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检测(三)
1.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阿玛尔纳艺术中,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而不是采用以往那种理想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风格更加自然,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在这幅壁画中,埃赫那吞和他的妻子在庭园中散步,他们的姿态放松,面带微笑,享受着家庭的快乐时光。这种注重现世生活情趣是阿玛尔纳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故选D项;在阿玛尔纳艺术中,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而不是采用以往那种理想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形式,“神权至上”说法错误,也没有“凸显法老庄严形象”,排除A、B两项;古代埃及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样受宗教迷信影响,“反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A [根据题干可知,当(阿拉伯)古莱氏人夺取了麦加之后,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其“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说明古莱氏人转化为商业部落之后,推动了阿拉伯半岛旧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社会变革,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阿拉伯)古莱氏人促进了麦加地区社会的变化,并没有述及该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仅述及(阿拉伯)古莱氏人,并没有述及其他部落,无法得出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阿拉伯)古莱氏人“夺取”了麦加,并没有述及“联合”,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共同的公用事业’……‘选举、纳税、交易、救济’”可知,11世纪,随着欧洲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起来,市民经济实力增强,通过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故选D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的时间为14世纪至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11世纪,欧洲的商人行会是一个商业联合组织,市民借助行会参与城市管理,并不意味着行会直接取代了政府,排除C项。]
4.D [由材料“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直接参与朝政,但却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从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最高决策权依然在苏丹手中,并未架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苏丹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加强了君主的实际权力,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更多的是靠其自身丰厚的回报以及因此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可知,新航路持续下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的生产方式拓展,对世界各地的物产需求增多,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神曲》……是把人性当作盆栽”“《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中……人性被看作是自然树木”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性逐渐从“盆栽”转变为“自然树木”,体现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断发展,故选B项;根据材料“《神曲》”“《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可知,材料仅罗列了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文学作品,不能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神曲》《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仅凭三部作品不足以说明文学题材的不断丰富,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材料无法体现其逐渐走向衰落,排除D项。]
7.B [由“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可知,美国的“否决政治”常使行政和立法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B项;“否决政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而不是人民民主,排除A项;“否决政治”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的产物,并未削弱总统的行政权力,排除C项;“否决政治”是总统与国会在充分地利用宪法所赋予的权力,而不是进行权力争夺,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7 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有2 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855—1868年录用的文官中,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的超过七成,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的不足三成,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的只有28人,这说明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之前并未很好地贯彻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仍然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故选A项;材料介绍了当时英国文官录取的方式占比,但并没有提及这些文官分属何党派,无法判断这时的文官选拔是否受党派斗争的影响,排除B项;由“有2 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可知,文官选拔并不是“流于形式”,排除C项;有近三成录用的文官是经过有限竞争和公开竞争的,因此不能断定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习俗逐渐消失了”可知,在面包制作中使用蒸汽动力机器,便利了面包生产,导致手工生产面包的方式逐渐消失,体现了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材料强调制作面包的方式变化,并非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材料仅涉及面包制作,不能得出“食品多元化”,且“丰富人们物质生活”也无从得出,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的出现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但材料仅体现了面包制作使用了机器,未体现其使用添加剂等,看不出“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
10.B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人的权利;而《共产党宣言》指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广泛吸收,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更体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B项正确;A、C、D三项局限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范畴,排除。]
11.B [根据材料“宣扬恢复《古兰经》的真意,团结斗争”“圣战”可知,非洲的独立运动具有利用传统宗教组织斗争的特点,即非洲独立运动具有本土特色,故选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专制独裁统治遭到打击,排除C项;苏丹马赫迪起义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未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排除D项。]
12.A [由材料“被管控与受保护”“当时英国部队的移动鸽笼车”可知,战时状态下信鸽的军事价值使保护信鸽成为人们保护情报,进而保障通信安全的必然选择,故选A项;信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与军事策略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当时英国部队的移动鸽笼车,并未说明具体作战方式,无法得出多样性的结论,排除C项;战争时期通过移动鸽笼车保护信鸽,进而保护情报,体现不出保守性,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十月革命胜利至1925年,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年的粮食产量比一战前还要低,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实施之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23年、1925年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说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粮食产量,故选C项;耕作面积的多少影响粮食产量,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苏联的计划经济建立于1928年以后,这与表格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5年的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可以说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没有粮食的实际需要量的对比不能说明粮食危机解除,排除D项。]
14.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国跨国公司在选择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银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银行的信誉和在美国时的关系。其中,“在美国时的关系”这一因素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在选择欧洲债券的领头承购人和发行人时,这一因素的比重分别高达81%和82%。这说明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因为那些在美国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银行在欧洲市场上更受美国跨国公司的青睐,故选D项;该调查报告只涉及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并未提到关于国际贸易存在冷战色彩的信息,也没有提及大国之间的对抗方式有新的变化,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提及“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排除B项。]
