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一编 第一单元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3 第一编 第一单元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考情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024·甘肃卷·T2  2024·湖北卷·T2  2023·6月浙江卷·T3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与巩固
1.完成统一
条件 客观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过 程 灭掉 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开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巩固统一
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 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选必1·P4]
地方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颁行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选必1·P47]
3.统一的影响
(1)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二 秦朝的官员选拔与社会治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11课]
1.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1)表现: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官员的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边疆治理: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知识点三 秦朝暴政而亡
残暴统治 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等等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
楚汉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如秦朝实行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中央节制,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1.秦朝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征?
提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秦汉法典“律”和“令”的区别
秦以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摘自《选必1》P47]
“律”和“令”有何区别?
提示:“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文书制度:中国古代朝廷或官署关于文书的发布、执行和管理的制度。皇帝的诏令是国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皇帝诏令类文书有:制、诏、敕、册、诰、旨、令、谕等。古代文书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表达命令、规定制度、记录历史、管理财政等。文书也常常作为权威性文件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及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的工具。
3.秦末农民起义
有人认为,陈胜、吴广起义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农民暴动;也有人认为是它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如何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为项羽、刘邦最终推翻秦朝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文字统一、文化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都对后世王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2 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走向“大一统”
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前半部分涉及夏、商、西周朝代“大一统”观的主要体现;后半部分涉及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早期的“大一统”观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大一统”观的内涵。
迁移知识 秦灭六国,走向“大一统”,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朝中央官制的创新
史料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两个层次阐述丞相的职权,丞相包揽了用人和决策两个国家政务中最重要的方面。
迁移知识 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的设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提示: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如何设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2)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家天下”:“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5)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6)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从“天下共主”到“天下独主”
史料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摘自黄敏兰《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
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
[史料解读] 史料主旨是有关“封建专制”的评价。学者观点集中论述了“封建”与“专制”不相兼容。实际上,古语“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专制”是指决策方式,即权力高度集中。
迁移知识 秦朝制度创新,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
探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史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示例:
我同意“封建”与“专制”两个概念是不相兼容的观点。
评析:第一,“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义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第二,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的职位是世袭的,在自己的领地内相对独立自主,贵族享有的种种世袭特权,周王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原因。第三,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朝廷、中央)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门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治,中央政府不断分散和削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时周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所以,“封建专制”一词是不准确的。
周秦之际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示例] (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B
1.命题点:秦朝的国家治理举措
(2024·甘肃卷·T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C [根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C项正确;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命题点:秦朝的法律制度
(2024·湖北卷·T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B [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秦国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治比较合理,未体现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1.秦朝建立后,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监督管理。每年岁末年初,地方官员将该地区的财税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中央,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审查地方出纳账簿,并将审计结果向皇帝呈报,以决奖罚。此举(  )
A.使百姓徭役负担加重
B.是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C.体现了秦朝律治严明
D.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由“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监督管理”“地方官员将该地区的财税情况……结果向皇帝呈报,以决奖罚”可知,秦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财税审查旨在制约地方的财政大权,此举是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利于促进地方的廉政建设,但未涉及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信息,B项正确,D项错误;秦朝审查地方财税是加强对地方的约束,不会加重百姓徭役负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朝法律的相关规定,无法体现“秦朝律治严明”,C项错误。]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秦朝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选必1》P4: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2.秦统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员被称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设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秦朝设立御史府旨在(  )
A.分散丞相权力   B.提高官员素养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D [根据材料“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御史府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御史府的控制,从而掌控监察等权力,进而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项;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握行政权,分散丞相权力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不是目的,且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御史大夫分散了丞相的权力,排除A项;御史府的主要官员精通政治等知识,体现了他们本身的素养较高,看不出“提高”其素养的途径,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御史大夫等是中央官职,看不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排除C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里耶秦简户籍簿”、《选必1》P4:“书同文字”木方。
3.下面为里耶秦简中记录的一则有关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十七户居民迁徙至都乡(同属迁陵县)后户籍产生争议的案例。这一记录可用于说明秦朝(  )
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启陵乡□敢言之;都乡守嘉言渚里□□劾等十七户徙都乡,皆不移年籍。令曰移言,今问之,劾等徒□书告都乡,曰启陵乡未有枼(牒),毋以智(知)劾等初产至今年数,□□□□谒令,都乡具问劾等年数。敢言之。
□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
注:图中的“□”表示文字因模糊、残缺而难以识读。
A.基层组织自治特征显著
B.民众具备一定迁徙自由
C.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
D.皇权未延伸至县级以下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记录了人口迁徙后产生的户籍争议问题,内容包括迁徙时间、文牒等,说明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故选C项;材料体现政府对户籍制度有严格的管理,并无“基层组织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口迁徙后的户籍争议,“民众具备一定迁徙自由”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同属迁陵县的迁徙形成了户籍争议,说明皇权对县级以下有影响,排除D项。]
教材情境:《纲要(上)》P19:据“学思之窗”《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史记·项羽本纪》载,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4.《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C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从陈胜到项羽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以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能因为秦的灭亡就否定秦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排除B项;“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三)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为秦国历史上的部分君主情况表。这反映了秦的统一(  )
称号 在位时间 重大事件
