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一编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1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5 第一编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1 培优微课题 特色微课堂(学生版+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历史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从继承性的角度看,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转型,体现出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趋势是一脉相承的,突出的是历史的相似性;从发展性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突出的是历史的阶段性。转型前的夏、商、西周代表了早期国家文明的特点,而秦汉的政治体制则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1.周秦之际文明转变
(1)政治方面:最高统治者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贡赋向地税转变;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逐步确立起封建农耕经济,成为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据统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统一的局面。
(4)民族与国家认同方面:华夏观念增强,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2.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转型
1.(2024·福建金科大联考高三检测)与夏商两代君主着力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威慑诸侯的军事政策不同,西周军事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C.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D.导致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通过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诸侯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而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继承的问题,这样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就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故选C项。]
2.(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A [根据材料“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可知,当时社会成员的身份逐渐脱离血缘宗族的控制,加速了宗法血缘关系的解体和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为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材料中变化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体,但是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排除B项;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就已经解体,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排除D项。]
3.(2024·云南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  B.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
C.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   D.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是为了祭告天地,以示受命于天,秦始皇东巡泰山即是为了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达到成就万世之业的政治目的,故选A项;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泰山封禅是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而非重塑,排除B项;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宣德扬威、安宇天下,“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只是其中的局部目的,排除C项;根据材料“泰山封禅……周鼎”可知,鼎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是其取代周号令天下的合法性,“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
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答案] 内涵:在家庭与邦国关系上,认为国家与家庭的结构相同,由家庭上升至国家;在家庭内部关系上,父亲按治国思路治家,具有绝对权威。(6分)
影响: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念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宗法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中华文明的传承。(6分)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汉初承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三种认同
“大一统”的观念认同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权。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到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1.(2024·江苏扬州调研)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D [材料中显示,秦朝的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且对不受命令的有权加以惩戒,这有效地维护了郡的权威,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向上行文不可以越级上报,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排除C项。]
2.(2024·山东济南模拟)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俶真训》曰:“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这一观点(  )
A.反映了华夏意识开始形成
B.有利于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了传统夷夏观念形成
D.反映出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
B [根据材料“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肝胆胡越”“万物一圈”等信息可知,这说的是汉代民族交融的趋势,有利于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A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西汉之前就已经有华夏意识,排除;材料主要反映西汉时期民族交融趋势,与传统夷夏观念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D项。]
3.(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这一制度主要在汉朝内地实行,排除B项;因俗而治体现的是采用灵活方式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
4.(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缘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10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从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边疆民族和汉族的矛盾进行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痛哭: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2分)
流涕:以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2分)
(2)解决“痛哭”的举措: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4分)
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6分)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上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统一:“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2.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货币、度量衡、车轨的统一等促进了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发展,文字统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加强了秦汉文化的统一性,各地区、各民族生活的客观差异性,体现了统一前提下文化的多样性。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天文、历法、医学、数学、造纸术及其他生产技术成就,决定了秦汉文化居世界前列。
(4)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文化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科技成就、儒学文化、文学艺术特别是汉赋等,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5)气势恢宏,奋发向上。长城、兵马俑、《史记》、汉赋体现了秦汉封建国家统一的态势,表现出秦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汉朝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展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B [材料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一儒家观念在汉朝中后期的影响力扩大,并最终影响了国家法律对身体毁伤的态度及中国医学解剖的发展,这表明儒家思想作为当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行为和国家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中后期思想观念对中国医学解剖传统的影响,无法得出“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法律规定对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不是规范医学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医学解剖传统的影响,“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24·湖南永州三模)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
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D [根据材料“儒言儒行……博士弟子……‘通经’的有6人”可知,广东岭南地区载入史册的有影响力的地方官员中,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行为规范和精通儒学的太学生、博士子弟占了绝对多数,这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趋势,故选D项。]
3.(2024·江西南昌三模)据如表可知,两汉时期(  )
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荀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记》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书价值总体不高
A [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是致周秦不相因”“当世甚重其书”可知,两汉时期官修和私修史书众多,各种体例均有,但是总体上对通史评价颇高,对断代史饱含批评的言论,认为断代史不利于前后历史发展的传承,体现了当时史学研究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从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整合。
——摘编自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文化形成的条件。(8分)
[点拨] 应注意从大一统的视角,着眼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指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形成的条件。
[答案]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太学等官方教育体系的建立。(8分)
10 / 10历史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从继承性的角度看,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转型,体现出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趋势是一脉相承的,突出的是历史的相似性;从发展性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突出的是历史的阶段性。转型前的夏、商、西周代表了早期国家文明的特点,而秦汉的政治体制则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1.周秦之际文明转变
(1)政治方面:最高统治者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贡赋向地税转变;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逐步确立起封建农耕经济,成为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据统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统一的局面。
(4)民族与国家认同方面:华夏观念增强,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2.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转型
1.(2024·福建金科大联考高三检测)与夏商两代君主着力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威慑诸侯的军事政策不同,西周军事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C.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D.导致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2.(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3.(2024·云南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  B.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
C.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   D.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
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汉初承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三种认同
“大一统”的观念认同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权。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到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1.(2024·江苏扬州调研)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2.(2024·山东济南模拟)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俶真训》曰:“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这一观点(  )
A.反映了华夏意识开始形成
B.有利于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了传统夷夏观念形成
D.反映出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
3.(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缘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10分)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上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统一:“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2.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货币、度量衡、车轨的统一等促进了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发展,文字统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加强了秦汉文化的统一性,各地区、各民族生活的客观差异性,体现了统一前提下文化的多样性。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天文、历法、医学、数学、造纸术及其他生产技术成就,决定了秦汉文化居世界前列。
(4)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文化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科技成就、儒学文化、文学艺术特别是汉赋等,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5)气势恢宏,奋发向上。长城、兵马俑、《史记》、汉赋体现了秦汉封建国家统一的态势,表现出秦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汉朝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展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2.(2024·湖南永州三模)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
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3.(2024·江西南昌三模)据如表可知,两汉时期(  )
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荀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记》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书价值总体不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从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整合。
——摘编自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文化形成的条件。(8分)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