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2:28:49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2025·广西)班级准备开展“度量衡成语”分享会,请你参与活动,回答问题。
【整理资料】
度量衡成语 中国度量衡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①成语则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浓缩的精品。②能否了解度量衡成语,是弘扬度量衡文化、汉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能通过度量衡成语了解古代计量单位□从“近在咫尺”懂得“咫”在古代表示长度,从“千钧一发”了解到“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从“才高八斗(  )”知道“斗”是古代容量器具。一些____了“度量衡”的成语还富有哲理,引人深思。③“寸金难买寸光阴”提醒人们时间宝贵。④“尺短寸长”比喻人和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差之háo(  )厘,谬以千里”告诉我们开始时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要小心谨慎。探究度量衡成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写在横线上。
才高八斗   (dǒu dòu)
差之háo   (豪 毫)厘
2.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混进 B.嵌入 C.渗透 D.掺杂
3.句中加点的度量衡成语属于褒义词的一项是(  )
A.鲁迅文章思想深刻,言辞犀利,讽刺入木三分。
B.接受他人的帮助,切不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C.江水冲出闸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腾远去。
D.尽管这句话惹得他火冒三丈,但他很快平静了。
4.语段标序号的4个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5.请在语段中□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6.你被推选为“度量衡成语”分享会活动主持人,请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7.请你参考下图“环节一”,为活动再拟写两个环节的名称。
“度量衡成语”分享会环节 环节一:度量衡成语大家列
环节二:①   
环节三:②   
8.(2025·广西) 传统体育焕生机,跨越千年显魅力。请在下表中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传统体育项目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骑马 民族赛马会上,赛手们以“万里赴戎机,①   ”的气势,策马疾驰,奋勇争先。 《木兰诗》
围棋 公园里,有人投壶,有人以棋会友,让人想到醉翁当年与众人宴游时“射者中,②   ”的场面。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射箭 射手拉弓搭箭,动作充满力量与美感,颇有“③   ,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之势。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舞剑 舞剑表演者灯下站立,对剑凝视,再现了辛弃疾“④   ,⑤   ”的情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划船 古有⑥   (人名)“余拏一小舟”,独行天地间:今有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上。 《湖心亭看雪》
二、阅读(48分)
(2025·广西)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晚《新闻联播》之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可能是人们对天气的最初记 忆,而天气预报仅仅是气象部门为公众服务的方式之一。
几十年来,为把更加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从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小 豆腐块”,电台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到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如今的预警信息已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布。
从推进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到狠抓流域气象服务,从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 果到完善预警联动联防机制,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放眼全领域, 无论是防灾抢险一线还是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无论是助力乡村振兴还是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皆有气象服务融入其中。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单一指标到 综合指标、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中 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摘编自朱定真《天气预报迈进智慧新时代》)
【材料二】
如今,气象预警信息已经成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那么一条预警信息 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
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
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
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
当我们查看气象预警信息时,背后是最先进气象卫星的“凝视”、超级计算机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无数预报员日夜不休的坚守,他们正用科技编织着生命和生产的防护网。
(摘编自张峰《走进气象预警生成“工厂”》)
【材料三】
又是一年芒果季。6月15日,百色芒果开始上市销售,拉开一季甜蜜喜悦时光的序幕。
田东县果农麻某的30亩芒果园喜获丰收,亩产达2500公斤,亩均纯收入破万元。他感慨道,这份收获的背后,精细化气象服务不可或缺。
每年二三月份,持续的低温阴雨会严重影响芒果开花授粉,尤其是倒春寒,极易导致霉花,结不了果。“收到低温寒害预警后,会预先摘除芒果花,等寒冷天气过后,芒果树又会长出新的花朵,完全不影响当年的产量。”麻某说。
从种植到销售,气象服务融入芒果等产业全链条,全程护航,助力广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中奋力书写气象答卷。
(摘编自曹丽媛《花果飘香的气象密码》)
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象部门多措并举,使气象防灾减灾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B.乡村振兴和绿色健康发展等方面需要气象服务的大力支持。
C.观测大气运动情况及云滴、雨滴的状态和变化需要天气雷达。
D.低温寒潮到来之后摘除芒果花,有助于芒果种植获得丰收。
10.请根据材料二,用一段话简要介绍气象预警信息生成的过程。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连贯流畅。
11.学校气象社到某茶园开展研学活动,茶农担心“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是否可行”,作为小气象员的你认为可行。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可行的理由。
(2025·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崩
卢一萍
大雪已连降八天七夜,仍没有停歇。雪越积越厚,虽有大风不断把积雪刮走,詹娘舍哨所后墙的积雪还是越过了屋顶。有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哨所是与世隔绝的,是人间孤岛。
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3月2日。
于辉来哨所已十个月时间,上哨所的第一课,是被老兵带着担任观察员,于辉很快表现出这方面的能力。他把每天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后,进行分析,还根据军用地图,把周边近百公里的地形地貌,以至山岭走向、悬崖高度、冰川样貌都装在了心里。于辉说,要成为一个边防战士,这些情况都必须熟悉。于辉还说,他想考军校,艾岗巴很是支持。
“雪终于停了。”艾岗巴使动跺了跺脚,用力搓着发红的双手。
“雪停了,那我赶紧背雪去。哨所已经没水了,得取雪化水。”
“你和王鑫一起去,注意安全!”
于辉叫上王鑫,一推开门,风就带着雪,猛扑上来,推动两人连连后退。两人不得不背转身去,小心地退着往下走了十多米,来到下山通道处,那里的雪干净,足有四五米厚。
哨所建在山巅的一块石头上。从山下上哨所的路,绕在悬崖峭壁上,凿有石梯,有些地方只能架设栈道,悬崖一侧栽有铁桩,拉上铁链。当年在此设立哨所,是因为边境线在这里,当然,也有利用它险要地势的考虑。
于辉和王鑫小心地把腿从积雪里拔出来,在云天相接之处踩稳。脚下是万丈悬崖。场地狭窄,于辉只能站在悬崖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到王鑫的背囊里。背囊里的雪快要装满时,他突然感觉不对劲,几乎是下意识地一把将王鑫猛地推到悬崖里侧。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
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
艾岗巴在哨所里也感到了山体因雪崩带来的震动,当轰鸣声传来,他正往门口跑。
“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
“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
原本被风和严寒夯筑瓷实的冰雪崩塌后,表面变得松软,成了一片白色沼泽,一脚踩下,雪可没到膝盖,把脚拔出,费劲吃力。
大家一边呼喊着于辉的名字,一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开。
艾岗巴大声提醒道:“注意头上,防止再次雪崩!”
每个人的心似乎被火焚烧着,只顾埋头挖雪,恨不能立马把于辉从雪里刨出来。
艾岗巴问王鑫:“雪崩时,于辉在哪个位置?”
王鑫抬头指了指,突然哭了:“排长,雪崩时……他……他推了我一把,不然,我也被埋了!”
艾岗巴安慰他:“我知道了。换了你,你也会那样做,赶紧把眼泪擦了。”
艾岗巴目测后,对大家说:“根据于辉雪崩时所在的位置,他会埋在东侧这片雪下面,他当时站在积雪的最高处,可能会被崩塌的雪浪冲击得比较远。”说着,他往地上一坐,出溜到雪崩处靠前端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往上挖!”
果然,没过多久,刨出了于辉用过的铁锹。在距离铁锹一米多远的地方,艾岗巴发现了于辉已冻得乌紫的手。他嘶哑地大叫了一声:“找到了!他在这里!”
