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工业革命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很多矛盾和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是无法解决的。工业革命统治下的世界与文化扩张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束了殖民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1)经济的工业化
①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其后,法美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英、法、俄、日等国同时展开,其后,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③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征服世界的能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政治的民主化
①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民主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之一,英、美、法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民主制度;德、俄、日等国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②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亚非拉国家以民主、自由为旗帜,将民族独立与民主自由联系起来。
(3)思想的科学理性化: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崇尚科学、理性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大众教育逐渐普及。
2.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3.为更加公平合理的人类未来而奋斗
(1)社会主义运动: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希望。
(2)民族解放运动:随着殖民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摆脱了西葡的殖民统治,亚洲出现了亚洲觉醒,非洲人民的抗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4.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文化交融与文化交锋
文化交融 (1)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引发了美洲族群的变化,混血人种的出现体现了人口迁徙对文化交融的影响。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华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锋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与拉美文化的多元性说明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 (2)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冲击 ①拿破仑大军推行《拿破仑法典》和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②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欧洲殖民者向被殖民地区进行文化侵略,以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1.(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是发生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某些重大事件。它表明( )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议会执法机关和多种民间组织对包括犯罪、健康状况不佳和贫困等普遍问题展开一系列广泛的调查。
◎1833年,议会颁布《工厂法》,限制妇女和儿童在工厂中的工作时间,限制童工和女工的使用。
◎1848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条例》,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净化生活用水。
A.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共识
C.工业革命有建设和破坏双重功效
D.关注民众福祉成为政府工作核心
A [根据材料“议会执法机关……展开一系列广泛的调查”“议会颁布《工厂法》”“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条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暴露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劳工生活境遇与健康情况恶劣等,英国议会针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调查并立法进行整治和规范,这表明英国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故选A项;“成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揭示工业革命的“建设性”(成就),排除C项;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关注民众福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其并不是政府工作核心,排除D项。]
2.(2024·江苏南京二模)下图为1896年发表于瑞士苏黎世《新信使》杂志中的一幅漫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根据漫画内容,下列命名最为合理的是( )
A.《资本原始积累的快速发展》
B.《垄断组织改变经营方式》
C.《资本主义紧张的劳资关系》
D.《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
C [这幅漫画发表于189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劳资矛盾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的集水盆”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集水盆象征着财富的积累,暗示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紧张的劳资关系》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故选C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发生在15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与“1896年”不符,排除A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资本主义的集水盆”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与“1896年”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佣工人达6万多人。这折射出此时期( )
A.垄断组织削弱殖民争夺
B.美德两国已垄断国际贸易
C.英法等国出现全面衰退
D.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化趋势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电气总公司与西门子公司的联合,以及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是早期全球化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合作和瓜分市场的行为,体现了当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趋势,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故选D项;垄断组织会加强殖民争夺,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电气市场,不能得出“已垄断国际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法等国工业概况,且“全面衰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 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 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下人
1842年 埃德文·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报告》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 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 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材料“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报告》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说明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下人”说明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是生产力范畴,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突出,工人阶级斗争明显,于是出现了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其实质是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上层建筑出现调整的过程。
[答案] 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6分)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化,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6分)
民族国家是指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法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前者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后者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
2.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1)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同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3)宗教改革是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形式。
(4)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5)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推动了近代早期的民族运动。
3.民族国家的特点
(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
(2)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其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的出现,为世俗化国家找到合法性的源泉。
(4)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
4.近代国际法的四大渊源和三大基础
5.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的一种法律规范。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为自己确立各种具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024·广东茂名一模)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B [根据材料“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拥有诸多特权”“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英国教权被削弱,世俗权力(王权)得到强化,这一变化推动了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排除A项;启蒙运动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材料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英国君主权力是世袭的,不是“这一变化”“催生”的,这一变化强化了世俗王权,排除D项。]
2.(2024·江西九师联盟联考)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
A.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
B.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
D.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D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以后,英国使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来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发现论”,英国强调“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实际上是在利用国际法来为自己的殖民扩张寻找合法的理论支持。这表明,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故选D项;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殖民地的财产权或产权的理论变化,而不是美洲成为争夺的焦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殖民争夺而不是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有关殖民地的理论变化,并没有提到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有任何变化或退居次位,排除C项。]
3.(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暂时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被称为“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原因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规定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暂时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被称为“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B项;《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排除C项;《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规定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12分)
[点拨] 材料阐述了法国大革命对法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的忠诚,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12分)
5 / 9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工业革命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很多矛盾和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是无法解决的。工业革命统治下的世界与文化扩张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束了殖民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1)经济的工业化
①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其后,法美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英、法、俄、日等国同时展开,其后,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③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征服世界的能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政治的民主化
①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民主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之一,英、美、法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民主制度;德、俄、日等国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②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亚非拉国家以民主、自由为旗帜,将民族独立与民主自由联系起来。
(3)思想的科学理性化: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崇尚科学、理性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大众教育逐渐普及。
2.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3.为更加公平合理的人类未来而奋斗
(1)社会主义运动: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希望。
(2)民族解放运动:随着殖民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摆脱了西葡的殖民统治,亚洲出现了亚洲觉醒,非洲人民的抗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4.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文化交融与文化交锋
文化交融 (1)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引发了美洲族群的变化,混血人种的出现体现了人口迁徙对文化交融的影响。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华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锋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与拉美文化的多元性说明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 (2)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冲击 ①拿破仑大军推行《拿破仑法典》和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②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欧洲殖民者向被殖民地区进行文化侵略,以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1.(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是发生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某些重大事件。它表明( )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议会执法机关和多种民间组织对包括犯罪、健康状况不佳和贫困等普遍问题展开一系列广泛的调查。
◎1833年,议会颁布《工厂法》,限制妇女和儿童在工厂中的工作时间,限制童工和女工的使用。
◎1848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条例》,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净化生活用水。
A.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共识
C.工业革命有建设和破坏双重功效
D.关注民众福祉成为政府工作核心
2.(2024·江苏南京二模)下图为1896年发表于瑞士苏黎世《新信使》杂志中的一幅漫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根据漫画内容,下列命名最为合理的是( )
A.《资本原始积累的快速发展》
B.《垄断组织改变经营方式》
C.《资本主义紧张的劳资关系》
D.《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
3.(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佣工人达6万多人。这折射出此时期( )
A.垄断组织削弱殖民争夺
B.美德两国已垄断国际贸易
C.英法等国出现全面衰退
D.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化趋势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 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 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下人
1842年 埃德文·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报告》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 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 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12分)
民族国家是指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法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前者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后者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
2.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1)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同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3)宗教改革是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形式。
(4)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5)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推动了近代早期的民族运动。
3.民族国家的特点
(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
(2)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其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的出现,为世俗化国家找到合法性的源泉。
(4)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
4.近代国际法的四大渊源和三大基础
5.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的一种法律规范。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为自己确立各种具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024·广东茂名一模)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2.(2024·江西九师联盟联考)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
A.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
B.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
D.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3.(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暂时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被称为“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原因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规定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12分)
[点拨] 材料阐述了法国大革命对法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