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建议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肇庆二模)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 000—7 500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了数十座房址和数百座墓葬以及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猪骨骼。这可以( )
A.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
B.断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C.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D.推断家畜饲养成为当时的主流
2.(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韩非子》中记载“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墨子》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庄子》中记载“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论证( )
A.原始社会私有财产的产生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进步
C.万邦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
D.诸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
3.(2024·辽宁沈阳三模)右图是商代绳纹灰陶甗(yǎn)。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内分上下两层,中间有箅(bì)子,用以控制火候。《周礼》中记载箅孔之数常设为七,称为“七穿”。阴阳五行观念中火为阳,七为奇数与之相合,亦为正,故取“用火极限”之意。这体现了( )
A.商代礼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
B.先秦礼制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C.古器物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D.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食物烹饪方式
4.(2024·安徽合肥二模)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 )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
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
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
5.(2024·安徽蚌埠模拟)史载:秦朝某男子受到审讯时,供称他是“士伍(无爵男丁),居某里”,然后由审讯机关去查证其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谓之“定名、事、里”。此类做法表明秦朝( )
A.户籍管理体系已形成 B.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
C.地方事权呈分化趋势 D.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
6.(2024·湖北武汉模拟)下表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 )
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为郡掾(官职)田恭(人名)……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 《东观汉记》
越裳,南方远国也。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汉书·平帝纪》
A.致力制度变革 B.促进民族交流
C.推动疆域扩展 D.完成文字统一
7.(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汉武帝时期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鹿皮币专门针对王侯宗室,每张皮币售价40万钱;白金币由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面向富商豪民发行。这一改革旨在( )
A.垄断货币发行 B.削弱地方势力
C.增加政府收入 D.维护政治统一
8.(2024·广东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廆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9.(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酢。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
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
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
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
10.(2024·江苏如皋调研)如图为唐诗《静夜思》的日文翻译,这反映了( )
A.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
B.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C.汉字成为世界性通用文字
D.诗是中日交流的主要载体
11.(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这反映出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贸易发展削弱中央集权体制
D.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12.(2024·河北承德二模)据《宋史》记载,吏部侍郎孙祖德“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同样,宋神宗元丰年间,屯田郎中刘宗古“规孀妇李财产,与同居”。另外,宋哲宗时,“常州江阴县有孀妇,家富于财不止巨万”,以至于知秀州王蓬“利高赀,屈身为赘婿”。这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被削弱
C.政府官员的薪资标准相对低
D.官商结合得到政府的支持
13.(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拟)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文”本意指“纹理”,后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意思是“改变”;“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有“以文化人”之意。据此可知,“文化”一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
14.(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在《伍伦全备记》中写道:“近世以来做南北戏文,用人搬演,虽非古礼,然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这可用来说明,明代戏剧( )
A.主要为官宦演出 B.属于高雅艺术范畴
C.大众化色彩突出 D.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15.(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如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16.(2024·河北邢台二模)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 B.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 D.实物折算银两征税
二、非选择题
17.(2024·福建宁德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
综合图1、图2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12分)
18.(2025·广东茂名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体现的是漠北地区的匈奴文化。考古人员在该墓地除发掘出大量反映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外,还发现了五片大致可复原的铜镜残片,包括草叶纹镜残片、云雷纹地连弧纹镜残片、凤鸟或四叶纹镜残片、星云镜或草叶纹镜的外缘残片等,这些都是中原汉代铜镜的代表性图案。在伊沃尔加墓地出土的四枚五铢钱具有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特征。
材料二 陕西神木县大保当镇的东汉画像石墓葬群,位于古长城的北侧。大保当镇是汉人和南匈奴人交错居住的地区。从出土器物和画像石来看,该地的墓葬具有草原文化的突出特征,如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狩猎的画面。大保当汉墓大致可分为六个区,每个分区应是一个单独的家族墓地。墓中发现的随葬器物有陶制的博山炉、灯、虎子等汉式生活用具,以及陶罐、陶壶、陶鼎、陶仓、陶灶、陶鸡、陶鸭等反映汉式生活方式的模型。墓中出土的钱币有250余枚,包括少数“半两”钱、“货泉”“大泉五十”和大量的“五铢”钱。从衣饰看,大保当墓地既出土了中原冠带的带钩,也出土了北方民族常见的带扣、饰牌等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莉《考古学视野下
两汉时期民族文化融合》
(1)指出材料一、二两处考古遗址所反映的共同的文化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考古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两处考古文化差异性的因素。(3分)
19.(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为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清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
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4分)
20.(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龙岗秦简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国志》载:“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尽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响。(8分)
8 / 8阶段综合检测(一)
1.A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器物与碳化稻、家猪骨骼,说明它是我国早期文明的代表,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属于第一手史料,故选A项。]
2.C [根据“饭于土簋,饮于土铏”“耕历山,陶河濒”“操橐耜”可知,材料中的记载客观上反映了万邦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可以用于论证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故选C项;私有制早在万邦时代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经产生,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农业是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农具与牛耕、小农经济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依然处于石器锄耕阶段,排除B项;材料中诸子百家对万邦时代生产生活的记载内容具有相似性,是对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无法体现相互之间的借鉴融合,与“兼容并包”的说法不符,排除D项。]