其他人都围了过来,跪下去,用双手飞快地刨雪。手被冻麻木了,受伤了,血迹斑斑,但感觉不到疼痛。血把雪染红,染红的雪被飞快刨走。
于辉被一点儿一点儿刨了出来——像一尊雕塑显现于人世。他浑身都是冰雪,把雪抹掉,是已结在军装上的一层薄冰。抹掉脸上的雪,乌青的脸上也是一层薄冰。
艾岗巴把手放在他的鼻子前,但他的双手已冻僵,感觉不到于辉的呼吸,便把耳朵贴到于辉胸口。他听到了于辉的心跳,一把将他抱进怀里:“他还活着!于辉还活着!”他的话语带着哭音。
于辉的身体早被冻僵,散发着寒气。艾岗巴赶紧把大衣脱下来,裹在他身上。其他人揉搓他的手、他的脸和他的腿,把他的脚放到怀里捂着。
于辉的身体不再冰寒,脸上的乌青慢慢变淡,他渐渐清醒过来。
(节选自卢一萍《雪崩》,有删减)
12.请你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一处朗读重音,写出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3.小说中的戍边军人事迹感人,品质可贵。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艾岗巴的形象特点。
1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5.小说是如何围绕“雪崩”展开叙述的?请简要分析。
(2025·广西)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16.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17.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2025·广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谕纪泽儿书①
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甚益。陈杏生今年入学,学院批其诗冠通场。渠②系戊戌二月所生,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拳佚乐③,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④,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卷五,有删减)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注释】①谕:告诉。纪泽:指曾纪泽,曾国藩之子。②渠:他,指陈杏生。③酣拳:安享。佚乐:安乐。④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尔仅长一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B.劳则善心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C.吾虑尔之过于佚也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借年老眼蒙蒙络摇缀(《小石潭记》)
19.下列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B.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C.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D.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20.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在军中不废学问。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1.根据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学习可以给人带来哪些改变,并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2025·广西)整本书阅读
22.请你根据下表法布尔《昆虫记》的内容片段,概括昆虫习性。
昆虫 内容片段 昆虫习性
蟋蟀 4月过完,它开始歌唱,先是一只两只,羞答答地在独鸣,不久便响起交响乐来,每个草棵棵里都有一只在歌唱。我很喜欢把它列为万象更新时的歌唱家之首。 ①   
隧蜂 其他隧蜂则在门口按先后次序排好,不挤不拥,等着轮到自己进入。第一只一钻入地下,第二只便紧随其后,然后第三只、第四只,一只一只地快捷地跟着钻入地下。 ②   
螳螂 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 ③   
23.以下是某高校公众号“动植物科普”栏目中的一段文字。将这段文字与上表法布尔写 的螳螂语段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写作风格,为什么?请结合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螳螂喜捕捉运动中的物体,捕捉到即咬食,若为肉质食物则取食殆尽,非肉质食物则将 其放下。在不同螳螂类群中,因生存环境和捕食策略的不同,螳螂显示出极高的形态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游猎型”“伏击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
三、写作(50分)
24.(2025·广西) 根据要求写作。
田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田地和原野”。其实,田野既可以是劳动实践的田 地,也可以是放松身心的自然,是探索未知的课堂,是实现梦想的远方……
到田野去,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去建设……走,到田野去!
请以“走,到田野去!”为题目,结合自身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 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ǒu;毫
2.B
3.A
4.②删去“能否”
5.略
6.【示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为了分享大家积累的度量衡成语,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今天我们一同走入度量衡成语生动而有趣的世界吧。
7.度量衡成语故事我来讲;度量衡成语大家用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顿号;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7)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才高八斗”中的“斗”读作“dǒu”,“差之háo厘”写作“差之毫厘”。
故答案为:dǒu;毫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混进:隐藏真正的意图混入某个地区或组织。嵌入:紧紧地埋入。渗透: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进入其它方面。掺杂:混杂;使混杂。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度量衡”的思想进入成语中,填“渗透”更合适。
故答案为:B
3.A.属于,“入木三分”比喻议论、见解或描写非常深刻,表达褒奖之意;
B.不属于,“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C.不属于,“一泻千里”比喻形势发展或文笔奔放,气势宏大,是中性词;
D.不属于,“火冒三丈”形容极其愤怒,属于中性词。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②句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第②句,修改为:了解度量衡成语,是弘扬度量衡文化、汉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
故答案为:②删去“能否”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我们能通过度量衡成语了解古代计量单位”后面的方框内应填冒号,引领后面的内容;“学习”和“生活”是句中并列成分。
故答案为:、
6.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解答此题,要紧扣“度量衡成语”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并注意修辞的运用,让开场白富有文采。
故答案为:【示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为了分享大家积累的度量衡成语,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今天我们一同走入度量衡成语生动而有趣的世界吧。
7.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度量衡成语”进行设计。哟啊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
故答案为:度量衡成语故事我来讲;度量衡成语大家用
8.【答案】关山度若飞;弈者胜;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岱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度;弈;雕。舞剑表演者灯下站立凝视剑的情景,与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醉里挑灯看剑” 相呼应。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开篇便以 “醉里挑灯看剑” 营造出一种雄浑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彼时辛弃疾闲居,心中却仍对沙场征战念念不忘。酒醉后,他挑亮灯火,端详心爱的宝剑,这一动作饱含深意。宝剑,在古代常象征着英雄的壮志与豪情,辛弃疾抚摸、凝视宝剑,是对往昔金戈铁马生活的追忆,渴望能再次持剑杀敌、驰骋疆场,恢复中原。而此处舞剑表演者在灯下对剑凝视,恰似辛弃疾当年,虽所处时代不同,场景或许也有差异,但那份对剑所承载的壮志情怀的执着是相通的,都传递出一种对英勇无畏、建功立业精神的向往。通过这样的联想,将表演者的行为与古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丰富了舞剑场景的文化内涵 。“古有张岱‘余拏一小舟’,独行天地间;今有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上”,此句通过古今划船场景对比,展现出不同时代划船行为背后的独特意蕴。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 “余拏一小舟”,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他在这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环境中,独自划船出行,体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孤芳自赏。其划船之举更多是为了在天地间寻得一份宁静与自我,在自然的纯净中感受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浩渺。而现代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竞技活动。龙舟竞渡时,运动员们整齐划一地划动船桨,喊着响亮的口号,全力冲刺。这一划船场景体现的是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他们代表着团队的荣誉,在竞争中展现力量与速度,与张岱独行天地间的个人化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古今对照,既展现了文化传承中划船这一行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也体现出时代变迁下人们精神追求的变化与延续 。
故答案为:关山度若飞;弈者胜;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岱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9.D
10.【示例】首先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每天获取观测数据;然后气象超算系统将这些观测数据输入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推演天气变化;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最终生成气象预警信息。
