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4张PPT)
第三编 世界史
第十二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第39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考情 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1.殖民体系的瓦解 2024·湖南卷·T16
2024·黑吉辽卷·T15
2.新兴国家的发展 2023·福建卷·T16
2023·山东卷·T14
2023·重庆卷·T15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16
学什么 助学教材 教考衔接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的民族独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2)概况:____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
(3)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1947
2.非洲的民族独立
(1)主要历程
国家或地区 主要概况
埃及 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____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6
国家或地区 主要概况
阿尔及利亚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 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______”;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1)古巴:1959年,以________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2)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非洲年
卡斯特罗
4.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________的致命打击。
殖民主义
(2)表现
战争期间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________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②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民族自决
战争结束后 ①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②英国首相丘吉尔虽然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③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__________》,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埃维昂协议
知识点二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亚洲: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发展__________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劳动密集型
(2)非洲: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3)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________,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民族工业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①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②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③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途径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________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国际资本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拉丁 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共同挑战
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②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概念阐释
自治领: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它是殖民地迈向独立的最后一步,除内政自治外,自治领还有自己的贸易政策,有限的自主外交政策,也有自己的军队,但英国政府才有宣战权。
教考衔接
1.印巴矛盾的由来
阅读《纲要(下)》P128插图“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左)和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真纳(右)”。思考:印度、巴基斯坦是如何建国的?印巴矛盾的由来是什么?
提示:建国:在二战使大英帝国国力衰落无法继续维持对英属印度殖民统治的前提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建立独立国家,自此,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宣告解体。由来:现代政治环境中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产生的一系列不可调和的政治、民族、宗教冲突所致。
2.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评价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基本不再作“不彻底”的评价,而是认为这些运动,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的改革等,都是从本国、本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出发,提出民族独立或民主改革的目标,并动员全国各阶层的力量参加运动,最终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独立国家,使这个世界更为丰富多彩。4
学术界为何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有这样的评价?
提示: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图解历史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概念阐释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教考衔接
3.独立后的新兴国家面临的问题
阅读《纲要(下)》P131插图“20世纪80年代,饥饿的非洲儿童”。分析该悲剧的成因。
提示: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独立前受西方殖民主义掠夺、独立后政权腐败等。
4.中非合作论坛
2000年10月1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
据此指出材料的主旨。
提示: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发展自己,共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图解历史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研什么 拓展教材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变化,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二战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世界性的反殖民统治的风暴中,许多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政治自由,建立了民族国家,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且重要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获取解读信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会议隆重举行,
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解读] 史料阐述了《联合国宪章》主张平等地尊重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表明亚非拉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的抗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万隆精神”提倡和平共处,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加强,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快速瓦解。
迁移知识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的伟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影响。
提示:(1)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衰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2)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史论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走向灭亡的加速器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 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苏联的鼓舞与支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联合国的 推动 联合国的非殖民地化活动是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有利因素
2 分析说明问题——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史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到1968年,非洲独立国家已增至41国。至此,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上被摧毁……1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赢得了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
——摘编自赵登明《简明中外通史》
[史料解读] 史料按时间顺序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非洲国家逐渐获得独立。
迁移知识 二战后,非洲大陆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斗争,最终摆脱了殖民统治。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提示:发展迅速;独立国家产生的时间比较集中;斗争方式多样;出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明显阶段性,宗主国的殖民统治瓦解有先后之分。
史论拓展 二战后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
③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④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
⑤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
影响 ①亚非拉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二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 探究论证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和问题
史料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得世界政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存在多种宗教信仰,且很复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国家在独立后民族关系变得紧张,这种情况在南亚、西亚和非洲都很突出。……形成大片的贫民窟。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史料解读] 史料从“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复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迁移知识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但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提示:主要成就: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新兴独立国家实现了联合,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存在的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人口增长过快,社会矛盾加深;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史论深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对策
