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晚清时期
北洋政府
时期
课堂导入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840年
1912年
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年
中国近代史分期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英国 中国
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外交政策
综合国力
思想观念
资本主义代议制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殖民扩张
世界强国
自由主义、对外扩张
君主专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闭关自守
日趋衰落
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初中英双边贸易额对比示意图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中英之间的贸易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间的不平衡,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
二、两次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
由于鸦片价格高,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大量白银开始流向国外。道光七年至十年(1827-1830)平均每年白银流出358万两;道光十二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平均每年白银流出548.2万两。据统计,从嘉庆五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00-1895)的95年中,流出的白银达22亿两。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书
二、两次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
林则徐
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2.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3)鸦片战争原因
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希望打开中国
大门,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2.鸦片战争
(4)鸦片战争过程
①第一阶段:1840.6-1841.6
1840.6 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抵抗)
英军进攻厦门受阻(邓廷桢抵抗)
1840.9 琦善与英军谈判,英军撤退
1840.7 北上攻陷定海
1841.1 英军侵占香港岛
1841.2 英军侵占虎门炮台
2.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②第二阶段:1841.8-1842.8
定海之战,葛云飞等牺牲。
吴淞战役,陈化成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 。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镇江之战,守军全部牺牲。
2.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5)鸦片战争结果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林则徐致友人信
依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落后
指挥失当
二、两次鸦片战争
(6)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鸦片战争
时 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接受协定关税
开放五口通商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拓展】《南京条约》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加重人民负担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2.
二、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拓展】《虎门条约》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主要内容为:
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
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知识拓展】《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属于《虎门条约》的附件,主要内容为:
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
二、两次鸦片战争
(7)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
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领土领海主权、司法权和关税权等主权被破坏)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奴役的开始,也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半殖民地: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
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壮大。
2.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二、两次鸦片战争
然而,事实是——
1853年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和洪都拉斯的消费量
你认为英国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英国人的目的达到了吗?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二、两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修约被拒
借口: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广州水师扣押了挂着英国国旗的走私船亚罗号。英国要求释放船员并赔礼道歉。叶名琛释放船员,但没有赔礼道歉。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2月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告,经调查核实后,把法国神甫马赖逮捕并处死。
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派一支远征军并通告英国政府。
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扩大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2)过程
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英法联军
占领了广州。
1858年联军北上,攻占大沽炮台,进而占领天津,签定了《天津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3)1858年《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鸦片贸易合法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4)火烧圆明园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十二生肖兽首原本的所在地,是圆明园古迹海晏堂。造于乾隆年间,它的作用是海晏堂外喷泉的喷头。这个喷泉可不是普通的喷泉,它是一个“水力钟,全称 “十二生肖报时喷泉”,每个铜首里面都有一个喷水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铜首口中就会喷出水来,就像现代用电脑控制的喷泉一样。青铜雕像高 50 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本来,按照设计者郎世宁的想法,海晏堂的喷泉,也会使用西方常见的人体雕塑,但是清朝皇帝们觉得赤身裸体有伤风化,就使用了石质身体和青铜兽首相结合的造型。而且,这些兽首人身的雕像,还都穿着长袍短褂。
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抢劫之后,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不光是它在圆明园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
当中华民族复兴之时,追索这些文物,就成了题中之义。
《十二生肖》讲述了“JC国际侠盗集团”将在火烧圆明园中遗失的大水法兽首寻回并归还圆明园的故事。
成龙:“我曾经在海晏堂接过文物回归大使的委托书” “愿所有国家的国宝,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所有民族的文明都获得平等的尊重”。
【知识拓展】 “马首”重回圆明园 ,十二兽首七尊回归 四尊下落不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5)《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准许华工出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6)沙俄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公里
1860年 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公里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公里
(6)沙俄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侵吞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二、两次鸦片战争
(7)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兴起。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3.两次鸦片战争影响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西方生产方式传入:洋务运动开展
思想领域发生了变化:新思想产生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独立自主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权遭到破坏
半殖民地
领土:
领海:
司法:
贸易:
关税:
割占香港岛
开辟租界
兵船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
领事裁判权
协商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自然经济
遭破坏
半封建的表现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商品涌入
中国商品出口增加
3.两次鸦片战争影响
课堂小结
(2)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地主与
农民矛盾
(3)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两次鸦片战争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
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三、开眼看世界
2.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还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三、开眼看世界
【想一想】一本书的两种命运
材料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如何解释?如何评价?
三、开眼看世界
3.徐继畬与《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在介绍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文明时,摒弃了以往士大夫们对于中国以外地区的偏见,尽可能地做到了客观真实。
除了风土人情的介绍,徐继畬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也进行了介绍:
(英国的议会制度)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民间有控诉者,亦赴乡绅房具状,乡绅斟酌拟批,上之爵房核定。乡绅有罪,令众乡绅议治之,不与庶民同囚禁。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三、开眼看世界
4.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维护专制为目的
(2)国内矛盾激化时,站到群众对立面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
(2)但是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局限性
积极性
课堂小结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
第二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原因
鸦片战争过程
鸦片战争结果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
《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沙俄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影响
林则徐与《四洲志》
魏源与《海国图志》
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课堂小结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治国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过荣光,也会有耻辱。荣光使人兴奋,耻辱却让人沉思。我以为,一个沉思中的民族较其兴奋状态更具有力量。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