11.①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能用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②气象服务预警生成科学先进,可用科技为茶农编织生产防护网。③广西气象部门为芒果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案例,可供茶园借鉴。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三“收到低温寒害预警后,会预先摘除芒果花,等寒冷天气过后,芒果树又会长出新的花朵,完全不影响当年的产量”可知,低温寒潮到来之前摘除芒果花,有助于芒果种植获得丰收,而非“低温寒潮到来之后”。故选:D。
故答案为:D
10.结合材料二“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地球,获取与大气相关的多类遥感数据,每5分钟传回一张覆盖全球的‘大气CT影像图’”“探空气球每12小时升空一次,采集不同高度的垂直气象数据”“我国的540多部天气雷达组成了天气雷达观测网,每6分钟更新一次回波图,时刻关注大气运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情况,精准捕捉云滴(直径为几微米到100微米、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雨滴的状态和变化”“地面上的7.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如同近地面大气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可知,气象预警信息生成需进行天地空立体观测,通过风云气象卫星、探空气球、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获取大气相关数据;结合材料二“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可知,接着由超级计算机“解方程”,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最新观测数据推演天气变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可知,最后预报员“人机交互”,对计算机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给出最终预报预警结论。
故答案为:【示例】首先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每天获取观测数据;然后气象超算系统将这些观测数据输入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推演天气变化;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最终生成气象预警信息。
11.结合材料一“几十年来,为把更加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从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小豆腐块’,电台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到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如今的预警信息已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布”可知,气象部门已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可迅速发布;结合材料二“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地球,获取与大气相关的多类遥感数据,每5分钟传回一张覆盖全球的‘大气CT影像图’”“探空气球每12小时升空一次,采集不同高度的垂直气象数据”“我国的540多部天气雷达组成了天气雷达观测网,每6分钟更新一次回波图,时刻关注大气运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情况,精准捕捉云滴(直径为几微米到100微米、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雨滴的状态和变化”“地面上的7.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如同近地面大气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可知,气象预警信息生成过程科学严谨,天地空立体观测、超级计算机“解方程”、预报员“人机交互”三步保障信息准确;结合材料三“从种植到销售,气象服务融入芒果等产业全链条,全程护航,助力广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中奋力书写气象答卷”可知,精细化气象服务已融入农业全链条,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茶园生产也可从中受益。
故答案为:①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能用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②气象服务预警生成科学先进,可用科技为茶农编织生产防护网。③广西气象部门为芒果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案例,可供茶园借鉴。
【答案】12.【示例一】重音落在“每个人”上,强调焦急的人是在场的所有战士。
【示例二】重音落在“焚烧”上,强调心情非常焦急。
13.①爱岗尽责,每天写边防日记,坚守哨所。
②有处理突发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雪崩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救人,使于辉幸免于难。
③爱护士兵,支持于辉考军校,及时开导、安慰王鑫。
14.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崩的巨大声响和迅猛。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从高处崩塌的猛烈状态。
15.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詹娘舍哨所恶劣的天气情况,为后文的雪崩埋下伏笔(做铺垫);接着描写雪崩场景,交代于辉被雪崩卷走的经过;最后详细叙述雪崩之后众人刨雪救人的过程和结果。
【知识点】重音;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线索;作品的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12.本题考查对朗读重音的设计及理由阐述。结合“每个人的心似乎被火焚烧着,只顾埋头挖雪,恨不能立马把于辉从雪里刨出来”可知,此句重读“每个人”。结合前文“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可知,“每个人”强调了参与救援的全体人员,突出大家都心急如焚、焦急万分的心情,表现出大家对于辉安危的极度关切。
故答案为:【示例一】重音落在“每个人”上,强调焦急的人是在场的所有战士。
【示例二】重音落在“焚烧”上,强调心情非常焦急。
1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结合“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一3月2日”可知,艾岗巴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记录边防日记,关注哨所情况;结合“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艾岗巴安慰他:‘我知道了。换了你,你也会那样做,赶紧把眼泪擦了。’”“艾岗巴赶紧把大衣脱下来,裹在他身上。其他人揉搓他的手、他的脸和他的腿,把他的脚放到怀里捂着”可知,艾岗巴勇敢坚毅,在雪崩发生后,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家去救援于辉;关爱战士,安慰王鑫,用自己的大衣裹住冻僵的于辉,用身体温暖于辉的脚。
故答案为:①爱岗尽责,每天写边防日记,坚守哨所。②有处理突发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雪崩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救人,使于辉幸免于难。③爱护士兵,支持于辉考军校,及时开导、安慰王鑫。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结合“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可知,句子运用了拟声词“咔嚓”“轰鸣”以及“崩塌”“剥离”“飞溅”等动词,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崩发生时的惊心动魄的场景,突出了情况的危急和危险。
故答案为: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崩的巨大声响和迅猛。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从高处崩塌的猛烈状态。
15.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线索的分析。结合“大雪已连降八天七夜,仍没有停歇。雪越积越厚,虽有大风不断把积雪刮走,詹娘舍哨所后墙的积雪还是越过了屋顶。有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哨所是与世隔绝的,是人间孤岛”“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一-3月2日”可知,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先写大雪封堵哨所,为雪崩发生作铺垫;结合“于辉和王鑫小心地把腿从积雪里拔出来,在云天相接之处踩稳。脚下是万丈悬崖。场地狭窄,于辉只能站在悬崖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到王鑫的背囊里。背囊里的雪快要装满时,他突然感觉不对劲,几乎是下意识地一把将王鑫猛地推到悬崖里侧。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可知,接着写于辉在取雪时遭遇雪崩;结合“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果然,没过多久,刨出了于辉用过的铁锹。在距离铁锹一米多远的地方,艾岗巴发现了于辉已冻得乌紫的手。他嘶哑地大叫了一声:‘找到了!他在这里!’”“于辉的身体不再冰寒,脸上的乌青慢慢变淡,他渐渐清醒过来”可知,然后写大家营救被雪崩掩埋的于辉;小说通过“雪崩”这一事件,展现了戍边军人的勇敢、团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詹娘舍哨所恶劣的天气情况,为后文的雪崩埋下伏笔(做铺垫);接着描写雪崩场景,交代于辉被雪崩卷走的经过;最后详细叙述雪崩之后众人刨雪救人的过程和结果。
【答案】16.B
17.桃红;李白;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6.A.不同,选项“夜来城外一尺雪”,从“雪”可知写的是冬季。
B.不同,选项“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写的是秋季。
C.相同,选项“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是早春的典型景象,与本诗首句时节相同。
D.不同,选项“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盛开,写的是夏季。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的三、四句“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明确提到了“桃红”“李白”“垂杨”这三种景象。“须得垂杨相发挥”意思是桃花和李花虽美,还需要垂杨的衬托,蕴含了事物相互映衬才能更加美好的道理。
故答案为:桃红;李白;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答案】18.B
19.C
20.①我在军中也不荒废学问。