挑 战 ①由于世界经济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
②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③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一体化存在风险,可能诱发一国的金融危机
④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对 策 ①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
②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③采取谨慎态度,有序开放金融市场,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
练什么 活用教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示例] (2024·湖南卷·T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
逻辑思维:
1.命题点:民族解放运动
(2024·黑吉辽卷·T15)如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
A [根据漫画内容可知,这是非洲人民把根植于非洲的欧美殖民者的“巢穴”给吹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积极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欧美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推翻殖民统治,没有体现种族歧视和民权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人民推翻欧美殖民统治,不是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其在非洲的冲突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地区的民族解放,并未体现“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排除D项。]
2.命题点:非洲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2023·福建卷·T16)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了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宣布国家主义理论,并更改国名,要求国民、城市改成非洲化、去殖民地化的名字,这体现出非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故选B项;刚果(金)采取去殖民地化、非洲化的措施,这是政府权力的表现,但并没有说明“扩大”,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冷战无关,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非洲殖民体系瓦解,排除D项。]
3.命题点:非洲新兴国家意欲联合
(2023·山东卷·T14)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推行泛非主义,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倡导非洲统一,主张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B项正确;“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的联合,并非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项;“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命题点:海湾地区产油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16)海湾地区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中激增,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它们的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产油国( )
A.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B.缺乏经济自主权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未建立协作组织
√
教材情境:《纲要(下)》P129: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1.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一直被英法资本霸占。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随即联合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军事入侵,美国把这次入侵看作是赢得阿拉伯世界支持的绝好机会,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侵略”。1957年3月,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斗争
B.美苏两国的共同出兵
C.埃及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D.英法两国实力的衰落
√
C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原因既有埃及国家实力的增强,也与国际上美苏等国的支持密不可分,C项正确;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时阿拉伯国家并没有进行联合斗争,美苏两国也没有共同出兵,排除A、B两项;“英法两国实力的衰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下)》P13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了《科学部门实践计划》(1982—1986年)。下表为该计划中重点发展的领域和重点行业。由此可知,韩国( )
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
技能密集型的轻工业技术 高档纤维、鞋和玩具等
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技术 造船、家用电器、汽车、机械等
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技术 半导体、电算机、生物化学、数控机床等
A.抓住了时代发展机遇
B.重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是新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时期,韩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行业,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使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韩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下)》P128学思之窗: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为什么伊斯梅对印度独立前的形势做这样的描述?
3.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这旨在强调( )
A.英国力量正在衰落 B.印度独立势在必行
C.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D.英国放弃殖民政策
√
B [材料“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描述的是当时印度独立已是必然,英国只能承认现实,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此时亚洲殖民体系尚未崩溃,排除C项;英国只是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并未放弃殖民政策,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下)》P132问题探究: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探讨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4.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亚洲、非洲获得独立的国家有越南、印度、朝鲜、苏丹、突尼斯、加纳等二十余国。这说明(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民族独立意识的产生
C.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
D.英法殖民统治的结束
√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亚非地区获得独立的国家有二十余国,结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史实可知,多个国家的独立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故选A项;早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民族独立意识便已产生,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亚非等国家独立过程的信息,不能得出“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的结论,排除C项;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此时英法殖民统治尚未结束,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西桂林押题卷)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发生的边界冲突有30起以上,其中中非1起,尼罗河谷1起,北非3起,南非4起,东非6起,西非冲突最多,共有8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成为冷战对峙的焦点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
C.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
D.《非战公约》的效力弱化
13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九)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迎来了大量的国家独立运动,许多原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争夺、领土争端等,非洲国家之间频繁发生边界冲突。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故选C项;冷战对峙的焦点在欧洲,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体现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而非导致内部的冲突,排除B项;《非战公约》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效力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边界冲突关系不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5·广东惠州调研)1970年,拉美21国通过《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将领海权由3—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公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反映出( )
A.新兴国家力量的壮大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先有拉美国家通过法律扩大领海主权范围,接着有非洲统一组织宣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最后联合国将拉美国家和非洲关于领海及经济发展的主张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体现出新兴独立民族国家通过团结的方式,壮大自身力量,影响了联合国立法,故选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还未建立,排除B项;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民族独立,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但材料强调的是独立后的拉美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发声,排除C项;材料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是南亚、西亚国家独立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独立(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地区 国名 独立或成立年份 殖民国家或宗主国
