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4张PPT)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通史架构抓融会 精准备考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历史纲要包括: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包括: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针对新教材的编排和新高考的命题趋向,将《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和选择性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融会,立足于通史引领下的单元高效总复习,科学地将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和高考应试融为一体,使历史整体发展的时序性更强,结构设计更合理。让一轮复习更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精准备考有章可循,能力提升立竿见影。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先秦至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时空定位线索化
阶段特征纲目化
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秦汉时期(前221—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1.政治上:中华文明从八方雄起到家国同构;国家治理从争霸变革到天下一统。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渔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着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统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文化灿烂从商周多彩到秦汉特色。
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
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疆域,加强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
一统局面的出现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发展。
3.了解秦朝建立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情 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1.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4·黑吉辽卷·T1 2024·湖北卷·T1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4
2024·1月浙江卷·T1 2024·江苏卷·T1 2024·甘肃卷·T1
2023·山东卷·T1 2023·湖南卷·T1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1
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1
考情 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4·湖南卷·T1 2023·广东卷·T1
2023·辽宁卷·T1
3.早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 2024·山东卷·T1 2023·湖北卷·T1
2023·海南卷·T1
学什么 助学教材 教考衔接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1.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劳动工具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
打制
磨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社会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 大量使用____(彩陶、黑陶);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南方稻、北方粟);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选必2·P3]
代表性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黄河中游地区的________和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________
群居
用火
陶器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2.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 社会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半穴居房址:华夏第一村[选必2·P56]
阶段 特征
父系氏族社会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贫富分化
私有制
3.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1)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和____,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____和畜牧出现。
①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
②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渔猎
农耕
(3)手工业
纺织业 ①约3万年前,________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陶瓷业 ①人们最初用_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冶金业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山顶洞人
泥条盘筑
知识点二 早期国家的文明
1.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阶段 国家形态雏形
组织形式 部落联盟
表现 ①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________开始
②黄帝居于五帝之首,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③尧、舜通过“____”传承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④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皇五帝
禅让
阶段 国家正式形成
组织形式 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
表现 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②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夏王,实行王位______;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
官;地方上,实行直接或间接统治
世袭制
阶段 国家形态雏形 国家正式形成
意义 部落联盟为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家形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时期
商朝 西周
建立王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建立了商朝,后定都于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制度创新 实行________,扩大了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内外服制
商朝 西周
经济成就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传承 殷墟出土的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青铜文化日趋成熟
灭亡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
井田制
甲骨文
3.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
夏、商、西周的地位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表现 夏朝 ____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世袭
表现 西周 内容 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
按照宗法制,实行______继承制
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原始民 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天子
嫡长子
4.商周的社会经济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课,选择性必修2·第4、7、10课]
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农具极少
土地 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夫集体耕作
青铜
井田制
手工业 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
商业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即“________”。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
②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青铜铸造
工商食官
5.城市与民居
(1)城市
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____位于城市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宗庙
(2)中国古代民居
①远古:巢居和____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________和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________结构。
穴居
等级观念
木构抬梁
概念阐释
文化遗存: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又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一般分为遗物、遗迹、遗址和由相关文化遗存构成的考古学文化。
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形成,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活动。联盟加强了各部落间的联系,并为国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教考衔接
1.探究古人类文化遗址
阅读《纲要(上)》P2、P3“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别指出其遗址分布呈现的特点。
提示:前者:分布较广,主要沿黄河、长江分布。后者: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文明为核心。
2.“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 000至2 000年左右。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
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食物来源和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
提示: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食物来源多样且稳定,定居成为可能,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出现;权贵阶层和公共权力出现,阶级产生,为早期国家产生奠定基础。
图解历史
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
概念阐释
早期国家:泛指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具有较完整的国家结构和形态之前的人类政治组织形态。早期国家的政治形态不成熟,虽具有权力集中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出完善的国家行政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祭司等神权系统。夏、商、西周属于中国早期国家时期。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百工和官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称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考衔接
3.商朝盛行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
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4.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摘自《纲要(上)》P7]
据此指出,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提示:方式:井田制。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5.西周治国思想的特点
《尚书·酒诰》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摘自《纲要(上)》P8]
