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七)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强调指出:“马歇尔计划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希望帮助恢复的欧洲,要能够而且愿意在世界市场上同我们竞争,正是为了这一条原因,它将有能力大量购买我们的产品。”由此可见,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 )
A.恢复欧洲经济 B.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C.获得西欧市场 D.加强对欧洲的控制
2.(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1956年,美国国务卿发表演说,批判一些国家的政治中立,宣称“自由世界比以往更强大,和平比以往更有保障”,大部分美国政要也认为国家在政治上选择中立是负面行为。美国由此积极敦促中立国加入联合国,要求它们配合所谓“自由世界”的战略。材料表明( )
A.联合国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B.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
C.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3.(2024·福建泉州检测)下面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炮口刻着“侵略”,炮管后方刻着“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等字样。由此可见,该漫画( )
A.揭示了美国霸权扩张的危机
B.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迁
C.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渗透策略
D.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
4.(2024·广东佛山模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举国震撼。1958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苏联应当认真考虑与美国联合起来消除疟疾,关注癌症、心脏病和饥饿问题。此举意在( )
A.加强美苏科技交流 B.缓解冷战紧张局面
C.揭露苏联模式弊端 D.修复美国国际形象
5.(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
B.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
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
D.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6.(2024·福建宁德模拟)1958年,美国邀请部分参与南极科考合作的国家协商如何“确保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避免在南极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冲突”。苏联政府对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确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试验的最终条约文本。这反映了( )
A.美苏试图调和国际矛盾
B.美国综合国力有所削弱
C.大国争霸威胁环境安全
D.美苏两国既对抗又合作
7.(2024·山东烟台模拟)1955年,诺曼·梅勒创作的长篇小说《鹿苑》,揭露和批判了美国国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工作人员进行无端调查和迫害的事实,认为美国电影在二战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这体现了当时美国( )
A.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盛行
B.冷战使得文化事业中断
C.政治环境影响了文艺创作
D.社会内部冲突日益剧烈
8.(2024·安徽皖豫联盟高三联考)1956年,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现代化钢厂的产量与美国钢铁工业持平。1960—1984年,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从1%上升到23%。日本还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援助,提升自身形象。这表明日本( )
A.与西方的贸易摩擦加剧
B.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C.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9.(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检)1960年赫鲁晓夫访法期间,戴高乐表示:“俄国和法国是两个非常古老同时又非常年轻的国家,他们是同一个‘母亲’——欧洲的‘女儿’,两国人民的灵魂是由同一的文明形成的”,只有“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缓和才能解决德国问题”。这折射出( )
A.欧洲集团化发展势在必行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冷战中意识形态对立削弱
D.美苏战略地位发生逆转
10.(2024·江西赣州二模)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法国于1959年宣布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并反对美国在法国领土上存储核武器;1963年法国拒绝签署由美国、苏联和英国主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6年宣布将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摆脱美国控制保持独立自主
B.提高自身在欧洲共同体地位
C.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D.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1.(2024·广东汕头二模)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这表明当时( )
A.英国反对欧洲走向统一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欧洲联合威胁英国安全
D.英国极力维持大国地位
12.(2024·山东烟台二模)1955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纪元。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兴起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反映了(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D.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13.(2024·辽宁丹东二模)1976年,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声明“各国对他们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他们的经济活动行使完全的永久的主权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并计划发行一种以不结盟运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潜力为后盾的货币。这些措施体现了与会国家( )
A.强烈反对全球化的立场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C.高度关注金融安全问题
D.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
14.(2024·山东菏泽二模)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年代统计图(含同期亚洲和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这突出说明( )
A.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
B.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
C.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
D.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
15.(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1944年在美国推动下,包括苏联在内的44个国家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194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决定:“美国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美国的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美苏经济合作关系的变化说明( )
