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3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3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6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此引起的斯巴达人的恐惧。”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的战争决定是因为德国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军备竞赛。”材料说明战争起源于(  )
A.后起国家的挑战
B.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
C.决策者错误认知
D.发起国维护既得霸权
2.(2024·河北邢台二模)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给人的印象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
B.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
3.(2024·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基于对自身安全性的忧虑,法国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伙同比利时于1923年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引发国际危机。由于英美支持德国,法国不得已撤军;美国又推出“道威斯计划”,以帮助德国经济复兴为手段,促使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赔款。这反映(  )
A.凡尔赛体系欠缺内部协调机制
B.美国事实上赢得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法国与德国的宿怨基本得到了解决
D.一战的阴云是二战爆发的主因
4.(2024·山东青岛二模)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
5.(2024·湖北宜荆荆高三测试)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上述材料说明一战(  )
A.推动英法政府职能转变
B.提高了工人的经济地位
C.得到了英法民众的支持
D.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6.(2024·安徽安庆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世界和平纲领》在欧洲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许的狂热……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柏林、汉堡都建立了苏维埃,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人们所接受。”这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统治秩序受到民众质疑
B.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
C.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不满
7.(2024·湖南三湘联合体统考)如图是1919年7月13日法国《小新闻》的头版漫画,将1919年法国的胜利与曾经1871年被普鲁士击败的黑暗回忆放在一起,下方的法文意为“这回轮到你了,德意志”!该漫画意在(  )
A.敦促巴黎和会严厉惩处德国
B.号召建立战后欧洲和平秩序
C.宣泄法兰西民族主义自豪感
D.渲染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8.(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1916年,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议,协议中规定了叙利亚西部、安纳托利亚南部、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划归法国势力范围,叙利亚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黑海东南沿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地区划归俄罗斯势力范围。这一协议(  )
A.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
B.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
C.缓和了一战导致的东西方矛盾
D.为战后美国势力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9.(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
1918年法国军需产业劳动力构成(单位:万人)
群体 人数 群体 人数
士兵 49.7万 女性 43万
外国人和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 16.9万 少年 13.7万
法国籍的男性劳动力 42.5万 战俘及伤残军人 5.3万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人口减少导致经济困难
B.经济发展使性别失衡
C.对外扩张激化社会矛盾
D.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
10.(2024·山东日照三模)下图为漫画家大卫·洛于1919年1月创作的漫画《大熔锅》。据图可知,画家意在(  )
画面中,威尔逊(美国总统)将一瓶“蜜油”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的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
A.指责美国的设想损害他国利益
B.抨击美国蓄意激化世界局势
C.揭示威尔逊和平计划难以实现
D.揭露帝国主义列强钩心斗角
11.(2024·广东佛山一模)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   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   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12.(202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为漫画家大卫·洛于1921年12月发表的漫画《华盛顿们(“我们用我们的小斧子砍的”)》。画家意在(  )
画面中自左至右三个人物分别代表英国、日本和美国,他们携手砍倒了代表“海军军备”和“太平洋竞争”的树木
A.期冀大国真心缓和远东局势
B.表达对亚太国际秩序的不满
C.揭示新秩序不可能带来和平
D.讽喻列强间复杂的利益纷争
13.(2024·湖南永州二模)作为《凡尔赛条约》第一部分,也是构建凡尔赛秩序、国际法基础的《国际联盟盟约》制定得非常仓促,在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相继被列入对德、奥、保、匈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反映了(  )
A.西方大国的协调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B.巴黎和会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C.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实行双重标准
D.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
14.(2024·山东潍坊二模)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15.(2024·广东广州一模)《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6.(2024·江西九师联盟联考)一战后德国保守主义宣称德国要求停战时,德国军队本身仍然完好无损,而因为国内左派势力和敌人的勾结,使得国内民众出现罢工、破坏生产等情绪和行动,从而出现了关于德国战败原因的“刀刺在背传说”(如图)。这揭示了(  )
A.西方世界精神危机凸显
B.舆论宣传左右战争形势
C.战后国际秩序暗含危机
D.德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7.(2024·湖南永州模拟)《凡尔赛条约》将德国作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材料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四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关于一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2)针对“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2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四)
1.B [根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爆发是因为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慌,而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战争爆发是因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边大国的军备竞赛,二者的观点均认为战争爆发是因为国家间实力发展不平衡,故选B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资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人士作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想要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故选B项;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战时动员无关,排除A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插手欧洲事务,同时,法德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的矛盾,最终需要美国的插手才得到解决,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不足,内部协调存在问题,故选A项;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法德之间的宿怨在一战后并没有得到解决,为二战中法德双方的缠斗埋下了祸根,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燃料管理局等机构”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正在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机构的成立和法律的制定,正是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动员,以支持战争的需要,说明当时美国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政权全面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战争期间的措施,而非战后的国际秩序构建,排除B项;一战后,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且材料没有直接反映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行为,排除C项。]
5.A [题干所述政策表明,战争推动了英法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以保障国家的战争能力和社会稳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法两国政府干涉经济,提高了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人的经济地位”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英法民众对一战的态度,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D项。]
