进开花结果,所以大豆开花结荚期应多施磷肥 。
(4)大豆种子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不仅有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还有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
【解答】A、 筛管运输有机物,方向向下,大豆植株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故正确。
B、 大豆种子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且大豆种子淀粉含量少,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组成,不是仅由①②③组成,故错误。
C、 氮肥促进茎叶生长,磷肥促进开花结果,大豆开花结荚期应施磷肥,故错误。
D、 大豆种子长成植株,经历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不只是分裂和生长,故错误。
故答案为:A 。
5.(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密度、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公式 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B.纯水的密度为 它的含义: 1m3的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
C.略微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后可修复凹陷,在此过程中球内气体密度变小
D.冬天寒冷地区水管易被冻裂是由于同质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
(2)密度的物理意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化时,根据,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乒乓球内气体质量不变,放入热水后,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
(4)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水结冰时,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根据,体积变大,所以冬天水管易被冻裂 。
【解答】A、 密度是物质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公式是计算密度,不是与m成正比,故错误。
B、 纯水密度的含义就是1m3的纯水质量为1.0×103kg,故正确。
C、 乒乓球内气体质量不变,受热膨胀体积变大,由可知密度变小,故正确。
D、 水结冰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会冻裂水管,故正确。
故答案为:A 。
6.(2025七下·滨江期末)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不施肥
小麦收获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A.氮 B.钾 C.磷 D.硫
【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氮元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磷元素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钾元素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
(2)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施肥种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根据小麦产量判断农田缺少的元素,产量差异由施肥种类差异导致,从而反映出农田对不同元素的需求 。
【解答】A、甲地块施氮肥,产量55.56,与不施肥戊,55.11差异小,说明不缺氮,故错误。
B、乙地块施含钾的肥料,产量67.26,远高于其他地块,说明补充钾元素后产量大幅提升,该农田最可能缺钾,故正确。
C、丙地块施含磷的肥料,产量55.88,与不施肥差异小,说明不缺磷,故错误。
D、丁地块施含硫的肥料,产量55.44,与不施肥差异小,说明不缺硫,故错误。
故答案为:B 。
7.(2025七下·滨江期末)久泡的黑木耳中可能会滋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C25H38O7),若不慎食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等细菌分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耳属于真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B.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C.米酵菌酸由28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D.米酵菌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5:38:7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真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木耳是真菌,有成形细胞核 。
(2)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等,少数细菌有害,如致病细菌会使人患病 。
(3)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米酵菌酸是由分子构成,一个米酵菌酸分子由25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
(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
【解答】A、木耳是真菌,有成形细胞核,故错误。
B、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参与物质循环、制作食品等,故正确。
C、米酵菌酸由分子构成,一个分子含25个C、38个H、7个O原子,不是米酵菌酸由这些原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D、米酵菌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5:1×38:16×7=300:38:112=25:38:7,故错误。
故答案为:B 。
8.(2025七下·滨江期末)微观粒子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世界。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B.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D.物体热胀冷缩是由于温度降低后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
(2)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缓慢 。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虽然原子核体积在原子中占比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
(4)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体积不变 。
【解答】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错误。
B、 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缓慢,故错误。
C、 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因为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正确。
D、 物体热胀冷缩是微粒间隔变化,微粒本身体积不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
9.(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5七下·滨江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35,Cl-37在元素周期表中占两个不同的位置
B.磷原子的实际质量是30.97
C.O2-的质子数为8,电子数也为8
