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肖东中心学校2024-2025学年七下科学期末考试
1.(2025七下·余姚期末)科研人员在一个特殊容器中,利用干细胞获得了已发育有脑区域及搏动的心脏样结构的小鼠胚胎。这个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包含恒温箱、通风系统等的体外容器相当于小鼠的(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阴道
2.(2025七下·余姚期末)我国的古人拥有大智慧,唐朝时长安的裁缝被剪刀划破手指时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伤口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糊上的“绿毛”很可能是青霉
B.“绿毛”产生的物质有杀菌作用
C.糨糊给“绿毛”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和水分
D.“绿毛”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2025七下·余姚期末)向日葵的种子与菜豆种子结构类似。适宜条件下,向日葵种子萌发时最先露出一个“小白尖”(如图)。 下列关于向日葵种子萌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需的营养来自子叶 B.萌发时种子需保持湿润
C.土壤不是萌发的必须条件 D.胚芽发育成“小白尖”
4.(2025七下·余姚期末)对以下生物的发育过程表述错误的是( )
A.蚂蚁: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青蛙:受精卵→幼蛙→蝌蚪→成蛙
C.鸟类:受精卵→雏鸟→成鸟
D.人类: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成人
5.(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表示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的结构层次是器官
B.在结构层次上,植物体比动物体多了系统
C.叶片表皮、动物血液属于b
D.动植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6.(2025七下·余姚期末)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同学们在清除居民小区墙壁上的广告纸时, 发现广告纸粘在墙壁上很难被清除掉,这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2025七下·余姚期末)考古学家常利用测定碳-14的含量来推断该生物死亡的年代。已知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下列关于碳-1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6 B.核电荷数为6
C.电子数为8 D.最外层电子数为6
8.(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2N2:前面的2表示两个氮气
B.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2H:表示两个氢元素
D.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9.(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图甲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图乙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圆饼图。据图分析,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A、B、C分别表示碳、氢、氧
B.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CH6O2
C.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 6: 1
D.该物质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0.(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物质R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已知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其中含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则R的化学式为( )
A.C5H10O2 B.C6H14O4 C.C5H10O5 D.C6H12O6
11.(2025七下·余姚期末)古籍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意为黄金能打造成极薄的金箔,体现了黄金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磁性 B.导热性 C.导电性 D.延展性
12.(2025七下·余姚期末)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一瓶氧气用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因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所以1kg铁比1kg棉花质量大
D.为减轻质量,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13.(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 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第 10min后物质处于液态
14.(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克
D.液体乙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15.(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马路上的沥青变软 B.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C.鱼缸里的水变少 D.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16.(2025七下·余姚期末)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杯中的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前,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17.(2025七下·余姚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根冠细胞内部排列紧密,外面排列疏松,有利于保护分生区和决定根的生长
B.根、茎和叶中的筛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须根系植物多分布在浅层土壤,有利于吸收表层水分和养分
D.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
18.(2025七下·余姚期末)2025 年6月 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
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
19.(2025七下·余姚期末)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织,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地壳运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影响
20.(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B.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地面崎岖不平的一定是山地
21.(2025七下·余姚期末)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再通过生长发育成长为青春洋溢的中学生,生命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奇。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李倩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青春美少女,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 A 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此受精过程是在妈妈体内的 完成的。
(2)图一中由B到D的过程叫妊娠,该过程主要场所是 。
(3)进入青春期后,李倩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如骨盆宽达、乳腺发达等等,这种青春期男女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性别差异叫做 ,这与卵巢分泌的 激素有关。
22.(2025七下·余姚期末)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其果实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下图为桃树花和果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桃花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其雄蕊由【①】 和花丝两部分组成。
(2)雄蕊发育成熟后,花药里的花粉会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③】 上,传粉受精后,雌蕊中的子房将继续发育成果实。
(3)桃仁是桃的种子,可入药,也可以食用,它是由图中的【 】发育而来的。
23.(2025七下·余姚期末)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离子符号或化学符号。
(1)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3)稀土元素销(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的材料,已知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EuCl3,则氧化销的化学式为 。
24.(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 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同;
25.(2025七下·余姚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点着陆,并采取了“月壤”,2024年6月25日带着质量为1935.3g的月背“月壤”样本顺利返回地球,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质量为1935.3g的月壤合 mg,从月球背部带回的月壤到地球,月壤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写出氯气的一条化学性质: 。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27.(2025七下·余姚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选填“空气”或“锅子”)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子内的水沸腾后,则盅内的汤 (选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图 (选填“乙”或“丙”)。
28.(2025七下·余姚期末)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 。
29.(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维护城市路边的行道树时,养护工人往往给树木挂上“点滴”————大树营养液。大树营养液是一种用于补充大树所需水分、无机盐的产品,常常在大树移栽或根系受到损害影响大树生长时使用。
(1)大树营养液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氮元素,下列肥料中含氮量最多的是____。