②兄长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21.【示例】①学习可以使人具备立身处世的能力。陈杏生家境贫寒,因为刻苦学习,终于少年成名,成为有用的人才。②学习可以增长见识,让自身有所进益。吕蒙听从孙权的规劝,开始学习,进而增长了见识和谋略,让鲁肃刮目相看。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8.A.不同,句意为:比起来他仅仅年长一岁。长,年纪大。/句意为:小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长,长度。
B.相同,句意为:辛勤劳作就会产生善良的念头。善,善良。/句意为: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好的,善良的。
C.不同,句意为:我担心你过于安逸了。虑,担心、忧虑。/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虑,思虑。
D.不同,句意为:借助年老眼睛昏花(的说法)。蒙,眼睛昏花。/句意为:覆盖缠绕,摇动下垂。蒙,覆盖。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断句意为:你今年十八岁了,年龄已经逐渐增长,但是学业却没有看到它的进步。“尔” 是主语,指 “你”;“今年十八岁” 是谓语部分,陈述主语的年龄情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 “岁” 后断开,符合句子主谓结构完整的停顿规律。“齿” 在这里指代年龄,是主语;“已渐长” 是谓语,描述年龄逐渐增长的状态,与前句形成承接关系,语义表达完整,在 “长” 后断开,体现句子结构和语义的独立性。“而” 是转折连词,引出与前文相反的情况,即 “学业未见甚益”。“学业” 是主语,“未见甚益” 是谓语,表达学业方面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此句与前句形成转折对比,语义连贯,在 “而” 前断开,突出转折关系和语义的转换。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有:余,我。废,荒废。学问,在这里可理解为“学习”。②重点字词有: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之”在这里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答案为:①我在军中也不荒废学问。②兄长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陈岱云姻伯之子杏生,虽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但因为勤苦好学,少年成名。这说明学习可以让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努力取得成就,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曾纪泽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就没有以读书立身为事,学业未见长进,从反面说明不学习就难以取得进步。乙文《孙权劝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连鲁肃都对他的才略感到惊叹。这表明学习可以提升人的才略,让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让人取得成就;还可以提升人的才略,获得他人的认可。
故答案为:【示例】①学习可以使人具备立身处世的能力。陈杏生家境贫寒,因为刻苦学习,终于少年成名,成为有用的人才。②学习可以增长见识,让自身有所进益。吕蒙听从孙权的规劝,开始学习,进而增长了见识和谋略,让鲁肃刮目相看。
【答案】22.善于鸣叫;有序入洞;善于捕猎
23.示例一:喜欢法布尔风格:法布尔用拟人(“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动作描写(“收起”“伸展”“收回”),把螳螂写得生动有趣,像有智慧的小生灵,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还充满文学性,读起来不枯燥。
示例二:喜欢高校公众号风格:简洁明了,用专业分类(“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客观描述,清晰呈现螳螂捕猎特点和形态多样性,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选一种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①片段提到“先是一只两只,羞答答地在独鸣,不久便响起交响乐来,每个草棵棵里都有一只在歌唱”,说明蟋蟀喜欢集体鸣叫。蟋蟀习性可概括为:善于鸣叫。②隧蜂:通过“按次序排好”“不挤不拥”“一只一只地跟着钻入”,体现其归巢时高度秩序化。隧蜂习性可概括为:有序归巢。③螳螂:文中描述它休息时伪装“祈祷姿态”,猎物出现时“突然伸开捕捉器”,强调其伏击捕食策略。螳螂的习性可概括为:善于捕猎。
故答案为:善于鸣叫;有序入洞;善于捕猎
2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这是开放性作答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这两个语段的语言特色,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阐述理由。“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中“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螳螂以人的特征,表现螳螂把捕捉动物的武器收起来时的样子很和善。“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这里运用动作描写,“收起”“伸展”体现螳螂面对猎物时反应非常迅速,立马用武器去捕捉猎物。“抓住”“收回”“送到”这些动词体现螳螂捕捉猎物的速度很快,这些动作描写将螳螂的生活习性描述得生动有趣,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内容充满文学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单调乏味。“螳螂喜捕捉运动中的物体,捕捉到即咬食”这些语言非常平实客观,表现螳螂捕食时的状态。“螳螂显示出极高的形态多样性,大致可分为‘游猎型’‘伏击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这是给螳螂进行分类,将其分成“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内容客观简洁,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结合以上分析选择一个语段进行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喜欢法布尔风格:法布尔用拟人(“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动作描写(“收起”“伸展”“收回”),把螳螂写得生动有趣,像有智慧的小生灵,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还充满文学性,读起来不枯燥。
示例二:喜欢高校公众号风格:简洁明了,用专业分类(“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客观描述,清晰呈现螳螂捕猎特点和形态多样性,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选一种答,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例文:
走,到田野去!
蝉鸣声撕开七月的帷幕时,我攥着被汗水浸湿的素描本,站在画室门口进退两难。第三次被老师批评画面缺乏灵气后,我盯着墙上梵高的《麦田》,突然想起外婆电话里说,屋后的向日葵全开了。
大巴碾过蜿蜒的山路,车窗外的绿越来越浓稠。推开斑驳的木门,金黄的浪潮瞬间将我吞没。大片向日葵举着圆盘般的花盘,花瓣像被阳光点燃的火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埂边的野雏菊怯生生地探出脑袋,几只蝴蝶绕着花丛上下翻飞,翅膀掠过草叶时,抖落几滴晶莹的露珠。外婆拄着拐杖站在田垄间,银发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丫头,去田埂上转转?”
我支起画架时,日头正毒。笔尖刚触到纸面,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几个农人戴着草帽弯腰割草,镰刀起起落落间,青草的气息混着泥土味漫过来。我想画向日葵仰起的笑脸,可无论怎么勾勒,花瓣总像僵硬的纸片。汗水顺着脖颈滑进衣领,烦躁在胸腔里发酵,我狠狠折断了铅笔。
“别着急,你看这些向日葵。” 外婆不知何时坐到我身边,粗糙的手指拂过花盘,“它们白天追着太阳转,夜里就悄悄把腰杆挺直,等着第二天接着追。” 她摘下草帽轻轻扇风,“画画和种庄稼一个理,得沉下心,慢慢琢磨。”
暮色渐浓时,我终于读懂了田野的语言。夕阳给向日葵镀上蜜色金边,花盘沉甸甸地垂下,像是在和土地低语。田鼠从草窠里探出头,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的振翅声惊碎了天边的晚霞。我屏住呼吸,任铅笔在纸面游走,风翻动画纸的沙沙声,成了最动人的伴奏。
返程那天,我把画小心卷好放进背包。画布上,向日葵舒展着鲜活的花瓣,农人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连草叶上的露珠都闪着光。车窗外,田野渐渐缩成小点,可我知道,那片金色的浪潮,永远在心底翻涌。每当灵感枯竭时,我总会想起外婆的话,然后轻轻对自己说:走,到田野去!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开篇点明 “田野” 的字面释义为 “田地和原野”,随后拓展其深层内涵,指出田野可以是劳动实践的场所,人们在此挥洒汗水、耕耘收获;可以是放松身心的自然天地,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治愈;是探索未知的课堂,蕴含着无数自然科学与生活智慧;更是实现梦想的远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材料结尾 “到田野去,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去建设…… 走,到田野去!” 则直接点明写作方向,鼓励作者走出日常,走进田野,通过自身经历与感悟,展现田野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运用环境描写或回忆引入,比如描绘一幅记忆中或想象里的田野美景,如 “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涌,泥土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那片充满生命力的田野,始终在心底呼唤着我”,自然引出 “走,到田野去!” 的主题。 中间:作为记叙文,应重点叙述自己在田野中的具体经历。如果将田野定位为劳动实践的田地,可详细描写一次农耕过程,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展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若把田野当作放松身心的自然,可描述一次田野漫步,记录途中遇到的花鸟虫鱼,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平静;要是将田野视为探索未知的课堂,可写跟随长辈或老师在田野中认识植物、观察昆虫,发现自然奥秘的过程;若以田野为实现梦想的远方,则可讲述自己在田野中追逐梦想的故事,如在田野写生、创作,感受灵感迸发的瞬间。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增强文章感染力,同时合理安排详略,突出重点情节。 结尾:总结自己在田野中的收获与感悟,升华主题,呼应开头与题目。例如 “田野,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心灵的栖息地。我愿一次次走向它,在那里汲取力量,拥抱生活的美好” 。学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对田野内涵挖掘不深、叙事过于平淡的问题,需注意融入独特感受,避免流水账式叙述。
【立意提取】
1.走,到田野去!在泥土里种下成长的种子
2.田野寻踪:一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3.奔赴田野,让梦想在麦浪中飞扬
4.走进田野课堂,解码自然的奥秘
5.田野治愈时光:给心灵放个假
