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六校联考)一学者认为: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否定,最初是道德伦理的批判与否定,以消灭财富不均、要求公平分配为特色,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由来;进而是理性的批判与否定,最后是武力的批判与否定,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近代工人革命运动的崛起。该学者旨在论证( )
A.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弊端
B.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C.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
D.工人阶级崛起的可能性
2.(2024·安徽安庆三模)如图为《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卢德运动反映了当时( )
A.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贫困的根源
C.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
D.工人运动已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3.(202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在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呐喊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民主化的进程得以完成
B.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对立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
4.(2024·河北保定三模)马克思说:“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
A.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C.资本主义兴起的血腥性
D.工人阶级与封建制度的彻底决裂
5.(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认为,遗产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财产,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资本家可以将企业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并建议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自行建立合作组织。他的这一观点( )
A.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B.是对工业革命的无声抗议
C.旨在缓和分配不均的矛盾
D.受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影响
6.(2024·广东茂名二模)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条件已成熟
7.(2024·江西九江三模)1847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超过了工人以工资形式所获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一论述( )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
C.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D.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剥削实质
8.(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面对有人提出通过按资本的比例向富人征税的方式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后来,“消灭私有制”成为《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内容。这说明马克思( )
A.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成就
B.理性分析革命形势的变化
C.批判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D.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9.(2024·河南驻马店联考)据学者统计,截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共产党宣言》的版本覆盖了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意大利文、罗马尼亚文、保加利亚文等18种文字(其中俄译本最多),版次约有130个。这最能说明,19世纪后期( )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科学社会主义影响扩大
C.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D.全世界无产者实现联合
10.(2024·山东烟台二模)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写道:“某一国家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楚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就越强烈……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恩格斯强调《共产党宣言》( )
A.对指导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B.肯定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C.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D.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 )
A.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C.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进行分配方式改革
12.(2024·吉林长春模拟)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A.立足于帝国主义时代
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13.(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经历了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国际,这是欧美新建立的二十几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重大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
C.革命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
D.共产主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14.(2024·福建泉州模拟)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规定:“每年召开由协会各支部选派代表组成的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宣布工人阶级共同的愿望,采取使国际协会顺利进行活动的必要办法,并任命协会的总委员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B.资产阶级政党走向衰落
C.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15.(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下表是某国际组织成立后召开的五次代表大会,该组织的成立意在( )
次数 召开时间 召开国家 召开地点 出席代表数
第一次 1866年9月3—8日 瑞士 日内瓦 60
第二次 1867年9月2—8日 瑞士 洛桑 71
第三次 1868年9月6—13日 比利时 布鲁塞尔 99
第四次 1869年9月6—11日 瑞士 巴塞尔 78
第五次 1872年9月2—7日 荷兰 海牙 65
A.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
B.改变欧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C.加强工人阶级间的国际联合
D.推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6.(2024·广东佛山模拟)巴黎公社刊印和发行了《公报》和《公告》两种报刊,并将各种法令、声明、通告、决议,甚至公社会议上讨论的问题,都及时刊登在《公报》和《公告》上,张贴于街头路角。这表明巴黎公社( )
A.重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
B.创新社会舆论监督形式
C.重视公社社员民主权利
D.宣传政权社会主义性质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南岳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1776年,法国学者马布里在《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一文中,指出必须建立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
史料二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
史料三 现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通过论证《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指出:“我们可以把《共产党宣言》称作马克思后来全部著作——不包括1848年以前出版的任何其他著作的序曲。它不仅预示了要发挥的课题和遵循的路线,而且预示了它必将遇到许多困难。”
材料二 1870年,墨西哥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第一国际墨西哥支部。1871年以后,许多法国革命者到拉丁美洲寻求政治避难,他们来到拉美后就与拉美的工人结合起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古巴的巴利尼奥等人于1900年建立了古巴第一个劳动者的政党——人民党,1905年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公开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流亡阿根廷的法国人多马士于1872年首先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后来相继建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支部,并得到马克思的关怀和通讯指导。1919年,巴西爆发了6万工人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罢工。乌拉圭的社会党于1920年决定改名为共产党,同时加入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古巴、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秘鲁、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
——摘编自程洪《试论俄国十月革命与拉丁美洲》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进行合理解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8.(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
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6分)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6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二)
1.B [根据材料“最初是……进而是理性的批判与否定,最后是武力的批判与否定”可知,该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从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批判到理性批判,最后才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进而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论证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故选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支撑学者观点的论据之一,排除C项;材料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角度论证了工人阶级崛起的必然性,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说明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故选C项;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之后,排除A项;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根源,这说明工人阶级没有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根源,排除B项;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工人运动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可知,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在宪章运动中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已经意识到了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这说明当时英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故选C项;英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时并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英国无产阶级对政治变革的主张,体现的是政治变革而不是阶级对立,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于1848年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可知,马克思认为由于小生产的局限性,其必然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取代,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代替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封建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述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但并没有述及其“血腥性”,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代替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述及“工人阶级与封建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建立合作组织”可知,这些建议都是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来缓和分配不均的矛盾,故选C项;“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他的建议并不是对工业革命的无声抗议,而是试图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来减轻社会的不平等,排除B项;“受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影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农民的支持对无产阶级革命非常重要。