材料反映西周治国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早期中华文明拥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绵长的历史记忆。早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多支”文化系统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东方模式等多种子模式,最终演化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一体”文化格局。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为华夏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研什么 拓展教材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1 获取解读信息——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料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史料解读] 考古学者在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
迁移知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辐射,促进了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提示:多源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呈现出多源性。
统一性: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地区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被周边地区影响,各地区文明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史论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性 ①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②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③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①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
②从核心区域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源远流长 ①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②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③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④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2 分析说明问题——中国石器时代居住形式的变化
史料
[史料解读] 史料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石器时代居住形式的变化,从图1的洞穴、图2的半地穴到图3、图4的房屋,有表层信息,也有隐性信息。
迁移知识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村落
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石器时代居住形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提示:变化: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变化;逐渐适应了农耕定居生活的需要。原因:农业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原始人类生活的需要。
史论拓展 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
实物 史料 ①考古发现的人类遗存的实物资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②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挖掘的发展,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
神话 传说 ①它是夹杂着个人想象的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②这些传说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史实,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
古籍 记载 ①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
②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主观目的,其记载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科学 技术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
②科技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
中国早期国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中国早期国家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思想上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1 获取解读信息——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 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
[史料解读] ①从姜寨聚落遗址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反映了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变化。②从姜寨聚落遗址随葬品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私有制尚未产生;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可知已出现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迁移知识 姜寨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回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史论形成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的特点
(1)国家管理制度与机构逐渐完善。商王、周王成为最高统治者,国家管理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逐渐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对地方管理逐渐加强。
(2)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神权思想、原始民主遗存思想影响商周政治统治,商王、周王尚未建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
2 分析说明问题——西周的城市营建
史料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史料解读] 史料从国野有别、都城建设形成规制、城市营建标准模式等方面反映了西周的城市建造及规划情况。
迁移知识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种功能。
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周都城建造的特点。
提示:西周的城市营建与分封制有关;国野有别,均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建筑体现家国同治;都城建设形成规制。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传统民居的特点
(1)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
(2)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3)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4)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
3 探究论证观点——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史料 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
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史料解读] 史料首先比较了商朝和周朝在“授土”“授民”方面的差异,然后指出商、周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周朝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迁移知识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序列,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补充。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论证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提示:周人对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史论深化 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商汤德政:商汤以仁德治国,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
(2)周代天命观: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刑”。周代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3)血缘伦理:西周宗法文化,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儒家重血缘伦理的社会渊源。
(4)尊崇礼制: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制度渊源。
[示例] (2024·甘肃卷·T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练什么 活用教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
逻辑思维:
1.命题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024·黑吉辽卷·T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
D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由此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
2.命题点:毛家坪遗址的史学研究
(2024·江苏卷·T1)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
B [材料中的学者根据毛家坪遗址发现的“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以及《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得出“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的结论,据此可知,该学者将考古发掘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在探究历史时重视史料间的联系,B项正确;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西周到战国时期的秦人已经处于阶级社会阶段,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并非强调实物史料更具价值,排除D项。]
3.命题点: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
D [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可知,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据此可知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
4.命题点:早期文明的特征
(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1)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 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
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
√
5.命题点:早期文明的商业发展
(2024·山东卷·T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
D [天然贝类最早主要用途是装饰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承担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贝类和经过人类加工的贝用品,成为早期货币。早期货币的出现,反映出商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故选D项;陶釜、蚌器、骨角器等物品主要反映了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具;指环、牙器、臂玉环等物品更多属于装饰品或工艺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和文化;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物品主要反映了古代的农业生产和工具使用情况,A、B、C三项均与商业的发展程度关系不大,排除。]
6.命题点:农业工具的发展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1)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