秦襄公 公元前777—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赐封,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 公元前659—前621年 灭掉西方戎族12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王嬴政 公元前247—前210年 灭六国,一统天下
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导
B.缘于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B [根据材料“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可知,秦国兴起,根据材料“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知,秦国逐渐强大,根据材料“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可知,商鞅变法,国富民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根据材料“灭六国,一统天下”可知,秦的统一是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故选B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秦襄公”“秦穆公”时期没有法家思想指导,排除A项;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秦的统一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说法错误,秦统一全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
2.(2024·湖南永州模拟)“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B [材料所述“县官”一词在秦汉以后文献中大量出现,表明了郡县制普遍实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中央官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可知,材料中“县官”一词的大量出现是秦汉实行郡县制的结果,再根据材料“36次”“82次”“28次”可知,“县官”一词在同一部著作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表明材料中的变化并非史学著作的数量增加导致的,排除D项。]
3.(2024·山东济宁检测)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
序号 举措
(1) 灭赵后,迁赵王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
(2) 灭魏后,徙魏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
(3)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   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
D [材料表明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将诸侯国的原统治者迁到其他地方,这是防止他们联合本国原有的贵族等势力,反抗秦国的统治,这是秦国削弱地方割据因素,服务于统一进程的重要举措,故选D项;“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加强各地经济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文化融合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4.(2024·广东广州调研)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
A.制度严密便于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A [“秦王政十八年”说明当时秦尚未一统,材料表明按照法律规定,寡妇应主动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所有情况,经官府审理查验,照以资财数额按比例定税的规则,量刑隐匿的财产税值六百六十钱,说明在秦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官吏严格执行了法律规定,非常重视对民户资产的掌握,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审理结果,并没有体现出对法律的补充更新,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协调该女子与儿子之间的家庭关系,排除C项;唐中后期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征税的主要标准转向资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湖北高三考试)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B [根据材料“‘上书’……‘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故选B项。]
6.(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南海,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已前,是为荒服。秦灭六国,始开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谪戍守之。”三郡的设置(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D.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
C [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始开越置三郡……以谪戍守之”可知,秦始皇在平定岭南之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并设官员来管理,这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故选C项;“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排除B项;秦平定岭南并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并不会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排除D项。]
7.(2024·湘豫名校联考)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D [由材料可知,秦统一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统一之后则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已是统一国家,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2024·广东江门一模)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D [秦简记载了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以及问询、议论等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知,秦代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秦代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关程序和具体操作规范,与户籍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写明制书……年月日……天数……一起呈上”说明秦代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基层治理流于形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9.(2024·山西太原一模)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通过设置边疆郡县并大规模移民,实现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并大规模移民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实力,而不是交通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秦国统一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早于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219年”,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不是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10.(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维系大一统的统治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国家管理体系
B [根据材料“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可知,秦代通过这一奏章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维系大一统的统治,故选B项;“方便皇帝了解民情”不是这一制度设计的目的,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这一制度不仅加强地方,也加强对中央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通过奏章制度进行国家管理,不能体现国家管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11.(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高三检测)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匠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
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D [材料“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说明秦朝有关手工业的法律比较精细,如有违反则会被追究,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有关手工业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并未体现对违反法律的惩罚力度大小,不能反映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有关手工业的法律法规会规范工匠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由于没有提到工匠们的待遇问题,所以无法得出“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仅是有关手工业的法律法规,并未与其他时期作比较,不能得出“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的结论,排除C项。]
12.(2024·湖南九校联盟高三联考)如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C [根据材料“宜阳县渡口……官印”可知,该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据此可知,秦代政府注重对交通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但不能说明制度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的官印是用于政府的公文处理,并未体现文字改革的信息,排除B项;铜质官印体现了秦朝手工业金属冶铸技艺,但官印应是官营手工业制作的产品而非民营,排除D项。]
13.秦简《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为官吏的必备品格和行为准则。睡虎地秦简中亦记载有父亲以不孝罪状告儿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礼法并用加强社会治理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整顿吏治加强专制统治
D.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
A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不论是在官员治理方面还是法律实践方面都体现出礼法并用的特点,这种做法的目的都是加强社会治理,巩固统治,故选A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吏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项;“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剧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
B.标志着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秦统一大国的步伐
D.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A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故选A项;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B项;“推动了秦统一大国的步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秦朝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既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可能对地方的治理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D项表述并不全面客观,排除。]
15.(2024·山西部分学校质检)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D [根据材料“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秦末统治不得人心,故选D项;“短命而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反秦力量走向联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违背”不符合史实、逻辑,应为“顺应”,排除C项。]