A. B. C.
(2)养护工人给树木挂“点滴”时,必须将针头刺入到茎中的 结构中才能生效;
(3)若要使大树茎秆生长粗壮,则在大树营养液中,应适当增加含 无机盐的量。
30.(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形部位名称:B 。
(2)①、②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是 米。
(3)C、D两虚线处有可能发育形成小河的是 处。
31.(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实验用的天平,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100g、50g、20g、10g、5g等。请正确填写下列空格:
(1)调节天平时应将 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明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 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B.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3)小明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试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
32.(2025七下·余姚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 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 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 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33.(2025七下·余姚期末)立夏民间有立夏吃“豌豆饭”(图甲)的习俗,豌豆内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尤其含有优质蛋白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小科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1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图乙)。请回答:
(1)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填序号)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科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
(3)小科爸爸播下豌豆种子后,连续几天降雨导致豌豆地完全浸没在水中,造成出芽率低,原因主要是: 。
34.(2025七下·余姚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35.(2025七下·余姚期末)随着国产电动汽车的兴起,锂资源的需求旺盛,“盐湖提锂”是获取锂资源的重要途径。扎布耶湖是中国第一大盐湖,碳酸锂(化学式为 储量 185万吨。请回答:
(1)碳酸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碳酸锂分子碳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
(3)碳酸锂中碳元素、氧元素和锂元素的质量比为 ;
(4)若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锂7千克,理论上扎布耶湖中的碳酸锂可供生产多少辆电动汽车。
36.(2025七下·余姚期末)浙江省沿海大力实施垦造耕地工程,通过种植多种海水植物将盐碱滩涂地改造成良田。例如:海芦笋是一种生长在滩涂地上,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植物。种植海芦笋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1)海芦笋作为草本植物,与树木相比,它的茎不会逐年加粗,是因为它的茎中 ;
(2)海芦笋从海水中吸取的营养主要是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盐”);
(3)种植海芦笋对以下哪种类型的土壤资源流失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 ____。
A.耕地被蚕食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渍化
37.(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做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 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做豆腐含水量为90%,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 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相遇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会沿着输卵管像子宫移动,同时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并植入子宫内膜。在母体子宫内,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解答】 胚胎主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可见这个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包含恒温箱、通风系统等的体外容器相当于小鼠的子宫。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真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 “绿毛”产生的物质有杀菌作用。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
【解答】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解答】A.向日葵种子为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萌发时所需的营养来自子叶,A正确。
B.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所以萌发时种子需保持湿润,B正确。
C.土壤不是萌发的必须条件,C正确。
D.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小白尖”,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昆虫的发育过程;鸟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 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
【解答】 A.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蚂蚁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靠亲鸟体温孵化,有育雏现象,发育过程:受精卵→雏鸟→成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人属于高等的哺乳动物,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成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 根据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上图a表示组织,b表示器官,c表示植物体,d表示动物体。
【解答】 A.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所以c表示的结构层次是植物体,故A错误;
B.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所以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故B错误;
C.叶片表皮是保护组织,动物的血液是结缔组织,b表示的是器官,故C错误;
D.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动植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广告纸粘在墙壁上很难被清除掉,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故A错误;
B.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核电荷数为6,故B正确;
C.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故C错误;
D.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核外电子数为6,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2N2表示2个氮分子,故A错误;
B.位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故NO2中2”表示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故B错误;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H表示2个氢原子,故C错误;
D.位于离子符号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Ca2+中“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1个分子是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1个B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A6B,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由题意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1个分子是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1个B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A6B,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13.0%≈46,则C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6×52.2%÷2≈12,C元素为碳元素,则B元素为氧元素,故A错误;
B.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结合A选项的解析,1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H6O,故B错误;
C.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结合A选项的解析,1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6:1,故C正确;
D.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该物质的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由物质R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可得知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计算三种元素的质量及三种原子的个数,最后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由物质R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
