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二编 第五单元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第二编 第五单元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4张PPT)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探索
第15讲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考情 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1.辛亥革命 2024·广东卷·T8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9
2.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4·黑吉辽卷·T7 
2023·全国甲卷·T29  2023·全国新课标卷·T29
学什么 助学教材 教考衔接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进程
①“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2)影响
①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的设立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
(1)组织上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2)思想上
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
②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____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民主义
秋瑾
黄花岗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________发展成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________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__________,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____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
广东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____政体就此产生。
共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关于 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
关于 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____、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全体国民
言论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关于政体 国家 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 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
3.南京临时政府的选官制度与货币政策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7、15课]
选官制度 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草案。此时的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 延续清朝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4.近代大学的设立
[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1)北京大学:其前身__________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其改名为“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________,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京师大学堂
清华学堂
5.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____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宣告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__________,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英国
清帝逊位诏书
临时大总统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影响
政治层面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层面 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
2.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________、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革命纲领
概念阐释
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民主共和制:近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主要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教考衔接
1.清末新政
萧功秦在《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说道:“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
概念阐释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18世纪初始于英国。内阁制与议会制相适应。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总统必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举行改选,以决定原内阁的去留。
教考衔接
2.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由此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3.辛亥革命与“光荣革命”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的哪一方面?
提示: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4.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材料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作者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
图解历史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
研什么 拓展教材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拉开了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 获取解读信息——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小人物 大事变
史料 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在这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中,武昌能成为首义之区绝不是偶然的。除了某些客观条件以外,湖北革命党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其中不少人原是知识分子)长期投身新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艰苦的革命宣传。起义前夕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兵
士达五千余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之众多的革命的同情者。在原定起事当夜,起义指挥机关被破获而他们义无反顾地坚决采取行动。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巨大历史功勋,永垂千古。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史料解读] 史料关键信息:“某些客观条件”“艰苦的革命宣传”“革命团体”“革命的同情者”等。
迁移知识 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
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为什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能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
提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湖北新军的鼓动;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加速了社会变革。
史论形成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壮大。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④军事基础:中国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运动高涨。
(2)偶然性
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2 分析说明问题——预备立宪运动
史料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战胜俄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同年,慈禧诏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政治。一年之后,五大臣考察归来,建议清政府进行“立宪”,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1906年9月,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明确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舆论哗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灭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史料解读] 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清政府震动很大,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立宪”。清末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表明预备立宪仍坚持皇权至上。
迁移知识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政府立宪的特点。
提示:深受日俄战争外部因素的影响;以挽救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以强化咋为核心;具有明显的欺骗性。
史论拓展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制度
(1)君主立宪制的提出与实践
①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愿望破产。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发展历程
①20世纪初开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但终因袁世凯的上台而失败。
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即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③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3 探究论证观点——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史料 辛亥革命只止于辛亥革命,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好的结果发生,也绝不会有比辛亥革命更坏的结果发生。这句话是怎么讲的呢?就是当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王朝”,至于推翻清王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清王朝以后的事,他们则无意过问。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不是没有将清王朝推翻,也不是会发生推翻清王朝以外的好的结果。
——摘编自徐天一《今日之革命与革命者》(1928年)
[史料解读] 首先,阅读史料,提取史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如由史料“辛亥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王朝推翻了”得出观点。其次,表明对观点的态度,同意或者反对,然后阐述同意或者反对的理由。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迁移知识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探究:评析史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史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提示:示例:
观点:辛亥革命不彻底,仅推翻了清政府。
评析:我认同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操纵着清政府,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已被证明走不通。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成功地完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推翻清政府。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却没能将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真正付诸实践。由于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农民的土地问题