D.X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中,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属于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它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一格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实际质量很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1个碳-12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3)对于离子,质子数 = 原子序数,\(\ce{O^{2-}}\)质子数为8(氧原子序数为8 ),电子数 = 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得到电子带负电 ),所以\(\ce{O^{2-}}\)电子数是\(8 + 2 = 10\) 。
(4)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一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X元素与氧元素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
【解答】A、 Cl-35,Cl-37 是氯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故错误。
B、 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不是实际质量,故错误。
C、 O2- 质子数为8,电子数是10,故错误。
D、 X元素与氧元素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1.(2025七下·滨江期末)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2)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
【解答】A、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不是升华(升华是固态直接变气态 ),故错误。
B、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不是凝固(凝固是液态变固态 ),故错误。
C、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不是熔化(熔化是固态变液态 ),故错误。
D、 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2.(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是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在陶钵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选土: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烧坯: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D.刻坯: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往往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 。
【解答】A、选土并搅拌揉搓,只是物质形状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制坯使陶土成型,只是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C、烧坯时陶土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D、刻坯在钵体上刻画图案,只是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C 。
1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世界土壤日设立在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关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管理土壤资源。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土壤中有空气,可以供植物根呼吸
D.土壤生物仅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在土壤物质循环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如动物粪便 )和死亡的生物体(如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 ),这些有机物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 。
(3)土壤中有空气,空气里的氧气可以供植物根进行呼吸作用,为根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4)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只是动物和植物,微生物在土壤生态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
【解答】A、 土壤中确实存在大量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等,故正确。
B、 土壤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体,经分解转化,故正确。
C、 土壤中的空气能为植物根呼吸提供氧气,故正确。
D、 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该项说仅指动物和植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D 。
14.(2025七下·滨江期末)流程图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列流程图正确的是(  )
A.蝗虫的一生经历的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科学家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时间序: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
C.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地壳→地幔→地核
D.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植物体各结构
【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地球内部的结构;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没有蛹期 。
(2)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时间顺序: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 “葡萄干布丁” 模型;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
(3)地球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
(4)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毛,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是:根毛吸收水分后,通过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再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结构 。
【解答】A、 蝗虫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无蛹期,故错误。
B、 原子结构模型时间顺序是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故错误。
C、 地球结构由外到内是地壳→地幔→地核,不是由内到外,故错误。
D、 水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为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植物体各结构,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5.(2025七下·滨江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细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的原理与下列四个选项的实验原理一致的是(  )
A.气体扩散
B.压缩空气
C.酒精与水混合
D.铅柱黏合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题干实验中,刺破一侧肥皂膜后,另一侧肥皂膜把细线拉过去,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
(1)气体扩散实验体现的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2)压缩空气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空气被压缩是分子间隔变小 。
