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二编 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5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第二编 第五单元 单元提升5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探索
单元提升5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
微课题1 时代主题——晚清时期救亡图存下的抗争与探索
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国家面临生死危难时发起挽救国家的行动。在近代中国,从晚清开始,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救亡运动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再发展到维新派“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逐渐增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晚清时期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表现及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1)变局之表现
(2)社会各阶层之应对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
(1)斗争阶层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等。
(2)救亡道路多样性。包括旧式农民起义、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
(3)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4)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5)大多以失败告终。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
3.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4.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1.(2024·安徽安庆三模)徐继畬认为,西方诸国富强的原因在于工商立国制度。他对西方民主制度予以特殊关注,评价美国制度“创古今未有之局”,还详细介绍了西方文教制度。材料反映其思想的特点是(  )
A.托古改制      B.通古今之变
C.中体西用   D.开眼看世界

D [根据材料“西方诸国……工商立国……文教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以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故选D项;托古改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通古今之变”的思想特点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这与材料关注西方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特点,排除C项。]
2.(2024·广东广州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B [材料“人心激愤久矣……赢粮景从”反映的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说明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民间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抗意识,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国人对列强的态度,没有体现列强侵华的手段及其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可知,列强侵略激起了国人的反帝要求,即“灭洋”,没有体现“扶清”,排除D项。]
3.(2024·湖北十堰高三调研)1903年1月,湖北留日同乡会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有人对其评价:“一篇一章,一行一句,无不补国人公德之缺点,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事实助其感情,文辞增其美德,实足养成中国将来之国民。”由此可见,该刊物创办的主要意图是(  )
A.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唤醒国民实现救亡图存
C.培育留学生的爱国精神
D.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根据材料“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刊物创办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所以该刊物以宣传西方科学思想和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为基本出发点,意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实现救亡图存,故选B项。]
4.(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9年,山东省滨州学务公所编写的《劝学歌》。
当今停止科举,遍立各项学堂。初等实为基础,学科部有定章。
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亦详。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身躯坚强。
五年照章毕业,学问书算优长。纵然不愿仕进,仅足持家营商。
若是求取功名,宜入高等学房。资格不求甚高,但能作文数行。
愿入即速来入,无须观望彷徨。监督教员学董,翘起学务改良。
平日谆谆告诫,煞费无限周章。谕令努力为学,不必修饰服装。
休染下流恶习,举动有乖义方。书物均须爱惜,切勿任意毁伤。
堂长教习勤谨,常戒请假抛荒。四年学成毕业,得奖声显名扬。
我今还有数语,奉告五路四乡。但愿学生父兄,临行谆嘱勿忘。
务令循规蹈矩,莫教习气嚣张。学校家庭兼育,行看材储栋梁。
凡我州人子弟,勿负劝勉周详。
——据《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20期)
结合所学知识,以“《劝学歌》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所给的《劝学歌》,明确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设问“《劝学歌》赏析”来分析答题思路。由于以“赏析”为题,所以要从《劝学歌》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来思考作答,需要从其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和特点、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的重要价值等角度依次分析。从背景上看,由于材料的出处是“1909年”的“《直隶教育官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挽救危机。从其内容上看,《劝学歌》涉及课程
设置、学堂章程和规范、培养目标以及将来学成的去向等内容;且其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传播。从其作用和意义讲,其传播有利于劝导及鼓励乡民入学,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从其价值看,《劝学歌》为研究晚清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同时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根据所设想的思路,组织语言,逐一将各项内容表述出来,要注意做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劝学歌》赏析
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新思想得到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挽救危机。(2分)
《劝学歌》反映了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中西结合;学堂规章健全,注重家校共育,重视行为规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劝学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传播。(4分)
《劝学歌》的传播有利于劝导及鼓励乡民入学,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4分)
《劝学歌》为研究晚清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同时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2分)
微课题2 欧风美雨——晚清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启与发展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晚清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启
(1)近代化的主要层面
①经济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
②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思想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④社会生活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信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缠足等陋习逐渐革除。
(2)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①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观念,以经济工业化为核心的近代化在中国缓慢起步。
②表现
经济领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此基础上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产生并发展,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领域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想领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改良维新”等思想登场,但遭到顽固势力反对,新旧观念冲突体现了时代印记
文化领域 新旧并存、土洋结合成为主要特色
2.晚清经济近代化的实践与艰难转型
(1)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洋务运动等的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现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
(3)经济政策的变化:商业思想由“重农轻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商品结构的变化: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成为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5)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6)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舍儒经商,投身实业。
3.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概述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中国的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1.(2024·广东高三综合能力检测)魏源在1842年撰写的《海国图志》中,牵强地以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为依据,论证外国人所说的亚欧非三洲应为一洲,即典籍中所说的“南赡部洲”,然后又论证“南赡部洲”为诸洲之冠,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人主”。魏源的做法意在
(  )
A.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
B.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
C.论证器物变革合理性
D.提出近代主权国家观念

