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39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39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九)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西桂林押题卷)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发生的边界冲突有30起以上,其中中非1起,尼罗河谷1起,北非3起,南非4起,东非6起,西非冲突最多,共有8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成为冷战对峙的焦点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
C.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
D.《非战公约》的效力弱化
2.(2025·广东惠州调研)1970年,拉美21国通过《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将领海权由3—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公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反映出(  )
A.新兴国家力量的壮大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3.(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是南亚、西亚国家独立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独立(  )
地区 国名 独立或成立年份 殖民国家或宗主国
南亚 印度 1947年 英国
巴基斯坦 1947年 英国
西亚 叙利亚 1946年 法国
黎巴嫩 1946年 法国
约旦 1946年 法国
A.范围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
B.独立时间集中在二战前后
C.标志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力量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1956年11月,联合国紧急会议以64票赞成,英法等5票反对,6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决议。11月6日,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表示欢迎联合国部队去“接替我们不得不肩负的责任”。据此可知(  )
A.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
B.美苏在反殖民主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C.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是大势所趋
D.综合国力下降导致英法军事行动溃败
5.(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西、葡等西方殖民帝国纷纷走向瓦解。然而英国却维持了一个英联邦(下面是英联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的存在。这主要是基于(  )
A.历史形成的移民因素
B.独立国家的强烈愿望
C.相互妥协的现实需求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6.(2024·江西五市九校高三联考)1960年,尼日尔从法国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并与法国签订了“移交权力”的协定,规定尼日尔政府须任用法国人担任政府私人行政助理和内阁总监,高薪聘请法国顾问任职政府关键部门,参与政府的重要决策。该协定(  )
A.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为尼日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C.保留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D.延续了法国在尼日尔的统治政策
7.(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西非七国区域内的货币发行权仍属于1959年成立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在央行董事会中,法国代表与其他成员国代表的比例由原来的1∶1改为1∶2,但法国在特定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该协议的签订(  )
A.掀起了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
B.表达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
C.体现了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
D.动摇了殖民统治者的经济基础
8.(2024·河北高三调研)从1970年第七届首脑会议开始,非洲统一组织改变了过去非洲民族运动领导人只能作为观察员列席的做法,而吸收他们同非洲已独立国家首脑一起讨论非洲问题,1972年第九届首脑会议还授权他们可以参加表决同其直接有关问题的决议。其做法(  )
A.表明泛非运动的活跃
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体现了国际法的作用
D.促进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
9.(2024·湖北宜荆高三测试)在获得民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至少有40个是通过非暴力方式取得独立的。他们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逐步移交政权,承认殖民地的独立地位。这一时期的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
A.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为指导思想
B.体现了民族独立意识的开始觉醒
C.反映了非洲民族经济的较快发展
D.得益于二战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
10.(2024·山东济宁一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其大胆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11.(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 成员国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 员国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 家占比 44% 59.6% 60.4% 54.7% 55% 53.7% 51% 50%
据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12.(2024·广东惠州调研)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  )
A.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13.(2024·云南昆明三模)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材料说明拉美国家(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C.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D.摆脱了国际贸易依附地位
14.(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
C.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15.下表中所列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3年 国际咖啡组织
1967年 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
1974年 香蕉出口国联盟
1974年 国际铝土协会
A.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
B.世界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国际分工
C.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16.(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1994年,卢旺达曾发生约100万人惨遭屠戮的事件。这发生在讲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的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它与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将长期共同生活的胡图人和图西人定义为不同种族紧密相关。由此可知卢旺达(  )
A.并没有实质上赢得独立
B.西方霸权主义导致内部纷争不断
C.自古以来存在种族对立
D.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共30分。
17.(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再加上1955年4月埃及排除干扰毅然参加了亚非会议,1956年5月又宣布同中国建交,7月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托、尼赫鲁举行发起不结盟运动的谈判,这一切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为此,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提供援助的承诺,英国亦紧随其后。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美国指使英、法同以色列频繁接触,共同达成了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面对西方的军事挑衅,埃及军民同仇敌忾,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11月6日下午,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英企图控制和颠覆埃及纳赛尔政府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埃及纳赛尔政府的举动。(6分)
18.(2024·湖南常德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极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其出现就一直是殖民者争夺的对象……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建成后被英国控制,埃及人民对英国殖民者深恶痛绝。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一批军人推翻埃及封建王朝,并于第二年建立了共和国,此时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都在英国和法国手中,埃及新政府要求驻守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国军队撤走,并于1956年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这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遭到了英法的拒绝。此外,以色列也一直把埃及视为直接威胁。于是,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
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出动军队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陆。纳赛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日渐高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英国立即停火,1956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以压倒性优势得以通过……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联公开支持埃及政府,并主张与美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印度总理尼赫鲁……强调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埃及军民的坚决抗击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次年3月撤军。
——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简评苏伊士运河危机解决的影响。(9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九)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迎来了大量的国家独立运动,许多原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争夺、领土争端等,非洲国家之间频繁发生边界冲突。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故选C项;冷战对峙的焦点在欧洲,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体现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而非导致内部的冲突,排除B项;《非战公约》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效力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边界冲突关系不大,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先有拉美国家通过法律扩大领海主权范围,接着有非洲统一组织宣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最后联合国将拉美国家和非洲关于领海及经济发展的主张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体现出新兴独立民族国家通过团结的方式,壮大自身力量,影响了联合国立法,故选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还未建立,排除B项;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民族独立,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但材料强调的是独立后的拉美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发声,排除C项;材料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3.D [根据“1947年”“1946年”“英国”“法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南亚和西亚国家纷纷摆脱英国或法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这一时期的独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故选D项;表中只涉及南亚和西亚地区,无法得出“范围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表格可知,这些国家的独立时间集中在二战后,排除B项;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与表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