教材情境:《纲要(上)》P3: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选必2》P4: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1.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但是,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该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 )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
B.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
D.产品交换推动贫富分化的出现
√
B [材料中提到稻、粟作物的种植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且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到晚期基本形成,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粮食品种并非完全局限于南稻北粟的传统布局,而是呈现出南北交流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重点强调稻粟种植的混作区以及交流情况,而非最早培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排除C项;贫富分化现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材料时间是整个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6: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选必1》P3: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2.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
( )
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强化了统治者专制统治
D.构建起和谐的祭祀体系
√
B [根据材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可知,这反映的是周代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嫡庶关系,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周代宗法制走向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并没有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排除A项;周代并未形成专制统治,排除C项;祭祀体系是指一系列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制度、仪式、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宗法制并不等同于祭祀体系,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5学习聚焦: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3.甲骨文的发现使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这说明商代( )
A.宗法观念已有所发展 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
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 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嫡”“庶”与宗法制关系密切,因此材料信息说明商代宗法观念已经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排除B项;夏朝就已经出现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商代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6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选必1》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4.商代外服诸侯的“职”,如侯——“为王斥侯”、甸——“治田入谷”、男——“任王事”、卫——“为王捍卫”,诸称主要类于服事的“职”称。西周时期,在此类称呼的基础上形成“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等由内至外排列层次为王畿、诸夏、夷狄的制度。这一发展反映出西周( )
A.借助政治地理区划强化统治秩序
B.继承了商遗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
C.有效拓展诸侯对周王的义务范畴
D.形成了共同血缘关系的国家共同体
√
A [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内外服制中,外服诸侯等职位的名称凸显了对商王负有的不同服事义务,西周继承了商代外服制并进一步发展,以政治地理区划方式贯彻和表现尊卑、亲疏、内外、远近等等级制原则,并据此规定诸侯臣服者对天子的不同服事义务,凸显了等级制观念,有利于强化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西周继承并发展了商代外服制诸侯的“职”的称呼,不是继承商遗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一发展有助于强化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并没有拓展义务范畴,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不一定与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烟台二模)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多万平方米、外郭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
13
课时分层作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5
16
17
18
14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
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三重结构和堤坝系统是个艰难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规划、协调、执行和管理,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故选A项。]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5·四川适应性考试)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对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竖穴土坑墓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号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计14件。下列与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广东东莞三模)1959年,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发掘出74座墓葬。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多者达58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每个墓中的随葬品组成情况也不一样,有以石器为主的,有以陶器为主的,还有以骨器为主的。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已经出现阶级差异 B.财产私有广泛存在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可知,大溪遗址中,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有多有少,有好有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差异,A项正确;“广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早期国家形态出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图为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B.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书扁壶上的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确实是早期书写的记录,它表明了中国在很早就有了书写形式。这一点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时间有关,能够证明中华文化起源较早,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湖南永州三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
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
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可知,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且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和定居的村落,且农业工具和炭化稻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农耕生活,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才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并未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化起源广泛,且具有一定共性和联系,材料并未体现距今10 000多年的两处遗址出现了联系,且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未从多元走向一体,排除B项;湖南和浙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材料没有明确的对比信息,不能得出“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的结论,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福建福州八县模拟)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活器皿品种丰富。学者们往往将出土的陶器作为一个遗址乃至一类考古文化的代表,如半坡彩陶、龙山黑陶(“蛋壳陶”)等。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 )
A.诱发了社会贫富分化
B.以种植业兴起为前提
C.得益于游牧转向定居
D.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材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陶器,生活器皿品种丰富,但陶器的种类差异较大,如彩陶、黑陶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的特点,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河南平许济洛模拟)下表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 5 000年 有面积290多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 4 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D.政权神权不断分离
√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 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外城”“宫殿”“宫殿建筑”“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些文化遗存,宫殿、外城、大型礼制建筑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反映出当时中国大地邦国林立,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5·广东深圳月考)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青铜器已超过20 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代表,为研究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填补历史空白,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青铜器在造型、纹饰、铸造技术上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故选D项;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地区和文化的发展,但材料仅涉及个别青铜器皿,没有明确其他青铜器的表述和分布情况,故“进入青铜时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分封制度的重要证据,但研究分封制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故“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广西高三模拟)考古发现,从大约5 700年前开始,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等遗址的村落群中出现了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还有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由此可知,中心聚落的出现( )
A.表明早期国家已初具雏形
B.说明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凸显史前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可知,在中心聚落中出现与普通民众不同的特权阶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建造工艺和理念非常成熟的、距今5 100年至4 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