(3)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彼此间隔 。
(4)铅柱黏合实验中,铅柱能黏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与题干实验原理一致 。
【解答】A、 气体扩散体现分子无规则运动,与题干分子引力原理不同,故错误。
B、 压缩空气体现分子间有间隔,与题干原理不同,故错误。
C、 酒精与水混合体现分子间有间隔,与题干原理不同,故错误。
D、 铅柱黏合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与题干实验原理一致,故正确。
故答案为:D 。
16.(2025七下·滨江期末)化学符号是简洁明了、信息丰富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表示:3个铵根离子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2) 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2H   ; 2H   。
【答案】(1)3NH4;Na+、Cl-
(2)氘原子;2个氢原子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
(2)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解答】(1)铵根离子符号为NH4+,3个铵根离子表示为3NH4+。
因为没体现离子所带电荷。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符号为Na+、Cl- 。
(2)H是氢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2表示质量数,2H 表示氘原子。
元素符号前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 2H表示 2个氢原子。
17.(2025七下·滨江期末)素有“水果之王”之称的草莓营养丰富,多吃草莓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同时也可以保护视力。
(1)在植物学中,我们将草莓食用的部分称为假果,它是由花托膨大而形成的肉质结构。草莓表面的那些“籽”才是一粒粒完整的果实。草莓“籽”是由   发育而来的。
(2)草莓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草莓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填种子的结构名称)。草莓也可以采用“走茎繁殖”的方式扩展地盘,在生长季节,它会伸出长长的匍匐茎,在节处长出新的植株。草莓“走茎繁殖”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胚珠
(2)胚根;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植物的无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草莓表面的 “籽” 是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2)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草莓的 “走茎繁殖” 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
【解答】(1)对于草莓 “籽” 的发育来源,因为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草莓 “籽”(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
(2)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
草莓走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其优点如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
18.(2025七下·滨江期末)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在   (填名称)结合形成受精卵,等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胚胎通过   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
(2)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经医生检查发现她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失调,这与图中   (填序号)的功能有关。青春期是我们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的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长期不吃早餐
B.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C.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D.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答案】(1)输卵管;胎盘和脐带
(2)A;D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女性生殖系统中,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受精的场所,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 。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
(2)图中 A 是卵巢,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分泌失调会影响青春期生理变化(如长青春痘等)。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黄金期,女孩月经、男孩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性意识萌动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心理;长期不吃早餐影响健康;青春期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并非已完善 。
【解答】(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
(2)性激素由卵巢(图中 A)分泌。
A、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不能保持良好体形,做法错误 。
B、性意识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正常心理现象,说法错误 。
C、青春期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还需发展,并非已完善,说法错误 。
D、女孩月经、男孩遗精是青春期正常生理现象,说法正确 。
故答案为:D。
19.(2025七下·滨江期末)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新型钠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钠离子电池因原料丰富、成本低等优点,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
(1)钠元素和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不同。
(2)右图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画出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答案】(1)质子数/核电荷数
(2)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
(2)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变,仍为1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 。
【解答】(1)钠元素和锂元素属于不同元素,本质区别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
(2)钠原子失去最外层 1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有 11 个质子,核外有 2 层电子,第一层 2 个,第二层 8 个。故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20.(2025七下·滨江期末)模型构建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滨根据胃壁结构的相关资料,利用可分泌液体的凝胶、充满红墨水的细管、橡皮膜、充气球、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胃壁模型,如图所示,以模拟构成胃壁的各大组织。
资料:胃壁由多层结构构成,其中黏膜层表面有褶皱,可分泌胃液并保护胃壁,黏膜下层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网,肌肉层负责胃的蠕动以进行机械消化。
