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五)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3分)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新高考联考)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8月,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暂时收回这一口号;10月,又将这一口号重新提出,并赋予新含义。对“新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手段的改变 B.革命目标的改变
C.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D.推动沙皇政府的垮台
2.(2024·广东惠州一模)如图是俄国《新讽刺园地》杂志1917年5月刊登的以“民主共和国万岁!”为口号的漫画《他知道》。漫画中一位衣冠楚楚、看起来有些富态的绅士,站在工人旁边滔滔不绝地说:“兄弟,你为什么需要8小时的空闲时间?你的文化程度还不可以像我一样享受时间。”作者没在画中给出工人的答复,但在漫画的标题中写道:“他知道。”此作品反映出俄国(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切性
B.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C.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机的成熟
D.革命深入发展的必要性
3.(2024·山东滨州二模)列宁在1905年《两种策略》中写道:“俄国与其说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重新提起并多次强调这一论断。这反映出列宁致力于( )
A.扭转俄国经济落后局面
B.探索建设国家的方向
C.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4.(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1920年,苏俄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参会的有来自近东、中亚及远东37个民族的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这( )
A.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B.扩大了苏俄在亚洲地区的影响
C.巩固了苏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
5.(2024·贵州贵阳一中模拟)1921年10月,苏俄恢复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被取消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开始组织信贷机构,进行贷款与存款业务。这一做法旨在( )
A.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
B.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
C.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
D.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
6.(2024·山东济宁三模)1926年4月,联共(布)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要求每一个党员,党内外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养成极大的责任感,节约每一个苏维埃卢布。同时,苏维埃国家尽量设法增加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发行公债,努力吸收居民的游资。这些举措出台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开始全面实施
B.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C.计划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
D.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威胁日益加剧
7.(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模拟)苏联“一五”计划时期供应工人的计划储备食品按商业价格免卡零售。下表是食品凭卡和免卡每公斤售价对比情况。苏联这一举措( )
食品 面粉 糖 植物油
凭卡价格 27戈比 1卢布26戈比 92戈比
免卡价格 2卢布 8卢布 2卢布
A.有利于增加工业建设资金积累
B.推动了农业和轻工业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产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
D.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8.(2024·广东揭阳八校联考)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2倍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9.(2024·广西河池二模)1939年,苏联的对外贸易额从1930年的16.43亿卢布降为2.7亿卢布,同时外资企业逐渐被取消,外国技术人员也纷纷回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又压缩了在战前曾有所增加的与西方的经济联系。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积极利用西方技术和人才
B.经济模式日益封闭僵化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确立
D.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10.(2024·山东聊城二模)下面为193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图。其中,②代表的国家工业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1.(2024·山东泰安模拟)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试图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提拉克、甘地等人还提出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使命。这些做法( )
A.揭开了印度抗英斗争的序幕
B.打击了本国的封建顽固势力
C.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
D.消除了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
12.(2024·山西吕梁二模)印度甘地曾说道:“在欧洲,现在一个人使用蒸汽机可以耕耘一大片土地,积累无数的财富,这被当作是文明的标志……这样一种文明是反宗教的。在欧洲它使人们深陷其中,以至人们好像处在半疯癫状态。”“西方民族正在物质主义魔鬼的脚下呻吟。”由此推知,甘地( )
A.号召印度人民实现经济独立
B.意图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侵蚀
C.认识到了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D.理性分析了拜金主义的危害
13.(2024·广东广州调研)秘鲁思想家马里亚特吉(1894—1930)认为,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消除封建制的道路在秘鲁走不通,唯一的出路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反对资本主义的范围内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就是秘鲁社会主义革命的两重性和特殊性。这一主张( )
A.得到拉美各阶层的认可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照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4.(2024·江西南昌二模)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通过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石油国有化改革的声明,从即日起墨西哥将十七家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其中包括皇家壳牌、新泽西美孚、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等石油巨头的墨西哥分公司。这一举措( )
A.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在拉美的瓦解
B.加快墨西哥民族独立的步伐
C.使墨西哥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D.推动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
15.(2024·安徽合肥二模)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期间,成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对私人的(主要是外国人的)电力公司实行监督;修改了关税保护法,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食品等)。上述改革措施旨在( )
A.发展民族经济 B.加强国家干预
C.保护本国贸易 D.抵制列强侵略
16.(2024·江西新余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拉美国家的民族领袖提出摆脱“门罗主义”、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桑地诺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开凿运河”和“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墨西哥领导者提出“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委内瑞拉领导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这些倡议的提出说明( )
A.拉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B.唯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C.政治集团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共25分。
17.(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甘地与民族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
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
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4分)
(2)阅读材料二,解读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9分)
18.(2024·江西南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25年12月,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12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五)
1.A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主张采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7月流血事件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因此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收回该口号,10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党再次提出这一口号,此时的“新含义”是指实现这一口号的手段变为武装起义,故选A项;革命目标一直是要求政权归苏维埃,没有改变,排除B项;“新含义”是基于国内形势变化而非国际形势,排除C项;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已经垮台,排除D项。]
2.D [根据漫画信息可知,1917年5月的俄国,在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后,工人仍处于悲惨的生活境地,社会矛盾尖锐;同时,漫画标题为《他知道》,说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获得解放,由此可见,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必要性,故选D项。]
3.B [由“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可知,1905年列宁所说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俄国资本主义并未发展到足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而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重新提起并多次强调这一论断,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材料所述都是列宁致力于探索建设国家的方向,故选B项;列宁作为俄国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扭转俄国经济落后局面,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的思考和相应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其结果,而不是其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排除C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与1905年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不符,D项以偏概全,排除。]
