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山东烟台二模)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多万平方米、外郭面积为63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
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2025·四川适应性考试)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对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竖穴土坑墓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号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计14件。下列与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3.(2024·广东东莞三模)1959年,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发掘出74座墓葬。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多者达58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每个墓中的随葬品组成情况也不一样,有以石器为主的,有以陶器为主的,还有以骨器为主的。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已经出现阶级差异    B.财产私有广泛存在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4.(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图为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B.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5.(2024·湖南永州三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
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
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
6.(2024·福建福州八县模拟)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活器皿品种丰富。学者们往往将出土的陶器作为一个遗址乃至一类考古文化的代表,如半坡彩陶、龙山黑陶(“蛋壳陶”)等。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  )
A.诱发了社会贫富分化
B.以种植业兴起为前提
C.得益于游牧转向定居
D.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
7.(2024·河南平许济洛模拟)下表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5 000年 有面积290多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4 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 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D.政权神权不断分离
8.(2025·广东深圳月考)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青铜器已超过20 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9.(2024·广西高三模拟)考古发现,从大约5 700年前开始,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等遗址的村落群中出现了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还有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由此可知,中心聚落的出现(  )
A.表明早期国家已初具雏形
B.说明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凸显史前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建造工艺和理念非常成熟的、距今5 100年至4 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
A.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B.进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
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11.(2024·湖南邵阳一模)在大汶口坟墓中出现了半坡所没有的少量男女合葬。在这类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女子却在其左侧边,陪葬品也多置于男性一侧;在更晚出现的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向男性,屈肢侧卧于其左侧。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中心从女性向男性转移
B.氏族成员地位从平等变成不平等
C.社会财富由公有转变成私有
D.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12.(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13.(2024·福建泉州模拟)商朝末年,商王广泛开展赐贝活动,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史载“甲寅,子(族长)赏小子(分支族长)省(人名)贝五朋,省扬君赏”。这旨在(  )
A.完善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维系政治秩序   D.推动经济发展
14.(2024·河北邯郸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  )
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15.(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些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
A.已建成全国交通网    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16.(2025·广东佛山摸底)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可知(  )
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
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
17.(2024·广东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王权之上,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的色彩。迄今为止,殷墟所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都是商人占卜鬼神的结果。在商代社会生活中,无一事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商族曾与彭、韦等众多方国结成联盟,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各方国与担任方国联盟军事首领的商族各司其职,以实现方国联盟内部权力的均衡分配,维持联盟政体的存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代,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人们对卜筮绝对尊重,“各非敢违卜”。
——摘编自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
——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
材料二 周人建国后,对殷人的神权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周武王在《泰誓》中对殷纣王的天命观作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周人看来,人们无论如何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上天总是不可能完全顺从民众愿望的,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利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西周晚期以来,随着天神威信的下降,人们对天由怀疑到指责,由指责到诅咒。尤其在春秋时期,虽然仍有不少重神事而轻人事的现象,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如晋国的叔向和子产都是这样的人物,“民”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置于天道与神权之上。
——摘编自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
演变与天人合一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代神权政治观念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商代神权政治观念的改造并分析其改造的意义。(10分)
18.(202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通过十数年对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治理,使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大禹堪称中国古代圣王的典范,所以“禹劳天下,而死为社”,成为古代社会的社稷之神、国家之神,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册封与祭祀。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在主要的江河湖畔,尤其是黄河、京杭运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禹王庙宇。明清时期,湖北、湖南两省商人往往在异地修建禹王宫,作为商业会馆,用以贸易交流、祭祀神灵、联络乡情,增强本省商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大禹已成为华夏民族坚忍卓绝、勤恳不息、尊重自然、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中
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大禹崇拜”,自拟一个具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7 / 7课时数智作业参考答案与精析
课时分层作业(一)
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三重结构和堤坝系统是个艰难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规划、协调、执行和管理,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故选A项。]
2.答案:D
3.A [根据材料可知,大溪遗址中,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有多有少,有好有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差异,A项正确;“广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早期国家形态出现,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书扁壶上的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确实是早期书写的记录,它表明了中国在很早就有了书写形式。这一点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时间有关,能够证明中华文化起源较早,故选A项。]
5.