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40%-6.7%=53.3%;
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xHyOz;
根据质量分数可得12x:y:16z=40%:6.7%:53.3%
且12x+y+16z=150;x=5,y=10,z≈5
则R的化学式为C5H10O5;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 书中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说明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体积无关,所以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不变,故A错误;
B.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余氧气的质量为原来氧气的一半,而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B错误;
C.1kg铁与1kg棉花质量均为1kg,质量相等,故C错误;
D.航空器材的体积一定,由m=ρV可知,材料的密度越小,航空器材的质量越小,所以航空器材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AC.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BD.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 ABC.由图可知,BC段时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而且其熔点为48℃,故AB正确不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象可以看出,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结束,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两种液体的密度时,注意要将装置质量(20g)减去。
【解答】AD、液体甲的密度为,液体乙的密度为,可知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D正确;
B、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比等于密度之比的导致,可知体积比为,故B错误;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A. 马路上的沥青变软,是固态沥青变为液态沥青的过程,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箱内的饮料结冰,是饮料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鱼缸里的水变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是钨丝变为钨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体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B.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由此可见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有水滴产生前,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将各个选项中描述的植物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对照即可。
【解答】A.根冠细胞内部排列紧密,外面排列疏松,有利于保护分生区和决定根的生长,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植物体根、茎和叶脉中的筛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植物的须根系植物多分布在浅层土壤,有利于吸收表层水分和养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尖成熟区的根毛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利用所学知识及保护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 A.焚烧废弃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这些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同时高温还可能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不利于保护土壤,故A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垃圾的填埋量,降低垃圾中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土壤,故B不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落叶等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有利于保护土壤,故C不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农药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残留和污染,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土壤,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
【解答】杭嘉湖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的流速较慢,泥沙淤积,所以当地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流水作用。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解答】 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故A正确;
地面广阔平坦的不一定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故B错误;
高原相对高度小,但海拔高,故C错误;
地面崎岖不平的不一定是山地,也可能是丘陵,故D错误。
故选A。
21.【答案】(1)输卵管
(2)子宫
(3)第二性征;雌性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人的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人类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如图:
图一中:A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B到D的过程叫妊娠,经过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E是人体。
(3)图二中:G代表整个身体生长速度的曲线,F代表大脑发育曲线,H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曲线。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女孩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女性的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能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 (1)图一中A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此受精过程是在妈妈体内的输卵管完成的。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图一中由B到D的过程叫妊娠,该过程主要场所是子宫。
(3)进入青春期后,李倩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如骨盆宽达、乳腺发达等等,这种青春期男女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性别差异叫做第二性征,这与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
22.【答案】(1)花药
(2)柱头
(3)⑥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中:①花药、②花丝、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⑦子房、⑧果实、⑨种子。
【解答】 (1) 桃花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其雄蕊由①花药和②花丝两部分组成。
(2)雄蕊发育成熟后,花药里的花粉会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③柱头上,传粉受精后,雌蕊中的⑦子房将继续发育成果实。
(3)核仁可入药,也可以食用,它是由图中的⑥胚珠发育而来的。
23.【答案】(1)P2O5
(2)H2O
(3)Eu2O3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出销元素的化合价,并推断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答】 (3)故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表示为:;
(2)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H2O;
(3)已知氯化铕中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铕元素显+3价,氧化铕中铕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Eu2O3;
24.【答案】(1)原子;分子
(2)A
(3)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1)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
(2)根据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分析。
(3)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
【解答】 (1)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则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分子。
(2)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含钠和氯气混,故B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故选A。
(3)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25.【答案】1.9353×106;不变
【知识点】单位换算;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根据1g=1000mg关系进行换算,质量是物体的一直特性,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因为1g=1000mg,所以1935.3g=1935.3×1000mg=1395300mg。 从月球背部带回的月壤到地球,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月壤的质量将不变。