【点评】开篇用 “蝉鸣声撕开七月的帷幕” 营造氛围,对向日葵、野雏菊等田野景物的细腻描写,如 “花瓣像被阳光点燃的火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具感染力。以 “缺乏灵气被批评” 的困境切入,到田野写生遇挫,再经外婆点化获得灵感,情节一波三折,将 “走,到田野去” 的意义诠释得生动深刻。把绘画梦想与田野感悟相融合,结尾 “那片金色的浪潮,永远在心底翻涌”,自然流露对田野的热爱与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引发读者共鸣。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2025·广西)班级准备开展“度量衡成语”分享会,请你参与活动,回答问题。
【整理资料】
度量衡成语 中国度量衡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①成语则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浓缩的精品。②能否了解度量衡成语,是弘扬度量衡文化、汉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能通过度量衡成语了解古代计量单位□从“近在咫尺”懂得“咫”在古代表示长度,从“千钧一发”了解到“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从“才高八斗(  )”知道“斗”是古代容量器具。一些____了“度量衡”的成语还富有哲理,引人深思。③“寸金难买寸光阴”提醒人们时间宝贵。④“尺短寸长”比喻人和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差之háo(  )厘,谬以千里”告诉我们开始时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要小心谨慎。探究度量衡成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写在横线上。
才高八斗   (dǒu dòu)
差之háo   (豪 毫)厘
2.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混进 B.嵌入 C.渗透 D.掺杂
3.句中加点的度量衡成语属于褒义词的一项是(  )
A.鲁迅文章思想深刻,言辞犀利,讽刺入木三分。
B.接受他人的帮助,切不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C.江水冲出闸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腾远去。
D.尽管这句话惹得他火冒三丈,但他很快平静了。
4.语段标序号的4个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5.请在语段中□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6.你被推选为“度量衡成语”分享会活动主持人,请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7.请你参考下图“环节一”,为活动再拟写两个环节的名称。
“度量衡成语”分享会环节 环节一:度量衡成语大家列
环节二:①   
环节三:②   
【答案】1.dǒu;毫
2.B
3.A
4.②删去“能否”
5.略
6.【示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为了分享大家积累的度量衡成语,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今天我们一同走入度量衡成语生动而有趣的世界吧。
7.度量衡成语故事我来讲;度量衡成语大家用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顿号;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7)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才高八斗”中的“斗”读作“dǒu”,“差之háo厘”写作“差之毫厘”。
故答案为:dǒu;毫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混进:隐藏真正的意图混入某个地区或组织。嵌入:紧紧地埋入。渗透: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进入其它方面。掺杂:混杂;使混杂。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度量衡”的思想进入成语中,填“渗透”更合适。
故答案为:B
3.A.属于,“入木三分”比喻议论、见解或描写非常深刻,表达褒奖之意;
B.不属于,“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C.不属于,“一泻千里”比喻形势发展或文笔奔放,气势宏大,是中性词;
D.不属于,“火冒三丈”形容极其愤怒,属于中性词。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②句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第②句,修改为:了解度量衡成语,是弘扬度量衡文化、汉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
故答案为:②删去“能否”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我们能通过度量衡成语了解古代计量单位”后面的方框内应填冒号,引领后面的内容;“学习”和“生活”是句中并列成分。
故答案为:、
6.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解答此题,要紧扣“度量衡成语”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并注意修辞的运用,让开场白富有文采。
故答案为:【示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为了分享大家积累的度量衡成语,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今天我们一同走入度量衡成语生动而有趣的世界吧。
7.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度量衡成语”进行设计。哟啊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
故答案为:度量衡成语故事我来讲;度量衡成语大家用
8.(2025·广西) 传统体育焕生机,跨越千年显魅力。请在下表中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传统体育项目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骑马 民族赛马会上,赛手们以“万里赴戎机,①   ”的气势,策马疾驰,奋勇争先。 《木兰诗》
围棋 公园里,有人投壶,有人以棋会友,让人想到醉翁当年与众人宴游时“射者中,②   ”的场面。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射箭 射手拉弓搭箭,动作充满力量与美感,颇有“③   ,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之势。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舞剑 舞剑表演者灯下站立,对剑凝视,再现了辛弃疾“④   ,⑤   ”的情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划船 古有⑥   (人名)“余拏一小舟”,独行天地间:今有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上。 《湖心亭看雪》
【答案】关山度若飞;弈者胜;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岱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度;弈;雕。舞剑表演者灯下站立凝视剑的情景,与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醉里挑灯看剑” 相呼应。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开篇便以 “醉里挑灯看剑” 营造出一种雄浑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彼时辛弃疾闲居,心中却仍对沙场征战念念不忘。酒醉后,他挑亮灯火,端详心爱的宝剑,这一动作饱含深意。宝剑,在古代常象征着英雄的壮志与豪情,辛弃疾抚摸、凝视宝剑,是对往昔金戈铁马生活的追忆,渴望能再次持剑杀敌、驰骋疆场,恢复中原。而此处舞剑表演者在灯下对剑凝视,恰似辛弃疾当年,虽所处时代不同,场景或许也有差异,但那份对剑所承载的壮志情怀的执着是相通的,都传递出一种对英勇无畏、建功立业精神的向往。通过这样的联想,将表演者的行为与古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丰富了舞剑场景的文化内涵 。“古有张岱‘余拏一小舟’,独行天地间;今有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上”,此句通过古今划船场景对比,展现出不同时代划船行为背后的独特意蕴。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 “余拏一小舟”,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他在这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环境中,独自划船出行,体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孤芳自赏。其划船之举更多是为了在天地间寻得一份宁静与自我,在自然的纯净中感受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浩渺。而现代龙舟运动员齐心协力竞逐碧波,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竞技活动。龙舟竞渡时,运动员们整齐划一地划动船桨,喊着响亮的口号,全力冲刺。这一划船场景体现的是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他们代表着团队的荣誉,在竞争中展现力量与速度,与张岱独行天地间的个人化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古今对照,既展现了文化传承中划船这一行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也体现出时代变迁下人们精神追求的变化与延续 。
故答案为:关山度若飞;弈者胜;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岱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阅读(48分)
(2025·广西)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晚《新闻联播》之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可能是人们对天气的最初记 忆,而天气预报仅仅是气象部门为公众服务的方式之一。
几十年来,为把更加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从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小 豆腐块”,电台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到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如今的预警信息已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布。
从推进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到狠抓流域气象服务,从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 果到完善预警联动联防机制,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放眼全领域, 无论是防灾抢险一线还是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无论是助力乡村振兴还是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皆有气象服务融入其中。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单一指标到 综合指标、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中 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摘编自朱定真《天气预报迈进智慧新时代》)
【材料二】
