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0 15:53:1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1课 辽夏宋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轮作复种制:复种制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实行两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等,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产量: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一年生产粮食4806斤,宋代6231斤,比汉代提高了44%,唐代提高了30%。
——《中国大通史·宋史》
南宋·耕获图
牛耕
灌溉
插秧
收获
入仓
扬场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经济作物:棉花在内地开始栽培,到了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南宋棉毯
(3)边疆地区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元·耕种的农夫
西夏犁耕图
金·柜田图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釉里红
元·青花瓷
元·釉里红
宋代瓷窑分布图
一、经济的发展
官窑
南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一带。据文献记载,宋室南迁后,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先后设立了两个官窑,一是修内司窑,二是郊坛下窑。修内司窑与北宋汴京官窑、汝窑相似,都是紫口铁足,都有蟹爪纹开片。此窑地迄今尚未得到证实,南宋官窑传世器物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莲瓣诸式,造型精细规整。
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文人品评把它列为首位,因而汝窑有“天下第一窑”的美称,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宝丰清凉店,它主要为宫廷烧造青瓷,烧造时间不长,仅20年左右,所以传世品不多。汝窑青瓷代表了宋代青瓷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中国青瓷史上的最高峰。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一带。从唐代时就开始烧制白瓷,至宋后期白瓷更是著称于世。此外还在白瓷胎上涂罩高温色釉,烧制出黑瓷、紫釉、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等品种,并大量饰以花纹,因此定窑瓷器更加为世人所喜爱。
哥窑
相传宋代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都在龙泉(今属浙江龙泉)建立窑厂,烧制瓷器,人们分别称为“哥窑”和“弟窑”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不见记载,窑址也没发现,仅在相传实物中被认定。传世哥窑瓷器与南宋官窑瓷器具有一些相似特点,如胎色灰黑,足底露胎,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呈现“金丝铁线”的特征。
钧窑
钧窑,即钧台窑,位于今今河南禹州一带,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鸡心碗
【知识拓展】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2)矿冶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
——整理自《宋史食货志》等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印刷业的兴盛有赖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条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纸业发达、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荟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和书籍需求量大的地区。
——《中国大历史》
一、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宋、元] 陈元靓《岁时广记》
(1)基层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课税者为镇”,这些镇大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中心,有的镇还同时是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乡村集市称草市,或隔一日,或隔三五日一开,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市把自己剩余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买回所需要的生产工具或生活日用品。
一、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辽夏榷场分布图
(2)榷场互市: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榷场是沿边境一线的指定地点,在官方的管理和监督下,分属不同并立政权的商人进行贸易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
一、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庆历重宝铜钱
(3)货币的发展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元朝纸币
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铜钱铸造量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年—997年) 80万贯
宋真宗景德末年(约1007年) 183万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 506万贯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 300万贯
(3)货币的发展
南宋纸币发行量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100万贯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 240万贯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2300万贯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 6500万贯
(宋代)每一交易,动即十万。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整理自《宋史·食货志》等
原因: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贸易发达,货币外流;纸币轻便易流转。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宋元时期货币发展的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4)城市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4.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朝海外贸易图
元朝的海陆交通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一、经济的发展
5.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元文宗天历初年的岁入分布
江浙行省 37.1%
河南江北行省 21.4%
腹里 18.6%
江西行省 9.6%
湖广行省 7%
云南行省 2.3%
陕西行省 1.9%
四川行省 2.0%
辽阳行省 0.6%
甘肃行省 0.5%
元政府自1283年起,每年从江南地区北运大批粮食。由海上运到大都的粮食最高达330万石,几乎由江浙负担;由运河北运的粮食在500多万石。
一、经济的发展
【知识梳理】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一、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宋代位于宰相之职者有134人,浙江24人,居全国首位。福建18人,居全国第三位,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
宋代词坛有明确籍贯可考的词人867人,东南词人几乎占到三分之二。
——《中国大通史》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一、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一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整理自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等
1.社会变化的
1.社会变化的表现
材料二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整理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门第观念淡化,阶层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二、社会的变化
1.社会变化的表现
材料三 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整理自漆俠《宋代经济史》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二、社会的变化
2.社会变化的原因
材料 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摘自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社会变化的原因。
原因:(1)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世家大族的衰落;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三、儒学的复兴
1.复兴的背景
材料一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 …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危机:儒学日益僵化,面临佛道挑战。五代以来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政治需要: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重建纲常伦理以维护统治的需要,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1)理学概念: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为理,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2)目的: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3)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朱熹
程朱理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三、儒学的复兴
4.程朱理学
(4)程朱理学基本观点
2.程朱理学
1)核心:“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吾学虽有授受, 天理二字, 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3)认识论:“格物致知”。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
三、儒学的复兴
3.程朱理学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浙江义门郑氏的168条《郑氏规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客观评价程朱理学?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三、儒学的复兴
【知识拓展1】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影响。
南宋时,信奉程朱理学的儒生,已成为主导基层社会的优势群体。儒生通过科举获得的社会身份,使他们可以突破官与民以及不同职业之间的界限,进可以入仕途,退可以居乡,与富豪、胥吏组成基层社会的骨干。
在基层社会,士人与政府合作行使着集行政、司法、治安的治权,担当地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士人的社会角色如此之多及重要,出现了“贤大夫从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的现象。
宋明理学确立后家国同构体的三层次结构
三、儒学的复兴
【知识拓展2】理学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程朱理学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政治文化主流形式;程朱理学在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到三国的近现代转型。朱子学是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家族制得以建立并强化,贵族制的等级也更加严厉,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科考内容,选拔官员。
李朝也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尊明朝为宗主国,对天朝奉行事大主义。日本江户时代的意识形态也有两种超越视野并存,一个是佛教和本土神道教,另一个是朱子学的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这就使得二者在演化的深层结构上存在某种类似性。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特点及成因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句子长短不等,不同的词牌;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散曲
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
元杂剧
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元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
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简帖和尚》《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西湖三塔记》 
行书—“宋四家”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1.文学艺术
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2.三大发明
发明 成就 意义
印刷术
火 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降低了出版成本,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后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火药兵器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人工磁化造成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3.科学家与著作
(1)王祯:王祯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写出《农书》,第一次对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集北方农业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提出。
(2)沈括:沈括晚年用笔记体写成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治金、兵器、水利、建筑、医药、动植物等广泛领域,荟萃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
(3)郭守敬:元朝的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4.少数民族文字
文字是衡量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文字的使用,使得北方民族的文化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原来都没有文字,这四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北方民族发展史上跃进到新的阶段,与文字的创立有相当关系。北方民族创立文字,是其文化进步的表现。
2.辽:创制契丹大、小字
元朝八思巴字
西夏文佛经
女真文,清拓本
萧袍鲁墓盖,由契丹文刻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伴随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主要表现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相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城市日益兴盛。这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领域亦取得新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社会变化的表现
社会变化的原因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
宋元时期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复兴的背景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基层市场
榷场互市
货币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