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张PPT)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七单元 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腾飞
单元提升7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
微课题1 深化改革——新中国工业化与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①内容: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错误——产生失误
①表现: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左”倾冒进思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1年1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4)“文化大革命”——严重挫折
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恶化;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战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21世纪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2)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重大举措:雄安新区的设立,彰显了国家对京津冀城市优化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决心。南部有深圳,中部有浦东,北部有雄安;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小康社会:目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教育优先: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3)文化发展: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4)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5)大众旅游:高铁、航空等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旅游的发展。
1.(2025·广东惠州调研)下图为1956年的年画《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描绘了两位车间女工人正在钻研生产工艺的场景。该作品( )
A.展现了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C.表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D.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是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图片中两位车间女工人正在积极钻研生产工艺,展现了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材料未体现所有制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女性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力量”没有依据,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和调配资源,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和技术创新,但图片中两位女性钻研生产工艺的场景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D项。]
2.(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84年到1988年,企业数量从165万个激增到1 888万个。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8年,从业人员增加到9 545万人,比1984年增加了5 697万人。这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
C.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
√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产生了大批富余劳动力,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较好地消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概念混淆,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未比较城乡收入,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 )
A.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
B.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C.促进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D.培养了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63计划选择生物、航天、信息等高技术领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故选B项;“两弹一星”成果于20世纪60—70年代取得,排除A项;“四个现代化”于1964年提出,排除C项;李四光等优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早于863计划,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引导出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
激。于是,多数农民选择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以“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说说你的设计方案。(12分)
[点拨] 材料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表明是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设计方案应有设计意图、设计形式等方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答案] 作答应主要包括展览意图、形式、内容、原则等角度中的至少三个:
意图角度,如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等。
形式角度,如网页式;展厅式;板报式;主题活动式(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参观体验);等等。
栏目或内容角度,如政府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基层民主实践(村民自治等);改革先锋人物;相关文艺作品;等等。
原则角度,如尊重事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等等。(12分)
微课题2 民生福祉——现代中国的民生工程与教育医疗保障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
1.现代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50—60年代
①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被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③“文化大革命”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4)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2)人民生活改善
①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
②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③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
④科教文卫事业成就瞩目。
3.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特征
(1)机构完备,覆盖面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完善了各级医疗组织,构建基本覆盖的各级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
(2)统筹规划,措施多样。我国既注重治疗,又规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
(3)社会服务,规范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
(4)全民医保,全面覆盖。我国大力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4.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 ①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②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指导 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根本 任务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础 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
①“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
②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
1.(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同时,全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上述卫生防疫举措体现了( )
A.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B.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C.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性改善
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成熟
√
B [新中国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必须“面向工农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才逐步建立起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排除A项;仅凭卫生防疫举措无法体现人民生活状况,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处于初创阶段,而不是“成熟”,排除D项。]
2.(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1964年初,中央在编制“三五”计划时,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作为首要任务,适当加强国防和科技建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吃穿用计划”。该计划( )
A.体现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确保了国防现代化的实现
√
B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困难,1964年初,中央在编制“三五”计划时,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作为首要任务,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吸取了此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忽视农轻重协调发展、忽视改善人民生活的教训,故选B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2024·辽宁丹东模拟)如图是新中国出版的宣传画。这幅宣传画主要反映了乡村医生( )
A.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B.弥补我国医疗能力不足
C.建立了医疗卫生体系
D.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乡村医生大量出现,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不足及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故选B项;题干图片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说的是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的贡献,与“工作重心”无关,排除A项;医疗卫生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而题干仅述及“赤脚医生”,并不能扩大为“建立了医疗卫生体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医生的出现,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不足及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并不能扩大为“解决了”,排除D项。]
4.(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96年,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提出重建和恢复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发布,同年8月,《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颁布。明确界定了乡村医生的执业注册、执业规则、培训考核、法律责任等。2010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17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更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支持并推动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019年,国家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扩大农村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
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2021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大大提升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
——摘编自孙红英《新中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建设的成果。(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建设的积极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农村医疗覆盖全国范围;根据材料“2017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城镇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根据材料“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乡村医生队伍的壮大及其管理的规范化;根据材料“2021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使农民病有所医,提升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根据材料“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根据材料“明确‘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强化了农村社会公共卫生意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促进了社会公平;根据材料“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根据材料“大大提升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答案] (1)成果:农村医疗覆盖全国范围;城镇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乡村医生队伍的壮大及其管理的规范化;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2)积极影响:使农民病有所医,提升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强化了农村社会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9分,任答3点即可)
(建议用时: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名校联考)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 )