如今,气象预警信息已经成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那么一条预警信息 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
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
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
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
当我们查看气象预警信息时,背后是最先进气象卫星的“凝视”、超级计算机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无数预报员日夜不休的坚守,他们正用科技编织着生命和生产的防护网。
(摘编自张峰《走进气象预警生成“工厂”》)
【材料三】
又是一年芒果季。6月15日,百色芒果开始上市销售,拉开一季甜蜜喜悦时光的序幕。
田东县果农麻某的30亩芒果园喜获丰收,亩产达2500公斤,亩均纯收入破万元。他感慨道,这份收获的背后,精细化气象服务不可或缺。
每年二三月份,持续的低温阴雨会严重影响芒果开花授粉,尤其是倒春寒,极易导致霉花,结不了果。“收到低温寒害预警后,会预先摘除芒果花,等寒冷天气过后,芒果树又会长出新的花朵,完全不影响当年的产量。”麻某说。
从种植到销售,气象服务融入芒果等产业全链条,全程护航,助力广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中奋力书写气象答卷。
(摘编自曹丽媛《花果飘香的气象密码》)
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象部门多措并举,使气象防灾减灾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B.乡村振兴和绿色健康发展等方面需要气象服务的大力支持。
C.观测大气运动情况及云滴、雨滴的状态和变化需要天气雷达。
D.低温寒潮到来之后摘除芒果花,有助于芒果种植获得丰收。
10.请根据材料二,用一段话简要介绍气象预警信息生成的过程。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连贯流畅。
11.学校气象社到某茶园开展研学活动,茶农担心“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是否可行”,作为小气象员的你认为可行。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可行的理由。
【答案】9.D
10.【示例】首先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每天获取观测数据;然后气象超算系统将这些观测数据输入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推演天气变化;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最终生成气象预警信息。
11.①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能用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②气象服务预警生成科学先进,可用科技为茶农编织生产防护网。③广西气象部门为芒果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案例,可供茶园借鉴。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三“收到低温寒害预警后,会预先摘除芒果花,等寒冷天气过后,芒果树又会长出新的花朵,完全不影响当年的产量”可知,低温寒潮到来之前摘除芒果花,有助于芒果种植获得丰收,而非“低温寒潮到来之后”。故选:D。
故答案为:D
10.结合材料二“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地球,获取与大气相关的多类遥感数据,每5分钟传回一张覆盖全球的‘大气CT影像图’”“探空气球每12小时升空一次,采集不同高度的垂直气象数据”“我国的540多部天气雷达组成了天气雷达观测网,每6分钟更新一次回波图,时刻关注大气运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情况,精准捕捉云滴(直径为几微米到100微米、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雨滴的状态和变化”“地面上的7.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如同近地面大气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可知,气象预警信息生成需进行天地空立体观测,通过风云气象卫星、探空气球、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获取大气相关数据;结合材料二“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可知,接着由超级计算机“解方程”,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最新观测数据推演天气变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可知,最后预报员“人机交互”,对计算机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给出最终预报预警结论。
故答案为:【示例】首先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每天获取观测数据;然后气象超算系统将这些观测数据输入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推演天气变化;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最终生成气象预警信息。
11.结合材料一“几十年来,为把更加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从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小豆腐块’,电台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到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如今的预警信息已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布”可知,气象部门已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可迅速发布;结合材料二“第一步:天地空立体观测”“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地球,获取与大气相关的多类遥感数据,每5分钟传回一张覆盖全球的‘大气CT影像图’”“探空气球每12小时升空一次,采集不同高度的垂直气象数据”“我国的540多部天气雷达组成了天气雷达观测网,每6分钟更新一次回波图,时刻关注大气运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情况,精准捕捉云滴(直径为几微米到100微米、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雨滴的状态和变化”“地面上的7.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如同近地面大气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第二步:超级计算机‘解方程’”“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推演出天气变化”“第三步:预报员‘人机交互’”“在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可知,气象预警信息生成过程科学严谨,天地空立体观测、超级计算机“解方程”、预报员“人机交互”三步保障信息准确;结合材料三“从种植到销售,气象服务融入芒果等产业全链条,全程护航,助力广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中奋力书写气象答卷”可知,精细化气象服务已融入农业全链条,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茶园生产也可从中受益。
故答案为:①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基本实现了从宏观到精细的快速发展,能用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茶园生产。②气象服务预警生成科学先进,可用科技为茶农编织生产防护网。③广西气象部门为芒果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案例,可供茶园借鉴。
(2025·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崩
卢一萍
大雪已连降八天七夜,仍没有停歇。雪越积越厚,虽有大风不断把积雪刮走,詹娘舍哨所后墙的积雪还是越过了屋顶。有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哨所是与世隔绝的,是人间孤岛。
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3月2日。
于辉来哨所已十个月时间,上哨所的第一课,是被老兵带着担任观察员,于辉很快表现出这方面的能力。他把每天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后,进行分析,还根据军用地图,把周边近百公里的地形地貌,以至山岭走向、悬崖高度、冰川样貌都装在了心里。于辉说,要成为一个边防战士,这些情况都必须熟悉。于辉还说,他想考军校,艾岗巴很是支持。
“雪终于停了。”艾岗巴使动跺了跺脚,用力搓着发红的双手。
“雪停了,那我赶紧背雪去。哨所已经没水了,得取雪化水。”
“你和王鑫一起去,注意安全!”
于辉叫上王鑫,一推开门,风就带着雪,猛扑上来,推动两人连连后退。两人不得不背转身去,小心地退着往下走了十多米,来到下山通道处,那里的雪干净,足有四五米厚。
哨所建在山巅的一块石头上。从山下上哨所的路,绕在悬崖峭壁上,凿有石梯,有些地方只能架设栈道,悬崖一侧栽有铁桩,拉上铁链。当年在此设立哨所,是因为边境线在这里,当然,也有利用它险要地势的考虑。
于辉和王鑫小心地把腿从积雪里拔出来,在云天相接之处踩稳。脚下是万丈悬崖。场地狭窄,于辉只能站在悬崖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到王鑫的背囊里。背囊里的雪快要装满时,他突然感觉不对劲,几乎是下意识地一把将王鑫猛地推到悬崖里侧。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
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
艾岗巴在哨所里也感到了山体因雪崩带来的震动,当轰鸣声传来,他正往门口跑。
“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
“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
原本被风和严寒夯筑瓷实的冰雪崩塌后,表面变得松软,成了一片白色沼泽,一脚踩下,雪可没到膝盖,把脚拔出,费劲吃力。
大家一边呼喊着于辉的名字,一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开。
艾岗巴大声提醒道:“注意头上,防止再次雪崩!”
每个人的心似乎被火焚烧着,只顾埋头挖雪,恨不能立马把于辉从雪里刨出来。
艾岗巴问王鑫:“雪崩时,于辉在哪个位置?”
王鑫抬头指了指,突然哭了:“排长,雪崩时……他……他推了我一把,不然,我也被埋了!”
艾岗巴安慰他:“我知道了。换了你,你也会那样做,赶紧把眼泪擦了。”
艾岗巴目测后,对大家说:“根据于辉雪崩时所在的位置,他会埋在东侧这片雪下面,他当时站在积雪的最高处,可能会被崩塌的雪浪冲击得比较远。”说着,他往地上一坐,出溜到雪崩处靠前端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往上挖!”
果然,没过多久,刨出了于辉用过的铁锹。在距离铁锹一米多远的地方,艾岗巴发现了于辉已冻得乌紫的手。他嘶哑地大叫了一声:“找到了!他在这里!”
其他人都围了过来,跪下去,用双手飞快地刨雪。手被冻麻木了,受伤了,血迹斑斑,但感觉不到疼痛。血把雪染红,染红的雪被飞快刨走。
于辉被一点儿一点儿刨了出来——像一尊雕塑显现于人世。他浑身都是冰雪,把雪抹掉,是已结在军装上的一层薄冰。抹掉脸上的雪,乌青的脸上也是一层薄冰。
艾岗巴把手放在他的鼻子前,但他的双手已冻僵,感觉不到于辉的呼吸,便把耳朵贴到于辉胸口。他听到了于辉的心跳,一把将他抱进怀里:“他还活着!于辉还活着!”他的话语带着哭音。
于辉的身体早被冻僵,散发着寒气。艾岗巴赶紧把大衣脱下来,裹在他身上。其他人揉搓他的手、他的脸和他的腿,把他的脚放到怀里捂着。
