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7 中古时期的世界(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27 中古时期的世界(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1.D
2.D [材料反映了城市自治和农民自由身份壮大了市民阶级,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孕育新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排除A项;“得益于”说法错误,排除B项;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商业复兴有直接关系,C项因果关系错误,排除。]
3.C [根据题意可知,从11世纪到14世纪,英国国王的收入从主要来自自己的领地到主要来自税收,说明税收成为英国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意味着王权能够更广泛地控制和利用社会财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封建王权呈现强化趋势,故选C项;14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英国此时的工商业还相对落后,排除A项;此时新航路还没开辟,英国还没有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排除B项;英国此时尚未脱离教会控制,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经过长期、剧烈的斗争,到13世纪时大学的独立性增强,大学成为学者们的自治团体,这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推广,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大学努力摆脱教会的控制,而非教会对教育的推动,排除B项;“使大学实现了完全世俗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
5.C [由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居民为了自由贸易的需要而逐渐走向联合,并且建立起各种组织,这会进一步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所以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的经济活动得到提升,故选C项;题目主旨是西欧城市居民的经济活动,与居民政治地位的提高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仅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并未提到与封建主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其经济联系的加强,而不是经济独立性较强,排除D项。]
6.A [由材料可知,《查士丁尼法典》只是在前代法典基础上的整理和简化,法律编纂委员会遵循的原则是删繁就简,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这得益于古罗马法丰富的法律遗产,故选A项;东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是《查士丁尼法典》能够编纂的物质前提,而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编纂时是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强盛的时候,而不是日趋停滞的时候,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辅罗斯接受了拜占庭的东正教,体现出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受到基辅罗斯的军事援助,无法反映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排除A项;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基辅罗斯属于东欧国家,排除B项;题干内容不能说明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可知,商人在阿拉伯受到尊敬,根据材料“其描述的人物……都是物质派……只是为了金钱”可知,阿拉伯的文学作品描绘了阿拉伯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尊敬体现了古代阿拉伯人具有重商倾向,故选A项。]
9.A [根据题图可知,中国造纸术主要经由中亚—西亚—北非传入西南欧地区,阿拉伯人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阻碍”,排除C项;根据造纸术的传播不能推断出中欧之间实现了直接往来,排除D项。]
10.B [根据题干可知,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不仅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与建设,说明该时期的宗教政策相对宽容,故选B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而不是天主教,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奥斯曼帝国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没有述及“征服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仅述及了宗教政策,无法得出“各教派呈均势格局”的结论,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没有文字记载,而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说明法显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故选C项;法显的著作是对当时印度的记载,并不能推动佛教派别的分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排除B项;“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一手资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前天皇(大王)不能直接控制土地和民,改革后天皇(大王)的命令能直接下达至土地和民众,并掌握了税收和兵役,因此这次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幕府政治是12世纪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武士阶层兴起于10世纪以后,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移植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商人大量往返亚、非、欧地区,促进了该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基于此,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古代非洲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希腊文明无关,排除A项;古代非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帝国,排除B项;罗马帝国版图与题干所述及的贸易范围不一致,排除C项。]
14.A [材料体现的是阿克苏姆文明发展快的原因,即其地理位置优越,接近红海沿岸,意味着易于进行文化交流,而其他地方因为难以进行文化交流,文明发展缓慢,由此可知材料的主旨是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材料主旨与探索非洲历史文化遗产无关,排除B项;大津巴布韦的衰落和气候条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没有特指通过战争交流,排除D项。]
15.A [这幅《墨西哥城之战》的绘画作品描绘了殖民者征服墨西哥的场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观察和思考印第安文明如何在与殖民者的冲突中受到冲击,甚至湮没,故选A项;虽然画作是历史的记录方式之一,但绘画作品往往带有艺术家的主观解读和修饰,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为完全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征服墨西哥的是西班牙殖民者,与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画作主要描述的是战争场景,而非种植园经济,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征服墨西哥的科尔特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科尔特斯率领下侵入阿兹特克人国家,阿兹特克文明灭亡,因此这段报告展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故选A项;材料信息仅反映“有座广场比萨拉曼卡(西班牙城市)的广场还大一倍”,并不等同于欧洲城市化进程的滞后,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玛雅文明,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并未涉及西班牙对美洲征服手段的描述,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特许状是……权利认可证书”可知,特许状是贵族领主与教会势力对市民授予的权利许可证书,是授予者与被授予者之间的政治契约;根据材料“整个欧洲……颁发特许状”可知,当时颁发特许状的主体广泛,包括贵族、国王和教会势力,具有主体多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伦敦市民享有……为法官”“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可知,特许状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司法、土地使用和贸易等多方面,具有领域广的特点;根据材料“市民们拥有每周……和免关税权”可知,城市市民充分享有市场自由权和贸易自由权,说明城市特许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王权强化、打击贵族的必然产物。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5分)
特点:颁发主体多样;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4分)
(2)作用: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6分)
