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
1.A [根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而对次序郑国不满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故选A项;郑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对分封制会有破坏,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2.A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的《法经》内容涉及打击盗贼和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魏国的长治久安,以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由此可知李悝的《法经》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
3.A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晋国、楚国和秦国都崛起于边地。晋国位于深山之中,与戎狄相邻;楚国抚有蛮夷,征讨四方;秦国则征服了西戎八国,并最终称霸西戎。这些边地国家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吸收了他们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这些国家通过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扩大了自己的疆土,增强了国力,最终崛起为春秋时期的大国,由此可知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故选A项;表中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大国崛起的共同点,并未涉及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这些大国崛起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并非王室衰微所导致,排除C项;春秋时期处于诸侯争霸阶段,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可知,农业生产中注重因地制宜、除草、积肥、造肥和施肥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选C项;材料只能体现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式劳作方式主要指的是小农经济,但是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
5.C [由材料可知,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说明在诸侯纷争的背景下,维护诸侯国的利益比保持“同姓不婚”的传统更重要,这表明诸侯纷争影响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中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中期开始,周王室权威进一步衰弱,各诸侯国争霸日趋激烈,政治秩序发生了变动。这些变动在青铜礼器组合上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的礼器组合开始出现差异,显示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因此,这些青铜礼器组合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秩序的变动,故选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商王和周王都自称“一人”或“余一人”“我一人”来显示自己独特的地位,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而到了春秋中晚期,诸侯也以此自称,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B项;“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与材料主旨、史实均不符,排除A项;商周都实行王位世袭制,但除此之外,商朝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内外服制,而西周对地方管理则实行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西周对商有继承但有自己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及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北守南融”“屯垦戍边”“富国强兵”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
9.C [战国时期“华夏”既包括原有的中原人,又增加了华夏化的不同民族的人,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故选C项;“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与“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表述不准确,实际上华夷观念并未被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封地建筑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故选A项;题干封地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的封地规模扩大,实力逐渐增强,没有涉及战争规模、参战兵力等,无法得出“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没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及对曾侯乙尊盘的介绍可知,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故A项正确;仅从当时青铜制造业发达不能得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C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12.C [根据材料“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爱人之心”“孝弟”可知,孔子重视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人伦道德,故选C项;材料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伦道德层面的关系,并未涉及任何等级贵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仁爱、孝悌,但并未指出这些道德品质是人性本来如此,抑或后天形成,因此无法体现“人性本善”,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不涉及天人关系,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尽管这一时期有很多国家以王侯贵族的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为主,但这种变化并不足以影响整个音乐的变革,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孕育着统一的趋势。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也为后来的思想统一和文化交融提供了可能,故选B项;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无关,排除C项;“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15.B [结合材料“刑以威四夷”可知,春秋初期主张对少数民族用“刑”,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紧张,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孔子主张对“远人”“修文德”,到战国时期孟子更主张“来者不距(拒)”,由此可知,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民族关系逐渐缓和,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家学说才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春秋和战国时期说的都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并没有说政治格局,排除C项;“民族差异不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B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的主张皆为法家主张,法、术、势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有序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四者均属于法家,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C项;材料中四者并未否定儒家德治思想,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可得出诸侯国越来越少。第二小问,消极:结合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可得出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结合战国的统一趋势可得出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可得出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根据材料二“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可得出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结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思想观念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答案:(1)变化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2分)
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4分)
(2)特征: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2分)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6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其余言之合理的都可以酌情给分)
18.解析:根据材料“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可拟定论题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个体家庭式劳作方式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最后总结归纳,这种内在的变革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答案:示例: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个体家庭式劳作方式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8分)
这种内在的变革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先秦思想文化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向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2024·山东青岛三模)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3.(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
晋国 “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而远于王室”“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 “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秦国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4.(2024·广东惠州调研)《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5.(2024·江苏南京二模)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
B.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C.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D.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
6.(2024·山东潍坊二模)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则发生了以下变化(如下表)。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地域 青铜礼器组合
秦地 鼎、簋、甗、壶、盉为主,少见敦
楚地 鼎、簋、盏、缶、盘为主,罕见甗
中原地区 敦、盘、匜为主,罕见盨
A.青铜技术的进步 B.区域发展不平衡
C.等级制度的瓦解 D.政治秩序的变动
7.(2024·河北邢台二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C.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8.(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9.(2025·广东清远摸底)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10.(2024·山东淄博二模)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11.下图是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文物三字经》书中用“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这十二字赞美曾侯乙尊盘。据此可知,战国时( )
A.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湖北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分封宗法制开始走向瓦解
D.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12.(2024·河北邯郸三模)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
A.贵贱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伦道德 D.天人关系
13.(2024·湖南娄底模拟)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14.(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人君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15.(2024·广东珠海二模)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民族关系逐渐缓和
C.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
16.(2024·湖南名校联考)战国时期,慎到重视“势”,强调君主权势;申不害重视“术”,强调政治权术,健全法制;商鞅重视“法”,强调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结合;韩非宣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说明,四者( )
A.代表不同政治势力 B.希望建立有序社会
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否定儒家德治思想
17.(2024·广东茂名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材料二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8分)
18.(2024·福建南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
——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6 / 6