阶段综合检测(二) 中国近现代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世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B [由材料“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可知,这些外国人关注中国的人文和地理,实质上是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故选B项;题干中的报刊均是外国人创办的,主要服务于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与“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没有关联,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西学传播无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列强为更好地侵略中国而采取的行动,其不会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2024·安徽蚌埠模拟)以1821年各项指数为基准,1843—1850年华北地区农产品价格涨幅为15%,手工业品价格涨幅为20%,银、钱比价提高率则为34%。这一现象( )
A.造成人地矛盾加剧
B.促进商品经济良性发展
C.源于民族工业推动
D.导致农民阶层负担加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日益严重,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加剧了物价上涨,也使百姓需要支付更多铜钱兑换白银用于纳税,故选D项;当时人地矛盾加剧主要源自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开发的速度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排除A项;物价上涨过快会进一步遏制社会消费能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3.(2024·北京门头沟区一模)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图一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介绍各国地理知识,且此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B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顺应资本主义”说法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张未付诸实践,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4.(2024·河北高三调研)1843年5月,山东巡抚梁宝常认为,其前任所选的战船式样,只利于内洋驾驶,不便于外海航行,主张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1847年4月,江、浙选定的同安梭船被认为:“用之长江内洋,易于搁浅”,且“于闽浙两省均难配用”。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边防策略存在分歧
B.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C.西学东渐产生一定影响
D.国家主权意识萌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C [由材料“只利于内洋驾驶,不便于外海航行”可知,清政府官员认识到船只在不同海域的适用性问题,这种对船舶技术性能的关注和改良需求,间接反映了外部知识(如西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主旨与边防策略无关,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地方官员对战船选择的意见,并未体现中央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国家主权意识萌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5.(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872年,一位外地来沪的游客,对上海人流行怀表的时尚感到新奇,他作竹枝词描绘这一情景道:“腰悬小表转金轮,巧比铜壶刻漏真。相约只凭钟几点,不劳子午标时辰。”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奢靡之风受到推崇 B.钟表得到普及使用
C.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D.传统陋习面临挑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C [根据材料“1872年……来沪的游客,对上海人流行怀表……描绘这一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怀表为代表的工业机器制品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商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表明在近代上海,怀表进入民众生活日用消费领域,这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位游客的竹枝词描绘,“普及”表述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商业发展,没有涉及传统陋习面临挑战,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6.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时,其消费者多为官僚、商绅、大资本家等社会上层。随着骑行者数量的增加,自行车开始展示了其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 B.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
C.崇洋媚外风气的盛行 D.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根据材料可知,自行车原先是由社会上层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面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近代民族工业,排除A项;“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7.(2024·福建福州模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领导者认同天演论,强调竞争,1919年受一战影响,更强调互助,且通过实际行动实践互助,体现了他们对天演论进行了反思,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不再盲目推崇,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8.(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从1924年7月到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共开办了七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前六届讲习所在广州开办,一共培养了772名农运骨干。第七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开办,招收800多名学员。这七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 )
A.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
B.旨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D.服务于国民革命的开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7月到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目的是培养领导农民运动的人才,而领导农民运动是为了支持国民革命,故选D项;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尚未转移到农村,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目的是培养领导农民运动的人才,不是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教育机构,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9.(2024·陕西渭南临渭区三模)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了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B [根据题干可知,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如下变化:从“彻底断绝……一切联系”到“同意……‘党外联合’”再到“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国内外革命形势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故选B项;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0.(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展开彻底的减租查租运动,通过退租、勾账、换约、翻地等方式,使“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得到遏制,在运动中涌现的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
B.广泛吸收农民参与政权管理
C.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D.解决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A [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通过一系列方式,遏制了“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使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宁边区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1.(2024·河北唐山二模)1945年,瑞典、荷兰与中国签订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事件的条约;1946年,法国与中国签署互换了《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可以印证中国( )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B.实现了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改变
C.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A [题干描述了1945年和1946年中国与瑞典、荷兰、法国签订的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事件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条约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后签订的,表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与国,其地位和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B项;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的举行,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2.(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质检)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作出决定,今后在半老区(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解放的地区)进行土改时,要绝对禁止使用挖底财、强迫勒索的办法,而应号召地主、富农自动拿出底财来。底财除分给农民一部分外,也要留给地主、富农本人一部分,并鼓励其投资于工商业。这一决定旨在( )
A.为解放军战略进攻积聚力量
B.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C.促进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变
D.团结力量争取民主革命胜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首先,禁止使用极端手段进行土改,有助于减少地主、富农等社会阶层的反抗,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新政权的稳定。其次,通过鼓励地主、富农自动捐献底财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保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最后,鼓励地主、富农投资于工商业,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技术。综上所述,这一决定旨在通过团结各阶层力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而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支持,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3.(2025·广东广州模拟)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开展集体劳动。这一调整(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B.适应工业化新形势的需要
C.借鉴了苏联新经济政策
D.意在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B [1956 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一调整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新形势的需要。因为工业化需要大规模的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的集中调配,集体所有制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集中和统筹安排,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政策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题干中 1956 年将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逐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并非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排除A项;苏联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手段,而我国的这一调整是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不同,排除C项;1950 年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了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任务,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4.(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下面是当时各方博弈的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B.美国称霸世界野心失败
C.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D.第三世界国家发挥决定性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A [根据材料“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选A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犹在,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5.(2025·湖南衡阳模拟)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对外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着西服,对外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种礼服以中山装为基础进行改良,立领、暗门襟、刺绣等元素传递了中式风韵,服装的立体版型以及左上口袋放置口袋巾进行装饰等,则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表达。这( )
A.突出了“真实亲诚”外交理念
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C.强调了“引进来”的开放战略