26.【答案】(1)氯气能与水反应或有毒
(2)物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氯气有毒、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7.【答案】(1)锅子
(2)不会沸腾
(3)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液体沸腾时,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气泡的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解答】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锅子中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子内的水沸腾后,则盅内的汤不会沸腾,因为汤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图丙,因为液体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28.【答案】3:2;2: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从图象上找一点,使甲、乙体积相同,然后读出质量的大小,根据公式求出密度之比,再根据公式求出质量相同时二者的体积之比。
【解答】 当甲、乙的体积都为9cm3时,甲的质量为9g,乙的质量为6g,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若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
。
29.【答案】(1)A
(2)导管或木质部
(3)K或钾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树干从里往外由树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保护层死细胞组成。这几部分构造中,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
(3)根据无机盐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 (1)A.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B.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C.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比较可知,含氮量最多的是A。
(2)给植物打针输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针由上向下刺至木质部(或导管),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3)若要使大树茎秆生长粗壮,则在大树营养液中,应适当增加含钾无机盐的量。
30.【答案】(1)鞍部
(2)500
(3)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可依据等高距估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解答】(1) 根据图片可知,B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2)根据图片可知,①处海拔高度为200m,②处海拔高度为700m,则二者之间的相对高度为700m-200m=500m;
(3) 根据图片可知,C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D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发育成小河。
31.【答案】(1)游码;平衡螺母
(2)BAC
(3)50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天平在调节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
(2)合理的实验顺序可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并使操作简便,从这一角度分析步骤的合理性;
(3)在加减砝码时,一般要试加到最小的砝码后,如果发现仍不平衡,再去调节游码使其平衡。
【解答】 (1)使用天平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根据题意知:应该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l;然后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根据密度公式ρ=m/V就能求出密度。所以实验操作顺序为BAC。
(3)称量过程中,用镊子夹取砝码,从大到小,最后还要调节游码。所以,应取下50g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
32.【答案】(1)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 B 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33.【答案】(1)①③
(2)这两组实验除了温度差异外,还存在是否有空气的差异
(3)缺少空气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时,应该保证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水分这个因素;
(2)在对照实验中,必须保证变量的唯一性,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3)完全浸没水中的种子无法呼吸空气。
【解答】 (1)①与③对照,变量是水分;③与④对照,变量是温度,②与④对照,变量是空气。①没有水分,③有水分,其它条件相同,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①③。
(2)实验中,②和④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温度、空气,变量不唯一,不能科学的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挤出导致土壤中空气减少,种子不能萌发。因此“连续几天降雨导致雨水浸田,造成出芽率低”,原因主要是缺少空气。
34.【答案】(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植物根上的泥土肯定含有其他元素,如果不洗净泥土,那么可能会对实验的探究产生影响;
(2)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镁元素这个变量,即一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另一种加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
(3)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会脱水;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
(4)探究的前提是保证植物能够生长,即除了镁元素外,植物其它的营养素都要齐全,才能完成实验的探究。
【解答】(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步骤②中,甲瓶装入完全营养液,那么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我认为小明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是: 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
35.【答案】(1)74
(2)1: 3
(3)6: 24: 7
(4)5×107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3)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4)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湖中锂元素的质量,再与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的锂元素的质量作比即可。
【解答】 (1)根据化学式 可知,碳酸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12+16×3=74。
(2)根据化学式 可知, 碳酸锂分子碳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3;
(3)碳酸锂中碳元素、氧元素和锂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7×2):12=6:24:7。
(4)扎布耶湖中碳酸锂储量185万吨,含锂元素的质量为万吨=3.5×108kg,
若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锂7千克,理论上扎布耶湖中的碳酸锂可供生产电动汽车的数量为3.5×108kg÷7kg= 5×107 辆。
36.【答案】(1)没有形成层
(2)无机盐
(3)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 (1)根据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
(2)根据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题文信息分析。
【解答】 (1)形成层的细胞能够不断分裂增生,使茎不断加粗。海芦笋作为草本植物,与树木相比,它的茎不会逐年加粗,是因为海芦笋的茎没有形成层。
(2)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以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需要量最大,海芦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从海水中吸取的营养主要是无机盐。
(3)依据题中信息,海芦笋是一种生长在滩涂地上“绿色”蔬菜,相比于普通植物,种植海芦笋对盐渍化的土壤资源流失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故A、B、C不符合题意,而D符合题意;
故选D。
37.【答案】(1)物理
(2)体积是的冰的质量是0.9g
(3)嫩豆腐中水的质量
由 可得,水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
由 可得,冰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首先求得嫩豆腐中水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 求得水的体积,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变形 可求得冰的体积,最后根据 计算增大了的体积。
【解答】 (1)水结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因此是物理变化;
(2)冰的密度为0.9g/cm3,表示体积是1cm3的冰的质量是0.9g。
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肖东中心学校2024-2025学年七下科学期末考试
