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八)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是由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以国家宏观计划的方式强化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因此日本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经济,故选D项;日本资源贫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排除A项;美苏冷战是日本崛起的外因,排除B项;“高度统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B [材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社会最底层的收入有所增加,社会最顶层的收入在减少,这一变化说明“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1985年,德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有所缩小,因此“贫富差距趋于不断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与社会顶层人口占有社会收入的比例下降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3.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制造品占进口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某些制造业领域的产品需要依赖进口;英国制造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但到1983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英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或者国内产业结构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等其他领域转变,故选B项;英国除了殖民地市场外,还有其他市场,材料中未涉及英国与殖民地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滞胀”指的是经济发展停滞、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虽然进出口比例的变化可能影响国际收支,但材料数据中并未直接提供关于国际收支的信息,排除D项。]
4.C [根据题图内容可知,国家支出和财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一直较高,反映了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强化了国家的作用,即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力度较大,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未直接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排除A项;虽然国家干预可能与社会矛盾有一定关联,但材料内容并未直接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B项;题图时间为1970年至2010年,而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且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西欧是主要战场之一,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和基础设施被毁,生产力下降,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为了重建战争后的经济,西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长期投资,西欧国家重建了基础设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故选C项。]
6.A [联邦德国建国初期,通过控制企业的资金量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是通过税收政策激励劳动者加班,增强市场活力。由此可知,这些政策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联邦德国对企业的政策是为了发展经济,并不是应对两极格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的相关措施,与建立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滞胀”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与“联邦德国建国初期”不符,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1975年开始”“会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上”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石油危机,加剧了“滞胀”危机,所以“七国首脑会议”一度将能源问题和通货膨胀作为会议主题,故选A项;“七国首脑会议”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能源问题上,与国际汇率无关,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排除B项;当时欧美国家的能源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国内经济危机,与苏联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会议的主题是能源和通货膨胀问题,改革福利制度只是缓解滞胀问题的辅助手段,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从事传统行业的人员减少,一些传统行业基本消失,这主要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故选A项;“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局面”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两个结果,与材料中的变化同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内部的情况,国际经济分工是世界角度,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政府……货币贬值……工业转型”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政府减少经济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等进行经济改革,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故选D项;“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息率”会增加政府的债务,依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这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好转,排除A项;“政府加强经济管制,减少开放与竞争”体现了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一政策会加剧危机,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好转,排除B项;“扩大福利开支,减少公共品市场化”会加剧英国的财政负担,与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取的恢复经济的举措相悖,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5年,苏联的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推动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促进经济良好发展”不符合史实,苏联模式下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排除C项;“达到预期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推行的这些计划和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管理和运行方式,对苏联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传统体制带来了冲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原有体制的冲击,不是强调坚持公有制的单一性,排除A项;苏联的“十五”计划是在1976年至1980年,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成就还不明显,苏联不可能贸然借鉴,排除B项;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管理和运行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坚持了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将公私企业推向市场,排除C项。]
12.C [1954—1959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在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C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年)推行“新经济体制”,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种植玉米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排除B项;这一时期指令性计划受到冲击,“成效显著”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抱怨劣质的消费产品”“购买想要的商品成了苏联人民生活的日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经济体制中,由于管理过于集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商品供应不足。赫鲁晓夫试图通过赋予企业更多的生产自主权,使其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以提高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因此,赫鲁晓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扩大生产的自主权,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经济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赫鲁晓夫改革也主要通过经济方面的措施去解决,排除B项;材料是针对工业问题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农业,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实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增长率较低,说明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故选B项;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排除A项;材料表格中部分年份的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有所上升,说明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C项;“已彻底突破苏联模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5.A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一措施打破了过去由集体统一管理的方法,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扩大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不是私有制经济成分增加,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做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1966年”“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了苏联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法过于夸大,戈尔巴乔夫的举措只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未对计划经济体制有所突破,排除A项;“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不符合史实,1966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当时未进行政治改革,排除B项;“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不符合史实,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二战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壮大;根据材料一“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五年计划等使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发展;根据材料一“在核武装及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核武器的研发。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弊端)”两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答案:(1)原因:二战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壮大;五年计划等使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发展;核武器的研发。(6分)