6.A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世界和平纲领》引起了欧洲民主愿望和期许的狂热,布尔什维主义也为人们所接受,体现了欧洲经过一战,人们追逐美国和苏俄的体制,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欧洲旧体制有了质疑,追逐其他体制,故选A项;美苏争夺出现于二战后,且与威尔逊总统无关,排除B项;一战后欧洲还是世界中心,二战后才丧失这一地位,排除C项;材料“民主愿望”等都与国内体制相关,世界格局更强调世界各国间的关系,且当时欧洲尚处于世界中心地位,材料信息也与此无关,排除D项。]
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把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的“耻辱”与1919年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相联系,流露出法国击败强敌德国后的惬意、兴奋,宣泄了法兰西民族主义自豪感,故选C项;“敦促”不符合逻辑,巴黎和会结束于1919年6月28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号召建立战后欧洲和平秩序”不符合逻辑,凡尔赛体系埋下了大战的祸根,排除B项;“渲染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之后,英法俄对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瓜分并没有实际考虑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信仰问题,这就会加剧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冲突,故选B项;题干所述势力划分只会加剧该地区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排除A项;势力划分会加剧矛盾和冲突,而不是缓和矛盾,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英法俄”,与美国无关,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性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导致传统劳动力资源短缺。为了弥补这一短缺,女性、外国劳动力、少年以及战俘和伤残军人等非传统劳动力被大量征召到军需产业中,故选D项;数据中虽然体现了劳动力构成,但并没有直接反映人口总数是否减少,排除A项;数据确实显示了女性劳动力的人数多,但这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性别失衡的直接证据,排除B项;数据没有直接体现对外扩张和社会矛盾激化之间的关联,排除C项。]
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但其最终没能实现,这说明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矛盾,和平计划难以实现,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法各有所图,未强调其利益被损害,排除A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并未蓄意激化世界局势,排除B项;“钩心斗角”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故选B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家大卫·洛讽刺美、英、日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三国只是用小斧子砍伐了一些小树木——象征性地限制了军备竞赛,列强只是暂时缓解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不可能真正地遏制战争,故选C项;“期冀大国真心缓和远东局势”不符合逻辑,应为“讽刺大国假意缓和军备竞赛”,排除A项;“表达对亚太国际秩序的不满”不符合题意,应为“表达对列强削减军备的讽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列强间复杂的利益纷争,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可知,《国际联盟盟约》是由大国主导制定,没有顾及绝大部分弱小国家的意见,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故选D项;材料“在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表明该盟约并非协调的结果,而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制定《国际联盟盟约》只是巴黎和会的部分工作,不能因此说明巴黎和会工作效率极大提高,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国际联盟盟约》的制定,而非国际法的运用,排除C项。]
14.D [材料说明美国选择性地参与国联会议,只参加对其有利的会议,而对其他重要问题不予以回应,显示出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故选D项;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美国对国联发送的有关文件和国联会议的态度,没有涉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凡尔赛条约》……奴隶条约”“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加入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协约国认定德国应负元凶之责,因而对德和约的条款是苛刻的。但从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这是英、法、美等世界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结果,故选B项;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33年,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放宽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刀刺在背传说”是德国保守主义者在战后为推卸战败责任而提出的一种说法,他们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国内左派势力和敌人的勾结,这种说法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德国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而是将责任转移到了国内的某些群体身上,这种说法为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提供了一定的土壤,表明战后国际秩序暗含危机,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德国,而不是整个西方世界,排除A项;B项夸大了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刀刺在背传说”是对国内左派势力的指责,蕴含复仇主义的观点,而非反映反战情绪高涨,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四“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当时德国军事实力膨胀,意图通过军事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所以“罪在德国论”主要体现在材料四;根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材料四“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当时英德双方在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问题上矛盾尖锐,以英德矛盾为中心进一步加剧了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四国罪责说”在材料一和材料四中均有体现;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信息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的占有问题上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英法荷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占有了绝大多数殖民地,但是德国、意大利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严重不足,尤其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反超了英法,对殖民地的渴望异常迫切,从而加剧了英德矛盾;根据材料三“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可知列宁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进一步加剧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抢占世界霸权的内在动力,所以材料一、二、三、四均体现了“罪责皆有论”。第(2)问,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罪责皆有论”更加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一战其实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的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的爆发均有责任;根据材料三“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资本主义发展向垄断主义过渡,垄断组织纷纷强化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信息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问题上矛盾尖锐,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需求最为迫切,使英德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根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材料四“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英德矛盾的尖锐使各自开始寻求政治、军事同盟,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对立集团,加剧了欧洲国际形势的紧张,萨拉热窝事件最终成为引爆各国矛盾的导火索,除了塞尔维亚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正义色彩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答案:(1)(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 德国希望凭借军事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四国罪责说” 一、四 英德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罪责皆有论” 一、二、 三、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在全球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示例:
我赞成“罪责皆有论”。(2分)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应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2分)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最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就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以英德矛盾为首。(3分)
英国、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各自协调旧矛盾以寻找盟友,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这种同盟体系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3分)
结论: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均应对一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
3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