1.(2025七下·余姚期末)科研人员在一个特殊容器中,利用干细胞获得了已发育有脑区域及搏动的心脏样结构的小鼠胚胎。这个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包含恒温箱、通风系统等的体外容器相当于小鼠的(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阴道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 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相遇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会沿着输卵管像子宫移动,同时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并植入子宫内膜。在母体子宫内,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解答】 胚胎主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可见这个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包含恒温箱、通风系统等的体外容器相当于小鼠的子宫。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2025七下·余姚期末)我国的古人拥有大智慧,唐朝时长安的裁缝被剪刀划破手指时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伤口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糊上的“绿毛”很可能是青霉
B.“绿毛”产生的物质有杀菌作用
C.糨糊给“绿毛”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和水分
D.“绿毛”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真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 “绿毛”产生的物质有杀菌作用。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
【解答】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绿毛”是青霉的菌落,其中有青霉素,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3.(2025七下·余姚期末)向日葵的种子与菜豆种子结构类似。适宜条件下,向日葵种子萌发时最先露出一个“小白尖”(如图)。 下列关于向日葵种子萌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需的营养来自子叶 B.萌发时种子需保持湿润
C.土壤不是萌发的必须条件 D.胚芽发育成“小白尖”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解答】A.向日葵种子为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萌发时所需的营养来自子叶,A正确。
B.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所以萌发时种子需保持湿润,B正确。
C.土壤不是萌发的必须条件,C正确。
D.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小白尖”,D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5七下·余姚期末)对以下生物的发育过程表述错误的是( )
A.蚂蚁: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青蛙:受精卵→幼蛙→蝌蚪→成蛙
C.鸟类:受精卵→雏鸟→成鸟
D.人类: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成人
【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昆虫的发育过程;鸟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 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
【解答】 A.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蚂蚁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靠亲鸟体温孵化,有育雏现象,发育过程:受精卵→雏鸟→成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人属于高等的哺乳动物,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成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表示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的结构层次是器官
B.在结构层次上,植物体比动物体多了系统
C.叶片表皮、动物血液属于b
D.动植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 根据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上图a表示组织,b表示器官,c表示植物体,d表示动物体。
【解答】 A.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所以c表示的结构层次是植物体,故A错误;
B.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所以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故B错误;
C.叶片表皮是保护组织,动物的血液是结缔组织,b表示的是器官,故C错误;
D.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动植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6.(2025七下·余姚期末)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同学们在清除居民小区墙壁上的广告纸时, 发现广告纸粘在墙壁上很难被清除掉,这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广告纸粘在墙壁上很难被清除掉,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选A。
7.(2025七下·余姚期末)考古学家常利用测定碳-14的含量来推断该生物死亡的年代。已知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下列关于碳-1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6 B.核电荷数为6
C.电子数为8 D.最外层电子数为6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故A错误;
B.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核电荷数为6,故B正确;
C.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故C错误;
D.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则核外电子数为6,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故D错误。
故选B。
8.(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2N2:前面的2表示两个氮气
B.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2H:表示两个氢元素
D.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2N2表示2个氮分子,故A错误;
B.位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故NO2中2”表示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故B错误;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H表示2个氢原子,故C错误;
D.位于离子符号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Ca2+中“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9.(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图甲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图乙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圆饼图。据图分析,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A、B、C分别表示碳、氢、氧
B.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CH6O2
C.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 6: 1
D.该物质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1个分子是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1个B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A6B,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由题意可知,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1个分子是由2个C原子、6个A原子、1个B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A6B,但A元素占13.0%,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小,为氢元素,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13.0%≈46,则C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6×52.2%÷2≈12,C元素为碳元素,则B元素为氧元素,故A错误;
B.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结合A选项的解析,1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H6O,故B错误;
C.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结合A选项的解析,1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6:1,故C正确;
D.由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该物质的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0.(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物质R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已知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其中含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则R的化学式为( )
A.C5H10O2 B.C6H14O4 C.C5H10O5 D.C6H12O6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由物质R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可得知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计算三种元素的质量及三种原子的个数,最后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由物质R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
