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陇南州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甘肃省陇南州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0 15: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甘肃省陇南州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尚书尧典》记载,炎黄族群的首领舜担任邦国联盟首领后,任命禹为“司空”,主持治理洪水、平定水土;任命东夷族群的首领皋陶为“士”,主持刑罚。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官僚政治的初步形成 B. 族群交融程度的加深
C.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 华夏认同观已经确立
2.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味,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又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 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 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 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
3.明代徐渭题画诗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近代有学者认为“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两段话表达的主题是(  )
A.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写意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 写意画有形似的不足 D. 写意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4.元朝在修纂辽、宋、金三史时,朝廷发布《修三史诏》,公开表示:辽、宋、金三朝“无所谓正统”“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一诏书(  )
A. 体现了夷夏一体的观念 B. 突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 表现了重史的文化传统 D. 贯彻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5.《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  )
A. 物产丰盈无需与外界交流 B. 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
C. 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 D. 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
6.唐代的经济特点主要包括(  )
A. 农业经济的全面繁荣 B. 手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
C.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D. 对外贸易的高度依赖
7.1905年,袁世凯上书朝廷“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为浙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弃旧而谋其新,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臣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这一言论(  )
A. 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B. 推动了清末新政的产生
C. 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D. 力求与西方进一步接轨
8.清末谭嗣同在《报贝元徵书》中从《周易》谈起,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用一“新”字,来说明从“天”到“人”的世间万物,自古以来都用创新来适应变化,以创新来引领发展。谭嗣同意在(  )
A. 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 B. 说明维新变法的道理
C. 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 D. 宣扬民主革命的思想
9.有人将下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 )
A. 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B. 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C. 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D. 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10.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A.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11.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 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 D. 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12.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托勒密埃及境内的希腊人拥有特权,他们遵守希腊法律,受希腊法庭审判,接受希腊式教育。希腊人享有的这些“待遇”(  )
A. 阻断了埃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里的传承 B. 避免了各个族群间的矛盾
C. 埋下了希腊军队征服托勒密王朝的隐患 D. 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13.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4.19 世纪中期,全球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彻底废除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D.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15.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突降20个百分点,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按人均GDP计算,1870年时,西欧人均财富占有率是亚洲人的4倍,亚洲人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病夫”。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裂变的新时代 B. 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C. 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步转移到欧洲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6.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一战(  )
A. 唤醒了亚非国家的独立意识 B. 进一步增强了殖民者的力量
C. 促使列强和平解决殖民地问题 D.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 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并谈谈如何理解“它们……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代的食品交易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脏)。”《唐律疏议》对故意将有毒食品给其食用,以尊长为毒害对象的,以谋杀罪论,处斩。宋朝对食品安全犯罪者重罚外,还通过行业协会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管理。清朝茶叶贸易繁荣,政府为此任命官员专门负责抽查茶叶。清朝后期,主管部门还制定了茶叶质量标准,全方位监管茶叶质量。
——摘编自李天颖、贾周《我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探究》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减少了伦敦牛奶市场的掺假行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定《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形成了包含政策工具种类更多、作用范围更广、有效程度更高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引导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达成供求协议,生产者直接将农产品送货上门,政府监督生产者履行协议。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引导私人机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并探索包括信息和劝诫、内部市场、税收和使用费、补贴与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召回机制等信息化工具。
——摘编自吴林海《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政策工具的演化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趋势。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不断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 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
(2) 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 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从周“礼”为核心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到封建法律的全面确立;从世卿世禄制到任免制、察举制的选官制度.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
(2)经济:城市繁荣,“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社会:市民阶层发展.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
理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或答以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武器亦可给分).
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18.【答案】(1)趋势:食品安全监管种类不断扩展;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处罚日益严厉;监管逐渐走向专门化、专业化;日渐重视发挥社会监管力量。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二战后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大量兴起(任意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意义: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民众生命健康;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借鉴。
19.【答案】【小题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
【小题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
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小题3】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