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3: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馆陶县农民开始规模化养殖蛋鸡。1998年,馆陶县在临近国道交会处建立禽蛋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2023年,该市场迁址重建项目启动,将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植入智能物流、集中仓储、供应链金融等新元素。据此完成1~3题。
1.1998年禽蛋交易市场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产业基础
C.交通条件 D.人口规模
2.禽蛋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壮大,直接带动的产业有(  )
①房地产业 ②养殖与饲料业 ③仓储与物流业 ④文化与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新禽蛋交易市场植入新元素的主要目的是(  )
①提升物流效率 ②提高交易价格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扩大交易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B 3.D [第1题,根据材料“1998年,馆陶县在临近国道交会处建立禽蛋交易市场”可知,1998年禽蛋交易市场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C正确。第2题,本题要紧扣题干,明确禽蛋交易市场“直接带动的产业”。禽蛋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壮大直接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其上游是养殖与饲料业,下游是仓储与物流业,②③正确。故选B。第3题,新禽蛋交易市场植入的新元素指智能物流、集中仓储、供应链金融等,智能物流、集中仓储等可提高物流效率,扩大交易范围,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企业融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随着智能物流、集中仓储发展,交易价格可能会下降,增加就业机会不是其主要目的,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下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
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
5.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
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
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
4.A 5.C 6.A [第4题,读图可知,旧国道从该县城城区穿过,方便县城对外运输,A正确。旧国道穿城而过,作为县城交通网络的一部分,可方便县城内部运输,但不是其布局的主要目的,B错误。促进县城用地扩展和吸引县城商业集聚是旧国道建设后的影响,C、D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经过平原地区县城的公路干线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的普及。旧国道从县城内部穿过,与城市内部道路多处相交,路口过多,随着经济发展,车流量增大,道路通畅性降低,③④正确;旧国道与新国道等级相同,①错误;读图可知,新国道线路更长,②错误。故选C。第6题,本题考查新国道通车后对县城的影响,也就是新国道相较于旧国道的优点。新国道虽然线路较长,但绕城而过,路口减少,道路通畅性增加,车辆过境速度提高,经过县城的用时缩短,A正确,B错误。该县城道路变化对县城汽车保有量的影响不大,C错误。该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应持续发展,县城商业不会萎缩,D错误。]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7.B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莲花盆由水底向上发育成盆状或圆盘状,说明水应是自洞顶不断滴落,在薄水层中不断沉积,而不是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莲花盆是在薄层水中发育而成,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更有利于发育,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利于形成薄层水,且洞顶有一定流量的持续的滴水。该溶洞洞穴长达数百米,分布着百余座莲花盆,说明其洞底较平坦,且洞顶有持续的滴水。因此,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的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平坦的河床,B正确。曲折的河道无法形成平整的洞底,A错误。莲花盆的发育不需要充足的水汽,且莲花盆发育时地下河早已消失,C错误。丰富的泥沙对莲花盆的形成影响不大,D错误。]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9~11题。
9.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10.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D 10.A 11.C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细颗粒物不是来自当地的基岩风化,A错误。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部分地区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流水搬运的细颗粒物大多在河流下游地区沉积,B错误。冰川搬运不具有分选性,搬运的物质颗粒大小不一,C错误。青藏高原风力强劲,其细颗粒物最可能来自风力搬运,D正确。第10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导致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第11题,根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草毡层厚度约20~30厘米,阻止了大气与地表直接接触,减少了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使多年冻土区土壤温度相对稳定,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增加下渗,因此可以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本卷共2题,共5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注意要紧扣题干,一是需要“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二是需要回答“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根据材料可知,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读图可知,地形上:泰国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排水条件好,适合种植茶叶;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便,腌制酸茶可延长茶叶保存时间,增加食物种类。气候上:泰国地处东南亚,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有利于腌制酸茶,且食用酸茶可以清凉、提神,适合当地的气候。第(2)题,解答本题需要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思维线索如下:
