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一节化学公式 讲义--《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篇第一节化学公式 讲义--《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12:2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化学公式
知识板块 重要公式 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中心”: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在应用Vm=22.4 L·mol-1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1)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3)“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前提请记住公式:pV=nRT====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其质量(m)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M)之比,等于其密度(ρ)之比,即:==;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V)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n)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目(N)之比,即:==; (3)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不同气体的体积(V)之比与其密度(ρ)成反比,即:=; (4)同温下,同体积气体的压强(p)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n)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目(N)之比,即:== 该定律及推论只适用于气体。气体可以是不同气体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气体的比较,即气体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续表
知识板块 重要公式 注意事项
分压平衡常数(Kp) Kp计算的两种模板 模板1.根据“某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该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计算压强平衡常数 1根据“三段式”法计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2计算各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3根据分压计算公式求出各气体物质的分压,某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该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4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公式代入计算。例如,N2(g)+3H2(g) 2NH3(g),压强平衡常数表达式Kp=
模板2.直接根据分压计算压强平衡常数    N2(g)+3H2(g) 2NH3(g) p(始): p0 3p0 0 Δp: p 3p 2p p(平): p0-p 3p0-3p 2p Kp= (1)气体的分压p(B):相同温度下,当某组分气体B单独存在且具有与混合气体总体积相同的体积时,该气体B所具有的压强,称为气体B的分压强,简称气体B的分压。符号为p(B),单位为Pa或kPa或MPa。 (2)分压定律 ①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相同温度下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p(A)+p(B)+p(C)+p(D)+…=p; ②气体的分压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 ③某气体的分压p(B)与总压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x(B) 则: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体积分数=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转化率计算 反应: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达到平衡后,A的转化量为mx mol,容器容积为V L,则有以下关系:      mA(g)+nB(g) pC(g)+qD(g) 起始/mol a b 0 0 转化/mol mx nx px qx 平衡/mol a-mx b-nx px qx 对于反应物:n(平衡)=n(起始)-n(转化) 对于生成物:n(平衡)=n(起始)+n(转化) 则有:①K= ②c平(A)= mol·L-1 ③α(A)=×100%,α(A)∶α(B)=∶= ④φ(A)=×100% ⑤= ⑥混= g·L-1[其中M(A)、M(B)分别为A、B的摩尔质量] ⑦平衡时体系的平均摩尔质量: = g·mol-1 明确三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N2 + 3H22NH3 起始量 1 3 0 转化量 a b c 平衡量 1-a 3-b c ①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 ②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 ③各物质变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住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2.掌握四个公式 (1)反应物的转化率=×100%=×100%。 (2)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产率=×100%。 (3)平衡时混合物组分的百分含量=×100%。 (4)某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续表
知识板块 重要公式 注意事项
速率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1)K与k正、k逆的关系 对于反应:aA(g)+bB(g) pC(g)+qD(g), 有:v正=k正·ca(A)·cb(B)(k正为正反应速率常数) v逆=k逆·cp(C)·cq(D)(k逆为逆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此时:k正·ca(A)·cb(B)=k逆·cp(C)·cq(D) ==K,即:K= (2)Kp与k正、k逆的关系 以2NO2 N2O4为例, v正=k正·p2(NO2),v逆=k逆·p(N2O4)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此时:k正·p2(NO2)=k逆·p(N2O4) ==Kp,即:Kp= 1. 速率常数含义:反应速率常数(k)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皆为1 mol·L-1时的反应速率。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可用反应速率常数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2. 速率方程 (1)定义: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 (2)表达式:对于反应:aA(g)+bB(g) gG(g)+hH(g),则v正=k正·ca(A)·cb(B)(其中k正为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v逆=k逆·cg(G)·ch(H)(其中k逆为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如:反应2NO2(g) 2NO(g)+O2(g), v正=k正·c2(NO2),v逆=k逆·c2(NO)·c(O2)
晶胞参数 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6个参数来表示,包括晶胞的3组棱长a、b、c和3组棱相互间的夹角α、β、γ,即晶格特征参数,简称晶胞参数。 (1)晶胞参数的计算方法 (2)金属晶体中体心立方堆积、面心立方堆积中的几组计算公式(设棱长为a) ①面对角线长=a ②体对角线长=a ③体心立方堆积4r=a(r为原子半径) ④面心立方堆积4r=a(r为原子半径) ⑤刚性原子球体积V(球)=πr3(r为原子半径) (1)判断某种微粒周围等距且紧邻的微粒数目时,要注意运用三维想象法。如NaCl晶体中,Na+周围的Na+数目(Na+用“”表示): 每个面上有4个,共计12个。 (2)记住常见晶体如干冰、冰、金刚石、SiO2、石墨、CsCl、NaCl、K、Cu等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特点。当题中信息给出的某种晶胞空间结构与常见晶胞的空间结构相同时,可以直接套用该种结构