没有解决,革命未能得到广泛认同,革命中所依靠的政党和新军并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结论:辛亥革命只是一场成功的“民族革命”,并未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这是由其指导纲领、社会基础的局限性以及强大的革命对象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史论深化 辛亥革命的成败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
失败 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短暂的春天 封建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      ↓      ↓
“一个未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两个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练什么 活用教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示例] (2024·广东卷·T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逻辑思维:
1.命题点:清末新军的来源构成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 (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
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主要是国内学生和士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留学生也占一定比例,他们可能受到西方政治理念的影响。新军的这种构成特点,使得它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革命党人或支持者,从而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故选D项。]
2.命题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024·黑吉辽卷·T7)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A [材料漫画反映了从前的农工商界犹如沉睡的猛兽,没有觉醒,现在的农工商界像刚刚觉醒的猛兽,到将来的农工商界会抖擞精神,屹立于世,表现出固有的强大能力,漫画以沉睡的猛兽为例,反映了国人振兴经济以救国强国的愿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A项正确;当时一战尚未爆发,排除B项;漫画的主体是中国农工商界,并非强调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项;刊登在《图画日报》上的漫画表达了部分国人的愿望,并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意图,排除D项。]
3.命题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绅商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2023·全国甲卷·T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 [根据材料信息“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绅商”作为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绅商作为从传统商人演化而来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性,又对旧势力存在妥协,即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
4.命题点:清末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
(2023·全国新课标卷·T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D [根据材料“1910 年”“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
教材情境:《纲要(上)》P114: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下表是民国初期部分有影响力的立宪派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据此可知(  )
姓名 学历 主要政治活动
张謇 清末状元 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
汤化龙 日本法政大学毕业 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秘书处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
姓名 学历 主要政治活动
谭延闿 清末进士 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任湖南都督、国民党湖南支部长等
林长民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工作,组织共和党,任众议院议员、秘书长等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异常激烈
B.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已名存实亡
C.中国权力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动
D.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有影响力的立宪派知识分子成为民国的重要人物,参与各方面的政治活动,这体现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并无革命派的信息,无法得出立宪派与革命派斗争激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民国初年,此时共和政体已经确立,由材料信息得不出B项结论,排除;中国政体由君主制转为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动,排除C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13: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孙中山说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这部法律的颁布(  )
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要求
B.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
C.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D [从孙中山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在“非常时代”不宜有过多的政治制约,以确保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来应对当前的局势。这实际上是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的稳定和持续,因为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民主共和体制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故选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尚未形成政党政治,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并非为了“防止北洋军阀当政”,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破坏,没能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12历史纵横:清政府……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3.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D [题干反映的事件是发生在1911年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排除A项;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这件事发生在同盟会创办之后,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排除C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14问题探究: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4.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当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A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民主共和思想,还强调“即此所以慕古之意……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说明孙中山先生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A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1901年,变法上逾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此后,袁世凯等一批封疆重臣多次提出“变通科举”,结果都未得到政府响应。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借日俄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再次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并提出“科举妨误人才……故欲补救时艰……必自先停科举始”。清政府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表明,废除科举(  )
13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15
16
17
18
1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
B.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
C.起因于日俄战争的爆发
D.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是由地方督抚大臣倡导的,但最初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日俄战争后,在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张之洞等人再次请求废除科举,清政府才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被动废除科举制度的史实,没有涉及民众的态度,故得不出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排除A项;在日俄战争之前,就有官员提出要废除科举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科举制度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4·湖南长沙二模)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共23条,大多采自日本明治宪法。正文是“君上大权”,附录之中列有臣民权利义务。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说明了(  )
A.清末立宪开始探索民主政治
B.清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
C.日俄战争促成中日关系改善
D.清末革命风潮高涨的必然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材料说明了清末宪政的保守性特点,这促成更多人转向支持革命,故选D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清廷虽然名义上在推进立宪,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真正地探索民主政治,排除A项;清廷的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皇权,而非真心实意地改变落后局面,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未涉及中日关系,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福建龙岩三模)如图为1907年《人镜画报》刊发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四个幼稚园形象的小孩各自身上都有一件代表身份的物品,例如代表“政治”的小孩头上戴着清政府的官帽,代表“军人”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杆长枪。该漫画旨在(  )
A.揭露清廷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B.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讽刺清末新政缺乏系统规划
D.抨击保守势力阻挠政治改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通过描绘代表不同身份的小孩,漫画家暗示清末新政虽然试图改革,但实际上缺乏成熟和深入的规划,就像孩子们的游戏一样幼稚,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四川绵阳三模)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培养人民的政治思想、智识和能力。由此可见,梁启超的观点更偏向于先培养国民的政治素质,然后建立国民政治;而革命党人则认为应该先进行政治革命,建立新政府,再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培养人民的政治能力,即其分歧在于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湘豫名校诊断考试)武昌起义后建立的奋勇军,巡防武昌,保卫鄂城,制定了暂定规条,并编刊《劝军白话》,设统领、总参谋官各一员,设炮队二队、马队一排,机关枪队二排,工程队一队,侦探队若干,马炮工编制与军政府编制相同,饷章照军政府定制,官兵战斗时,每日另给银洋一元。这一做法旨在(  )
A.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
B.谋求全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C.废除清王朝军事体制