第(3)题,在答题过程中注意题干的限定词,要从生产集中化对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两方面的有利影响作答。由材料可知,生产集中化是指“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统一种植,方便田间管理;统一加工,可以统一生产标准,保证茶叶质量;生产集中化,有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有利于茶叶及时加工,避免腐烂变质,减少损失;统一销售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第(4)题,注意题干关键信息“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从资源价值(资源的质量、地域组合、集群状况)、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如开发茶叶采摘、酸茶制作等旅游体验项目,把酸茶文化习俗与农耕文化、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加大酸茶品种的开发,提高酸茶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功效;以茶文化为主题打造“农耕部落”“茶小镇”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酸茶文化的知名度,使酸茶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实现产业兴、乡村兴、农业兴、百业兴。
[答案] (1)地形上:地处山地丘陵,排水条件好,利于种植茶叶;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腌制酸茶可延长茶叶保存时间,增加食物种类。气候上: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有利于腌制酸茶;食用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适合当地气候。
(2)泰国北部山地民族有腌制酸茶的习俗,主要市场是泰国北部及附近地区;红碎茶由新引进的茶树加工而成,主要市场是包括曼谷在内的泰国国内各地区。
(3)集中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方便田间管理;生产集中化有利于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统一生产标准,保证茶叶品质;可以减少生产中的物流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茶叶及时加工,避免腐烂变质,减少损失;统一销售,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泰北山区酸茶文化的调查,丰富酸茶文化内涵;开发茶叶采摘、制作酸茶等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酸茶文化的知名度;加强酸茶品种的开发,提高酸茶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功效。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导致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为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径流挟带的腐殖质。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高邮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湖区夏季高温多雨,入湖径流量大,挟带的腐殖质多,导致高邮湖外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高,内源类比例低。冬季降水少、气温低,入湖径流量小,导致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第(2)题,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主要从气温、降水、光照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图示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湖中生物生长、代谢旺盛,内源类有机物排放多。夏季是汛期,周边河流挟带大量外源类有机物进入湖泊。第(3)题,本题主要从夏、秋季节的气候因素对外源类有机物降解、有机物溶解度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注意题干关键词,从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进行分析。洪水期不泄洪时,大量的有机物在湖泊中富集,特别是外源类有机物多,导致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且水体平静,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泄洪时,大量有机物随水流流失,且水体扰动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导致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降低。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挟带的外源类有机物多,夏季泥沙快速沉积,之后底泥缓慢分解释放溶解性有机物;洪泽湖湖底高于周边地面,使得夏季湖水易流出,带走部分可溶性有机物;洪泽湖面积较其他湖泊大,可溶解有机物的容量高,使得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滞后;洪泽湖连接灌溉渠,夏季引水灌溉会使湖中溶解性有机物流失。
[答案] (1)冬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高;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低。
(2)夏季气温高,湖中生物生长、代谢旺盛,内源类有机物排放多;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夏季是汛期,周边河流挟带大量外源类有机物进入湖泊。
(3)夏季降水量大,湖面扰动强,不利于持续降解;秋季水温下降,有机物的溶解度降低。
(4)该湖区地处平原,地势平缓,不泄洪时,湖泊水体较为封闭,更新缓慢,溶解性有机物易富集,泄洪时水流较快,溶解性有机物易排泄,含量下降;不泄洪时,水体平静,更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内源溶解性有机物增加,泄洪时水体扰动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5)洪泽湖有淮河注入,地表径流带来的外源溶解性有机物需要缓慢的积累过程,在夏季仍然在积累;洪泽湖泥沙沉积多,夏季泥沙快速沉积,之后底泥缓慢分解释放溶解性有机物;洪泽湖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夏季湖水易流出带走部分可溶性有机物;洪泽湖面积较大,可溶解有机物的容量高,使得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缓慢,达到峰值时间滞后;洪泽湖连接灌溉渠,夏季引水灌溉使湖中溶解性有机物流失。
9/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