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3: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文综地理部分
本试卷满分100分,建议用时50分钟。
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厄瓜多尔(位置见下图)沿海及附近低海拔地区出产的托奎拉草,新叶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用托奎拉草新叶编织的草帽防晒、防雨、透气,很久前就被当地居民普遍使用。19世纪30年代,蒙特克里斯蒂开始规模化生产托奎拉草帽,并在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的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将草帽销往其他国家。之后,受政府重视,昆卡发展成为托奎拉草帽产量最大的地区。托奎拉草帽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耗时长,因而售价较高。近年来,受替代产品、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的影响,托奎拉草帽的出口压力增大。
(1)很久前厄瓜多尔沿海居民就普遍使用托奎拉草编织的草帽,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2)说明蒙特克里斯蒂在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销售托奎拉草帽的原因。(6分)
(3)指出昆卡发展托奎拉草帽产业初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6分)
(4)近年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出口压力增大,对此提出应对措施。(6分)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用托奎拉草新叶编织的草帽防晒、防雨、透气,很久前就被当地居民普遍使用。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草帽可以遮阳;该地区位于赤道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草帽需求量大;厄瓜多尔沿海及附近低海拔地区适宜托奎拉草的生长,原料丰富。第(2)题,本题考查贸易公司选址的影响因素。该题可以结合两地位置特点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巴拿马与蒙特克里斯蒂气候条件接近,均高温多雨,消费市场大;厄瓜多尔和巴拿马原为印第安部落,而后均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官方语言均为西班牙语,两地文化、语言等接近,对托奎拉草帽的接受度高,有利于草帽的销售;巴拿马地处国际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利于开拓国际市场。第(3)题,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依据材料可知,托奎拉草帽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耗时长,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需要解决招工和劳动力培训的问题;沿海及附近低海拔地区出产托奎拉草,昆卡位于内陆海拔较高的山区,原料不足,长距离运输会影响托奎拉草新叶的品质,产业初期需要解决原料供应和运输的问题;昆卡海拔高,当地居民对草帽的需求量小,距离消费市场较远,需要解决产品运输及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第(4)题,本题考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近年来,受替代产品、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的影响,托奎拉草帽的出口压力增大,本题可以结合产业发展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加强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可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拓网络销售途径;可以调研市场需求,研发替代原料,研发新款式,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升草帽制作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还可以拓展文化产业和相关旅游业等。
答案:(1)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高温多雨,草帽需求量大;自然条件适宜托奎拉草的生长,原料丰富。(6分)
(2)两地气候条件接近,消费市场大;两地文化、语言等接近,对托奎拉草帽的接受度高;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国际交通要道,海运便利,利于开拓国际市场。(6分)
(3)托奎拉草帽生产对劳动力需求量大,要求高,需要解决招工和劳动力培训的问题;当地缺乏原料,需要解决原料运输及长距离运输对原料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当地消费市场小,距离消费市场较远,需要解决产品运输及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6分)
(4)加强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拓网络销售途径;调研市场需求,研发替代原料,研发新款式,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草帽制作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文化产业和相关旅游业等。(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6分)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4分)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8分)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水文、水系特征。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洞庭湖区的先民生存受到的最大威胁是洪水,人类会选择在靠近水源且地势较高的区域生产生活,既要远离洪水又要接近水源。新石器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说明该地区地势相对较高;汉代时期,遗址数量少,呈点状,沿河分布,说明汉代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地较多,积水成沼,水深成湖,部分地区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第(2)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材料可知,东晋、南朝之际,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阻挡长江干流流入洞庭湖区,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堤坝也阻挡了长江干流输入洞庭湖的泥沙;再加上荆江段自身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泥沙容易堆积,故荆江段河床不断抬升,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第(3)题,本题考查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河流补给及水文特征。材料中的“春溜满涨”意为春季的水流使洞庭湖涨满,形成汛期;“夏秋连涨”意为夏季和秋季连续的水位上涨现象。我国雨带的推移自南向北,故最早长江以南的湘、资、沅、澧四水汇集洞庭湖,受雨带推移的影响,四水的汛期在春季,形成“春溜满涨”。后来,荆江段淤积,河床抬升,而洞庭湖区沉降,加上兴筑堤坝,长江干流汇入洞庭湖的水流明显增多,长江干流的汛期晚于四水,由此形成“夏秋连涨”。第(4)题,本题考查水文特征。面积扩张跟洞庭湖的水系受到干扰有关,荆江段修筑的堤坝使湖水主汛期由春汛变为夏秋汛,受干扰的水系导致入湖水量增多。深度变浅是因为长江干流的含沙量持续增多,湘、资、沅、澧四水也使进入洞庭湖区的泥沙持续增多,导致湖区淤积,洞庭湖深度变浅。
