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3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3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918—1920年,欧洲有2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20年代,这个数字变成6国;30年代变为9国。时人评论道“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战争正在走向全面爆发
C.极权统治体制不断扩展
D.政治危机加剧经济危机
2.(2024·山东潍坊三模)1933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如下方案:德国的军备限制与其他国家一样以同一条约为依据,德国将在五年内享有实际的军备平等;法国本土陆军裁减到20万人,德国陆军扩充到同一数字,法国空军裁减半数,德国空军维持现状。此方案(  )
A.意在维护英国欧洲优势地位
B.促成德国法西斯组织建立
C.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D.推动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
3.(2024·广东广州二模)下表是1936—1939年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部分)。这反映出苏联(  )
形式 名称 内容
电影 《火中马德里》 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狂轰滥炸,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
《热烈欢迎》 展现被疏散的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展示战时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好关系
书籍 《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为关注“人”本身,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
A.强烈谴责绥靖政策
B.在文化领域回应了冷战
C.注重塑造国家形象
D.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4.(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1939年3月底,英国政府宣布“对波兰进行保护”,许多学者称之为“外交革命”。对此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在执行了五六年绥靖政策之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化为决心介入一场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条件之差、规模之大是绝无仅有的。”实际上,这场“外交革命”(  )
A.助长了慕尼黑阴谋的出笼
B.表明张伯伦放弃了绥靖政策
C.无法保护波兰的国家安全
D.有效阻止了法西斯侵略扩张
5.(2024·广东惠州调研)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6.(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
A.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
C.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
D.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
7.(2024·山东青岛三模)下面为1940年丘吉尔发表的演说内容(部分)。丘吉尔意在(  )
我们绝不会认输,绝不会失败,我们一定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一定会在法国开辟战场;我们一定会在大海上、大洋上开辟战场;我们一定会在空中开辟战场。
我们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英伦。我们一定会在旷野里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大山深处战斗;我们一定会伴着新世界的能量和能力推进,拯救和解放旧世界。
A.鼓舞民众坚定反法西斯的信心
B.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
C.构建陆海空三维军事防御体系
D.号召全世界组建反法西斯同盟
8.(2024·山东聊城三模)如图是1941—1942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  )
A.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C.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
9.(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模拟)二战期间,许多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打击敌人的战术和方法;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在殖民地和附属国开办了与战争有关的工矿企业,这些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意味着(  )
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历史必然性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时期
D.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10.(2024·陕西榆林模拟)下图为苏联在二战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据此可知(  )
A.苏联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B.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影响较小
C.美国援助推动苏联经济恢复
D.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
11.(2024·广东江门一模)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
A.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D.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12.(2024·江西九校联考)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3.(2024·湘豫名校联考三模)1944年12月,法国同苏联签订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两国继续协作抵抗德国,直至最后胜利。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最初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1945—1946年,法国就已经意识到苏联的威胁将超过德国。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这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国际关系
B.法国外交取决于大国意志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取向
D.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14.(2024·河南郑州模拟)1944年夏,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胜利并向东欧挺进时,美英两国急忙实施拖延了两年之久的诺曼底登陆计划,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从中可以看出美英两国(  )
A.企图与苏联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B.放弃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C.倡导与苏联共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希望尽快恢复世界的和平局面
15.(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检测)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16.(2024·湖南岳阳一模)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到1898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1904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905年5月14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
——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他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
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6分)
18.(2024·广东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联合国议事依其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
对于侵略国掠夺的领土,盟国采取了坚决的剥夺措施。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
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
最后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意图,并进行简要评述。(12分)
6 / 7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六)
1.C [极权统治是指由少数人或独裁者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实行专制统治的体制,根据材料“欧洲有2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及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受世界局势的影响,自由民主遭到重创,而极权统治体制却在不断扩展,故选C项。]
2.A [根据题干可知,1933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军备限制的方案,其中涉及德国和法国的军备调整。英国当时作为欧洲的强国之一,其在该方案中提出让德国与法国在军备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平等,其背后的动机是希望借此来平衡欧洲的力量分布,从而维护其在欧洲的优势地位,故选A项。]
3.C [电影《火中马德里》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轰炸,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这表明苏联在塑造反对法西斯的形象;电影《热烈欢迎》展现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展示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好关系,这表明苏联在塑造友好国家形象;书籍《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强调苏联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这表明苏联在塑造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由此可知,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中,在展现法西斯暴行的同时,重点展现的是苏联的国家良好形象,说明其注重塑造国家形象,故选C项;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材料中明显没有绥靖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冷战是在二战后开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苏联尚未卷入战争,此时并没有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排除D项。]