(2)示例:一方面,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得到了发展,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令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苏联模式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经济体制使人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影响国家运转和国民生活。(8分)
18.解析:首先,审清楚设问后,明确方向即围绕“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紧扣论题加以阐述。第二,拟定论题时,紧扣“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与材料图示信息从16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政府在“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政策而推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得出论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第三,阐述时,根据图示并结合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答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答案;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新自由主义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简明扼要地围绕论题从哲学高度来升华结尾:历史证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应适时改变。
答案:示例:
论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2分)
阐述: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指出政府无须干预一般的经济事务,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实施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8分)
综上所述,历史证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应适时改变。(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八)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九校联盟联考)1955年至1964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此时日本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B.美苏冷战提供了契机
C.对国民经济的高度统制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2024·湖北黄冈中学模拟)1950年,德国最底层的20%人口占有的社会收入为5.4%,最顶层的20%人口享有的社会收入为45%。1985年最底层的20%人口占有的社会收入为7.4%,社会顶层20%人口占有的社会收入为43%。这一变化说明( )
A.贫富差距趋于不断扩大
B.“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C.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升
D.国家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3.(2024·福建厦门模拟)下表为二战后英国制造品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据此可推知英国( )
1948年 1953年 1963年 1973年 1983年
制造品占进口总值的比例(%) 17.4 18.5 32.5 56.2 68.0
制造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 85.2 81.3 82.5 83.9 65.9
A.殖民地市场萎缩 B.产业结构调整
C.“滞胀”危机蔓延 D.国际收支失衡
4.(2024·河北衡水三模)下面是1970—2010年西方七国(G7)国家支出和财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
B.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C.国家干预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D.两极格局瓦解推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5.(2024·河南平许济洛模拟)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扩大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战后的西欧( )
A.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
B.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D.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
6.(2024·广东广州二模)联邦德国建国初期,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这反映出当时的联邦德国( )
A.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
B.发展综合实力应对两极格局
C.建立福利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D.加强金融管控缓解“滞胀”危机
7.(2024·湖南长沙二模)从1975年开始,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每年召开一次“七国首脑会议”。1983年以前,会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上。材料反映“七国首脑会议”当时的首要目标是( )
A.加强协调应对经济危机
B.共同合作稳定国际汇率
C.缓和矛盾对抗苏联威胁
D.总结经验改革福利制度
8.(2024·广东珠海二模)20世纪80年代,英国煤矿工人数量远远少于在校大学生人数,美国钢铁工人数量少于麦当劳的员工人数,德国的造船业基本已经消失,传统工业国的工厂旧地很多变成了博物馆,剩余的只能勉力支撑。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技术革命改变了发展路径
B.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C.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局面
D.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分工的需求
9.(2024·广东惠州质检)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政府进行了多次货币贬值以鼓励出口,还进行了工业转型,却导致了大量的裁员和社会紧张局势。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与英国经济好转相关的举措是( )
A.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息率
B.政府加强经济管制,减少开放与竞争
C.扩大福利开支,减少公共品市场化
D.政府减少经济干预,鼓励自由市场经济
10.(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麦迪森统计1950年,第二大经济体苏联经济总量占美国总量的35%。1973年,达到美国的42.8%;1975年,顶峰时期达到美国的44.4%。这表明苏联(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C.苏联模式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D.勃列日涅夫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11.(2024·江西吉安六校联考)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实行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措施( )
A.坚持公有制的单一性
B.借鉴中国改革开放思想
C.将公私企业推向市场
D.冲击了苏联的传统体制
12.(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A.“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效果
B.种植玉米运动的成功
C.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D.指令性计划成效显著
13.(2025·广东莞深联考)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之间成了一个全面工业化的社会,但抱怨劣质的消费产品和必须排长队购买想要的商品成了苏联人民生活的日常。针对这一问题,赫鲁晓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生产的自主权 B.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实施农产品收购制 D.实行“新经济体制”
14.(2024·湖南名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苏联( )
年份 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4.2
1971—1975年 0.8
1976—1980年 1.9
1982年 1
A.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B.农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C.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已彻底突破苏联模式
15.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
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16.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 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高三综合能力检测)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摘编自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
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
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漫长的20世纪》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一章中提及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下面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