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40%-6.7%=53.3%;
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xHyOz;
根据质量分数可得12x:y:16z=40%:6.7%:53.3%
且12x+y+16z=150;x=5,y=10,z≈5
则R的化学式为C5H10O5;
故选C。
11.(2025七下·余姚期末)古籍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意为黄金能打造成极薄的金箔,体现了黄金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磁性 B.导热性 C.导电性 D.延展性
【答案】D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 书中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说明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故选D。
12.(2025七下·余姚期末)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一瓶氧气用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因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所以1kg铁比1kg棉花质量大
D.为减轻质量,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体积无关,所以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不变,故A错误;
B.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余氧气的质量为原来氧气的一半,而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B错误;
C.1kg铁与1kg棉花质量均为1kg,质量相等,故C错误;
D.航空器材的体积一定,由m=ρV可知,材料的密度越小,航空器材的质量越小,所以航空器材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故D正确。
故选D。
13.(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 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第 10min后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AC.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BD.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 ABC.由图可知,BC段时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而且其熔点为48℃,故AB正确不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象可以看出,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结束,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克
D.液体乙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两种液体的密度时,注意要将装置质量(20g)减去。
【解答】AD、液体甲的密度为,液体乙的密度为,可知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D正确;
B、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比等于密度之比的导致,可知体积比为,故B错误;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5.(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马路上的沥青变软 B.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C.鱼缸里的水变少 D.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A. 马路上的沥青变软,是固态沥青变为液态沥青的过程,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箱内的饮料结冰,是饮料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鱼缸里的水变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是钨丝变为钨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2025七下·余姚期末)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杯中的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前,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体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B.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由此可见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有水滴产生前,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2025七下·余姚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根冠细胞内部排列紧密,外面排列疏松,有利于保护分生区和决定根的生长
B.根、茎和叶中的筛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须根系植物多分布在浅层土壤,有利于吸收表层水分和养分
D.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将各个选项中描述的植物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对照即可。
【解答】A.根冠细胞内部排列紧密,外面排列疏松,有利于保护分生区和决定根的生长,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植物体根、茎和叶脉中的筛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植物的须根系植物多分布在浅层土壤,有利于吸收表层水分和养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尖成熟区的根毛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8.(2025七下·余姚期末)2025 年6月 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
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利用所学知识及保护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 A.焚烧废弃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这些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会污染土壤,同时高温还可能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不利于保护土壤,故A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垃圾的填埋量,降低垃圾中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土壤,故B不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落叶等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有利于保护土壤,故C不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农药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残留和污染,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土壤,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025七下·余姚期末)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织,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地壳运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
【解答】杭嘉湖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的流速较慢,泥沙淤积,所以当地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流水作用。
故答案为:C。
20.(2025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B.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地面崎岖不平的一定是山地
【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解答】 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故A正确;
地面广阔平坦的不一定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故B错误;
高原相对高度小,但海拔高,故C错误;
地面崎岖不平的不一定是山地,也可能是丘陵,故D错误。
故选A。
21.(2025七下·余姚期末)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再通过生长发育成长为青春洋溢的中学生,生命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奇。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李倩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青春美少女,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 A 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此受精过程是在妈妈体内的 完成的。
(2)图一中由B到D的过程叫妊娠,该过程主要场所是 。
(3)进入青春期后,李倩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如骨盆宽达、乳腺发达等等,这种青春期男女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性别差异叫做 ,这与卵巢分泌的 激素有关。
【答案】(1)输卵管
(2)子宫
(3)第二性征;雌性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人的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人类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如图:
图一中:A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B到D的过程叫妊娠,经过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E是人体。
