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教学课件:《有教无类》 (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教学课件:《有教无类》 (共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3: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0张PPT。导入新课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有教无类知识与能力: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重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资料补充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有教无类小故事???翻译课文 1.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
类:(名)类别;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
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打破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 。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孔子 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
论籍贯: 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
论年龄:颜路、仲由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年龄小的比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论个性: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论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
总之 ,学生形形色色,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
分析评价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 赏析评价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习相远也”
“雍也可面南”
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既然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习气,那么,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人表现出恶而不对他施教。 有




结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赏析评价???翻译课文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yǜ)告诉。
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翻译: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赏析评价因 材 施 教【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斯:则,就。
诸:之乎。
如之何:怎么。
其:表反问。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翻译课文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做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 赏析评价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话去做吧。”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因材施教小故事资料补充 三个学生请教的是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虽是慎重之意一以贯之,但侧重点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颜渊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道德素养很受孔子的推崇,因而孔子对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儒家最高道德要求,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应付就完全放心颜渊自己把握了。
对其他两位则是提出具体的建议,特别是司马牛饶舌话多,个性急躁,所以孔子针对他的缺点给与告诫。资料补充上述故事中的启示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总结:赏析评价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
???翻译课文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翻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翻译课文 4.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离开。
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啊?”???翻译课文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翻译: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赏析评价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
问君子,3次;
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资料补充 《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资料补充柳下惠坐怀不乱 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 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
这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触 类 旁 通【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尝:曾经;
终:尽。
食:吃饭。
寝:睡觉。
以:来,用来。
如:比得上。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翻译课文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则:就。
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殆;危险。?翻译: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 本则谈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 从这两则来看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也:句中表停顿;
者也……:判断句。
于:对。
说:通“悦”,喜欢。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赏析评价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独对颜子青睐有加:“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还曾当着子路的面夸奖颜回而引起子路的不悦。“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当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则丝毫不给面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颜子以外,其他弟子都还算不上好学,这既是对颜子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弟子的一种鞭策。 资料补充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清代马骕所著《绎史》引《冲波传》中的一个故事说,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
??? 这个传说很有趣。颜回很较真,子路很狡猾。爱较真的颜回做研究做学问,一定是执于细微,穷其根本。资料补充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资料补充 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朱子道出了其中的一面,但对于孔子为什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惟有颜子才理解孔子,能与孔子以心印心,“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孔子也对颜子寄予了厚望。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正如朱子所言,颜子对于孔子之言,能默识心通,无所疑问,孔子当然是“深喜之”。但另一方面,圣人之道也因人而显,颜子“能默识心通”,这只是他个人的修行,孔子还希望通过他的问难,把“道”发挥得更加精微 。所以孔子更希望通过颜子的问难而形诸文字,助他把儒家之教化发扬光大。 ???翻译课文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而:表转折,却。
谄:讨好、奉承别人;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好:喜欢。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安于道,富有却喜好礼啊。”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怎样的理想境界?赏析评价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资料补充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其:表推测语气的副词。
斯:这。
谓:说的是。
与:通“欤,句末语气副词。翻译: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讨论《诗三百》了,告诉你以往的事情就能推知道将来的事情!” 与:跟。
诸:“之于”的合音。
往:过去的事情。
来:未来的事情。
《论语》有极开豁高明文字。如子贡问“无谄”、“无骄”,而夫子引之于“乐”与“好礼”;子贡又因而悟《诗》,夫子又因而赞之以示人言《诗》之法,何等开阔!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本则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赏析评价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资料补充资料补充???翻译课文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巧笑:美好的笑。
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素:白色的丝绢。翻译:子夏(即卜商)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翻译课文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指绘画、图画。
后:在……后面
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起:启发。
予:我。
言:谈论,讨论。翻译: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本则记述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表明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本则表现了孔子什么观点?赏析评价赏析评价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学教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3、学思并重,以学为重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赏析评价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哪些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孔子的主要教育内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赏析评价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哪些教育思想?总结
???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前提只是每个学生交“十条干肉”,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wàng,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又叫《文王受命》。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阅读与感悟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