1/1第一节 化学公式
知识板块 重要公式 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中心”: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在应用Vm=22.4 L·mol-1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1)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3)“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前提请记住公式:pV=nRT====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其质量(m)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M)之比,等于其密度(ρ)之比,即:==;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V)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n)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目(N)之比,即:==; (3)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不同气体的体积(V)之比与其密度(ρ)成反比,即:=; (4)同温下,同体积气体的压强(p)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n)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目(N)之比,即:== 该定律及推论只适用于气体。气体可以是不同气体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气体的比较,即气体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分压平衡常数(Kp) Kp计算的两种模板 模板1.根据“某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该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计算压强平衡常数 1根据“三段式”法计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2计算各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3根据分压计算公式求出各气体物质的分压,某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该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4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公式代入计算。例如,N2(g)+3H2(g) 2NH3(g),压强平衡常数表达式Kp=
模板2.直接根据分压计算压强平衡常数    N2(g)+3H2(g) 2NH3(g) p(始): p0 3p0 0 Δp: p 3p 2p p(平): p0-p 3p0-3p 2p Kp= (1)气体的分压p(B):相同温度下,当某组分气体B单独存在且具有与混合气体总体积相同的体积时,该气体B所具有的压强,称为气体B的分压强,简称气体B的分压。符号为p(B),单位为Pa或kPa或MPa。 (2)分压定律 ①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相同温度下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p(A)+p(B)+p(C)+p(D)+…=p; ②气体的分压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 ③某气体的分压p(B)与总压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x(B) 则: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体积分数=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转化率计算 反应: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达到平衡后,A的转化量为mx mol,容器容积为V L,则有以下关系:    mA(g)+nB(g) pC(g)+qD(g) 起始/mol a b 0 0 转化/mol mx nx px qx 平衡/mol a-mx b-nx px qx 对于反应物:n(平衡)=n(起始)-n(转化) 对于生成物:n(平衡)=n(起始)+n(转化) 则有:①K= ②c平(A)= mol·L-1 ③α(A)=×100%,α(A)∶α(B)=∶= ④φ(A)=×100% ⑤= ⑥混= g·L-1[其中M(A)、M(B)分别为A、B的摩尔质量] ⑦平衡时体系的平均摩尔质量: = g·mol-1 1. 明确三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N2+3H22NH3 起始量 1 3 0 转化量 a b c 平衡量 1-a 3-b c ①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 ②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转化量。 ③各物质变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住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2.掌握四个公式 (1)反应物的转化率=×100%=×100%。 (2)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产率=×100%。 (3)平衡时混合物组分的百分含量=×100%。 (4)某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知识板块 重要公式 注意事项
速率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1)K与k正、k逆的关系 对于反应:aA(g)+bB(g) pC(g)+qD(g), 有:v正=k正·ca(A)·cb(B)(k正为正反应速率常数) v逆=k逆·cp(C)·cq(D)(k逆为逆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此时:k正·ca(A)·cb(B)=k逆·cp(C)·cq(D) ==K,即:K= (2)Kp与k正、k逆的关系 以2NO2 N2O4为例, v正=k正·p2(NO2),v逆=k逆·p(N2O4)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此时:k正·p2(NO2)=k逆·p(N2O4) ==Kp,即:Kp= 1. 速率常数含义:反应速率常数(k)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皆为1 mol·L-1时的反应速率。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可用反应速率常数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2. 速率方程 (1)定义: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 (2)表达式:对于反应:aA(g)+bB(g) gG(g)+hH(g),则v正=k正·ca(A)·cb(B)(其中k正为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v逆=k逆·cg(G)·ch(H)(其中k逆为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如:反应2NO2(g) 2NO(g)+O2(g), v正=k正·c2(NO2),v逆=k逆·c2(NO)·c(O2)
晶胞参数 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6个参数来表示,包括晶胞的3组棱长a、b、c和3组棱相互间的夹角α、β、γ,即晶格特征参数,简称晶胞参数。 (1)晶胞参数的计算方法 (2)金属晶体中体心立方堆积、面心立方堆积中的几组计算公式(设棱长为a) ①面对角线长=a ②体对角线长=a ③体心立方堆积4r=a(r为原子半径) ④面心立方堆积4r=a(r为原子半径) ⑤刚性原子球体积V(球)=πr3(r为原子半径) (1)判断某种微粒周围等距且紧邻的微粒数目时,要注意运用三维想象法。如NaCl晶体中,Na+周围的Na+数目(Na+用“”表示): 每个面上有4个,共计12个。 (2)记住常见晶体如干冰、冰、金刚石、SiO2、石墨、CsCl、NaCl、K、Cu等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特点。当题中信息给出的某种晶胞空间结构与常见晶胞的空间结构相同时,可以直接套用该种结构
5/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