(1)胃属于人体结构层次中的   。
(2)从结构完整角度评价,该模型未展示的神经网属于   组织。
(3)从功能模拟角度分析,为模拟肌肉组织的收缩和舒张,可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器官
(2)神经
(3)挤压充气球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胃由多种组织构成,属于器官 。
(2)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神经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
(3)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在模型中,充气球可模拟肌肉组织,挤压充气球能模拟肌肉的收缩,松开则模拟舒张 。
【解答】(1)胃由黏膜层(上皮组织等)、黏膜下层(结缔组织等)、肌肉层(肌肉组织 )等不同组织构成,符合器官的定义(不同组织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所以胃属于器官。
(2)神经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是人体基本组织之一,所以该模型未展示的神经网属于神经组织 。
(3)充气球模拟肌肉组织,挤压充气球时,类似肌肉收缩;松开时类似肌肉舒张,所以为模拟肌肉组织的收缩和舒张,可进行的操作是挤压充气球 。
21.(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根系。
(2)小麦的根对水分的吸收与细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浓度相关,图乙中箭头表示水分流动的方向,由此可判断①、②、③三处溶液浓度最大的是   (填写数字)。
(3)土壤污染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针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答案】(1)须
(2)③
(3)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植物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须根系的特点是主根不发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小麦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
(2)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和周围溶液的浓度差,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水分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流动 。
(3)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防治土壤污染可从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入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避免其残留污染土壤等 。
【解答】(1)小麦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符合须根系特征,所以图甲小麦根系属于须根系 。
(2)根据水分流动方向,水分从①流向②,再流向③,说明③处溶液浓度最大,因为水分总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所以①、②、③三处溶液浓度最大的是③ 。
(3)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可降低塑料垃圾对土壤的污染,属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合理措施。
22.(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托盘天平称取4g食盐,步骤如下: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在左右托盘中放上两张相同的称量纸。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将游码移动至“4g”的位置,向左盘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分度盘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小滨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天平左盘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
A.橡皮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粘上去的,称取结果都不准确
B.若橡皮泥是在第(1)步前粘上去的,则称取结果仍旧准确
C.若橡皮泥是在第(1)步后、第(2)步前粘上去的,则称取结果偏小
【答案】(1)平衡螺母
(2)向左盘中继续加入适量食盐
(3)B;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使用托盘天平前,需将天平放在水平台,把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称量时,通过增减药品使天平平衡,指针偏右,说明左盘药品质量不足,需向左盘添加药品。
(3)分析天平左盘沾有橡皮泥对称量结果的影响,要考虑橡皮泥沾上的时机,若在调平前沾上,调平已考虑其质量,不影响结果;若在调平后沾上,会使左盘质量偏大,称量结果偏小。
【解答】(1)天平调平步骤中,游码归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由图甲知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食盐质量小于右盘砝码和游码总质量,需向左盘中继续加入适量食盐,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3)A、若橡皮泥在步骤(1)前沾上,调平天平已将其质量计入,称量结果准确,A错误。
B、橡皮泥在步骤(1)前沾上,调平过程中天平已平衡,称量时不影响结果,B正确。
C、橡皮泥在步骤(1)后、(2)前沾上,左盘质量增大,会导致称量时认为食盐质量已够(实际包含橡皮泥质量),称取结果偏小,C正确。
故答案为:AC。
23.(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江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电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装置进行加热,为了更好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我们应该选择   (选填“甲”或“乙”)装置;说明选择的理由:   。观察到   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答案】甲;防止缺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紫色气体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2)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是 100℃(标准大气压下),低于碘的熔点 113.7℃ 。
(3)选择装置时,要避免碘发生熔化,保证其直接升华,通过观察碘锤内的现象判断升华是否发生 。
【解答】(1)甲装置用水浴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防止碘先熔化再汽化,可更好观察升华;乙装置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约 800℃ 高于碘的熔点),碘会先熔化,不利于观察升华,所以应选甲装置。
(2)选择甲装置的理由是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能防止碘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
(3)碘升华时,会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碘蒸气,碘蒸气呈紫色,所以观察到紫色气体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24.(2025七下·滨江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
②吸取适量100%大蒜提取液,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③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
④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1)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等量的   (填“自来水”或“无菌水”)滴入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2)设置对照组后,如图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而对照组未出现抑菌圈,说明   。