D.完善近代化军队基本建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奋勇军的做法旨在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重庆巴蜀中学调研)下表是清廷皇族、立宪派、革命派各自关于保中国与保清王朝的认识。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派别 主张
清廷皇族 先保清王朝,顺便保中国
立宪派 先保中国,顺便保清王朝
革命派 只保中国,不要清王朝
A.皇族认为保清王朝与保中国同等重要
B.立宪派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
C.革命派不具有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重重阻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表格材料可知,皇族和立宪派虽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主张保清王朝,只有革命派“不要清王朝”,这给革命造成一定阻碍,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来自皇族和立宪派的阻力,故选D项;“同等重要”说法错误,清廷皇族保中国只是“顺便”,排除A项;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对中国政治进行改革,并不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革命派强调保中国,推翻清朝统治,未涉及其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广东六校联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两年后孙氏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由此可见(  )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C.民国政体思想不断完善
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最初的不支持内阁制,到后来的改为支持内阁制,这种变化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内阁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这种根据时势变化和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政体的做法,体现了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山西吕梁三模)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行的部分思想流派及其核心主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思想流派 核心主张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实业救国 保护民族工业、实业救国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C.救国是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
D.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混乱,因此,各种救国思想应运而生,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这些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目标都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因此,救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故选C项;20世纪初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科学社会主义只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行的思想流派之一,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不符合史实,传统封建礼教只是遭到冲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江西名校联盟模拟)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二人为限……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可知,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制度的监管,故选C项;根据材料“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可知,这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个文件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文官保荐体制,不能体现整个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排除B项;“公平公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四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四区,让他们各自负责本区的防御任务。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
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信息“其干部主要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让他们各自……防御任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力量,此举措有利于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河北新时代测试)1911年11月,袁世凯应召回京,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袁世凯,皇位的觊觎者,抵达了三年前自己被罢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 000名士兵护卫,并被政府热情地接待。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政府发布了公告称京城附近的军队都由其掌控。”该描述内容反映出(  )
A.袁世凯开始走上复辟帝制之路
B.英国积极支持袁世凯重掌军权
C.武昌起义导致清政府政局变动
D.清政府被袁世凯政治伎俩迷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三年前被罢官,在武昌起义后被清政府重新重用,可见清政府政局出现变化,故选C项;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开始着手复辟帝制,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英国对袁世凯的态度,排除B项;袁世凯的重新启用是清政府危机下的无奈之举,并不是被其政治伎俩迷惑,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湖南师大附中质检)如图是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的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重重,日本、
西方实行绥靖政策
B.“府院之争”实质是西方、日本
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外国列强坐收渔翁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材料时间是1912年2月9日,即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后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之前,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方清政府仍处于对立状态,据此可知,该漫画的主题意在说明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翁之利,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广西“贵百河”高三调研)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社会舆论空前开放……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可知,中国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根据“民国初年”“政治生活沸腾……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可知,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广东珠海模拟)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题干中的漫画形象描绘了在南北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为争取个人利益,提出君主立宪,和谈很快陷入僵局,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难,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虽然打着“君主立宪”的名义,但他是为了在南北和谈中给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袁世凯并非君主立宪势力,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湖南长沙模拟)据统计,民国初年政党在北京有82个,上海80个,广州25个,南京16个,其他城市均在10个以下,北京、上海成为政党活动的两大集中地。这一现象(  )
A.取决于自然环境与开放程度
B.有利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源于国内政局发生激烈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得到发展,政党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党大多以民主为纲领,体现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后政党政治得以扩张,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虑全国扰乱,力持停战,遣使南北议和,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是时各省军队纷扰,藩属离心,几成分崩之势。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友邦同时承认,民国基础乃固。
——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可得,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一“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可得,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以及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或者“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作用有限”,或者“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影响”。其次,根据材料二信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相关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1898年,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清末新政),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局限: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4分)
原因: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6分,任写3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示例:
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
阐述: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期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5·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作者 标题
①朱荫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②问昕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③张翔等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作者 标题
④关凤利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⑤杨丽坤 《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第(1)问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可概括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第(2)问,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观点,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根据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来论述。从材料一的研究成果看,①③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推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经济近代化方面发挥的作用,②④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推动作用,⑤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辛亥革命在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来论述第(1)问观点的成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6分)
(2)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