A.两大阵营冷战的序幕将揭开
B.苏联成为能与美国经济抗衡的大国
C.世界经济体系因此更加混乱
D.欧洲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重点区域
16.(2024·广东茂名一模)如图为两伊战争(1980—1988年)期间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描绘的场景是“伊朗猫”在“苏联熊”“美国鹰”和“英国狮”的阴影下,感受到“战略孤独”。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B.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扩大
C.美苏之间关系走向缓和
D.英国国际地位超越欧盟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际展览项目(部分)
时间 举办地 展览概况
1954年 印度新德里 “和平原子”主题展,宣传原子能在工农业和医疗上的和平应用
1955年 德国法兰克福 “美国家庭”主题展,展示5间精装修的摩登住房和300件美国普通家庭使用的生活物品,并邀请两位当地歌星现场献唱
1958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 “无线的太空”“鹦鹉螺号”(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动的潜艇),美国种族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黑人在政治、艺术、教育、生活水平方面的境遇不断改善的状况
1959年 苏联莫斯科 现代化的样板厨房,巨大的显示器播放《美国一瞥》;不同地区的人们吃早餐、在摩天大楼里工作以及在现代化的厨房里遥控电器准备晚餐;25幅美国绘画名作;存储了4 000个问题以供苏联观众查询的大型计算机
1962年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展示美国通过增加食品和服装的生产来提高生活水平
1963年 柬埔寨金边 展示美国可立即用于促进柬埔寨经济发展的农业用具、工业设备
1965年 委内瑞拉 当地教师使用最新的美国视听教具和闭路教育电视系统进行小学、中学和成人夜校的模拟教学
1966年 埃塞俄比亚 展示可改善生活条件、扫盲、消除疾病和贫穷的现代技术与手段
——摘编自胡腾蛟《20世纪50年代
美国国际展览项目探析》等
阅读材料,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际展览进行阐释。(要求:信息提取充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5 / 6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七)
1.C [根据材料“它将有能力大量购买我们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希望通过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不仅能够减轻欧洲的贫困和饥饿问题,还能促进欧洲国家的政治稳定,从而减少共产主义的影响和扩张。此外,通过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美国也希望能够增强这些国家的购买力,从而增加对美国商品的需求,这种政策体现了美国在冷战初期对欧洲国家的一种“援助与控制”的双重策略,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要求中立国加入联合国,以配合美国倡导的“自由世界”,即美国要求各中立国配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服从美国意志,由此可知,材料表明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美国要求中立国支持自己,未涉及联合国的作用,排除A项;“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物价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是在暗喻美国在冷战中为了对抗苏联而大量生产武器,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物价上涨等问题,揭示了美国霸权扩张的危机,故选A项;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实质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美苏冷战期间,国际格局没有变迁,排除B项;漫画中苏联的做法是冷战的一部分,但不属于“文化渗透策略”,排除C项;“讽刺”说法错误,漫画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地揭示了美国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苏联应当认真考虑与美国联合起来……饥饿问题”可知,艾森豪威尔的提议更像是对外表现出美国的大国担当,关心世界事务,以此来修复被苏联成功发射卫星削弱的国际形象,故选D项;艾森豪威尔提议和苏联联合消除疟疾,关注癌症、心脏病和饥饿问题,并没有直接涉及科技交流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举措意在修复美国国际形象,加强与苏联的冷战对峙,排除B项;美国的提议并未直接指向苏联的经济或政治模式,而是关于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排除C项。]
5.D [材料中提及“厨房”是国家形象的隐喻,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军事对抗之外,还多了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国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排除A项;材料中借助冷战对抗的方式推导出冷战的特点,但未涉及人们在此类对抗中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大国的行为,与新兴力量无关,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但在南极科考合作方面,两个国家都同意避免出现政治冲突,这反映了美苏两国既有对抗,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合作,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美苏对国际矛盾的调和,排除A项;此时美国综合国力并没有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争霸对环境安全的威胁,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诺曼·梅勒认为美国电影在二战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无端调查和迫害进步人士,这体现了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盛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断”一词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并不属于社会内部冲突,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在战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现代化钢厂的产量与美国钢铁工业持平,以及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都充分证明了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这一系列的成就都显示了日本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日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没有与西方贸易摩擦及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相关描述,排除A、D两项;“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9.B [二战后,随着法国等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他们迫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戴高乐向赫鲁晓夫提出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概念,体现出法国外交上的策略性选择,积极改善同苏联的关系,这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选B项;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势在必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法国积极谋求同苏联关系的改善,并未反映出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的削弱,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经济“滞胀”危机,美苏之间战略地位发生改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A [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与美国或者北约有关的,这是为了摆脱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控制,保持法国的独立自主地位,故选A项;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题干中的所有举措都发生在欧共体建立之前,排除B项;1959—1966年,法国的总体实力还不足以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所以其首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不受制于美国和北约,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1.D [丘吉尔的话表明英国希望与欧洲国家保持联系和交往,但不希望被欧洲同化或并入,这反映出英国试图凌驾和超越欧陆之外去影响和干预欧洲事务,极力维持其独立的大国地位,故选D项;丘吉尔的话并没有表明英国反对欧洲走向统一,而是表达了一种既想保持联系又想保持独立的态度,排除A项;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丘吉尔对英国与欧洲关系的看法,并没有欧洲联合威胁英国安全的描述,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的成果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数量增加,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声音;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综上可知,这些运动和合作形式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材料并未强调美苏两极格局逐步瓦解的情况,排除C项。]
13.B [根据题意可知,与会国家主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完全永久主权,并计划发行新的货币,这实际上是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种挑战和改革尝试。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自己的经济主权和独立性,从而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项;与会国家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完全永久主权,以及发行新的货币,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反对全球化,排除A项;金融安全涉及多个方面,而题干内容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主权和货币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直接提及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排除D项。]
14.C [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很多,这是非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的自主选择,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所以这突出说明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故选C项;题图显示非洲国家很多加入不结盟运动,但并不能据此得出“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的结论,排除A项;题图显示非洲国家独立后选择加入不结盟运动,而不是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排除B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是很多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时代背景,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无限期地停止……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进一步采取对苏联等东欧国家物资的出口限制,相比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这说明美苏冷战在不断加剧,而欧洲则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点区域,故选D项;揭开两大阵营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排除A项;苏联经济上相比美国而言还是落后的,二战后苏联成为能够与美国相匹敌的政治、军事大国,排除B项;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有序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并没有因此更加混乱,排除C项。]
16.A [根据漫画可知,伊朗在图中显得较为弱小,而苏联、美国、英国的象征动物都强大且凶猛,这反映出了当时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扩大,排除B项;苏联熊和美国鹰在题图中都是威胁伊朗猫的象征,这并不能反映出美苏之间关系的缓和,排除C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论题,如根据举办地可以发现美国在世界各地包括苏联、德国等不同社会性质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展览,根据展览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在不同地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出不同内容,说明美国有意识地通过不同展览来宣传其国际形象,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并对苏联等地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突出展示美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内容来强化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渗透冷战思维;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兴国家相继独立和发展,为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大规模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展览,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转型、工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为内容宣扬美国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最后,根据要求表述成文并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举办国际展览是美国宣传其形象的重要手段。(2分)
阐释:冷战爆发后,获得国际舆论支持成为美国对苏联竞争的主要目标,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活动成为美国塑造形象、建立舆论优势的主要手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海外展览,如宣传原子能在工农业和医疗上的和平应用、现代化的厨房等,展示了工业、科技与消费品的先进,通过诠释美国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富足来渗透冷战思维;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兴国家相继独立,为了争夺第三世界,美国大规模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展览项目,宣传其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如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展览的主题设计都紧扣这些国家发展面临的教育、工农业等问题,旨在展示美国如何成功克服类似的困难。(8分)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国际展览项目,从属于美国的冷战宣传战略,其实质是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也是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2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