4.C [尽管英国和法国对波兰作出了保证,但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有效的军事干预来阻止纳粹德国的侵略。当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国和法国无法立即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持来阻止波兰的迅速沦陷,故选C项;“慕尼黑阴谋”出笼是在1938年,排除A项;张伯伦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B项说法错误,排除;“有效阻止”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4年英法等30个国联成员国主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苏联接受邀请加入国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与当时法西斯主义的威胁直接相关,苏联主张通过集体安全的力量加以应对,故选B项;苏联加入国联是受国际局势影响,与西方意识形态观念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主要波及了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C [根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不仅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主体是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美国和英国,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形成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希特勒下令对英国进行大规模轰炸,丘吉尔发表演说是要鼓舞民众坚定反法西斯的信心,故选A项;当时是二战时期,要集中力量对抗法西斯,而不是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排除B项;丘吉尔这一演说旨在提振英国民众的信心,坚定抵抗的决心,而不是构建防御体系,排除C项;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建立,排除D项。]
8.A [根据题干“1941—1942年”可知,该宣传画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结合“《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可知其政治寓意是为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号召妇女参与农业生产,故选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而不是其“经济”意义,排除C项;根据题干“政治寓意”可知其重点在于强调“政治”,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使其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的发展,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A项;二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二战前,非殖民地化运动就已经开始,“新趋势”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A [1941—1945年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战争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巨大的破坏性的,但从图中信息看,苏联经济发展的多个指标尤其是工业总产值在战争结束前居然有所增长,这说明苏联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故选A项;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农业总产值下降很多,国民收入也受到了影响,排除B项;二战期间美国并未直接援助苏联的经济,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模式在战争这种非常规的条件下是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所以其弊端在战争期间并未有明显的暴露,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二战初期相比,二战后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中多出现“人民战争”这样的字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强调“人民”一词来增强人们对法西斯的对抗情绪,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1939年德国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标志着绥靖政策破产,排除A项;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国在战争后期宣传中多次强调“人民战争”来号召人民对抗法西斯专政,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C项。]
12.D [题干中两项条约的签署一方面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另一方面使得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更为牢固,有利于迸发出更强大的合力进行对抗,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故选D项;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同时表示,愿意废除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及其他有关特权,排除A项;当时中国与美英并未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只是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法苏同盟互助条约》”“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可知,法国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二战期间的合作结盟,到雅尔塔会议上分享战争成果时出现裂痕,再到二战后的冷战对峙,这反映出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取向,故选C项;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非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排除A项;法国外交取决于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实力,而非取决于“大国意志”,排除B项;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主要是针对弱小的国家,且材料中的现象并非苏联单方面原因造成的,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苏联红军……向东欧……登陆计划”可知,1944年夏,苏联红军向东欧挺进,说明德国法西斯在东线的败局已定,美英两国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的目的在于防止苏联势力在欧洲扩张,故选A项;此时英国已经放弃绥靖政策,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项;根据材料“东欧……急忙实施拖延了两年之久”可知,促使美英两国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的不是尽快恢复世界和平局面,而是苏联在欧洲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排除D项。]
15.B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主要表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使得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大国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故选B项;虽然“大国一致”原则具有一定的强权色彩,但材料并未提到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依赖大国的强权特征,排除A项;尽管联合国机制对国际联盟机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但这并未明确反映在材料中,不能得出“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适用范围情况,不能得出“大打折扣”的结论,排除D项。]
16.D [由材料“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空前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英国、苏联三个大国的意志,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得出日俄战争的性质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根据材料一“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得出日俄战争背后是国际阵营(集团)的较量;根据材料一“日本联合舰队……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得出日俄战争是一场大型的海陆一体现代化战争,使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化作战理念;根据材料一“俄国被迫议和……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得出日俄战争影响范围广;日俄战争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日后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第(2)问,根据材料二“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可知雅尔塔会议是一场大国主导的会议;根据材料二“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最后斯大林妥协了”“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可知,雅尔塔会议是一场合作与妥协并存的会议;根据材料二“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可知,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1)原因:日俄战争的性质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日俄战争背后是国际阵营(集团)的较量;日俄战争是一场大型的海陆一体现代化战争,使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化作战理念;日俄战争影响范围广;日俄战争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日后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9分,每点2分,答出4点得满分)
(2)特点:大国主导;合作与妥协并存;带有大国强权色彩。(6分,每点2分)
18.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反省一战后的秩序;根据材料“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可得,强化联合国作用;根据材料“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可得,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根据材料“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得,追究战争责任,后由于冷战需要而改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进步性”“局限性(不足)”两个视角回答。
答案:设计意图:反省一战后的秩序;强化联合国作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追究战争责任,后由于冷战需要而改变。(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评述: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是建立在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胜利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汲取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教训,对侵略国采取更积极的改造措施,强化联合国的作用和效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性,4分)但五大国的“世界警察”地位和一票否决特权,使联合国在冷战时期沦为美苏对峙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阵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局限性,2分)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但其设计意图体现了大国意志,是多种国际力量合力的结果。(2分)
5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