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多且分布广,说明该区域整体地势高,河网湖沼较少。汉代:遗址少且呈点状,沿河分布,说明该地区大部分区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低洼地较多,积水成沼,水深成湖。(6分)
(2)堤坝阻挡了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区,减少了泥沙进入洞庭湖区;荆江段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易沉积。(4分)
(3)我国雨带的推移自南向北,注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先进入汛期,“桃花汛”形成“春溜满涨”;长江干流的入汛时间较晚,长江干流的水部分汇入洞庭湖,形成洞庭湖夏秋洪水暴涨;荆江段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洞庭湖区地势低,落差加大,长江干流的水进入洞庭湖增多,形成“夏秋连涨”。(8分)
(4)面积扩张:荆江段兴筑堤坝干扰洞庭湖水系,导致洞庭湖由以春汛为主变为以夏秋汛为主,长江干流的水进入洞庭湖增多。
深度变浅:长江干流含沙量持续增多,带入洞庭湖区泥沙持续增多;另有湘、资、沅、澧四水带入的泥沙同样在湖区淤积,导致湖水变浅。(4分)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以前到了旅游目的地,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在只“看”是不够的,各种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使得旅游空间变成可消费、可体验的场景。这样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例如,上海天文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运用5G高清、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结合专业天文仪器、天文馆科普知识、全新交互理念,打造全国首个天文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产品,为游客开启元宇宙与星辰大海的探索征程。
以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的限制条件在情境和设问的指向中,设问要求“以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不能是世界自然遗产,可以是自然、文化双遗产,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不能照搬材料情境所给的旅游资源举例。设计的旅游产品有限制,要求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可以模仿材料情境,但要结合举例,将产品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实例中,做到言简意赅。
答案:长城文化体验之旅
1.设立长城建设体验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领游客穿越时光,回到古代长城的修建现场,亲身感受长城建设的艰辛与伟大。游客可以参与虚拟的修建任务,如搬运石块、夯筑城墙等,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开发智能导览互动设备。沿途设置智能导览设备,为游客提供多语种解说服务。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游客可以与导览设备进行实时互动,提问、获取详细信息或选择特定主题的讲解。同时,游客还可以使用个人移动设备扫描景点上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相关资讯和多媒体内容。
3.在长城脚下设立体验馆。开发展览、互动展示和体验活动,使游客全面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技术、军事功能以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馆内可以设置古代兵器制作等互动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
4.推出夜间长城游览项目。利用灯光和音效技术打造梦幻般的视觉盛宴。游客可以在夜晚漫步长城,欣赏长城内外在灯光映照下的壮丽景象,同时还可以设置夜间文化活动,如长城灯光秀、传统表演等。
5.组织长城保护行动。例如,修复破损城墙等。通过实际行动,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保护的重要性。
(10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西北某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下表对比了当地生态建设中常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特征指标 灌木 草
植株高度 高 低
根系深度 深 浅
水分消耗 大 小
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措施探究。由材料可知,设计实验依据“以水定绿”的思想,探索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灌木植株高度大、根系深,治沙效果好,但水分消耗大;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低、根系深度浅,治沙效果略差,但水分消耗小。在特定的水资源条件和固定的实验时间下,设计不同的变量和不变量,有利于探究达到最好防治效果的方法。在空间布局中可以将条带状灌草的延伸方向设计为和盛行风向垂直、与盛行风平行、与盛行风呈特定角度、网格化种植等方式,另外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条带宽度、类型、种植密度等均可作为实验变量。
答案:设计原则为以“以水定绿”的思想为指导,实施条带状灌草种植,获取最佳阻沙效果。
确定实验中的不变量和变量,可参考如下维度。
方案一:
不变量:灌木、草本植物类型,条带宽度,种植密度;变量:布局方式。
方案二:
不变量:灌木、草本植物类型,布局方式,种植密度;变量:条带宽度。
方案三:
不变量:灌木、草本植物类型,布局方式,条带宽度;变量:种植密度。
方案四:
不变量:布局方式,条带宽度、种植密度;变量:灌木、草本植物类型。
设计方案:
一、测量并确定当地大气降水及季节分配状况。
二、确定对照组及实验组所用的灌木类型和草本植物类型、布局方式、灌木和草本植物条带宽度和种植密度以及实验持续时间。
三、确定实验的地点、实验田面积和地块的平均划分方式。
四、依据确定的不变量和变量不同方案,合理规划种植。
五、确定可测量的实验效果的标准(如植被覆盖率、空气湿度等)。(10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