15.D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4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制裁成功率较高,而20世纪60年代后,成功率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同样的,20世纪70年代制裁次数增加,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试图通过经济制裁的方式维护其霸主地位,故选D项;根据材料1970—1979年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增加,但成功率却在下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其经济霸主地位,但这一时期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次数却并不多,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美国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无法看出美国制裁的对象及范围,故无法看出是“单边制裁”还是“多边制裁”,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知,加拿大和英国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社区的作用,使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从而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故选A项;社区基层自治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减少国家行政干预是实行社区基层自治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在基层自治中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并没有扩大社区政府职能,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可知,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根据材料“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可知,提升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公元前3千纪中期。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可知,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根据材料“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公里”可知,跨越范围广;根据材料“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可知,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根据材料“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可知,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第(2)问,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可知,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根据材料“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公里……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可知,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根据材料“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可知,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答案:(1)原因: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提升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效率。(2分)
特点: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跨越范围广;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4分)
(2)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4分)
18.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物种交流的史实可知,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特性;根据材料一“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可知,18世纪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根据材料一“在欧洲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可知,政府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推广措施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一“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介绍了马铃薯含有的丰富营养成分”可知,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第(2)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自拟论题,如: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1)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特性;18世纪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政府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推广措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任答4点得8分)
(2)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分)
阐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扩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6分)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2分)
(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拟定其他论题,阐述合理亦可)
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可得出香槟集市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槟集市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根据材料一“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可得出香槟集市加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可得出香槟集市巩固了封建王权。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汉萨同盟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根据材料二“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二“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知西欧王权的加强使汉萨同盟逐渐失去了地区贸易的垄断权;根据材料二“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欧洲战争频发的冲击是汉萨同盟衰落的重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和材料二“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可得出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根据材料一“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材料二“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根据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一“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和材料二“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得出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答案:(1)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封建王权。(4分)
(2)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贸易中心的转移削弱了其影响力;西欧王权加强使其失去地区贸易垄断权;欧洲战争频发的冲击。(6分)
(3)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4分)
20.(1)欧洲殖民扩张,白人殖民者将欧洲音乐带入北美;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及其音乐传入;南北战争推动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成果如留声机的发明促进音乐传播与发展。(4分)
(2)非洲音乐为美洲音乐发展注入活力,丰富音乐形式与风格;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精神寄托和手段;促使社会关注贫困、压迫等问题,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有利于种族平等观念的传播。(6分)
1 / 7阶段综合检测(三) 世界史
(建议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邯郸二模)阿玛尔纳艺术是指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如图是典型的阿玛尔纳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壁画)。据此可知,该作品反映出阿玛尔纳艺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
A.推崇神权至上 B.凸显法老庄严形象
C.反对宗教迷信 D.注重现世生活情趣
2.(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公元5世纪以来,(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他们从胡扎阿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其中的商人贵族操纵了麦加的管理机构“马拉”。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这说明( )
A.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的社会变革
B.麦加地区国际商业迅速发展
C.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D.各部落更大规模联合的发展趋势