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得出统治方式多元,包括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得出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根据材料一“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得出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得出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根据材料二“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得出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异质文明”和“交流推动进步”两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每点1分,共3分)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任答3点得3分)
(2)观点: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2分)
说明:异质文明:阿拉伯帝国文明为伊斯兰教文明,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合一;中国文明为中华文明(儒家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哲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分离。(2分)
交流推动进步: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811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3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21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可见,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
A.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
B.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
C.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
D.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
2.(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中世纪西欧,作为“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的标志,自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特权,同时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一个逃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那他的农奴身份在城垣内就将消失殆尽。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
A.冲击了传统专制王权
B.得益于庄园经济的崩溃
C.有助于工商业的复兴
D.有利于孕育新的生产方式
3.(2024·广东深圳二模)自11世纪以来,英国王室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自己的直接领地,即所谓“国王靠自己过活”,但到14世纪,税收已成为其主要来源。1374—1375年,英王财政总收入为11.2万英镑,其中领地收入2.2万,而税收有8.2万。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B.对外扩张获得巨大收益
C.封建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脱离教会控制成效显著
4.(2024·河南青桐鸣高三联考)当巴黎大学刚刚形成之时,学位与聘书授予权掌握在圣母院教士会手里,巴黎主教拥有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管辖权。经过长期、剧烈的斗争,在13世纪期间,大学校长取得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司法管辖权,大学成为学者们的自治团体。这一转变(  )
A.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推广
B.反映出教会对教育的推动
C.使大学实现了完全世俗化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2024·河北邯郸二模)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  )
A.居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B.摆脱封建主控制
C.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
D.经济独立性较强
6.(2024·河北邢台一模)《查士丁尼法典》只是在前代法典基础上的整理和简化,而不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创制。在编辑过程中,法律编纂委员会遵循的原则是删繁就简,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查士丁尼法典》这一编纂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罗马法丰富的法律遗产
B.东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
C.拜占庭社会发展日趋停滞
D.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
7.(2024·辽宁大连二模)987年,拜占庭皇帝以将自己妹妹安娜嫁与基辅罗斯君主弗拉基米尔为附加条件换取了军事援助,后又提出履行婚约的前提是弗拉基米尔必须与其臣民一同接受洗礼。随后基辅罗斯成为东正教国家。这说明(  )
A.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
B.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拜占庭文明影响基辅罗斯国家发展
8.(2024·广东湛江调研)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  )
A.具有重商倾向    B.精通商业经营
C.奉行重商主义   D.推动东西贸易
9.(2024·重庆三模)读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可以得出造纸术西传欧洲过程中(  )
A.阿拉伯人起了重要作用
B.君士坦丁堡成为主要通道
C.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阻碍
D.中欧之间实现了直接往来
10.(2024·山东济南模拟)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年),天主教在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11.(2024·江苏南通三模)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
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
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一手资料
12.(2024·湖南名校联考)646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下面是关于这场改革的图示。据此可知,这次改革(  )
A.建立起幕府政治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武士阶层兴起   D.移植了唐朝制度
13.(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古代非洲某一时期的贸易范围,西起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东邻红海,中连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中间的河谷盆地,北起非洲之角的高原,中接亚丁湾的非洲海岸,南抵非洲南半球的东部边界和马达加斯加。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
B.统一的世界帝国的建立
C.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
D.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
14.(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从非洲内部进行考察,地处非洲东北、红海沿岸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曾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材料的主旨是(  )
A.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
B.探索非洲历史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C.气候条件导致大津巴布韦的衰落
D.战争对文明扩张和融合的重要性
15.(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拟)如图为16世纪阿兹特克人的绘画作品《墨西哥城之战》,作品描述了殖民者征服墨西哥的场景。该画作(  )
A.可用以研究印第安文明湮没原因
B.属于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C.控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暴力行径
D.体现了美洲的种植园经济
16.(2024·江苏如皋三模)征服墨西哥的科尔特斯报告道:“此城有许多广场……其中有座广场比萨拉曼卡(西班牙城市)的广场还大一倍,广场周边环绕拱廊,每日有六万多人在拱廊里做买卖,这些国家所制造的各种商品,这里应有尽有。”这段报告展现了(  )
A.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
B.欧洲城市化进程的滞后
C.古代玛雅文明的繁荣
D.西班牙对美洲血腥征服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6分)
18.(2024·广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并加以说明。(8分)
3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