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第三编 第十一单元 单元提升11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9 第三编 第十一单元 单元提升11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26

文档简介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奴役、污染等困扰着人类;资本主义也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办法、新的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存在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两次世界大战毁灭一个世界,催生一个世界,毁灭与新生的世界辩证共存,体现了人类社会螺旋前进的发展特点。
1.战争的灾难与追求和平的努力
(1)战争灾难: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20世纪上半叶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追求和平
①近代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减少武力冲突,如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②20世纪以来,这些设想开始付诸实践,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相继建立,《非战公约》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不断发展,其领域大大拓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①一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其最终沦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2)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②成立联合国,国际法发展
二战后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3.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与社会主义运动
4.环境的破坏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1)环境的破坏: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社会生产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但是,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1.(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2.(2024·河南开封三模)如图是某世界著名政治漫画家的作品。被希特勒打“死”的法国仍倔强地从棺材里伸出手来,在墙上写了个大大的“V”(胜利的标志)。该作品体现了(  )
A.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
B.英法绥靖政策破产
C.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实现
D.法国坚持抵抗运动
3.(2024·山东淄博二模)194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期间,有位英国医生专门组织了一场由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参加的运动会,这成为国际残奥会的前身。这次残疾人运动会举办的初衷是(  )
A.抚慰战争创伤     B.加强国际合作
C.传递和平理念   D.完善社会保障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火车上签订。此车厢后来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法国将军马奇诺认为,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国凯特尔将军指出,1918年的11月11日,德意志民族的苦难时光从这节车厢中开始了。贡比涅森林内的第二次受降仪式发生于1940年6月。
1946年,“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戴高乐等多位法国总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舒曼计划”则开启了西欧煤钢联营的序幕。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2001年,“停战空地”被列入法国国家历史建筑名录。2018年,改建后的停战博物馆用法、英、德三种语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这段历史。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
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
“停战空地”作为记忆之场,经历了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阐释。(12分)
[点拨] 材料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车厢”与“停战空地”,反映了“停战空地”经历了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的转变。解答时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创造了条件,亚非拉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诉求也从只是争取独立发展为建立民族独立的民主政府。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与创新的历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由于遭遇外部环境挑战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文明景观,这样导致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41年,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2.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
(1)统一性
①原因: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面临反对殖民统治和实现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共同任务。
②表现:任务目标的统一性(民族自决,实现现代化);地区的广泛性(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时间的持续性。
(2)多样性
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②表现:领导的层次性(各种性质的政党领导);斗争的多样性(有暴力革命、和平抗议和民主改革等形式);发展的不平衡性(亚洲最为高涨,非洲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区)。
(3)影响:深远性
①对亚非拉国家:为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冲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3.战争与文化交锋
(1)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从亚历山大远征到蒙古西征,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二战,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物质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且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类文化毁损和断层,甚至民族文化丧失。人类应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2)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①战争会造成文化古迹的破坏或文化典籍的毁灭;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同化政策会导致被征服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失传或湮灭。
②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在战争中,异质文化碰撞、交汇与重构,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融与发展。
4.世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美国的移民文化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①背景: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由英国殖民地变为独立国家。
②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1.(2024·广东“六校”模拟)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2.(2024·T8联盟压轴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拖延,欧洲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开始大批地离开非洲殖民地,不管是为了参加欧洲的战斗而离开,还是因为在非洲的战争而被征召进当地的基层单位,都使本来在非洲就很少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属民没有错过这一时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反抗。这一时期非洲国家(  )
A.实现了经济独立自主  B.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C.萌发了民族独立思想   D.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
3.(2024·山东青岛三模)20世纪30年代,部分非洲知识分子发起了“黑人特色”运动,表达对非洲的自豪感;二战后,“黑人特色”运动进一步发展,许多诗人继续表达他们与非洲的联系,鼓励非洲人远离欧洲文化和殖民统治。这一运动(  )
A.激发了非洲共同体意识
B.保持了非洲文化的多元性
C.瓦解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据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关系探索》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12分)
[点拨] 材料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美国1790年后的人口统计进行分类,说明了人口地域迁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是个民族“大拼盘”。解答时要紧扣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7 / 720世纪初,资本主义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奴役、污染等困扰着人类;资本主义也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办法、新的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存在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两次世界大战毁灭一个世界,催生一个世界,毁灭与新生的世界辩证共存,体现了人类社会螺旋前进的发展特点。
1.战争的灾难与追求和平的努力
(1)战争灾难: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20世纪上半叶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追求和平
①近代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减少武力冲突,如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②20世纪以来,这些设想开始付诸实践,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相继建立,《非战公约》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不断发展,其领域大大拓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①一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其最终沦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2)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②成立联合国,国际法发展
二战后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3.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与社会主义运动