D.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D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对外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着西服,对外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D项正确;“真实亲诚”是中国对非洲的外交理念,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全方位外交布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引进来”的开放战略,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6.(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2011年7月21日,中国“蛟龙”号
5 000米载人深潜首试成功;2012年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 000米级海试任务;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些成就表明中国( )
A.军事实力得到提升 B.深海科技成果显著
C.深海潜水世界第一 D.基础科学运用广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
B [2011年、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2020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就都属于我国深海潜水的成果,反映了我国在深潜领域科技的发展进步,故选B项;题干内容属于我国深海潜水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军事技术发展的成就,不能据此得出“军事实力得到提升”的结论,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题干所述为我国深海潜水技术的发展,不能表明基础科学运用广泛,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2024·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1941年,钱穆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国医学……从人身生理学上发明演进。而西方医学,则从人体物理学上发明演进。彼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大不同,但究竟同是一科学。……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
——摘编自《钱穆先生全集》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析陈独秀的认识。(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文化意义及重要启示。(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15年……《敬告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乱政治局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因此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医学,所以,陈独秀认为中医缺乏科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理论,实践中危害甚多,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因为缺乏对中医药学悠久历史、实际功效的足够重视,其认识又具有片面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继承和发扬革故鼎新、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可知,有利于保持与发展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可知,既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更要警惕“全盘西化”的错误论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答案] (1)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乱政治局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因此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医学,所以,陈独秀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理论,实践中危害甚多,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因为缺乏对中医药学悠久历史、实际功效的足够重视,其认识又具有片面性。(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文化意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革故鼎新、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与发展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4分)
重要启示:既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又要警惕“全盘西化”的错误论调。(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8.(2025·江苏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时间 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观念(部分)
20世纪 30年代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世纪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时间 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观念(部分)
20世纪 50年代 1954年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时间 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观念(部分)
20世纪 80年代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口号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摘编自王德辉、姜晓红、张德胜等《中国近代以
来的国运与体育:“国运兴则体育兴”的历史阐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时间 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观念(部分)
21世 纪初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指出:“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将近代以来的体育观念分了四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受到不同时期时代主题的影响。根据材料“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体育救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日本正在侵略中国,这种体育观念与救国图强相联系。根据材料“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体育观念与政治相结合,与国家建设相结合,与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根据材料“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可知,此时期的体育观念与对外开放和民族振兴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此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关。根据材料“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的竞争”可知,此时期的体育观念被赋予了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我国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时代主题的演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答案] 示例: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时代主题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体育观念与救国图强相结合。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抗日战争爆发,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体育救国”的观念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0世纪50年代,体育观念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冷战和两极格局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我国面临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的任务,体育观念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结合。人民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观念被赋予拼搏竞争、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等内涵。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性体育赛事中获得的荣誉,激发了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心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近代以来,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进程的反映)。(12分)
19.(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模拟)“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要话语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造成新中国”,即“工农兵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开始新中国将来的光明之路”。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为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946年后,中共中央文件逐渐将“新中国”与“打倒蒋介石”并列,如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打倒蒋介石!新中国万岁”、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材料二 1950年前后,周恩来在多个场合强调,社会主义“这个前途是肯定的”,但“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新中国”内涵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一词有何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1927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国民革命失败,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模式,提出发动工农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由材料一“1938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全国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由材料一“1946年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和内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人民解放战争爆发,阶级矛盾再度成为主要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社会主义”“现在暂时不写出来”“社会主义强国”可得,从社会性质角度来说,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由材料二“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可得,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从强调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验教训、人民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等角度思考作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答案] (1)国民革命失败,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模式,提出发动工农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2分)全国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2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人民解放战争爆发,阶级矛盾再度成为主要矛盾。(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新内涵: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从强调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社会性质和现代化两个角度答,2点4分)
意义: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得失;有利于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等等。(任答2点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20.(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53年,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后,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引导菜农有计划生产。1956年3月,国务院决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由商业部统一经营管理,商业部下设中国蔬菜公司具体负责经营,从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统购包销制的基本形式。
——摘编自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
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几乎都存在蔬菜供应紧张的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强调“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开始实行“双轨分流”试点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1988年5月,全国十城市蔬菜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更多地用价值规律来指导蔬菜生产和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应。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为蔬菜供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林升宝《改革开放初期上海
蔬菜供销问题及其应对》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蔬菜供销问题的共通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蔬菜供销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影响。(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答案] (1)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调控;及时结合实际调整政策;重视市场因素。(4分)
(2)阶段性变化:从“一五”计划时期的统购包销制,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放开放活,实行“双轨分流”,再到后来的市场调节占据主导地位。(4分)
影响:保障了城市居民蔬菜供应,满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菜农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蔬菜供销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8
14
19
20
17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