3.(2024·江苏泰、连、宝高三联考)11世纪欧洲城市建立起商人行会,行会规章中包含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来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等内容,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规章中规定了“市民享有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C.行会代替政府职能 D.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4.(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5.(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考试)新航路开辟虽然得到了集权政府的支持,但并不是每一次远洋航行都能获得政府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大航海能够持续下去,更多的是靠其自身丰厚的回报以及因此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这反映了( )
A.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 B.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
C.新的生产方式的拓展 D.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6.(2024·广东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神曲》洗净人性而成圣的模式,是把人性当作盆栽;但在《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中,凡人甚至反英雄的形象比较普遍,人性被看作是自然树木。这反映了( )
A.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B.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C.文学题材的不断丰富
D.文艺复兴逐渐走向衰落
7.(2024·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将美国政治体制称为“否决政治”,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府会相争”,常使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 )
A.有效地维护了人民民主
B.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D.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
8.(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据统计,英国1855—1868年录用的9 826名文官中,有7 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 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 )
A.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
B.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
C.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
D.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
9.(2024·山东青岛高三模拟)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利用强有力的机器压制面团,从而使面包坊烤制面包和家庭自制面包的习俗逐渐消失了。这表明( )
A.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
B.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C.食品多元化丰富人们物质生活
D.工业革命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
10.(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根据如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 )
彼特拉克 《歌集》 用写实手法描写人的美貌,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等 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更注重人在现世世界的价值
B.更体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C.指出权利是人类价值的载体
D.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11.(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考)1881年,苏丹的穆罕默德·阿赫迈德宣扬恢复《古兰经》的真意,团结斗争。他自称是马赫迪的化身和代理人,号召人民对外国殖民者和贪官污吏进行“圣战”。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非洲独立运动具有本土特色
C.非洲专制独裁统治遭到打击
D.宗教信仰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12.(2024·河北石家庄摸底检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制定的《国土保卫法》中,信鸽逐渐拥有了被管控与受保护的双重待遇。如图为当时英国部队的移动鸽笼车。这说明了( )
A.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B.军事策略的灵活性
C.作战方式的多样性 D.传统观念的保守性
13.(2024·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模拟)下面为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5.55 44.24
A.耕作面积决定粮食产量
B.计划经济优势初显
C.政策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D.粮食危机基本解除
14. (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下表是1981年荷兰《银行和金融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单位:%)。这可用于说明( )
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选择的种类
选择欧洲债券的领头承购人 选择欧洲债券的发行人 选择欧洲信贷的领头银行
信誉 66 50 58
在美国时的关系 81 82 68
注:“在美国时的关系”指设有欧洲分行的美国银行或在美设有分行的欧洲银行,曾为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银行服务。
A.国际贸易渗透出冷战色彩
B.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
C.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
15.(2024·广东调研)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外交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下面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正比关系
B.制裁次数增加体现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
D.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
16.(2024·江苏如皋调研)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做法旨在( )
A.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潍坊监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
视角一 苏美尔驿站的建立
公元前3千纪中期。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
视角二 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
公元前1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公里,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
视角三 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
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公里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 500公里的距离。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
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4分)
18.(2024·湖南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 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16世纪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16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洲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介绍了马铃薯含有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二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等《从“洋芋”到“土豆”
的文化融合——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9.(2024·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4分)
20.(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的演变
时间 概况
16—17世纪 北美殖民地音乐起源于欧洲音乐,由白人殖民者带入;形式多为赞美诗、民歌和民谣,套用欧洲的古老曲调演唱
17世纪 因奴隶贸易,非洲音乐传入北美。黑人奴隶仿造传统非洲乐器进行击打、弹奏,采用西非的呼应方式在劳作时歌唱
19世纪中期 布鲁斯音乐逐渐形成。它脱胎自非洲音乐并融入欧洲音乐风格,于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南部广泛流行
19世纪后期 爵士音乐开始出现。它总体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声机发明后,通过录制唱片而成为美国通俗音乐的主流
——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等
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后,借助他们的传统音乐来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虽然遭到奴隶主频繁禁止,但非洲音乐传统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手段,如1739年发生在南卡罗来纳的斯通起义就以连续的鼓点作为起义信号。后来,吸纳了非洲音乐传统的乐手往往将贫困、压迫、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作为演唱的主题,深刻影响了美洲社会的听觉,进而改变着大众对黑人的认知。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演变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音乐对美洲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6分)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