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俄召开了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说明他们都把帝国主义当作共同的敌人,这有利于实现团结,扩大苏俄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拉丁美洲,排除A项;材料与巩固苏维埃政权无关,排除C项;1918年一战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政府充分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A项;材料所述并非强调“建立工农联盟”,排除B项;“迅速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提出的目标,排除C项;三年的国内战争使苏俄面临极大的困境,民间资本也被消耗殆尽,“民间过剩资本”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节约每一个苏维埃卢布”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要求增加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发行公债,努力吸收居民的游资,此时国家积累资本是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开始全面实施是在1921年,排除A项;计划经济模式基本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此时德国法西斯政权没有建立,尚未构成威胁,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免卡价格即商业价格远高于计划凭卡价格,供应工人的计划储备食品按商业价格免卡零售意味着苏联通过让工人购买高价商品,加强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力度,从而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故选A项;苏联“一五”计划时期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并没有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工业,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项;这一时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排除D项。]
8.A [材料中提及,苏联在五年计划时期工业产值明显增长,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仅次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等正在发生经济危机,对比之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优势,故选A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技术创新的作用,故排除C项;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故排除D项。]
9.B [1924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苏联模式”,一方面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1939年苏联的对外贸易额下降,同时外资企业逐渐被取消,外国技术人员也纷纷回国,二战后压缩战前与西方的经济联系,这说明苏联的经济模式日益封闭僵化,故选B项;“积极利用西方技术和人才”与材料“外资企业逐渐被取消,外国技术人员也纷纷回国”不符,排除A项;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C项;“排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D [由193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图可得出,②代表的国家在世界工业中占比为第二位,所以指的是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最终使得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D项。]
11.C [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试图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提拉克、甘地等提出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使命,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故选C项;“揭开了印度抗英斗争的序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反对英国殖民者,而非打击本国封建顽固势力,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B [由材料“这样一种文明是反宗教的”“人们好像处在半疯癫状态”“西方民族正在物质主义魔鬼的脚下呻吟”可知,甘地对西方的工业文明持反对态度,认为西方工业革命使得人们只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追求,这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意图抵制西方工业文明对印度的侵蚀,故选B项;仅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号召印度人民实现经济独立”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揭示西方侵略者的本质,排除C项;题干是在表达印度人对西方工业文明侵蚀印度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了拜金主义的危害,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秘鲁思想家马里亚特吉认为秘鲁走不通发展资本主义来消除封建制的道路,应该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既反对资本主义,又推翻封建统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开放性特点,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拉美各阶层对这一主张的态度,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排除C项;“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从即日起墨西哥将十七家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可知,这些举措推动了外资企业国有化,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对墨西哥经济的控制,推动了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地区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1821年,墨西哥宣布独立,排除B项;墨西哥政府的举措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对墨西哥经济的控制,并没有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排除C项。]
15.A [根据材料“对……电力公司实行监督”“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等信息可知,墨西哥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外国资本并保护本国资本,目的在于减少外国资本冲击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故选A项;加强国家干预是措施,而材料问的是加强干预的目的,排除B项;保护本国贸易只是其经济措施的其中一部分而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已经取得独立,且材料涉及的是针对国内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可知,拉美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纷纷提出了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反对国际垄断资本对自身的控制和渗透,说明当时的拉美国家非常重视经济独立,故选D项;材料中的口号代表了未来民族经济发展的诉求,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强调民族独立,排除B项;材料中不同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口号不同,说明拉美国家并未实现政治集团化发展,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可知,以印度自产棉布,抵制英国棉布的倾销;根据材料一“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手工纺织中恢复传统美德,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道德沦丧;根据材料一“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可知,提供就业和解决贫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印度的民族自治。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上层只顾自己利益……无力抵御英国镇压”可知,1930年,中国学者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可知,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反对甘地的斗争方式。在这一阶段,甘地不再被中国视为反帝斗争的榜样,甚至被视为革命的阻碍,折射出国人对救亡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根据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西北军打出‘……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民众和爱国官兵要求抗日,把甘地的非暴力等同为不抵抗。在这一阶段,甘地在中国被视为妥协投降的代表,借此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根据材料二“1938年……‘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寻求国际援助。甘地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受到赞誉。根据材料二“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两党对甘地的态度趋向一致。在这一阶段,国人视甘地为中国抗战的同情者、支持者,以此增强抗战的信心。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化,折射出不同关注者目的和立场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形势的变迁。同时,中印国情的差异也影响了国人对甘地的认识。
答案:(1)以印度自产棉布,抵制英国棉布的倾销;在手工纺织中恢复传统美德,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道德沦丧;提供就业和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印度的民族自治。(4分)
(2)示例:
1930年,中国学者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反对甘地的斗争方式。在这一阶段,甘地不再被中国视为反帝斗争的榜样,甚至被视为革命的阻碍,折射出国人对救亡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民众和爱国官兵要求抗日,把甘地的非暴力等同为不抵抗。在这一阶段,甘地在中国被视为妥协投降的代表,借此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寻求国际援助。甘地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受到赞誉。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两党对甘地的态度趋向一致。在这一阶段,国人视甘地为中国抗战的同情者、支持者,以此增强抗战的信心。
综上所述,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化,折射出不同关注者目的和立场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形势的变迁。同时,中印国情的差异也影响了国人对甘地的认识。(9分)
18.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不同之处:西方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西方的工业化更多是依赖于市场机制,苏联的工业化则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西方的工业化先从轻工业开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过程比西方用时更短,速度更快;苏联强调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为基础。(8分)
启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根据国情调整发展战略。(4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