【答案】(1)无菌水
(2)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本实验中,变量是大蒜提取液,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无菌水,以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因为自来水可能含有杂质影响实验,无菌水更符合实验控制变量要求 。
(2)抑菌圈的出现与否及大小可反映物质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若加入大蒜提取液的培养皿出现抑菌圈,对照组(加无菌水 )未出现,说明大蒜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
【解答】(1)为保证实验严谨,对照组应加入等量无菌水,因为自来水有杂菌等可能干扰实验,无菌水不会引入额外变量 。
(2)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加大蒜提取液出现抑菌圈,对照组未出现,说明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25.(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按照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得到图乙的曲线:
(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会碰到烧杯底部,所以小滨需要调整   (选填“铁夹A”或“铁圈B”)。
(2)由图像乙可知,当液体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在98℃不变。由此是否能说明液体沸腾需要持续吸热 并请你说明理由。   
(3)小滨再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整个实验,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答案】(1)铁夹A
(2)否,缺少不持续加热的对照,无法判断
(3)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装置组装与调整:实验装置中,铁夹 A 用于固定温度计,铁圈 B 用于固定酒精灯位置 。当温度计碰到烧杯底部,需调整铁夹 A 来改变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玻璃泡能正确放置在水的中间部位 。
(2)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仅依据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不能直接得出需要持续吸热,因为缺少停止加热(不持续吸热)时的对照实验,无法判断停止加热后是否还能维持沸腾 。
(3)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分析:水沸腾后加入冷水,水温会下降,之后再用同样热源加热,水温又会上升,达到沸点后继续沸腾,沸点不变(同种液体在相同气压下沸点相同 )。需根据这一温度变化过程,分析图像是否符合 。
【解答】(1)温度计碰到烧杯底部,铁夹 A 用于固定温度计,所以调整铁夹 A 。
(2)判断液体沸腾是否需要持续吸热,仅现有实验(持续加热温度不变 )不能说明,因为缺少不持续加热(如撤去热源 )的对照,无法知晓停止加热后是否还能沸腾 。
(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正确。
26.(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发现有些物质燃烧会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滨查阅资料:
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有无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
铁 1535 2750 约1600 无
硫 115 445 约160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硫燃烧时   (选填“有”或“无”)火焰产生。
【答案】(1)气态
(2)沸点;有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探究一:火焰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将内焰物质导出并点燃产生火焰,说明蜡烛燃烧的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因为固态物质无法通过金属导管导出并在另一端点燃产生火焰,只有气态物质能实现这一过程 。
(2)探究二:火焰与沸点、燃烧温度的关系
分析石蜡、铁、硫的熔沸点和燃烧温度数据:石蜡沸点低于燃烧温度,燃烧时有火焰;铁沸点高于燃烧温度,燃烧时无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对于硫,其沸点低于燃烧温度,推测燃烧时有火焰 。
【解答】(1)蜡烛燃烧时,内焰物质经金属导管导出后能被点燃产生火焰,说明导出的是气态物质(固态物质无法通过导管导出并点燃 ),所以蜡烛燃烧的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 。
(2)对比石蜡(有火焰,沸点低于燃烧温度 )、铁(无火焰,沸点高于燃烧温度 ),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硫的沸点低于燃烧温度,符合有火焰产生的条件(类似石蜡 ),所以推测硫燃烧时有火焰。
27.(2025七下·滨江期末)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软的,这是为什么呢 小滨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①取干酵母少许,与面粉、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切成等量的4小块。
②如图1,将4小块面团分别放在4个烧杯中,记录好面团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面团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烧杯”刻度线一格代表20mL),然后盖上盖,分别贴上“1号”、“2号”、“3 号”、“4 号”的标签。
③为了容易方便控制温度,将1号、2号、3号、4号烧杯分别放在冰箱(设置到5℃)、室温(25℃)、自动酸奶机(设置到45℃)和热奶器(设置到65℃)中。
④经3-4小时后,观察面团的变化,结果如图2。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   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
(2)根据图1和图2,小滨得出结论:酵母菌在   ℃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3)同组的小江认为上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较精确地确定发酵的最适温度。请你写出继续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   。
【答案】(1)相同时间后,而团的体积
(2)45
(3)设置在25-65℃之间温度间距更小的组别来进行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因变量的确定:实验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后面团体积变化,反映酵母菌的发酵效果。面团体积变化是因变量,直观体现发酵程度(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 ) 。
(2)实验结论的推导:对比不同温度下发酵后面团体积,45 ℃ 时面团体积最大,说明此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效果最好 。
(3)实验的优化与拓展:原实验温度梯度大25 ℃ 到45 ℃ 跨度20 ℃ ,难以精确确定最适温度。需缩小温度梯度,在初步确定的较优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多组、更小温度间隔的实验组,重复实验,更精准找到最适温度 。
【解答】(1)本实验通过 “相同时间后,面团的体积” 反映发酵效果,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体积变化直观体现发酵程度 。
(2)对比图 1 和图 2,3 号烧杯45 ℃ 中面团发酵后体积最大,说明酵母菌在45℃时发酵效果最好 。
(3)为精确确定最适温度,需缩小温度梯度。在25 - 65℃范围内,设置更多温度组(如间隔2℃ 或5℃),重复实验,观察面团体积变化,找到使面团体积最大的温度 。
28.(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去南京旅游时,获得了一枚很漂亮的雨花石。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雨花石的密度,经历了以下步骤(尚未排序)。
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将雨花石小心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