B [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已经失败,而魏源却还是在撰写的《海国图志》中,牵强地以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为依据,论证中国当为“南赡部洲”(欧亚非三洲)的“东方人主”,这明显是在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故选B项。]
2.(2024·山东潍坊二模)1894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长江大海往来运货约计每年二百万,统计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华商便宜之数尚不在内。然则今之时势商务能不讲求欤?所盼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  )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C.制度变革的紧迫性
D.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B [《申报》认为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中国之利少入洋船,但中国仍处于不利地位,希望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求富强国的重要性,故选B项。]
3.1904年,清政府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备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实由小学堂字母拼音始。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此举意在(  )
A.改革教育塑造国家观念
B.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
C.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
D.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

A [根据材料“同国之人,其情易洽……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可知,清政府以官音统一天下语言,让各省学堂教员用官音讲解科学,这主要是为了通过统一语言来促进国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塑造国家观念,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统一语言的目的是增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是1905年,并且科举是选官制度,这与学校授课用统一语言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语言的统一,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1872年,轮船招商局经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批准,于上海设局招集商股成立。此前,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垄断着中国近海和长江航运,它联合英商,对招商局展开压价竞争,招商局依靠清政府漕运、借款等补助,在压价竞争中生存下来。1876年春,旗昌准备出售产业,12月,招商局唐廷枢、盛宣怀、徐润向两江总督沈葆桢详细禀述购并旗昌的利弊,并请求拨借官款支持。沈葆桢对借官款之请
“毅然许之”。1877年3月,旗昌产业正式换旗过户,转归招商局所有。购并旗昌产业以后,招商局无论航轮艘数、航轮吨位和运费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加上从旗昌接收下来的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更大大充实了招商局的实力,这就为该局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姜铎《略论招商局历史上的三次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点拨] 材料阐述了近代轮船招商局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得以生存和发展,轮船招商局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的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依据材料选取论题,再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答案] 示例:
论题: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
论述: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采用西方的股份制经营方式。它从事内河和近海航运,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后来,在它的影响下,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它利用近代航运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航运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可见,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0分)
微课题3 曙光初现——民国初年实业救国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它为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1.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变迁
(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
(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推动作用。
(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近代商品流动中的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文化 ①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③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在日本形成
“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
服饰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②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 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1.(2024·重庆三模)状元实业家张謇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1895年在家乡创办的棉纱厂名为“大生”,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卢作孚以“振兴实业,以纾民困”为志,1925年发起成立轮船公司时,特以“民生”为名。这反映出(  )
A.近代工业扩展到内地
B.实业救国得到广泛支持
C.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D.爱国实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D [根据题干“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以‘振兴实业,以纾民困’为志”可知,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棉纱厂取名为“大生”、卢作孚成立轮船公司以“民生”为名等行为彰显他们振兴实业、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选D项。]
2.(2024·湖北武汉调研)1861年汉口开埠后,商贸发展速度加快。两湖茶商在与外商交易时,因不通外国语言文字依赖“子占”(即洋行买办),以至于商情隔阂。张之洞督鄂时期,倡办商科学堂,派遣人员出洋学习商学或考察学务和商业,开办《湖北商务报》,购买、翻译和储备西方商学书籍等。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启蒙民众思想    B.推动中西交流
C.践行实业救国   D.缓和社会矛盾

B [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举措包括倡办商科学堂,派遣人员出洋学习商学或考察学务和商业,开办《湖北商务报》,购买、翻译和储备西方商学书籍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商人与外商交流的能力,减少因语言和知识隔阂而产生的商情障碍。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中西交流,故选B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商贸发展,并不是面向大众进行思想宣传,并不能启蒙民众思想,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想是在19世纪末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张之洞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并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万国”或“天下万国”逐渐代替“天下”成为时人认知和概指世界大局的主要用语。进入20世纪后,“世界”和“全球”开始逐步取代“万国”和“五(大)洲”,成为国人描述全球事务的首选术语。描述外部世界词语的不同,体现出
(  )
A.全球联系的出现    B.华夷观念的遗存
C.外交活动的频繁   D.西风东渐的历程

D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到“进入20世纪后”,随着列强侵略的逐步加深,西方文明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中西方交流不断加深,导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步发生变化,所以描述外部世界的词语有了不同,这是西风东渐历程的反映,故选D项;全球联系的出现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球”“世界”的描述已经不带有华夷观念了,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国人对外部世界描述词语的变化,外交活动与国人的这种变化关联度不大,排除C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面对列强的战争侵略,张謇1879年就认为:“中国大患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中国要不受侵略,最根本的是要真正自强,要做实事,自强要落到实处。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惨败,这使张謇深深遗憾;《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主权严重丧失,更使张謇深受刺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该怎
么办?当时,“设厂自救”的呼声很高。办厂,与列强争利权,这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摘编自王敦琴《张謇“父教育而
母实业”之内蕴及其当代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设厂自救”的原因,并概括张謇“设厂自救”的举措。(10分)
[点拨] 材料分两个层次,阐述了面对列强的战争侵略,张謇主张“要做实事,自强要落到实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后,张謇主张设厂自救,与列强争利权,体现了近代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社会担当精神。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设厂自救”的举措。
[答案] 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与列强争利权。(6分)
举措: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4分)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