4.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在这一过程中,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1956年11月,联合国紧急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决议,这表明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的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反对,特别是美国的反对。据此可知,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苏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可知,宗主国并非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紧急会议通过了埃及停火决议,英法被迫接受,没有关于英法综合国力与军事行动关系的描述,排除D项。]
5.C [对于英联邦成员国来说,英联邦之间有优惠的贸易措施,英联邦成员国国民可以移居英国。对于英国而言,英联邦是英国管理已经独立的国家的工具。英联邦的形成体现了英国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妥协,以此维持其全球影响力,故选C项;不是所有的英联邦成员国都有移民背景,如印度不属于移民国家,排除A项;英联邦的形成不是因为成员国强烈的独立愿望,而是它们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和英国达成了一种平衡,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日尔独立后,原宗主国法国在尼日尔政府内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尼日尔的内政外交,使得尼日尔政府无法真正独立决策,保留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故选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日尔虽然取得了独立,但其内政外交仍受法国制约,这是殖民主义的延续,与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尼日尔独立后,经济发展受到法国的控制,不能独立自主, 排除B项;尼日尔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机构,已经和殖民地时代完全由法国控制有所不同,排除D项。]
7.B [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妥协,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表达了新独立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主权诉求,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非洲新独立国家的金融主权诉求,与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因果关系倒置,排除A项;题干中协议的签署是非洲七国努力争取和积极斗争的结果,对法国而言,则是无奈之举,所以不是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排除C项;题干所述动摇了法国在西非七国地区的金融统治基础,而不是其经济基础,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0年第七届首脑会议开始,非洲统一组织吸收非洲民族运动领导人同已独立国家首脑一起讨论非洲问题,后来还授权他们可以参加表决同其直接有关问题的决议,这有利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B项;泛非运动是一种争取非洲国家政治联合的运动,旨在把非洲人作为统一的整体联合起来,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争取非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材料所述做法不能表明泛非运动的活跃,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国际法无关,排除C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
9.C [材料表明二战后非洲国家大多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取得民族独立,说明非洲的民族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和阶级实力壮大,所以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独立,故选C项。]
10.C [根据材料“当苏联……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受到英、法等国打击,但在苏联提出要干预后,美国立即向入侵国施压,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某种制衡,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故选C项;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但仅凭埃及的行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反应,助推埃及事件的解决,但不代表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有推动作用,其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侧面体现了当时霸权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的较量本身就不局限于欧洲范围,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非洲成员国数量从1961年的11个增加到1986年的51个,非洲国家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的占比也从1961年的44%逐渐上升到1986年的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大陆经历了大规模的去殖民化运动,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C项;1961—1986年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逐渐加强,但与材料现象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不断加强,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故选C项;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但材料主旨是其对成员国的经济援助,不能说明其发展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未提及发达国家,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这一时期拉美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较高,部分拉美国家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说明拉美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故选C项;材料中只提及拉美国家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但是否“完整”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拉美各国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和构建自主工业体系,并未涉及国家之间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并未摆脱国际贸易依附地位,排除D项。]
14.D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通过改造和打击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并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这些措施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整合,产生多重积极效应,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并贯彻多元化的种族思想,而非单纯地建立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独立后社区组织的建设情况,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1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初级产品的价格,先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生产领域已出现国际分工,排除B项;题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属于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并非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时期,比利时殖民者基于外貌特征和社会地位,将卢旺达人划分为图西族和胡图族,并赋予了图西族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人为的种族划分加深了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敌对。在殖民统治结束后,这种种族身份的划分仍然影响着卢旺达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冲突和不稳定的根源,故选D项;1962年,卢旺达获得独立,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指出种族对立是殖民主义划分的结果而非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根据材料“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可知,纳赛尔政府积极推行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起义,废黜国王,1953年建立埃及共和国,且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是从欧洲至印度洋的最近航线,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可知,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根据材料“埃及军民同仇敌忾,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可知,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斗争的精神;根据材料“美、英……妄图控制埃及”“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可知,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击败西方侵略,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1)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纳赛尔政府积极推行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分,任答3点即可)
(2)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同侵略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6分,任答3点即可)
18.解析:第(1)问,分别从材料中涉及的美国、苏联、阿拉伯国家、发展中国家等政治力量说明其态度和原因。第(2)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相关内容从国际背景、美苏动机、多极化趋势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1)美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称霸全球。
苏联: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保国家安全。
联合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阿拉伯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独立自主。
发展中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或维护民族独立。(态度1分,原因2分,任意选择3种政治力量作答得9分)
(2)示例: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出现在冷战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间的博弈。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使它们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而美苏两国借机排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开始趁机“填补真空”,走上了中东角逐场的前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力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中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遥遥无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的埃及人民的胜利不仅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世界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9分)
6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