4.环境的破坏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1)环境的破坏: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社会生产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但是,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1.(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D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二战结束了扩张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了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总之该学者认为二战对旧有的国际秩序造成巨大冲击,故选D项;“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2024·河南开封三模)如图是某世界著名政治漫画家的作品。被希特勒打“死”的法国仍倔强地从棺材里伸出手来,在墙上写了个大大的“V”(胜利的标志)。该作品体现了(  )
A.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
B.英法绥靖政策破产
C.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实现
D.法国坚持抵抗运动
D [这幅政治漫画描绘了即使在被希特勒打“死”的情况下,法国依然倔强地伸出手来,在墙上写下了代表胜利的“V”字。该作品体现了法国坚持抵抗运动的决心和信念,故选D项。]
3.(2024·山东淄博二模)194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期间,有位英国医生专门组织了一场由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参加的运动会,这成为国际残奥会的前身。这次残疾人运动会举办的初衷是(  )
A.抚慰战争创伤     B.加强国际合作
C.传递和平理念   D.完善社会保障
A [194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期间,有位英国医生组织了一场由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参加的运动会,这成为国际残奥会的前身。这次残疾人运动会举办的初衷是抚慰战争创伤,尤其是帮助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退伍军人恢复身心健康,故选A项;加强国际合作和传递和平理念均不属于“初衷”,排除B、C两项;举办残疾人运动会与完善社会保障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火车上签订。此车厢后来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法国将军马奇诺认为,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国凯特尔将军指出,1918年的11月11日,德意志民族的苦难时光从这节车厢中开始了。贡比涅森林内的第二次受降仪式发生于1940年6月。
1946年,“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戴高乐等多位法国总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舒曼计划”则开启了西欧煤钢联营的序幕。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2001年,“停战空地”被列入法国国家历史建筑名录。2018年,改建后的停战博物馆用法、英、德三种语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这段历史。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
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
“停战空地”作为记忆之场,经历了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阐释。(12分)
[点拨] 材料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车厢”与“停战空地”,反映了“停战空地”经历了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的转变。解答时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答案] 示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胜德败,签订停战协定之地成为两国“对抗”的记忆之场。德国法西斯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攻法国迫使其投降,以此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屈辱。此时“停战空地”是象征“对抗与复仇”的记忆之场,反映出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家关系的影响。(4分)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极格局下,为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法、德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基础上达成和解。“停战空地”转化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法、德通过煤钢联营走上联合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促进两国发展。(4分)
“停战空地”最初象征“对抗与复仇”反映的是以邻为壑、冤冤相报的狭隘民族主义,其后转为“和解与共生”,反映出一种包容、理性的态度,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与发展问题作出了较好的示范。(4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创造了条件,亚非拉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诉求也从只是争取独立发展为建立民族独立的民主政府。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与创新的历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由于遭遇外部环境挑战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文明景观,这样导致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41年,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2.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
(1)统一性
①原因: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面临反对殖民统治和实现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共同任务。
②表现:任务目标的统一性(民族自决,实现现代化);地区的广泛性(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时间的持续性。
(2)多样性
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②表现:领导的层次性(各种性质的政党领导);斗争的多样性(有暴力革命、和平抗议和民主改革等形式);发展的不平衡性(亚洲最为高涨,非洲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区)。
(3)影响:深远性
①对亚非拉国家:为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冲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3.战争与文化交锋
(1)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从亚历山大远征到蒙古西征,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二战,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物质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且直接或间接导致人类文化毁损和断层,甚至民族文化丧失。人类应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2)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①战争会造成文化古迹的破坏或文化典籍的毁灭;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同化政策会导致被征服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失传或湮灭。
②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在战争中,异质文化碰撞、交汇与重构,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融与发展。
4.世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美国的移民文化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①背景: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由英国殖民地变为独立国家。
②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1.(2024·广东“六校”模拟)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B [根据材料“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可知,苏加诺强调民族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意在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故选B项;根据材料“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可知,其号召的主要是印尼民众,而非亚洲各国人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印尼民族解放运动,未涉及亚洲其他国家,排除C项;苏加诺针对的是印尼民族解放运动,与中国北伐战争无关,排除D项。]
2.(2024·T8联盟压轴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拖延,欧洲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开始大批地离开非洲殖民地,不管是为了参加欧洲的战斗而离开,还是因为在非洲的战争而被征召进当地的基层单位,都使本来在非洲就很少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属民没有错过这一时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反抗。这一时期非洲国家(  )
A.实现了经济独立自主  B.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C.萌发了民族独立思想   D.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
B [殖民地的反抗运动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了20世纪中叶非洲独立运动的高潮,大量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严重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而非一战爆发后非洲国家才开始萌发民族独立思想,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排除D项。]
3.(2024·山东青岛三模)20世纪30年代,部分非洲知识分子发起了“黑人特色”运动,表达对非洲的自豪感;二战后,“黑人特色”运动进一步发展,许多诗人继续表达他们与非洲的联系,鼓励非洲人远离欧洲文化和殖民统治。这一运动(  )
A.激发了非洲共同体意识
B.保持了非洲文化的多元性
C.瓦解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D [根据题干可知,部分非洲知识分子所发起的“黑人特色”运动,“表达对非洲的自豪感”“鼓励非洲人远离欧洲文化和殖民统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故选D项;“黑人特色”运动激发了非洲人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共同体意识”,排除A项;“黑人特色”运动要求摆脱西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非洲文化的多元性”无关,排除B项;“瓦解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据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关系探索》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12分)
[点拨] 材料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美国1790年后的人口统计进行分类,说明了人口地域迁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是个民族“大拼盘”。解答时要紧扣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答案] “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12分)
9 /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