③根据密度公式,算出雨花石的密度ρ。
④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雨花石的质量m。
(1)为了更精准地测量出雨花石的密度,同时考虑到操作的连贯性,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将上述步骤用其序号排序)
(2)如图甲所示,小滨在调平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
(3)小滨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雨花石的质量,由图乙、丙、丁中数据可知:该雨花石的质量为   g。该雨花石的密度为   kg/m3。
【答案】(1)④①②③
(2)游码未归零
(3)27;2.7x103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及其特性;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实验步骤的合理排序:测量固体密度的原理是,需先测质量(避免沾水影响质量测量 ),再测体积(排水法 )。
合理步骤为:用天平测物体质量(④ )→ 量筒测水的体积(① )→ 物体浸没测总体积(② )→ 计算密度(③ ) 。
(2)天平的调平规范:使用天平前,需将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若游码未归零就调平,会导致测量的质量不准确 。
(3)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天平读数为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量筒读数通过两次体积差得物体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计算,注意单位换算1g/cm3= 1×103kg/m3。
【解答】(1)测量密度时,为避免物体沾水后质量测量偏大,应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步骤④(测质量 )→ ①(测水体积 )→ ②(测总体积 )→ ③(算密度 )符合逻辑,所以排序为④①②③,正确 。
(2)天平调平前需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图甲中游码未归零就调平,属于错误操作。
(3)质量计算:图乙中,砝码质量为20g + 5g = 25g,游码示数为2g,
所以雨花石质量m = 25g + 2g = 27g。
体积计算:图丙水体积V1 = 10mL,图丁总体积(V2 = 20mL,
则雨花石体积V = V2- V1= 20mL - 10mL = 10cm3。
密度计算: 。
29.(2025七下·滨江期末)阅读短文,回答月圆。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竞挞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甲所示。由于蒸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气垫”很快就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 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甲所示, “气垫”的形成是由于液体汽化。茉顿弗罗斯特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   (选填“好”或“差”),这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加图乙所示,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主要是利用   (选填“液氮”或“汗液”)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
A.烧红的铁锅中打入鸡蛋,晃动铁锅使鸡蛋来目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挂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结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答案】(1)差;物理性质
(2)液氮
(3)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的导热性能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2)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应用,即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的现象 。
(3)对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理解与现象判断,判断现象是否因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来解释 。
【解答】(1)因为“气垫”(水蒸气)有良好隔热效果,表明水蒸气导热性能比水差;导热性无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2)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手的温度,因此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A、烧红铁锅(高温)打入鸡蛋,鸡蛋液汽化形成气垫,使鸡蛋滑动,可用该效应解释;
B、冰块放入铁锅,冰熔点 0℃,铁锅温度若高于 0℃,但冰自身沸点是 100℃,铁锅温度远低于冰的沸点(100℃),不满足 “远高于自身沸点”,不能用该效应解释;
C、湿润手指(有水)快速掐灭蜡烛(火焰处高温,远高于水的沸点 100℃),水汽化形成气垫保护手指,可用该效应解释。
故答案为:B 。
30.(2025七下·滨江期末)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环保、高效、多功能的饮用水处理剂。
(1)K2FeO4中 Fe的化合价为   。
(2)K2FeO4中 Fe的质量分数是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到0.1%)
【答案】(1)+6
(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据此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 。
(2)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利用此公式计算元素质量分数 。
【解答】(1)在 K2FeO4 中,K显+1价,O显-2价,设Fe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 1)×2 + x + ( - 2)×4 = 0,
解得x =+ 6 。
31.(2025七下·滨江期末)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初晚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虽然眼小,但本身也存在质量。如图是水分子的揯观模型图,表中是几种原子的质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氧 16
碳-12 12
(1) 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在横线上列出算式)    =2.9918×10-26kg
(2)由上述计算可知分子根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为此可采用类似“原子”的处理方法。即以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用分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得到分子的相对质量。请用该思路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1)2×1.674×10-27kg+1×2.657×10-6kg
(2)水分子质量为2.9918×10-26kg,
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分子质量的计算,分子由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1个水分子质量为2个氢原子质量与1个氧原子质量之和 。
(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思路,类比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分子的相对质量等于分子质量与该标准的比值 。
【解答】(1)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质量为1.674×10-27,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
所以 1 个水分子质量算式为2×1.674×10-27kg+1×2.657×10-6kg= 2.9918×10-26kg 。
(2)先明确碳-12原子质量的 ,
水分子质量为2.9918×10-26kg,