(3)图二中:G代表整个身体生长速度的曲线,F代表大脑发育曲线,H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曲线。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女孩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女性的卵巢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能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 (1)图一中A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细胞,此受精过程是在妈妈体内的输卵管完成的。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图一中由B到D的过程叫妊娠,该过程主要场所是子宫。
(3)进入青春期后,李倩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如骨盆宽达、乳腺发达等等,这种青春期男女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性别差异叫做第二性征,这与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
22.(2025七下·余姚期末)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其果实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下图为桃树花和果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桃花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其雄蕊由【①】 和花丝两部分组成。
(2)雄蕊发育成熟后,花药里的花粉会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③】 上,传粉受精后,雌蕊中的子房将继续发育成果实。
(3)桃仁是桃的种子,可入药,也可以食用,它是由图中的【 】发育而来的。
【答案】(1)花药
(2)柱头
(3)⑥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中:①花药、②花丝、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⑦子房、⑧果实、⑨种子。
【解答】 (1) 桃花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其雄蕊由①花药和②花丝两部分组成。
(2)雄蕊发育成熟后,花药里的花粉会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③柱头上,传粉受精后,雌蕊中的⑦子房将继续发育成果实。
(3)核仁可入药,也可以食用,它是由图中的⑥胚珠发育而来的。
23.(2025七下·余姚期末)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离子符号或化学符号。
(1)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3)稀土元素销(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的材料,已知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EuCl3,则氧化销的化学式为 。
【答案】(1)P2O5
(2)H2O
(3)Eu2O3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出销元素的化合价,并推断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答】 (3)故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表示为:;
(2)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H2O;
(3)已知氯化铕中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铕元素显+3价,氧化铕中铕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Eu2O3;
24.(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 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同;
【答案】(1)原子;分子
(2)A
(3)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1)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
(2)根据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分析。
(3)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
【解答】 (1)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则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分子。
(2)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含钠和氯气混,故B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故选A。
(3)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25.(2025七下·余姚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点着陆,并采取了“月壤”,2024年6月25日带着质量为1935.3g的月背“月壤”样本顺利返回地球,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质量为1935.3g的月壤合 mg,从月球背部带回的月壤到地球,月壤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9353×106;不变
【知识点】单位换算;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根据1g=1000mg关系进行换算,质量是物体的一直特性,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因为1g=1000mg,所以1935.3g=1935.3×1000mg=1395300mg。 从月球背部带回的月壤到地球,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月壤的质量将不变。
26.(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写出氯气的一条化学性质: 。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答案】(1)氯气能与水反应或有毒
(2)物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氯气有毒、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7.(2025七下·余姚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选填“空气”或“锅子”)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子内的水沸腾后,则盅内的汤 (选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图 (选填“乙”或“丙”)。
【答案】(1)锅子
(2)不会沸腾
(3)丙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液体沸腾时,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气泡的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解答】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锅子中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子内的水沸腾后,则盅内的汤不会沸腾,因为汤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图丙,因为液体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28.(2025七下·余姚期末)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 。
【答案】3:2;2: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从图象上找一点,使甲、乙体积相同,然后读出质量的大小,根据公式求出密度之比,再根据公式求出质量相同时二者的体积之比。
【解答】 当甲、乙的体积都为9cm3时,甲的质量为9g,乙的质量为6g,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若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
。
29.(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维护城市路边的行道树时,养护工人往往给树木挂上“点滴”————大树营养液。大树营养液是一种用于补充大树所需水分、无机盐的产品,常常在大树移栽或根系受到损害影响大树生长时使用。
(1)大树营养液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氮元素,下列肥料中含氮量最多的是____。
A. B. C.
(2)养护工人给树木挂“点滴”时,必须将针头刺入到茎中的 结构中才能生效;
(3)若要使大树茎秆生长粗壮,则在大树营养液中,应适当增加含 无机盐的量。
【答案】(1)A
(2)导管或木质部
(3)K或钾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树干从里往外由树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保护层死细胞组成。这几部分构造中,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
(3)根据无机盐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 (1)A.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B.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C.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比较可知,含氮量最多的是A。
(2)给植物打针输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针由上向下刺至木质部(或导管),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3)若要使大树茎秆生长粗壮,则在大树营养液中,应适当增加含钾无机盐的量。
30.(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形部位名称:B 。
(2)①、②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是 米。
(3)C、D两虚线处有可能发育形成小河的是 处。
【答案】(1)鞍部
(2)500
(3)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可依据等高距估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解答】(1) 根据图片可知,B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2)根据图片可知,①处海拔高度为200m,②处海拔高度为700m,则二者之间的相对高度为700m-200m=500m;