南亚 印度 1947年 英国
巴基斯坦 1947年 英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地区 国名 独立或成立年份 殖民国家或宗主国
西亚 叙利亚 1946年 法国
黎巴嫩 1946年 法国
约旦 1946年 法国
A.范围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
B.独立时间集中在二战前后
C.标志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力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1947年”“1946年”“英国”“法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南亚和西亚国家纷纷摆脱英国或法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这一时期的独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故选D项;表中只涉及南亚和西亚地区,无法得出“范围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表格可知,这些国家的独立时间集中在二战后,排除B项;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与表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1956年11月,联合国紧急会议以64票赞成,英法等5票反对,6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决议。11月6日,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表示欢迎联合国部队去“接替我们不得不肩负的责任”。据此可知( )
A.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
B.美苏在反殖民主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C.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是大势所趋
D.综合国力下降导致英法军事行动溃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在这一过程中,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1956年11月,联合国紧急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决议,这表明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的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反对,特别是美国的反对。据此可知,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苏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可知,宗主国并非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紧急会议通过了埃及停火决议,英法被迫接受,没有关于英法综合国力与军事行动关系的描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西、葡等西方殖民帝国纷纷走向瓦解。然而英国却维持了一个英联邦(下面是英联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的存在。这主要是基于( )
A.历史形成的移民因素
B.独立国家的强烈愿望
C.相互妥协的现实需求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C [对于英联邦成员国来说,英联邦之间有优惠的贸易措施,英联邦成员国国民可以移居英国。对于英国而言,英联邦是英国管理已经独立的国家的工具。英联邦的形成体现了英国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妥协,以此维持其全球影响力,故选C项;不是所有的英联邦成员国都有移民背景,如印度不属于移民国家,排除A项;英联邦的形成不是因为成员国强烈的独立愿望,而是它们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和英国达成了一种平衡,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江西五市九校高三联考)1960年,尼日尔从法国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并与法国签订了“移交权力”的协定,规定尼日尔政府须任用法国人担任政府私人行政助理和内阁总监,高薪聘请法国顾问任职政府关键部门,参与政府的重要决策。该协定( )
A.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为尼日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C.保留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D.延续了法国在尼日尔的统治政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日尔独立后,原宗主国法国在尼日尔政府内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尼日尔的内政外交,使得尼日尔政府无法真正独立决策,保留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故选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日尔虽然取得了独立,但其内政外交仍受法国制约,这是殖民主义的延续,与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尼日尔独立后,经济发展受到法国的控制,不能独立自主, 排除B项;尼日尔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机构,已经和殖民地时代完全由法国控制有所不同,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西非七国区域内的货币发行权仍属于1959年成立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在央行董事会中,法国代表与其他成员国代表的比例由原来的1∶1改为1∶2,但法国在特定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该协议的签订(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掀起了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
B.表达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
C.体现了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
D.动摇了殖民统治者的经济基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妥协,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表达了新独立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主权诉求,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非洲新独立国家的金融主权诉求,与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因果关系倒置,排除A项;题干中协议的签署是非洲七国努力争取和积极斗争的结果,对法国而言,则是无奈之举,所以不是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排除C项;题干所述动摇了法国在西非七国地区的金融统治基础,而不是其经济基础,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河北高三调研)从1970年第七届首脑会议开始,非洲统一组织改变了过去非洲民族运动领导人只能作为观察员列席的做法,而吸收他们同非洲已独立国家首脑一起讨论非洲问题,1972年第九届首脑会议还授权他们可以参加表决同其直接有关问题的决议。其做法( )
A.表明泛非运动的活跃
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体现了国际法的作用
D.促进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0年第七届首脑会议开始,非洲统一组织吸收非洲民族运动领导人同已独立国家首脑一起讨论非洲问题,后来还授权他们可以参加表决同其直接有关问题的决议,这有利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B项;泛非运动是一种争取非洲国家政治联合的运动,旨在把非洲人作为统一的整体联合起来,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争取非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材料所述做法不能表明泛非运动的活跃,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国际法无关,排除C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湖北宜荆高三测试)在获得民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至少有40个是通过非暴力方式取得独立的。他们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逐步移交政权,承认殖民地的独立地位。这一时期的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
A.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为指导思想
B.体现了民族独立意识的开始觉醒
C.反映了非洲民族经济的较快发展
D.得益于二战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材料表明二战后非洲国家大多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取得民族独立,说明非洲的民族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和阶级实力壮大,所以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独立,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山东济宁一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其大胆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当苏联……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受到英、法等国打击,但在苏联提出要干预后,美国立即向入侵国施压,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某种制衡,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故选C项;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但仅凭埃及的行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反应,助推埃及事件的解决,但不代表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有推动作用,其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侧面体现了当时霸权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的较量本身就不局限于欧洲范围,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成 员国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非洲成员国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0.4% 54.7% 55% 53.7% 51% 50%
据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非洲成员国数量从1961年的11个增加到1986年的51个,非洲国家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的占比也从1961年的44%逐渐上升到1986年的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大陆经历了大规模的去殖民化运动,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C项;1961—1986年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逐渐加强,但与材料现象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广东惠州调研)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 )