A.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B.进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
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可知,湖北屈家岭遗址出现了水利系统,而且存在史前稻田,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农业领域有所发展,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的特征,故选C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的结论,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在中华大地上,多个史前文化遗址都发现了与水利相关的遗迹,因此不能断定这是最早的尝试,排除B项;材料中仅仅反映了水利及农业的发展,不能由此推出该地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湖南邵阳一模)在大汶口坟墓中出现了半坡所没有的少量男女合葬。在这类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女子却在其左侧边,陪葬品也多置于男性一侧;在更晚出现的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向男性,屈肢侧卧于其左侧。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中心从女性向男性转移
B.氏族成员地位从平等变成不平等
C.社会财富由公有转变成私有
D.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题干提及大汶口坟墓的男女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墓葬中的女性或在“其左侧边”,或“侧向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故选A项;“从平等变成不平等”不符合时空,在父系氏族社会刚出现时就已经出现不平等,排除B项;“由公有转变成私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不符合时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汤放(放逐)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可知,商汤灭夏后,在诸侯中威望提升,进而通过征伐“不义”诸侯,使“天下咸悦”,商朝统治得以强化,从而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王对王畿之外的四方边地实行间接统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福建泉州模拟)商朝末年,商王广泛开展赐贝活动,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史载“甲寅,子(族长)赏小子(分支族长)省(人名)贝五朋,省扬君赏”。这旨在( )
A.完善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维系政治秩序 D.推动经济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可知,商王通过赐贝活动,加强了对臣下或宗嗣的控制,这旨在维系政治秩序,故选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目的,不是经济目的,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河北邯郸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
( )
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C [根据材料“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及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青铜器的分布范围、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鲜明特点,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些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
A.已建成全国交通网 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对王畿地区的宫庙进行管理,还对王畿之外的诸侯进行巡视,这种管理方式虽与秦朝的中央集权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具有早期国家特征,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5·广东佛山摸底)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可知( )
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
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
A [根据材料可知,夏代依据木星纪年称“一年”为“一岁”,商代推崇“年”的观念并使其逐渐固定,这些都反映出年俗的形成在夏商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蕴含着先秦文化因子,故选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夏商时期对“年”的认知和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表明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历的影响,而不是律历制定过程中神权的相关影响和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关于“年”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非农耕技术水平的高超,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王权之上,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的色彩。迄今为止,殷墟所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都是商人占卜鬼神的结果。在商代社会生活中,无一事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商族曾与彭、韦等众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多方国结成联盟,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各方国与担任方国联盟军事首领的商族各司其职,以实现方国联盟内部权力的均衡分配,维持联盟政体的存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代,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人们对卜筮绝对尊重,“各非敢违卜”。
——摘编自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
——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周人建国后,对殷人的神权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周武王在《泰誓》中对殷纣王的天命观作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周人看来,人们无论如何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上天总是不可能完全顺从民众愿望的,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利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西周晚期以来,随着天神威信的下降,人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对天由怀疑到指责,由指责到诅咒。尤其在春秋时期,虽然仍有不少重神事而轻人事的现象,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如晋国的叔向和子产都是这样的人物,“民”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置于天道与神权之上。
——摘编自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
演变与天人合一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代神权政治观念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商代神权政治观念的改造并分析其改造的意义。(10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可知,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根据材料一“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可知,专制王权尚未确立;根据材料一“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和所学知识可知,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认为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可知,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根据材料二“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利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可知,打破神权高度集中,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根据材料二“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可知,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专制王权尚未确立;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4分,答出2点即可)
(2)改造: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打破神权高度集中的局面,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6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为春秋战国时期朴素民本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破了神权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周人礼乐文化的出现和礼乐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进步。(4分,答出2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通过十数年对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治理,使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大禹堪称中国古代圣王的典范,所以“禹劳天下,而死为社”,成为古代社会的社稷之神、国家之神,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册封与祭祀。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在主要的江河湖畔,尤其是黄河、京杭运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禹王庙宇。明清时期,湖北、湖南两省商人往往在异地修建禹王宫,作为商业会馆,用以贸易交流、祭祀神灵、联络乡情,增强本省商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大禹已成为华夏民族坚忍卓绝、勤恳不息、尊重自然、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中
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大禹崇拜”,自拟一个具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根据材料“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可以总结观点为“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陈词,言之有理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示例:
观点: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2分)
说明:大禹作为中国古代治水英雄,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大禹崇拜逐渐形成并受到政府的重视。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大禹作为中国古代圣王,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精神,建功立业的政治成就,都符合儒家传统的圣王标准。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建立,大禹崇拜有助于加强政治正统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和政治凝聚力,故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大禹的祭祀。(4分)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开发,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使得大禹崇拜带有利于农耕、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等思想寄托,所以大禹崇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4分)
综上所述,古代信仰文化的形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