(3) 根据图片可知,C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D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发育成小河。
31.(2025七下·余姚期末)在“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实验用的天平,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100g、50g、20g、10g、5g等。请正确填写下列空格:
(1)调节天平时应将 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明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 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B.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3)小明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试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
【答案】(1)游码;平衡螺母
(2)BAC
(3)50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天平在调节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
(2)合理的实验顺序可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并使操作简便,从这一角度分析步骤的合理性;
(3)在加减砝码时,一般要试加到最小的砝码后,如果发现仍不平衡,再去调节游码使其平衡。
【解答】 (1)使用天平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根据题意知:应该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l;然后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根据密度公式ρ=m/V就能求出密度。所以实验操作顺序为BAC。
(3)称量过程中,用镊子夹取砝码,从大到小,最后还要调节游码。所以,应取下50g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
32.(2025七下·余姚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 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 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 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答案】(1)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 B 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33.(2025七下·余姚期末)立夏民间有立夏吃“豌豆饭”(图甲)的习俗,豌豆内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尤其含有优质蛋白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小科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1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图乙)。请回答:
(1)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填序号)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科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
(3)小科爸爸播下豌豆种子后,连续几天降雨导致豌豆地完全浸没在水中,造成出芽率低,原因主要是: 。
【答案】(1)①③
(2)这两组实验除了温度差异外,还存在是否有空气的差异
(3)缺少空气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时,应该保证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水分这个因素;
(2)在对照实验中,必须保证变量的唯一性,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3)完全浸没水中的种子无法呼吸空气。
【解答】 (1)①与③对照,变量是水分;③与④对照,变量是温度,②与④对照,变量是空气。①没有水分,③有水分,其它条件相同,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①③。
(2)实验中,②和④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温度、空气,变量不唯一,不能科学的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挤出导致土壤中空气减少,种子不能萌发。因此“连续几天降雨导致雨水浸田,造成出芽率低”,原因主要是缺少空气。
34.(2025七下·余姚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植物根上的泥土肯定含有其他元素,如果不洗净泥土,那么可能会对实验的探究产生影响;
(2)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镁元素这个变量,即一组加入完全营养液,另一种加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
(3)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会脱水;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
(4)探究的前提是保证植物能够生长,即除了镁元素外,植物其它的营养素都要齐全,才能完成实验的探究。
【解答】(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步骤②中,甲瓶装入完全营养液,那么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我认为小明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是: 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
35.(2025七下·余姚期末)随着国产电动汽车的兴起,锂资源的需求旺盛,“盐湖提锂”是获取锂资源的重要途径。扎布耶湖是中国第一大盐湖,碳酸锂(化学式为 储量 185万吨。请回答:
(1)碳酸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碳酸锂分子碳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
(3)碳酸锂中碳元素、氧元素和锂元素的质量比为 ;
(4)若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锂7千克,理论上扎布耶湖中的碳酸锂可供生产多少辆电动汽车。
【答案】(1)74
(2)1: 3
(3)6: 24: 7
(4)5×107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3)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4)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湖中锂元素的质量,再与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的锂元素的质量作比即可。
【解答】 (1)根据化学式 可知,碳酸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12+16×3=74。
(2)根据化学式 可知, 碳酸锂分子碳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3;
(3)碳酸锂中碳元素、氧元素和锂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7×2):12=6:24:7。
(4)扎布耶湖中碳酸锂储量185万吨,含锂元素的质量为万吨=3.5×108kg,
若生产一辆电动汽车需要锂7千克,理论上扎布耶湖中的碳酸锂可供生产电动汽车的数量为3.5×108kg÷7kg= 5×107 辆。
36.(2025七下·余姚期末)浙江省沿海大力实施垦造耕地工程,通过种植多种海水植物将盐碱滩涂地改造成良田。例如:海芦笋是一种生长在滩涂地上,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植物。种植海芦笋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1)海芦笋作为草本植物,与树木相比,它的茎不会逐年加粗,是因为它的茎中 ;
(2)海芦笋从海水中吸取的营养主要是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盐”);
(3)种植海芦笋对以下哪种类型的土壤资源流失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 ____。
A.耕地被蚕食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渍化
【答案】(1)没有形成层
(2)无机盐
(3)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 (1)根据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
(2)根据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题文信息分析。
【解答】 (1)形成层的细胞能够不断分裂增生,使茎不断加粗。海芦笋作为草本植物,与树木相比,它的茎不会逐年加粗,是因为海芦笋的茎没有形成层。
(2)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以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需要量最大,海芦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从海水中吸取的营养主要是无机盐。
(3)依据题中信息,海芦笋是一种生长在滩涂地上“绿色”蔬菜,相比于普通植物,种植海芦笋对盐渍化的土壤资源流失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故A、B、C不符合题意,而D符合题意;
故选D。
37.(2025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做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 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做豆腐含水量为90%,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物理
(2)体积是的冰的质量是0.9g
(3)嫩豆腐中水的质量
由 可得,水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
由 可得,冰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首先求得嫩豆腐中水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 求得水的体积,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变形 可求得冰的体积,最后根据 计算增大了的体积。
【解答】 (1)水结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因此是物理变化;
(2)冰的密度为0.9g/cm3,表示体积是1cm3的冰的质量是0.9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