3.C [题干“箅孔之数常设为七……故取‘用火极限’之意”,表明古器物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故选C项;根据题干“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可知,甗是生活用具而非礼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作为生活使用的器物蕴含着文化意义,未涉及礼制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食物烹饪方式”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讲学的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动荡和旧秩序瓦解的问题,想要重新构建社会秩序,所以这种局面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A项;百家争鸣是题干所述局面出现的背景,而不是材料所述局面标志着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题干并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争,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所以秦朝审讯机关可以查证受审讯者的基本信息——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故选A项;“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呈分化趋势”不符合史实,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相悖,排除C项;“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不符合史实,与秦朝轻教化相悖,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后颇徙中国罪人……渐见礼化”可知,通过将中国罪人移居到边疆地区并与当地人民杂居,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礼仪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远夷之语,辞意难正……”“越裳,南方远国也……故累译而后乃通”可知,在语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传译活动促进民族交流,制度变革与传译活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疆域的变化,且传译活动也无法使疆域扩展,排除C项;秦朝已完成文字的统一,文字的统一为传译活动奠定基础,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所发行的白鹿皮币和白金币价格都非常高,且其针对的是政治地位较高和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王侯宗室、富商豪民),该做法会大大削弱王侯宗室和富商豪民的势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治的统一,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鹿皮币和白金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能够削弱地方势力,但这是其影响,而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题干所述史实能够增加政府收入,但这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廆和氐族苻坚的相关言论,如“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故选C项;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所以“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并没有将北方各民族间的差异进行比较,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D [从材料“取水作之。大率麦……以挹酢”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醋的制作流程,《齐民要术》将该流程记载下来,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故选D项;“《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利用麦、粟来酿醋,麦、粟属于粮食作物,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地域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文版的《静夜思》体现了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学习,反映了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日本文字受到中国文字的影响,不能说明汉字成为世界性通用文字,排除C项;诗仅是中日交流的载体之一,政治制度、儒学、土地制度等均为中日交流载体,其地位更是超过了诗,排除D项。]
11.D [根据题干可知,在宋朝严苛的商税政策下,商人不得不寻求“私路”行走,客观上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与“坊市制度”无关,排除A项;“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宋朝政府“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并未述及“削弱”中央集权体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利高赀,屈身为赘婿”等可知,宋代出现了政府官员不顾身份地位、礼仪道德,争娶妇,甚至甘愿屈身为赘婿的现象,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婚姻观念的反映,故选A项;宋代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儒学的影响力并未被削弱,排除B项;宋代“政府官员的薪资标准相对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官商结合是政府官员和商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文”后来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意思是“改变”,“文化”有“以文化人”之意,即通过文化教育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文化”一词的核心内涵是文治教化,有利于塑造人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由此可知,“文化”一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人文精神,故选A项。]
14.C [根据材料“然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可知,明代戏剧演出人人观看并且感人至深,影响很大,这说明明代时期,戏剧演出具有明显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故选C项;“主要为官宦演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明代戏剧大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高雅艺术”与此相悖,排除B项;“深受商品经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B
16.B [根据材料“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及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材料中对丁的统计出现小数和采取粮食计量单位的统计方式,体现了赋役制度变革的影响,故选B项;丁的数量出现小数并非因为户籍管理松弛散乱出现的失误,反而说明管理非常严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实物折算银两征税”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7.解析:首先,提取结论。根据材料“战国七雄形势图”“秦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可得结论1: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角度分析可得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其次,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说明可得: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角度说明可得:从图1的东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2秦朝将全国划分为郡进行治理,而再无封国。
答案:结论1: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2分)
理由: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4分)
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
理由:从图1的东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2秦朝将全国划分为郡进行治理,而再无封国。(4分)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原汉代……五铢钱的特征”可知匈奴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因素,根据材料二“东汉画像石墓葬群……草原文化……的画面”可知中原文化融合了草原文化的特征,得出匈奴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第(2)问,根据材料一“漠北地区的匈奴文化……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特征”可知,该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汉代的交往有关,西汉时期,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方式有战争、和亲及经济文化交流等方式,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汉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和亲,汉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第(3)问,根据材料一“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匈奴文化”、材料二“古长城的北侧”“汉人和南匈奴人”得出地理位置差异;根据材料一“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材料二“中原冠带……北方民族常见的带扣”可知不同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区或者民族的生活习惯,得出当地居民的民族构成及生活方式不同。
答案:(1)文化特征:匈奴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3分)
(2)原因: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汉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和亲;汉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6分)
(3)因素:地理位置差异;当地居民的民族构成及生活方式不同。(3分)
19.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胡服流行”“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其次,围绕该论题展开阐述。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南方的士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根据材料“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自然、淡雅”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出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最后,进行总结得出,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2分)
阐述: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出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10分)
总之,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杂居,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明显。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这一改革使华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习俗,推动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汉服饰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进一步交融。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这一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10分)
总之,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胡汉服饰文化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1)①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就已有相关律法规定。②连贯延续:历经多个朝代,政策持续推行。③规定细致:唐宋以后相关规定更加细致。④法律保障:历代政府都通过法律来保障禁止屠牛政策的实施。⑤处罚严厉:对屠牛者给予重罚。⑥存在特例: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有赦免,体现人文关怀。(6分)
(2)积极影响:
①保护了农业生产: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民的生产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④影响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形成敬畏和尊重牛的观念。⑤体现儒家伦理:强调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符合儒家思想。
消极影响:
①限制饮食文化发展:禁止屠牛限制了牛肉在饮食中的应用,可能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②政策执行难度大:尽管历代惩罚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说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法律执行的不公正,影响政府的公信力。(8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