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取得成功,这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故选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科学,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军,农民是同盟军,排除C项;1848年,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还未成熟,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超过了工人……所获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论述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剥削实质,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资本家能够获得利润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无关,排除B项;“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可知,马克思坚决反对通过改良手段来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合法权益,主张以坚定的革命立场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坚定批判态度,而非肯定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达了马克思对革命手段的坚定立场,并未对革命形势进行具体分析,排除B项;材料中马克思主要批判的是改良主义思想,而非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版本……18种文字……版次约有130个”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各种文字译本的不断发行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故选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初,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一度陷入低潮,排除C项;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大工业越发展”“工人阶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可知,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越发达,其工人阶级越需要《共产党宣言》的指导,这说明《共产党宣言》对指导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对工人阶级的指导作用,而不是肯定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多方面推动的,材料并没有提及《共产党宣言》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C项;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刻分析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凡尔赛议会议员’……‘一切动产和不动产’……都由国家管制”“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企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成立委员会监督国家管制的财务等,这些做法都是巴黎公社对治理国家途径的新探索,故选C项;巴黎公社最终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这说明其并没有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排除A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分配方式改革”,排除D项。]
12.C [材料中杜林的思想歪曲了经济和政治暴力的关系,混淆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恩格斯的文章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B项;“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后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机会和经验,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排除B项;“革命运动由分散走向联合”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项;19世纪,共产主义属于社会发展潮流之一,但没有成为主流,排除D项。]
14.A [材料“由协会各支部选派代表组成的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宣布工人阶级共同的愿望”“任命协会的总委员会”等信息说明在1864年的时候,各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到了一定程度,才有了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在这一基础上成立,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讲工人阶级的联合,与资产阶级政党是否走向衰落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C项;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5.C [由材料“1866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联合起来,故该国际组织是“第一国际”,其加强了工人阶级间的国际联合,故选C项;“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改变欧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186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得到推广,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将各种重要信息及时刊登并张贴,提高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使公社社员能够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决策过程,这体现了对社员民主权利的尊重,让社员能够更好地参与和监督公社事务,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信息的公开透明,而非行政管理模式的重构,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在创新社会舆论监督形式,而是强调对社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D项说法错误,排除。]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一“必须建立共和国”“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禁止财产私有”可知,这是1776年法国学者马布里的共和国思想,他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谐的社会,废除私有制,勾画了未来的理想社会蓝图,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和“群众”关系进行了论述,蕴含了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思想,说明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已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三“我们可以把《共产党宣言》称作马克思后来全部著作——不包括1848年以前出版的任何其他著作的序曲”可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后马克思诸多著作的思想发端。但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二可知,1844年《神圣家族》就已经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这一评价有待商榷。从史料的类型和内容看三则史料都是文献史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第(2)问,首先,阅读材料二,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二“许多法国革命者到拉丁美洲寻求政治避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流亡阿根廷的法国人多马士……并得到马克思的关怀和通讯指导”“1919年,巴西爆发了6万工人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罢工……同时加入共产国际”可提炼观点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与欧洲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其次,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将材料二中拉丁美洲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史实如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等历史事件相结合,如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先进生产方式从欧美地区扩展到拉丁美洲,拉美工业化获得了一定发展,拉美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拉美也成立了国际支部,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二“流亡阿根廷的法国人多马士……并得到马克思的关怀和通讯指导”及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由于法国本土远离拉美,又是拉美移民的来源地之一,一批革命者进入拉美,领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这一时期,独立后的拉美各国仿照欧洲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政党政治的理念也传入拉美,20世纪20年代,拉美多国工人阶级成立共产党参与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斗争的武器,由此可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与欧洲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最后总结升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工人运动深受欧洲社会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了拉美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答案:(1)史料一概述了18世纪的法国学者马布里废除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的共和国的主张,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勾画了未来的理想社会蓝图,属于空想社会主义。(2分)
史料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和“群众”关系的论述,蕴含了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思想,说明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已初步形成。(2分)
史料三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指出《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后马克思诸多著作的思想发端。这一评价有待商榷,实际上1844年《神圣家族》就已经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分)
三则史料都是文献史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2分)
(2)示例:
观点:近代拉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欧洲历史进程紧密相连。(2分)
阐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先进生产方式从欧美地区扩展到拉丁美洲,拉美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拉美诞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拉美也成立了国际支部,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许多法国革命者因政治避难来到拉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其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欧洲的政党政治理念也传入拉美,古巴等国纷纷成立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斗争的武器。(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工人运动深受欧洲社会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了拉美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2分)
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可得,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用唯物史观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小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2)问,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其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存在多个版本,这就需要在使用时注意鉴别各版本间的差异。材料二属于后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点,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但学者的观点必然带有主观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与原始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的观点相互印证。
答案:(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2分。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
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6分,每点3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