D [根据材料“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可知,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且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和定居的村落,且农业工具和炭化稻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农耕生活,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才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并未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化起源广泛,且具有一定共性和联系,材料并未体现距今10 000多年的两处遗址出现了联系,且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未从多元走向一体,排除B项;湖南和浙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材料没有明确的对比信息,不能得出“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的结论,排除C项。]
6.D [材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大量使用陶器,生活器皿品种丰富,但陶器的种类差异较大,如彩陶、黑陶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具有多元性和共通性的特点,故选D项。]
7.C [根据材料“外城”“宫殿”“宫殿建筑”“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些文化遗存,宫殿、外城、大型礼制建筑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反映出当时中国大地邦国林立,故选C项。]
8.D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代表,为研究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填补历史空白,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青铜器在造型、纹饰、铸造技术上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故选D项;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地区和文化的发展,但材料仅涉及个别青铜器皿,没有明确其他青铜器的表述和分布情况,故“进入青铜时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分封制度的重要证据,但研究分封制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故“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B [根据材料“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可知,在中心聚落中出现与普通民众不同的特权阶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故选B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湖北屈家岭遗址出现了水利系统,而且存在史前稻田,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农业领域有所发展,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的特征,故选C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的结论,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在中华大地上,多个史前文化遗址都发现了与水利相关的遗迹,因此不能断定这是最早的尝试,排除B项;材料中仅仅反映了水利及农业的发展,不能由此推出该地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
11.A [题干提及大汶口坟墓的男女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墓葬中的女性或在“其左侧边”,或“侧向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故选A项;“从平等变成不平等”不符合时空,在父系氏族社会刚出现时就已经出现不平等,排除B项;“由公有转变成私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不符合时空,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汤放(放逐)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可知,商汤灭夏后,在诸侯中威望提升,进而通过征伐“不义”诸侯,使“天下咸悦”,商朝统治得以强化,从而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王对王畿之外的四方边地实行间接统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可知,商王通过赐贝活动,加强了对臣下或宗嗣的控制,这旨在维系政治秩序,故选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目的,不是经济目的,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及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青铜器的分布范围、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鲜明特点,故选C项。]
1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对王畿地区的宫庙进行管理,还对王畿之外的诸侯进行巡视,这种管理方式虽与秦朝的中央集权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具有早期国家特征,故选B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夏代依据木星纪年称“一年”为“一岁”,商代推崇“年”的观念并使其逐渐固定,这些都反映出年俗的形成在夏商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蕴含着先秦文化因子,故选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夏商时期对“年”的认知和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表明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历的影响,而不是律历制定过程中神权的相关影响和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关于“年”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非农耕技术水平的高超,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可知,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根据材料一“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可知,专制王权尚未确立;根据材料一“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和所学知识可知,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可知,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根据材料二“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利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可知,打破神权高度集中,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根据材料二“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可知,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专制王权尚未确立;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殷人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局限。(4分,答出2点即可)
(2)改造:提出“天命靡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确立敬天保民的政治原则;打破神权高度集中的局面,建立分层祭祀的格局;出现重人事轻神事的现象。(6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为春秋战国时期朴素民本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破了神权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周人礼乐文化的出现和礼乐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进步。(4分,答出2点即可)
18.解析:根据材料“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可以总结观点为“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陈词,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2分)
说明:大禹作为中国古代治水英雄,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大禹崇拜逐渐形成并受到政府的重视。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大禹作为中国古代圣王,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精神,建功立业的政治成就,都符合儒家传统的圣王标准。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建立,大禹崇拜有助于加强政治正统性和政治凝聚力,故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大禹的祭祀。(4分)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开发,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使得大禹崇拜带有利于农耕、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等思想寄托,所以大禹崇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4分)
综上所述,古代信仰文化的形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2分)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