A.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可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不断加强,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故选C项;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但材料主旨是其对成员国的经济援助,不能说明其发展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未提及发达国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云南昆明三模)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材料说明拉美国家(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C.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D.摆脱了国际贸易依附地位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这一时期拉美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较高,部分拉美国家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说明拉美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故选C项;材料中只提及拉美国家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但是否“完整”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拉美各国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和构建自主工业体系,并未涉及国家之间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并未摆脱国际贸易依附地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
C.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D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通过改造和打击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并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这些措施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整合,产生多重积极效应,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并贯彻多元化的种族思想,而非单纯地建立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独立后社区组织的建设情况,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下表中所列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成立时间 名称
1963年 国际咖啡组织
1967年 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
1974年 香蕉出口国联盟
1974年 国际铝土协会
A.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
B.世界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国际分工
C.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初级产品的价格,先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生产领域已出现国际分工,排除B项;题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属于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并非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1994年,卢旺达曾发生约100万人惨遭屠戮的事件。这发生在讲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的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它与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将长期共同生活的胡图人和图西人定义为不同种族紧密相关。由此可知卢旺达( )
A.并没有实质上赢得独立
B.西方霸权主义导致内部纷争不断
C.自古以来存在种族对立
D.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时期,比利时殖民者基于外貌特征和社会地位,将卢旺达人划分为图西族和胡图族,并赋予了图西族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人为的种族划分加深了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敌对。在殖民统治结束后,这种种族身份的划分仍然影响着卢旺达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冲突和不稳定的根源,故选D项; 1962年,卢旺达获得独立,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指出种族对立是殖民主义划分的结果而非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共30分。
17.(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再加上1955年4月埃及排除干扰毅然参加了亚非会议,1956年5月又宣布同中国建交,7月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托、尼赫鲁举行发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不结盟运动的谈判,这一切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为此,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提供援助的承诺,英国亦紧随其后。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美国指使英、法同以色列频繁接触,共同达成了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面对西方的军事挑衅,埃及军民同仇敌忾,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11月6日下午,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英企图控制和颠覆埃及纳赛尔政府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埃及纳赛尔政府的举动。(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根据材料“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可知,纳赛尔政府积极推行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起义,废黜国王,1953年建立埃及共和国,且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是从欧洲至印度洋的最近航线,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及”“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可知,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根据材料“埃及军民同仇敌忾,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可知,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斗争的精神;根据材料“美、英……妄图控制埃及”“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可知,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击败西方侵略,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纳赛尔政府积极推行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分,任答3点即可)
(2)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同侵略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6分,任答3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湖南常德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极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其出现就一直是殖民者争夺的对象……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建成后被英国控制,埃及人民对英国殖民者深恶痛绝。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一批军人推翻埃及封建王朝,并于第二年建立了共和国,此时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都在英国和法国手中,埃及新政府要求驻守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国军队撤走,并于1956年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这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遭到了英法的拒绝。此外,以色列也一直把埃及视为直接威胁。于是,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出动军队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陆。纳赛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日渐高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英国立即停火,1956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以压倒性优势得以通过……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联公开支持埃及政府,并主张与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印度总理尼赫鲁……强调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埃及军民的坚决抗击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次年3月撤军。
——摘编自《世界历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简评苏伊士运河危机解决的影响。(9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分别从材料中涉及的美国、苏联、阿拉伯国家、发展中国家等政治力量说明其态度和原因。第(2)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相关内容从国际背景、美苏动机、多极化趋势等方面加以说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美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称霸全球。
苏联: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保国家安全。
联合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阿拉伯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独立自主。
发展中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或维护民族独立。(态度1分,原因2分,任意选择3种政治力量作答得9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示例: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出现在冷战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间的博弈。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使它们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而美苏两国借机排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开始趁机“填补真空”,走上了中东角逐场的前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力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遥遥无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的埃及人民的胜利不仅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世界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9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