于辉的身体不再冰寒,脸上的乌青慢慢变淡,他渐渐清醒过来。
(节选自卢一萍《雪崩》,有删减)
12.请你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一处朗读重音,写出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3.小说中的戍边军人事迹感人,品质可贵。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艾岗巴的形象特点。
1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5.小说是如何围绕“雪崩”展开叙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示例一】重音落在“每个人”上,强调焦急的人是在场的所有战士。
【示例二】重音落在“焚烧”上,强调心情非常焦急。
13.①爱岗尽责,每天写边防日记,坚守哨所。
②有处理突发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雪崩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救人,使于辉幸免于难。
③爱护士兵,支持于辉考军校,及时开导、安慰王鑫。
14.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崩的巨大声响和迅猛。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从高处崩塌的猛烈状态。
15.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詹娘舍哨所恶劣的天气情况,为后文的雪崩埋下伏笔(做铺垫);接着描写雪崩场景,交代于辉被雪崩卷走的经过;最后详细叙述雪崩之后众人刨雪救人的过程和结果。
【知识点】重音;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线索;作品的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12.本题考查对朗读重音的设计及理由阐述。结合“每个人的心似乎被火焚烧着,只顾埋头挖雪,恨不能立马把于辉从雪里刨出来”可知,此句重读“每个人”。结合前文“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可知,“每个人”强调了参与救援的全体人员,突出大家都心急如焚、焦急万分的心情,表现出大家对于辉安危的极度关切。
故答案为:【示例一】重音落在“每个人”上,强调焦急的人是在场的所有战士。
【示例二】重音落在“焚烧”上,强调心情非常焦急。
1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结合“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一3月2日”可知,艾岗巴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记录边防日记,关注哨所情况;结合“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艾岗巴安慰他:‘我知道了。换了你,你也会那样做,赶紧把眼泪擦了。’”“艾岗巴赶紧把大衣脱下来,裹在他身上。其他人揉搓他的手、他的脸和他的腿,把他的脚放到怀里捂着”可知,艾岗巴勇敢坚毅,在雪崩发生后,毫不犹豫地带领大家去救援于辉;关爱战士,安慰王鑫,用自己的大衣裹住冻僵的于辉,用身体温暖于辉的脚。
故答案为:①爱岗尽责,每天写边防日记,坚守哨所。②有处理突发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雪崩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救人,使于辉幸免于难。③爱护士兵,支持于辉考军校,及时开导、安慰王鑫。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结合“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可知,句子运用了拟声词“咔嚓”“轰鸣”以及“崩塌”“剥离”“飞溅”等动词,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崩发生时的惊心动魄的场景,突出了情况的危急和危险。
故答案为: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崩的巨大声响和迅猛。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从高处崩塌的猛烈状态。
15.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线索的分析。结合“大雪已连降八天七夜,仍没有停歇。雪越积越厚,虽有大风不断把积雪刮走,詹娘舍哨所后墙的积雪还是越过了屋顶。有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哨所是与世隔绝的,是人间孤岛”“排长艾岗巴中尉在边防日记里工整地写上:‘大雪,-27.5℃,哨所仍被封堵。人员安全,边境无事。’然后填上了日期一-3月2日”可知,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先写大雪封堵哨所,为雪崩发生作铺垫;结合“于辉和王鑫小心地把腿从积雪里拔出来,在云天相接之处踩稳。脚下是万丈悬崖。场地狭窄,于辉只能站在悬崖边,用铁锹把积雪铲到王鑫的背囊里。背囊里的雪快要装满时,他突然感觉不对劲,几乎是下意识地一把将王鑫猛地推到悬崖里侧。随着‘咔嚓’一声响,脚下的冰雪随之崩塌,冰雪硬生生与山体剥离,惊心动魄的几声轰鸣后,雪末飞溅,雪崩如瀑,于辉转瞬不见”可知,接着写于辉在取雪时遭遇雪崩;结合“王鑫因为于辉推他的那一把,脱离了危险。他斜靠在崖壁上,又大喊了一声‘于辉’,手脚并用,爬到哨所跟前,撞开门”“排长,于辉被雪崩卷走了。’王鑫带着哭腔向艾岗巴报告”“快,赶紧救人!’艾岗巴拿着背包绳,其他人拿着铁锹,跟着他,冲出门去”“果然,没过多久,刨出了于辉用过的铁锹。在距离铁锹一米多远的地方,艾岗巴发现了于辉已冻得乌紫的手。他嘶哑地大叫了一声:‘找到了!他在这里!’”“于辉的身体不再冰寒,脸上的乌青慢慢变淡,他渐渐清醒过来”可知,然后写大家营救被雪崩掩埋的于辉;小说通过“雪崩”这一事件,展现了戍边军人的勇敢、团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小说以雪崩为线索展开叙述。先交代詹娘舍哨所恶劣的天气情况,为后文的雪崩埋下伏笔(做铺垫);接着描写雪崩场景,交代于辉被雪崩卷走的经过;最后详细叙述雪崩之后众人刨雪救人的过程和结果。
(2025·广西)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16.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17.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答案】16.B
17.桃红;李白;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6.A.不同,选项“夜来城外一尺雪”,从“雪”可知写的是冬季。
B.不同,选项“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写的是秋季。
C.相同,选项“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是早春的典型景象,与本诗首句时节相同。
D.不同,选项“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盛开,写的是夏季。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的三、四句“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明确提到了“桃红”“李白”“垂杨”这三种景象。“须得垂杨相发挥”意思是桃花和李花虽美,还需要垂杨的衬托,蕴含了事物相互映衬才能更加美好的道理。
故答案为:桃红;李白;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2025·广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谕纪泽儿书①
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甚益。陈杏生今年入学,学院批其诗冠通场。渠②系戊戌二月所生,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拳佚乐③,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④,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卷五,有删减)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注释】①谕:告诉。纪泽:指曾纪泽,曾国藩之子。②渠:他,指陈杏生。③酣拳:安享。佚乐:安乐。④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尔仅长一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B.劳则善心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C.吾虑尔之过于佚也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借年老眼蒙蒙络摇缀(《小石潭记》)
19.下列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B.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C.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D.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
20.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在军中不废学问。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1.根据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学习可以给人带来哪些改变,并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C
20.①我在军中也不荒废学问。
②兄长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21.【示例】①学习可以使人具备立身处世的能力。陈杏生家境贫寒,因为刻苦学习,终于少年成名,成为有用的人才。②学习可以增长见识,让自身有所进益。吕蒙听从孙权的规劝,开始学习,进而增长了见识和谋略,让鲁肃刮目相看。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8.A.不同,句意为:比起来他仅仅年长一岁。长,年纪大。/句意为:小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长,长度。
B.相同,句意为:辛勤劳作就会产生善良的念头。善,善良。/句意为: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好的,善良的。
C.不同,句意为:我担心你过于安逸了。虑,担心、忧虑。/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虑,思虑。
D.不同,句意为:借助年老眼睛昏花(的说法)。蒙,眼睛昏花。/句意为:覆盖缠绕,摇动下垂。蒙,覆盖。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断句意为:你今年十八岁了,年龄已经逐渐增长,但是学业却没有看到它的进步。“尔” 是主语,指 “你”;“今年十八岁” 是谓语部分,陈述主语的年龄情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 “岁” 后断开,符合句子主谓结构完整的停顿规律。“齿” 在这里指代年龄,是主语;“已渐长” 是谓语,描述年龄逐渐增长的状态,与前句形成承接关系,语义表达完整,在 “长” 后断开,体现句子结构和语义的独立性。“而” 是转折连词,引出与前文相反的情况,即 “学业未见甚益”。“学业” 是主语,“未见甚益” 是谓语,表达学业方面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此句与前句形成转折对比,语义连贯,在 “而” 前断开,突出转折关系和语义的转换。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有:余,我。废,荒废。学问,在这里可理解为“学习”。②重点字词有: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之”在这里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答案为:①我在军中也不荒废学问。②兄长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陈岱云姻伯之子杏生,虽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但因为勤苦好学,少年成名。这说明学习可以让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努力取得成就,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曾纪泽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就没有以读书立身为事,学业未见长进,从反面说明不学习就难以取得进步。乙文《孙权劝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连鲁肃都对他的才略感到惊叹。这表明学习可以提升人的才略,让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让人取得成就;还可以提升人的才略,获得他人的认可。