则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2.(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容积为600mL 的容器盛放某种液体,借助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该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及液体体积V,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m-V图像,据图分析计算:
(1)容器的质量是   克。
(2)该液体的密度是 (请列式计算)
【答案】(1)20
(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像分析,通过m - V图像,当液体体积V = 0时,总质量m即为容器质量 。
(2)密度计算公式,密度,其中m是液体质量,V是液体体积,可利用图像中数据,结合容器质量算出液体质量,进而计算密度 。
【解答】(1)当液体体积V = 0时,总质量就是容器质量,由图像知此时m = 20g,所以容器质量是20克 。
(2)选取图像中一组数据,如V = 80cm3时,总质量m总=100g,
则液体质量m = m总-m容器=100g - 20g = 80g 。根据密度公式,
液体密度。
33.(2025七下·滨江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即可使温度快速降至 55℃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滨选择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隔热棉(导热性能差)、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海波(熔点为48℃),自制一款48℃保温杯。
(1)方案设计:小滨的设计图如图甲,在①易拉罐和小塑料瓶之间、②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应该分别填充   (选填“①海波和②隔热棉”或“①隔热棉和②海波”)。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3)原理解释: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利用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4)方案选代:小江想要模仿小滨的方法制作一个“制冰杯”,往保温杯中加入冷水,可使其凝固成冰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江将海波替换成冰水混合物,这样做是否能达到他的目的 并请说明理由。   。
【答案】(1)①海波和②隔热棉
(2)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3)开水倒入林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
(4)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冷水温度降低到0℃后,不能持续放热,无法凝固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材料导热性与相变应用,利用海波(晶体,有固定熔点)的熔化吸热、隔热棉的隔热(导热性差)特点,设计保温杯结构,需根据功能需求选择填充材料 。
(2)热传递影响因素,热传递效果与参与热传递的物质质量等有关,质量配比不当会影响温度变化效果 。
(3)晶体熔化特点,晶体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利用此特点可使水温稳定在海波熔点 。
(4)晶体凝固条件,晶体凝固需达到凝固点且持续放热,分析冰水混合物作为材料能否满足 “制冰杯” 持续放热使水凝固的需求 。
【解答】(1)要制作 48℃ 保温杯,①处(易拉罐和小塑料瓶之间)应填充海波,利用海波熔化吸热使水温降为 48℃ ;
②处(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填充隔热棉,减少热量传递,维持温度。
(2)实验中未快速使水达 48℃ ,可能是海波质量少、水质量多,水放出热量时,海波吸收部分热量但因量少,不能快速让水温降至 48℃ ,即 “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
(3)开水倒入杯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至 48℃ (熔点)后,继续吸热熔化,温度不变;
同时水放出热量,温度降至 48℃ ,此时水与海波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水温就维持在 48℃ 。
(4)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当冷水温度降至0℃后,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无法持续放热,水不能凝固成冰并长时间保持,所以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 “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冷水温度降低到0℃后,不能持续放热,无法凝固”。
34.(2025七下·滨江期末)小滨利用如图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通过注射器的刻度变化来计算气体体积。
(1)若要继续探究水的组成,还需对注射器内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请写出注射器B内气体的检验方法。   。
(2)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小滨通过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请你分析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3)小滨完成实验后,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稍大于 2:1,他认为可能是“在相同情况下,氧气比氢气溶解的体积更多”导致的,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滨的猜想是否正确 (已知常温常压下,每100g水可以溶解21.7mL 氧气,每100g水可以溶解0.16mg氢气,氢气的密度按0.09kg/m3计算)
【答案】(1)取出注射器 B,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注射器口,轻推活塞,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注射器 B中的气体是氧气
(2)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其分子个数比为2:1,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即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3)即 100g水溶解氢气的体积为1.78mL,小于氧气溶解的体积,猜想正确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氧气的检验方法,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利用此性质检验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氧气 。
(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与化学式推导,依据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结合分子构成(氢分子含2个氢原子、氧分子含2个氧原子 ),推导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气体体积,通过计算相同质量水溶解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判断实验中气体体积比偏差的原因 。
【解答】(1)电解水时,正极(注射器 B )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方法:取出注射器 B,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注射器口,轻推活塞,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说明注射器 B 中的气体是氧气 。
(2)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阴极(氢气)、阳极(氧气)产生气体体积比为\2:1,则分子个数比为2:1。又因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 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氢原子总数与氧原子总数比为2×2:1×2= 2:1,而这些原子都来自水分子,故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
(3)即 100g水溶解氢气的体积为1.78mL,小于氧气溶解的体积,猜想正确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