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41 世界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保护(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41 世界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保护(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四十一)
1.B [根据材料“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可知,快餐方便快捷,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故选B项;快餐讲究方便快捷,但其高热量、高糖分的特点决定了快餐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排除A项;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控股、协议、持股等方式建立的组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A项正确;“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而非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医疗能力越强,这说明医疗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故选A项;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凭《柳叶刀》发布的信息并不能看出整个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情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非洲的国际移民潮逐渐扩大”“非洲知识分子选择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欧国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学生,而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可得出,1950年以后,非洲的国际移民潮逐渐扩大,且移民者多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这主要是由于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故选B项;“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压迫增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欧洲国家移民政策发生变化”不是关键因素,排除C项;“世界公正平等观念的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二战后……本国国民返回国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荷兰、英国等都属于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等都属于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国家多数获得独立,殖民国家的人返回国内,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移民的影响,故选B项;二战后,美苏冷战日益加剧,但冷战与殖民国家的国民返回本国关系不大,排除A项;殖民国家如法国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广资本主义文化,实行文化侵略,且时间集中于二战后,这些国家都获得独立时才出现移民潮,说明文化冲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尚在形成中,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可知,1965—1993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在提高,说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排斥移民,主要原因是日益增加的外来移民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竞争等方面与美国人的冲突不断扩大,故选D项;移民增多会加剧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与阶层对立,反映了移民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人希望减少移民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人希望减少移民,并未涉及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比变化,没有相关信息印证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课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成语或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和公民。材料信息说明新加坡政府注重吸收优秀文化,故选C项;国家认同是指对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认同,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排除B项;新加坡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提高儒学的地位,而是利用中国文化加强本国国民的道德教育,排除D项。]
8.A [由材料可知,1975—2015年,难民输出大国输出的难民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暴增,而且难民输出大国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分散化趋势,这表明难民问题已经很难通过个别国际机构、慈善组织以及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加以解决,亟须加强国际合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合国便通过了多个专门针对难民问题的法律性文件,排除B、C两项;“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华沙历史中心是对一个被蓄意彻底摧毁的城市进行全面重建的特殊例子,是国家的内在力量和决心的体现,其独特的遗产保护经验对全球都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故选B项;华沙历史中心是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无法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冷战主要涉及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与华沙历史中心无关,排除D项。]
10.B [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知,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广大民众,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文化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排除D项。]
11.解析:题目要求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如选择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具体“说明”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明确该时间点劳务移民的流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具体阐述产生这种流向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这种“流向”的作用是什么,如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答案:示例一:选择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说明: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2分)
示例二: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说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大量涌向西欧和北美。(6分)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6分)
4 / 4课时分层作业(四十一) 世界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保护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
A.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2.(2024·湖南长沙一中模拟)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3.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4.(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卷)1950年以后,非洲的国际移民潮逐渐扩大,主要分布在欧洲(1 060万人)、亚洲(460万人)和北美(320万人),非洲知识分子选择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欧国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学生,而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如内外科医生、牙科医生、工程师、企业家、音乐家、艺术家、大学老师等。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压迫增强
B.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C.欧洲国家移民政策发生变化
D.世界公正平等观念的普及
5.(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6.下面为1965—1993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据美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改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移民增多导致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B.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C.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带来的必然影响
D.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扩大
7.(2024·福建福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课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成语或俚语,如“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通过文天祥事迹阐释“义”的内涵;等等。这反映了当时新加坡政府注重(  )
A.倡导国家认同   B.完善基础教育
C.吸收优秀文化   D.提高儒学地位
8.(2024·湖南衡阳模拟)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
A.难民治理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9.(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质检)1944年8月,历史名城华沙85%的建筑因纳粹德国的空袭而毁灭,整个城市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二战后,华沙人民用五年时间重建华沙古城,修建了昔日的教堂、宫殿和城堡。1980年,一贯秉持“原真性”原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将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华沙历史中心(  )
A.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B.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D.地位受冷战对峙影响
10.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突出对文化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D.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的迅速增长,波斯湾许多产油国由于劳工的短缺,也开始吸收外来劳工。到了20世纪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
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任选一个阶段并对该阶段的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12分)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