故答案为:【示例】①学习可以使人具备立身处世的能力。陈杏生家境贫寒,因为刻苦学习,终于少年成名,成为有用的人才。②学习可以增长见识,让自身有所进益。吕蒙听从孙权的规劝,开始学习,进而增长了见识和谋略,让鲁肃刮目相看。
(2025·广西)整本书阅读
22.请你根据下表法布尔《昆虫记》的内容片段,概括昆虫习性。
昆虫 内容片段 昆虫习性
蟋蟀 4月过完,它开始歌唱,先是一只两只,羞答答地在独鸣,不久便响起交响乐来,每个草棵棵里都有一只在歌唱。我很喜欢把它列为万象更新时的歌唱家之首。 ①   
隧蜂 其他隧蜂则在门口按先后次序排好,不挤不拥,等着轮到自己进入。第一只一钻入地下,第二只便紧随其后,然后第三只、第四只,一只一只地快捷地跟着钻入地下。 ②   
螳螂 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 ③   
23.以下是某高校公众号“动植物科普”栏目中的一段文字。将这段文字与上表法布尔写 的螳螂语段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写作风格,为什么?请结合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螳螂喜捕捉运动中的物体,捕捉到即咬食,若为肉质食物则取食殆尽,非肉质食物则将 其放下。在不同螳螂类群中,因生存环境和捕食策略的不同,螳螂显示出极高的形态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游猎型”“伏击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
【答案】22.善于鸣叫;有序入洞;善于捕猎
23.示例一:喜欢法布尔风格:法布尔用拟人(“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动作描写(“收起”“伸展”“收回”),把螳螂写得生动有趣,像有智慧的小生灵,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还充满文学性,读起来不枯燥。
示例二:喜欢高校公众号风格:简洁明了,用专业分类(“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客观描述,清晰呈现螳螂捕猎特点和形态多样性,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选一种答,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①片段提到“先是一只两只,羞答答地在独鸣,不久便响起交响乐来,每个草棵棵里都有一只在歌唱”,说明蟋蟀喜欢集体鸣叫。蟋蟀习性可概括为:善于鸣叫。②隧蜂:通过“按次序排好”“不挤不拥”“一只一只地跟着钻入”,体现其归巢时高度秩序化。隧蜂习性可概括为:有序归巢。③螳螂:文中描述它休息时伪装“祈祷姿态”,猎物出现时“突然伸开捕捉器”,强调其伏击捕食策略。螳螂的习性可概括为:善于捕猎。
故答案为:善于鸣叫;有序入洞;善于捕猎
2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这是开放性作答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这两个语段的语言特色,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阐述理由。“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中“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螳螂以人的特征,表现螳螂把捕捉动物的武器收起来时的样子很和善。“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这里运用动作描写,“收起”“伸展”体现螳螂面对猎物时反应非常迅速,立马用武器去捕捉猎物。“抓住”“收回”“送到”这些动词体现螳螂捕捉猎物的速度很快,这些动作描写将螳螂的生活习性描述得生动有趣,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内容充满文学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单调乏味。“螳螂喜捕捉运动中的物体,捕捉到即咬食”这些语言非常平实客观,表现螳螂捕食时的状态。“螳螂显示出极高的形态多样性,大致可分为‘游猎型’‘伏击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这是给螳螂进行分类,将其分成“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内容客观简洁,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结合以上分析选择一个语段进行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喜欢法布尔风格:法布尔用拟人(“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动作描写(“收起”“伸展”“收回”),把螳螂写得生动有趣,像有智慧的小生灵,让读者轻松了解习性,还充满文学性,读起来不枯燥。
示例二:喜欢高校公众号风格:简洁明了,用专业分类(“游猎型”“伏击型”“混合型”)、客观描述,清晰呈现螳螂捕猎特点和形态多样性,适合快速获取科学知识,更具科普的直接性。(选一种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4.(2025·广西) 根据要求写作。
田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田地和原野”。其实,田野既可以是劳动实践的田 地,也可以是放松身心的自然,是探索未知的课堂,是实现梦想的远方……
到田野去,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去建设……走,到田野去!
请以“走,到田野去!”为题目,结合自身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 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走,到田野去!
蝉鸣声撕开七月的帷幕时,我攥着被汗水浸湿的素描本,站在画室门口进退两难。第三次被老师批评画面缺乏灵气后,我盯着墙上梵高的《麦田》,突然想起外婆电话里说,屋后的向日葵全开了。
大巴碾过蜿蜒的山路,车窗外的绿越来越浓稠。推开斑驳的木门,金黄的浪潮瞬间将我吞没。大片向日葵举着圆盘般的花盘,花瓣像被阳光点燃的火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埂边的野雏菊怯生生地探出脑袋,几只蝴蝶绕着花丛上下翻飞,翅膀掠过草叶时,抖落几滴晶莹的露珠。外婆拄着拐杖站在田垄间,银发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丫头,去田埂上转转?”
我支起画架时,日头正毒。笔尖刚触到纸面,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几个农人戴着草帽弯腰割草,镰刀起起落落间,青草的气息混着泥土味漫过来。我想画向日葵仰起的笑脸,可无论怎么勾勒,花瓣总像僵硬的纸片。汗水顺着脖颈滑进衣领,烦躁在胸腔里发酵,我狠狠折断了铅笔。
“别着急,你看这些向日葵。” 外婆不知何时坐到我身边,粗糙的手指拂过花盘,“它们白天追着太阳转,夜里就悄悄把腰杆挺直,等着第二天接着追。” 她摘下草帽轻轻扇风,“画画和种庄稼一个理,得沉下心,慢慢琢磨。”
暮色渐浓时,我终于读懂了田野的语言。夕阳给向日葵镀上蜜色金边,花盘沉甸甸地垂下,像是在和土地低语。田鼠从草窠里探出头,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的振翅声惊碎了天边的晚霞。我屏住呼吸,任铅笔在纸面游走,风翻动画纸的沙沙声,成了最动人的伴奏。
返程那天,我把画小心卷好放进背包。画布上,向日葵舒展着鲜活的花瓣,农人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连草叶上的露珠都闪着光。车窗外,田野渐渐缩成小点,可我知道,那片金色的浪潮,永远在心底翻涌。每当灵感枯竭时,我总会想起外婆的话,然后轻轻对自己说:走,到田野去!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开篇点明 “田野” 的字面释义为 “田地和原野”,随后拓展其深层内涵,指出田野可以是劳动实践的场所,人们在此挥洒汗水、耕耘收获;可以是放松身心的自然天地,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治愈;是探索未知的课堂,蕴含着无数自然科学与生活智慧;更是实现梦想的远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材料结尾 “到田野去,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去建设…… 走,到田野去!” 则直接点明写作方向,鼓励作者走出日常,走进田野,通过自身经历与感悟,展现田野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运用环境描写或回忆引入,比如描绘一幅记忆中或想象里的田野美景,如 “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涌,泥土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那片充满生命力的田野,始终在心底呼唤着我”,自然引出 “走,到田野去!” 的主题。 中间:作为记叙文,应重点叙述自己在田野中的具体经历。如果将田野定位为劳动实践的田地,可详细描写一次农耕过程,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展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若把田野当作放松身心的自然,可描述一次田野漫步,记录途中遇到的花鸟虫鱼,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平静;要是将田野视为探索未知的课堂,可写跟随长辈或老师在田野中认识植物、观察昆虫,发现自然奥秘的过程;若以田野为实现梦想的远方,则可讲述自己在田野中追逐梦想的故事,如在田野写生、创作,感受灵感迸发的瞬间。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增强文章感染力,同时合理安排详略,突出重点情节。 结尾:总结自己在田野中的收获与感悟,升华主题,呼应开头与题目。例如 “田野,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心灵的栖息地。我愿一次次走向它,在那里汲取力量,拥抱生活的美好” 。学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对田野内涵挖掘不深、叙事过于平淡的问题,需注意融入独特感受,避免流水账式叙述。
【立意提取】
1.走,到田野去!在泥土里种下成长的种子
2.田野寻踪:一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3.奔赴田野,让梦想在麦浪中飞扬
4.走进田野课堂,解码自然的奥秘
5.田野治愈时光:给心灵放个假
【点评】开篇用 “蝉鸣声撕开七月的帷幕” 营造氛围,对向日葵、野雏菊等田野景物的细腻描写,如 “花瓣像被阳光点燃的火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具感染力。以 “缺乏灵气被批评” 的困境切入,到田野写生遇挫,再经外婆点化获得灵感,情节一波三折,将 “走,到田野去” 的意义诠释得生动深刻。把绘画梦想与田野感悟相融合,结尾 “那片金色的浪潮,永远在心底翻涌”,自然流露对田野的热爱与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引发读者共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