16.(2024·湖南长沙模拟)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D [根据题干“苟富贵”“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可知,陈胜、项羽、刘邦等人在地位低下时就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这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陈胜、项羽等人对迫切改变个人现状的渴望,并没有述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封建等级关系森严”,排除B项;“苟富贵”“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等话语属于陈胜、项羽、刘邦等民间人士发自内心的想法,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赣抚吉高三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仲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郁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郡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西周……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秦代全面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得出,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根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得出,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层层分封下,地方诸侯拥有一定独立性,至秦代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统治,由此得出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等等。第(2)问,分封制: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制的有利之处在于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郡县制:根据材料“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答案] (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8分)
18.(2024·广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
八种·徭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读云梦秦简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4分)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6分)
(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得,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其深层次原因是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失期,法皆斩”、材料二“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可知,二者说法存在矛盾,所以不认同。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第二小问,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由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可知,《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由材料三“(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可知,《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由材料一“秦代,戍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材料三“(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可得,“適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秦朝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也有可能存在差异。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出自《史记》,这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材料三中的睡虎地秦简则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来说,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而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具体来说,出土的秦律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答案] (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误期当斩。
深层次原因: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4分)
(2)不认同。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2分)
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適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秦朝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有可能存在差异。(4分)
(3)《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2分)
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出土的秦律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2分)
22 / 22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考情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024·甘肃卷·T2  2024·湖北卷·T2  2023·6月浙江卷·T3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与巩固
1.完成统一
条件 客观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过 程 灭掉 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
开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____、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巩固统一
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 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选必1·P4]
地方 将______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颁行法律。秦以____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选必1·P47]
3.统一的影响
(1)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二 秦朝的官员选拔与社会治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11课]
1.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1)表现: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官员的选拔:“以法为教”“________”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边疆治理: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知识点三 秦朝暴政而亡
残暴统治 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等等
农民起义 公元前______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____
楚汉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如秦朝实行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中央节制,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1.秦朝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征?
                                    
                                    
                                    
2.秦汉法典“律”和“令”的区别
秦以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摘自《选必1》P47]
“律”和“令”有何区别?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文书制度:中国古代朝廷或官署关于文书的发布、执行和管理的制度。皇帝的诏令是国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皇帝诏令类文书有:制、诏、敕、册、诰、旨、令、谕等。古代文书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表达命令、规定制度、记录历史、管理财政等。文书也常常作为权威性文件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及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的工具。
3.秦末农民起义
有人认为,陈胜、吴广起义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农民暴动;也有人认为是它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如何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文字统一、文化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都对后世王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2 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走向“大一统”
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前半部分涉及夏、商、西周朝代“大一统”观的主要体现;后半部分涉及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早期的“大一统”观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大一统”观的内涵。
迁移知识 秦灭六国,走向“大一统”,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朝中央官制的创新
史料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两个层次阐述丞相的职权,丞相包揽了用人和决策两个国家政务中最重要的方面。
迁移知识 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的设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2)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家天下”:“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5)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6)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从“天下共主”到“天下独主”
史料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摘自黄敏兰《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
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
[史料解读] 史料主旨是有关“封建专制”的评价。学者观点集中论述了“封建”与“专制”不相兼容。实际上,古语“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专制”是指决策方式,即权力高度集中。
迁移知识 秦朝制度创新,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
探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史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周秦之际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示例] (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_____
1.命题点:秦朝的国家治理举措
(2024·甘肃卷·T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2.命题点:秦朝的法律制度
(2024·湖北卷·T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1.秦朝建立后,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受中央监督管理。每年岁末年初,地方官员将该地区的财税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中央,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审查地方出纳账簿,并将审计结果向皇帝呈报,以决奖罚。此举(  )
A.使百姓徭役负担加重
B.是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C.体现了秦朝律治严明
D.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秦朝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选必1》P4: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2.秦统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员被称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设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秦朝设立御史府旨在(  )
A.分散丞相权力   B.提高官员素养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教材情境:《纲要(上)》P16:“里耶秦简户籍簿”、《选必1》P4:“书同文字”木方。
3.下面为里耶秦简中记录的一则有关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十七户居民迁徙至都乡(同属迁陵县)后户籍产生争议的案例。这一记录可用于说明秦朝(  )
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启陵乡□敢言之;都乡守嘉言渚里□□劾等十七户徙都乡,皆不移年籍。令曰移言,今问之,劾等徒□书告都乡,曰启陵乡未有枼(牒),毋以智(知)劾等初产至今年数,□□□□谒令,都乡具问劾等年数。敢言之。
□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
注:图中的“□”表示文字因模糊、残缺而难以识读。
A.基层组织自治特征显著
B.民众具备一定迁徙自由
C.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
D.皇权未延伸至县级以下
教材情境:《纲要(上)》P19:据“学思之窗”《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史记·项羽本纪》载,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4.《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10 /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